论医学的文化价值_科学论文

论医学的文化价值_科学论文

论医学的文化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医学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5

文献标识码:A

一提起医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手术刀、血压计、听诊器、无影灯、白大褂等有形的东西。其实,医学不等于这些有形的器具,也不等于单纯的技术。医学的要义在于它的文化价值。医学融真、善、美于一体,是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我们对医学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实用化,结果使医学成了一门生硬的、缺少激情的纯自然的科学。我们不应该把医学作为一种与我们的文化无关的工具来发展,医学应该是也必须是人性化的,而不能只见其实用性。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医生就难有博爱的胸怀和对生命完美的追求。充分认识医学的文化价值会使我们的目光超越出实用主义的篱栅,寻找到医学的真谛。

1 医学的人文属性

我国著名医学家黄家泗教授曾经说过:“人的健康与疾病,不仅受物质环境的支配,也受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精神状态的影响。因此,医学又是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我国著名理论家于光远先生也有过类似的表述,他说:“对于临床,可否理解为世界上许许多多自然过程中的一个特殊自然过程,临床当然不是一个天然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社会的自然过程。就是说,这个过程离开了社会就会不存在。而且,临床是两重意义的自然过程,它与开矿不同,开矿虽然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但矿体是自然的。对临床来说,不仅疾病一般都有社会的原因,有社会性,医学的治疗行为,包括使用的方法、手段,也是有社会性的。所以,临床是两重的社会自然过程。因此,我认为医学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科学。”[1]细胞病理学的创始人魏尔肖早在1849年就指出“医学本质上是社会科学”的论断。这里,他们都一方面肯定了医学的自然科学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医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医学的对象是人,它就必然要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性。这些观点是我们充分认识医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出发点

医学之所以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我认为主要是因为①随着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由原来单纯从生物学方面着手转向从心理社会方面来认识,对病因的认识已大大开阔和深化,早已超出了自然科学的层面;②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尽管人们对这一概念还有这样那样的争论,但人们对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是认同的。③从死因谱来看,目前死亡率最高的三种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的病因都不仅仅是生物因素,都与心理紧张、吸烟、环境污染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④在西方,自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法以来,心理治疗在医疗实践中已相当普遍。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竞争的压力日益加剧,患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人数也明显增加。相信在21世纪,心理治疗在我国也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⑤医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性的人,疾病和健康总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医生在使用技术治疗疾病时不能不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因为“医生对病人及医生自己的角色的精感认同深深地影响着诊断、手术和与病人交流的方式”[2]。

医学的人文性是医学回归人类,回归人道主义的内在的规定,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著名医学史家西格里斯也说过:“当我说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的时候,我曾经不止一次地使医学听众感到震惊,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使人适应他的环境。”[1]人们常常习惯地把医生看作是一个纯自然科学家,是因为我们对医学本质的认识的偏颇。“无论科学性如何强的医生,如果没有艺术之光的启示,也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医生。”[3]我们把医学简单地看作是纯自然科学,忽略了它的浓郁的人文性,同时我们也没有把医学和技术的界限区别开来,特别是没有把人文精神纳入到医学范畴内,是我们对医学认识偏颇的根本。儒家文化自孔子以来的二千多年里,一直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医学也不例外。古人说“医出于儒”就是这种影响的反映。把属于自然科学的医学与属于社会科学的儒学说成是同根的,恰好说明了医学科学的两重性。而医学之伟大,医学之仁慈都主要是因为它的人文性,而非它的技术性。当代医学的新成就,使医疗技术的应用大大超过了传统医学单纯治疗的范围,医学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都应该从社会、道德、文化等方面来考虑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单纯技术的考虑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应该从文化入手来探讨医学的实践问题,因为“医生的解释和活动及病人的解释和活动都具有文化的特征(culture-specific)”[4][5]。

