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高科技园区协同发展的前景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峡两岸论文,对策论文,前景论文,高科技园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台湾与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的比较分析
1.高科技园区主要要素比较
(1)产业与产品水平比较 台湾新竹园的产业分积体电路、 电脑及周边、通讯、光电、精密机械和生物技术六大类。从营业额看,积体电路业发展迅速,远远超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电脑及周边业,而且随着未来几年8寸晶圆厂的陆续完工, 积体电路业仍将主导园区产值的增长。从增长率看,光电产业排名第一,远超过积体电路业和电脑及周边业。台湾擅长应用研究和产品的开发,其引进技术的消化和转化能力较强,某些科技产业已走在祖国大陆的前面,如积体电路业、电脑及周边业等,这些产业的硬件产品在岛内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的技术领域主要有电子与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高效节能和光机电一体化。从销售收入看,祖国大陆的电子与信息业也是名列前茅的。由于1995年以来,在微机整机领域,祖国大陆计算机产品在质量、服务等方面,与国外品牌产品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有的已接近或超过国外产品,从而销售量大幅上升。1996年北京试验区中的联想品牌微机的国内市场份额占6.92%,仅以0.05个百分点居于IBM公司之后。从增长率看,生物技术、 环保技术和新能源及高效节能领域的发展是迅速的。祖国大陆的优势产业是航太工业、高级材料产业、特用化学品与制药产业、医疗保健以及污染防治工业,祖国大陆的核能工业、能源工业、光电工业以及通讯业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优于台湾。各园区达到国内市场销售量第一的产品则举不胜举,如深圳高新区的GSM(移动通信系统)和SDH传输系统(光通信传输系统),福州科技园区的实达电脑终端和针式打印机,北京试验区的联想系列微机,等等。
台湾高科技园区的产品技术水平较高于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总体水平,我们从海峡两岸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业)的发展作具体分析。台湾新竹园区的积体电路在全球IC市场DRAM、SARM等记忆体价格大幅跌落的影响下,形成IC设计与晶圆代工的垂直分工模式。不少动态记忆体DRAM的制造商舍弃低价位的DRAM市场,转而进军晶圆代工市场,再加上园区完整的IC产业结构,全年台湾IC产业有望从1997年的3 %的世界占有率上升到5%, 成为超过韩国而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半导体生产地。电脑及周边产业的发展,最初由个人电脑起家,逐步形成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行销的较完整的上、下游体系,并延伸至电脑周边产业及零部件,在世界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由于1997年监视器、扫描器等产品价格严重下滑,园区又投资160 亿台币生产多功能网络卡、高速乙太网路集线器等技术密集度高的零组件,目前台湾已成为国际电脑零件采购地区,资讯产业仅次于美国、日本而居第三位。通讯产业侧重整体服务数位网络(ISDN)终端、高速数据机、通讯软件技术等。由于台湾长期采取的是代工产能剧增及关键技术掌握之策略,再加上现时对外合作的深广度的增加,园区电子信息业的产品技术水平普遍较高,而且国际行销渠道也十分通畅,还学到了不少先进国家的管理和行销手段。但是由于园区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研发力量有限,关键零组件和技术不能自己掌握,台商每年不能不支付外国公司巨额的技术权利金,受美、日的牵制影响较大。
相比较而言,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的电子信息业水平普遍低于台湾高科技园区,大、中型计算机大部分需进口,微机的主要部件, 如CPU、内存,外设等绝大部分都在使用外国货。由于计算机上游工业不发达,因此,祖国大陆电子计算机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进口散件组装的方式实现的。而且,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中的高技术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有限,1996年微机产量不及世界1%, 整个祖国大陆的产量还不如美国COMPAQ一家的产量。软件的销售额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也不到1%, 而且大型软件如操作系统、开发工具等为国外产品的天下。祖国大陆的计算机公司目前尚未有一家挤入世界电子500强, 而台湾的宏綦电脑公司早在1994年就成为全球第十大个人电脑品牌和第八大笔记本型电脑品牌。