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 26520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认为“作文难写”。主要难在哪里呢?是不是写作知识不懂呢?情况往往不是这样的,不少学生对写作知识掌握得很好,说起来头头是道,为什么就写不出佳作来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作文素材的挖掘不够、观点陈旧、缺乏创新。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作文已成为一道极为重要的“菜肴”。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挖掘出有心得、有层次的东西,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生活实际有创意地形成新的思维,以感受和体验为基础,融入真挚的感情,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出正、新、奇、活的文章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超越常规思维“俗中出新”。
一、俗中出新,独树一帜
常见的方法就是从人所共知的材料中,提炼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比如,当人们称赞白雪时,你不妨提出这漫天的大雪能掩盖某种罪恶,当人们都说:“狐假虎威”中的狐狸是个骗子时,你可以歌颂它那面对老虎从容不迫的胆量和气魄……
鲁迅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只有选材严格,才能深刻挖掘中心意思,才有新意。千百年来,已产生了许多讴歌母亲的诗文,要让中学生来表达对天下最博大而又深沉细腻母爱的真挚之情,只有求新才能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多出来的三步》(《中学生作文》)的作者通过层层过“细筛”,从母亲操持家务这一“俗”题材中“筛”出了新意,他抓住了“多出来的三步”是母亲大半生辛勤操劳的结果,是伟大母爱的见证这一视角,把母亲十八年来忙碌的身影照得一清二楚,那十五步又是十八步的路啊,就是一条汹涌的爱河。
二、就地取材,独具匠心
写作是中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酸甜苦辣最为作者所熟悉。若能放眼写作活动,精心挑选,就地取材,常能使文章更具真情实感,别有情趣,例如写《我最熟悉的一个人》,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从自己的亲朋好友中寻找描写对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有位同学开篇就点明“我最熟悉的就是他”,然后分别写他打球时的洒脱,学习时的刻苦,助人时的热情,三个片段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人物的性格,描写细腻、真切、动人。结尾写到:“你看看,我对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够熟悉的吧?——什么,你问他是谁?噢,他吗,他就是鄙人——正坐在教室里低头写《我最熟悉的一个人》的一个傻小子。怎么样,愿意跟我交个朋友吗?”篇末点明了“我”最熟悉的人是“我”自己,文章独具匠心的选材和构思确实高人一筹。
三、关注社会,视角独特
生活是广泛的,又是无彩缤纷的,这就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变,新奇的事物也就不断涌现出来,所以选材不应只注重校园生活这块小天地,同时也要注意社会这块大天地。因此学生的笔不仅要写校园,而且要更多地写家庭、写社会,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材料,或者别人挖掘不深的材料,也就是在校内外的学习和生活中“见人所谓见,发人所未发”,从而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标新立异的佳作来。如一提“当家”肯定有许多人想到做家务、话家常,似乎此类事情已成为“当家”的代名词。温风波写的《选村长》(《作文指导》)则冲破了这个常规的思维定势,在平常的当家生活中融入了一些朦胧的政治色彩。一方面稀释了初涉人生的中学生,面对政治问题的软弱和坚强、犹豫和果断,同时以合格中学生的眼光点出了一些社会弊端,这样文章的主题就从生活中开掘并升华了。这篇作文的选材来自社会,既给人以“新鲜感”,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发人深省。
四、以点带面,典型生动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指导学生选择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写出言简意赅的好作文,要注重把握细节。写人的文章就是“要把许许多多细小的东西结合成为形式完美的整体”(高尔基语)。写作时要抓住典型细节,进行漫画式的勾勒。例如描写一个人观棋时怎么也憋不住要说,挨了下棋人的耳光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实在令人忍俊不禁。又例如写一个要悔棋,另一个不许悔时,他们“在门后角里扭作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车呢。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种认真的态度,憨的可爱”。寥寥几笔,形神毕现,妙趣横生。独辟蹊径,抓住典型特征,进行成功传神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文章血肉丰满,更重要的是可以细中见性格,细中生新意,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指导中学生写作时,要把上述几个方面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独具慧眼,独具匠心,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立足社会,广开思路,深入地探究和体会,结合时代特征形成有价值的思考和感受,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的作文收到构思独特新颖、寓意深刻、生动感人、具有社会意义的效果。
论文作者:马永红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2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4
标签:社会论文; 文章论文; 学生论文; 独具匠心论文; 中学生论文; 材料论文; 自己的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20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