2 医学的文化价值

医学的文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柏拉图把价值(如善)放到经验现实的层面上对我们认识医学的文化价值提供了启迪。只要我们认真地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诸如计划生育、生活方式、体育锻炼、禁烟忌酒、不随地吐痰等都离不开医学卫生知识。医学卫生知识对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公德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探寻医学的文化价值,充分展示医学的深刻的人性,说明医学实践所固有的伟大和善良,是我们重新认识医学本质的基点。有些医务工作者虽然在专业方面非常出色,但却不能从人文主义的价值角度去认识医学和实践医学,不能把医学与道德和艺术协调起来,结果使医学的社会文化价值大为逊色。医学的至善精神就是要求医务工作者热爱病人,热爱社会,热爱人类,而不计较个人利益。医生在病人面前,必须忘掉自己,无论是什么样的病人(官位、性别、职业)都要满腔地热爱,让他们感受到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沐浴。这是由医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医学的文化价值一直被世人所忽略,被它的实用性所掩盖。这种逼仄的认同,使医学的作用和意义远远没有发挥尽致,甚至我们还远远没有在这一物阜之矿采撷到它的精华。

医学的文化价值是在医学与社会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当我们想到社会进步的某些评价系统如人的平均寿命、健康状况等都依赖于这种相互作用时,医学的文化价值便表现出其至高无上的重要性。作为开放的,动态的医学,它时刻关注着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医学的文化价值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医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更深刻地认识到医学活动的社会意义,进而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自觉地弘扬医学的文化价值——真、善、美。

卓越的医学家往往都具有良好的品格和精神,这是他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医学所持的基本观点的反映。他们的行为就是医学的文化价值——真、善、美的反映,是医德教育的典范。当面对一个病人的时候,可能有三种判断:首先是知识判断,想到“它”是什么病,哪里出了毛病,这时病人已形同机械;其次是价值判断,想到我能为他做些什么,他需要我为他作些什么;第三种是情感判断,我怎样才能使他达到一个“完善”的状态。这三种判断相互影响,伴随着医学实践的全过程,构成了医学文化价值的完整体现。医生从顶至踵都具有慈善家和艺术家的品格。接诊病人时,医生的言谈举止应是至爱深情的流露和语言艺术的表现。然而,现在对许多年轻医生来说,艺术修养尤如方枘圆凿,格格不入。他们不重视自己的文化人格的塑造,而只看重科技人格的塑造,总喜欢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纯自然科学家,殊不知文化人格在医学实践中有多么重要。孱弱的文化人格导致对生命缺乏挚爱,处理一切事物苛求严缜而忽略热情。这是我们的医学教育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正如John S.Wodarski所说:“医生做出判断的基础并不仅仅是所收集到的资料,他还依赖于他所信仰的生命哲学。”[6]离开了这种以人为主要对象的医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学。医学的本质就是对生命的关爱,而不仅仅是对疾病的治疗,婴儿、老人、灾民等一切需要关爱的生命,都是医学服务的对象。

对医学的基本看法深深地影响着医生和患者两个方面。如果我们把医生仅仅看作是一个科学家,我们便期望医生能告诉我们关于人体和疾病的知识;如果我们把医生看作是一个技艺专家,我们便期望医生能够给我们提供可靠有效的治疗;如果我们把医生看作是一个艺术家,我们便能期望医生不仅为我们提供健康服务,而且能保证完美;如果我们把医生看作是一个慈善家,我们便能期望医生不仅和蔼可亲,而且提供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技艺,还有关怀和爱护。医生是这四个方面的结合体,所以,医务工作者决不能把自己仅仅看作是纯自然科学家。我们对医学所持的观点强烈地影响着医学事业的所有方面——教育的、实践的、伦理的、社会的等方面,它也是医生行医的态度和对自己所树形象的基础。医学的文化价值教育对青年医生的成长比知识的教育更为重要,它为青年医生的成长提供了一种广阔的文化背景。青年医生只有被置于滋养他成长的这种文化综合体中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家。世界医学联合会发表的赫尔辛基宣言也主张:“保护人民的健康是医生的天职。为了履行这一天职,他或她要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良心。”[7]真与善总是与医学实践活动相伴随,这是由医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年轻医生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技术炉火纯青,品德怀谨握瑜的医学家,让医学的恩惠洒满人间。