近几年,祖国大陆为了追赶世界电子信息先进水平,着力发展电子信息企业,国家和大部分省、市的“九五”计划暨2010年发展纲要,把发展电子信息业列为重中之重的支柱产业,因此许多高科技园区的电子信息业已形成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福州科技园区的闽东南高新技术信息产业基地,园地中的马尾“百亿电子城”是全国最大高科技电子生产基地之一,园区电子信息产品有9项名列全国销量冠军。 目前园区还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以创识公司为首的软件园。深圳已发展成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仅计算机配套厂就有1500家,1997年信息产业产品产值居全国第一位。祖国大陆硬件产品如电源、机箱、键盘、鼠标、终端显示器、主机板等的生产已初具规模,并大量出口。软件产品如中文平台、杀毒软件、排版系统、财务软件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占领了国内软件应用市场,联想、方正、金长城等名牌微机不断涌现,联想还进入了亚太电脑市场的五强之围。应该说,祖国大陆的许多高科技园区,尤其东南沿海一带已聚集了不少国内硬、软件的精英,再加上祖国大陆雄厚的科技实力作支撑,电子信息业的发展后劲是强劲的,潜力是无穷的。
2.人才与技术资源比较 台湾高科技园区的人力资源总体上高于祖国大陆科技园区。而就个体比较而言,台湾新竹园区的人力资源除了略低于北京试验区外,胜过大部分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这说明台湾近几年的人力延揽及培训计划取得了一定成效,吸引了大量岛内外的高科技人才,尤其使得不少出台留学人员中的许多人返台到园区创业或工作。应当说,这些返台的海外学者为园区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在海外的教学科研机构受过良好训练,在大企业中从事高科技工作的经验,使得园区中的许多企业能够在一个较高的台阶上起步,缩短了研究与开发的过程。据统计,在园区优惠政策的吸引下,截止1997 年底, 园区245家公司中,由返台的海外学人创办的公司达97家,然而, 台湾台园区研发人才的短缺现象依然存在,尤其电脑业的软、硬件人才严重短缺,目前尚需仰仗外力,致使组装成为作业重点。台湾现阶段还发生了掌上型电脑业向笔记本型电脑厂抢人才的现象。即将完工的台南科学园区也出现了电子业向机械业抢自动化及模具中高级人才的现象。
祖国大陆人才资源远比台湾丰富,但由于人才机制不甚完善,高科技产业所需的人才特别是拔尖的技术开发人才相当短缺,人才流失到国外和外企的现象大量存在。我国第一批从事“836 ”计划的年轻科技人才,现在已所剩无几。值得庆幸的是,不少高科技园区运用政府赋予的灵活经营和管理机制,在人才的激励、约束和流动等各个层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造,如北京试验区和深圳高新区出现的职工持股或购股权形式,使员工从单纯的高工资“打工仔”,变成持有企业股份或购股权的“主人”,将公司的兴衰荣损与员工的努力及利益紧紧相连系。北京试验区中的四通公司还总结出:稳定上头,培养中间,流动基层的人员管理方式。因此,不少有创见的人才在高新区找回了自己的位置和充分发展的空间。在海外学人的吸纳方面,许多园区也做了积极的尝试,如设立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等。从而使得我们的高科技园区,如北京试验区和东南沿海一带的高科技园区凝聚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的年轻人。
从总体绝对数量上看,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的科技人才远远高出台湾高科技园区数十倍,即使在人力资源位置靠后的苏州高新区,也有科技力量雄厚的江苏省作支撑。江苏省目前的科技力量和科研能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名列全国前茅。因此,祖国大陆的科技潜力是巨大的,而且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和北京、上海等历史名城。
在技术开发能力方面,台湾高科技园区企业的R&D投入总体上比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高出了将近一倍,但从个体上比较,台湾新竹园区企业的R&D投入基本与北京试验区持平,体现了二者对高科技的强劲投入。深圳由于位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又受到香港经济的牵动效应,科技投入也十分可观,而其它几个高新区则显得不足。
正是由于台湾当局对高科技的高度重视和倡导,目前岛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其《科学引文索引》论文量从10年前的世界排名第36位升到1996年第19位,《工程索引》论文量从排名第23位跃居第11位。台湾当局每年还拨出约新台币30亿元辅助中小企业从事研发工作,使产业结构向电脑、资讯、环保、生化、通讯、半导体、医疗以及关键零组件等十大新兴工业调整。由于研发经验的不断累积,园区生产的四元亮度磊晶片对台湾磊晶片95%依赖进口的情况大有改善。近年来不少日本独占的技术如映像管、液晶薄膜显示器等逐渐向台湾打开。新竹园区中的产业主要是电子信息业,1997年其营业额占园区营业额高达92%,因此园区的资本技术密集度高、低能耗且高附加值。但由于园区研发能力不足,园区产业仍是“代工”模式,只是产品加工已转向半导体、集成电路与电脑为主的信息产业的委托加工生产(OEM )与委托设计生产(ODM),如晶圆代工是园区的第一大产品。因此, 园区在关键技术上(如蕊片、网络等技术)受美、日的牵制仍严重。祖国大陆由于科研院所的科研体系完整、精英荟萃,因此基础研究能力很强,自主开发能力远远超出台湾。高科技园区中火炬计划项目的技术来源于自有技术和国内技术占绝大多数,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然而祖国大陆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现象仍十分严重,科研经费匮乏,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尤显不足,许多高科技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园区多以电子信息业为支柱产业,但技术层次不高,自主技术仍偏少,实现商品并成为名牌的更少,作业侧重制造业。因此,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的自主化程度高于台湾高科技园区,但资本技术密集度总体上低于台湾科技园区。
3.政策与环境比较 从我们对海峡两岸高科技园区的政策与环境,包括(硬、软环境)的分析,台湾明显优于祖国大陆,具体做以下详细分析:
(1)政府提供优惠政策环境。 台湾当局的大力支持对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功不可没。台湾当局通过开发导向型政策,如有利的减税、信贷激励、政策与金融奖励等,使园区的生产发生前向和后向联系,使自己的工业结构实现现代化和升级换代,成为国际市场上高技术贸易的一个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在新竹园区的公司享有比出口加工区的公司更多的财政激励,包括5年免税,最高所得税率22%,免税进口机械、 设备、原料和半成品,以及投资人的专利和技术信息一律按等价股份计入投资。当局为购置机器设备提供低息贷款,为合资企业提供的股票预购额达缴清股本的49%。还有一些只有在园区才能享到的免税,如由专利、标识权和咨询服务所得收入的免税。园区为了激励产商的技术创新进程,还创立了《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助》、《研究开发关键零组件及产品计划奖助》、《研发投入奖》和《创新产品奖》。
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在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享有财政、税收、工商、土地、规划建设、海关等方面许多优惠的扶植政策,如北京试验区的“18条”政策为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所有制的科技创业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税收优惠政策;江苏省各地市分别建立了火炬计划项目贷款贴息基金,1997年使用的贴息总额达2亿元, 还设立了江苏省科技发展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但是,由于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创建的时间比台湾晚10年左右,对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仍处于探索之中,因而优惠政策时宽时紧,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如由于税收改革的原因,原由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高新区新增财政收入返回的政策规定仅执行两年就被迫停止。国家各级创新体系不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的经济立法滞后,且不完备。大部分高科技园中企业的融资问题较为突出,银行贷款较难,抵押贷款业务也不顺畅。
针对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创业难的现状,台湾除了每年拨出30亿台币辅助款外,新近又将设立专款项目,避免那些中小型企业中可行技术在无法取得企业充沛资金援助的情况下“夭折”,从而影响台湾高科技产业技术的生根历程。第一批专款将用于资助进入岛内有代表性的“育成中心”(即孵化器)中的中小企业群,项目辅助金额的上限为一千万新台币,主要涉及软件、IC、多媒体、光电、微机电、生物工程等新兴高科技领域。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在乖网络形式扩大孵化的力度和地区等等,为高科技械牟簧垩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然而,由于政府的科技投入有限,孵化器(创业中心)常常为资金所困挠,举步艰难。园区也缺乏扶持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资金项目,使得不少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项目受挫。因此,目前福州科技园区率先尝试以民营科技企业运营为主、官产学紧密结合的孵化器,以缓解孵化资金短缺,运行机制不畅的症结。