3 医德的文化滋养

我国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对“医德”下的定义是:“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当前,我国对青年医生的医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外在的教化。通过引导、模仿和教育以及各种社会符号,或鼓励、赞许和表扬,或谴责、鄙视和惩罚某种行为,来作为培养和训练青年医生道德观的诱导方式。实事求事地说,这种教育方式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我们忽略了医学的内在的本质规定。做什么,怎么做是医学本身固有的要求。如果这种内在的规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华,再辅以社会的认同和赞许,良好的医德医风就不难建立起来。

以外部教化为主的医学道德的教育是通常的做法。如《希波克拉底誓言》、《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协议法》、美国医学会的《医学道德规范》、《赫尔辛基宣言》等都同样存在着对医学文化价值教育的忽略。美国社会较之中国更表现出一个“技术操作和法律操作纵横交错的社会”特征。[8]美国德州大学医学分校医学人文学研究所Rounld Corson博士也认识到:“在过去的五十年中,美国的医学教育几乎毫无例外地集中在训练学生掌握迅速扩张的生物医学科学和日益增加的强有力的技术。因此,我们的从事保健科学的大学所培养的是在理论和治疗方法方面熟练的医生和研究者,而不是在对社会和个人方面具有广泛意义的医生和研究者”。[9]进行医学文化价值的教育,可以弥补现代医学的实用技术教育之不足,成为进行医学道德教育的一个新思路。

医学文化价值的认同是医德医风建设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内在动力。《孟子·尽心上》中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明代陈实功在《医家十戒五要》中谈到:“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但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时自无差谬矣。”《夏威夷宣言》开宗明义:“人类社会自有文化以来,道德一直是医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韩愈在《原道》中早就说过:“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意思是说,自己修养充足,仁义发自内心,才是“德”。医学道德观念不是来自外部的社会要求和被迫,而是医学自身内在的文化价值所使然。医生的职业道德也与其自身的文化修养密切相关,仅仅靠几个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的。外部的驱动和内部的滋润相结合才是我们培养医学道德的有效途径。我们提出在进行医德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医学文化价值的教育。这种教育与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区别在于:医学伦理学是社会要求医生怎样做,而医学的文化价值教育则是医学本身要求医生怎样做。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这种文化价值是我们医学道德观念的来源之一。研究和认识医学的文化价值就是希望能从医学内在的气质出发,为医学道德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也不可否认,医学的道德水平受医学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殷商时期,对疾病的认识比较低下,其伦理观念也处于低级阶段,甚至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完全从属于宗教意识,不能产生相对独立的伦理思想。到了西周,医疗活动的地位有了提高。《周礼天官医师》中写道:“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这时期对医德高低的评价以医生治病失误多少来衡量。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核心是“仁”,医学伦理自然也浸浴于此。喻昌曰:“医,仁术也”。医书冠以“仁”字为名者亦颇多见。如《仁术志》、《仁术便览》、《仁斋小儿方论》、《仁斋直指》、《仁端录》、《博爱心鉴》等,足以表明医学自身散发出的“仁”气。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整体性的和人文主义的,在目标上它追求的是医学同伦理学和美学统一,在实践上遵循的是“天人合一”。这正是中医学所蕴含的巨大的文化价值。中医之所以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不仅是因为它实用,更是因为它所追求的和谐以及它的浓郁的人文主义思想弥补了西方那种只注重分析的思维方式的缺陷。

4 医学中的人

以人为中心是医学的文化价值和医学的人文属性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医学实践中主体人的作用,可以防止技术的无限制扩张。在医学实践中提倡以人为本,以技术为辅的理念是医学本质的必然要求。现代医学设备为保证公众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但与此相伴随的是医学实践中人的消失。医生可以在千里之外进行诊疗,病人的病情资料也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送到千里之外的某家医院或治疗中心。整个过程医生既没有直接接触到病人,病人也没有直接见到医生。在这种技术环境下,病人和医生的关系成了一种单纯的信息联系。现代医学以计算机和数字通讯为手段,从定性走向定量,医学已失去了它应有的激情和人性。在这种医学活动中,医护人员被当作机器设备的附属物,以至让失去人性的技术束缚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同情心。不可否认,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仪器设备的装备水平已成为提高医院知名度和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我们必须看到,仪器不是医学的决定因素,医学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仪器只能提供现象,本质的东西还要人来把握。医护人员是医学活动的主体。医护人员的发展及其价值的实现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忽略了对医护人员的发展的关注、支持和激励,医学就有可能背向它的要义真、善、美,就有可能变成失去人性的(dehumanized)医学。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与以文化的激发和启迪为重塑医学的形象是一致的,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在迎接新世纪之际,各行各业在信息化、知识化的同时,无不打上文化的印记,文化已成为无可抗拒的且可带来无尽价值的源泉。

医学的技术至上,不仅使医护人员成了仪器设备的附属物,而且也使病人成了仪器设备所指向的纯自然的客体。价值判断、情感判断已不复存在。以人为中心还是以仪器设备为中心,不仅仅是简单的概念的转换,更是医学的文化价值的确立。这将改变医院与病人传统上医院只管看病不管其他的服务模式,建立一种新型的一切为了病人,满足病人的一切要求,使“以病人为中心”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充满执情的服务。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人本主义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医学。

我国各级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都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患者对医疗服务态度仍不甚满意。我认为这与医学文化价值的弘扬有密切关系。建立在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医学才是真正的医学。技术不等于文化,掌握高技术的人不一定人文修养就高。提高医护人员对医学人文性的认识,可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力,使职业道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大凡思想圣洁,德高望重之医学家,无不具有丰厚的医学人文修养。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教育,固然离不开体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政治教育,但同样需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浇灌。只有把思想教育的引导和文化的情感激发潜移默化地结合起来,才是我们塑造优秀医护人员的有效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时刻会受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人往往善于选择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因而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比较方面更具鉴别力。只有文化能穿越人生的任何荆棘沼泽,普照人生的价值和尊严。医院中的某些不良行为,只有把它放到灿烂的人类文化背景上去比较,才会真正感受到它的污秽和卑劣,从而促成价值观念的矫正和自律意识的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其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常常是有益的助动。

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科学在于探究,故论理学之判断,所以别真伪。道德在乎执行,故伦理学之判断,所以别善恶。美感在乎赏鉴,故美学之判断,所以别美丑。是吾人意识发展之各方面也。”[10]人才的优秀品质有赖于许多人文学科的知识构成。尚若我们医护人员仅仅在专业知识上丰富有余,而对中外历史无知,文学知识浅薄,审美情趣缺乏,语言文字能力较差,就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更难以在医学科学的研究中卓有成就。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曾焦急地呼唤过政治修养、科学修养等,但很少呼唤文化修养。只有当我们摆脱了急功近利的狭隘观念时,才会认识到只有文化修养才是人生观形成的最具广泛性的基础。在人才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文化修养是最基本的。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只有真、善、美相互作用,才能孕育和造就出优秀的医学家。

孙思邈在《千金药方·大医习业》中谈到医生的读书问题对我们医学文化价值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他说:“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其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俱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文史哲艺虽然不能直接教你手术操作和基因重组实验,但它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家。医学需要一个大写的“人”,需要一个真实的“人”。我们只有弘扬医学的文化价值——真、善、美,并以文化的氤氲来滋养医学,才能使医学成为一门和蔼可亲、热情、充满人性的真正属于人的科学。

收稿日期:2001-02-19

标签:;  ;  

论医学的文化价值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