(2)管理与创新机制。 台湾科技园区完善的组织机构及其所具有的“一站服务到底”的功能,为进入园区的厂商降低行政成本提供了条件。园区对入园企业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科学、规范的。新竹园区对入园企业有明确的规定,必须是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企业,又能配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培养本土高科技人才,并且不能造成公害的。因此,园区产业技术层次高、产业特色很快形成。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的管理基本上也是“一站式”管理和“一条龙”服务,还制定了园区管理的法规条例,如福州科技园区的《暂行管理办法》,江苏省的《发展高新技术条例》等,使园区的建设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入园企业的前期审批工作和后期开工、投产管理衔接不紧,存在审批不严、轻管理的现象,项目前期的法规、政策咨询和项目中、后期的法律咨询、资金融通、物业管理等服务较为薄弱,造成园区产业特色不明显、技术层次偏低,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不太衔接。
在机制创新上,台湾有其独到的特色。辟如新竹园区附近的工研院是园区技术的主要支撑单位,该机构在台湾的电子技术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研究院的机制十分灵活,鼓励工程师带着科研成果或经过几年培训后,离开研究院到新竹园中创办自己的公司。由于高新技术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定价和知识转移存在很大难度,而且创新经常同时出现在研发、生产、市场开拓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因此科研人员创办公司应成为一种必然。祖国大陆为科技人员下海创业,也在预算外资金安排、人事管理和科技成果管理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降低创业者的门槛。同时,政府鼓励知识分子从科研院所中走出来,然而由于传统的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的束缚,不少脱胎于科研院所的高科技企业还与母体存在千丝万缕的产权关系,造成企业产权不明。由于传统环境因素的制约,北京试验区1991年制定的应给科技人员30%的“创业者”股的企业制度改革方案,至今无法实行下去。
风险投资业是高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体系。在台湾,风险投资业(即创投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风险资金的流向是科技新兴产业的风向球。近年来资讯工业、消费性电子、半导体业占台湾整体风险金额的比重在下滑,软件业、光电业和生化业有后来居上之势。祖国大陆的风险投资业起步较晚,1992年江苏率先在全国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目前金额已近2亿元。相比较而言, 祖国大陆风险投资发展不理想,虽然有不少风险投资机构,但真正投资高技术产业的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一个使投资变现而撤出的机制,即风险企业的上市系统。
(3)高科技园区的区位(包括资源区位、 技术区位和环境区位)。台湾科技园区的选址注重邻近研究机构。辟如新竹园区的选址与工业技术研究院有很大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工研院在为公司提供技术专门知识方面所起的作用比大学重要的多。因为工研院强调研究成果在商业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工研院的研究小组与园区公司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检验成果在商业上的可能性。很多课题都是研究人员在与客户探讨问题时找到的。据工研院统计,园区产商有80%与工研院有着各种合作关系。新竹园区还与清华、交大相邻,两方频繁地互相往来,大学举办公开的系列讲座向公司介绍它们的研究成果和提供培训,公司组织学习班向大学生介绍高技术产业的最新发展和工业生产方面的先进设备和经验。虽说园区学院化、公园化、社区化的生活环境十分吸引人,但许多科研人员仍喜欢台北高质量的生活和都市风味,因此,通往园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形成的方便的交通联系在园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使住在台北的科研人员的通勤毫无困难。再加上台湾通讯网络发达,园区与外界科研院所和公司的联系十分便利快捷。但这并不说明园区与科研院所空间上的接近毫无必要,因为信息已是工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新竹园区的公司人员经常与研究院所的人员在园区的某个餐厅会晤,从而为他们提供了某种非正式但很有效的交流思想和信息的机会。再者,台湾当局近年在园区附近大量投资兴建大型实验室等公共研究设施,如同步辐射中心、晶片设计制造中心、太空计划室、精密仪器发展中心、次微米元件实验室以及超级电脑中心等,着眼于累积技术人才、维护既有成果、追求技术突破、创造产业效益,极大地改善了园区的研究与发展的基础环境,有利于营造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大环境。目前,以新竹科学园区为核心,包括台工研院、交通大学及5 座重点实验室单位在内的大科学园区,在相互合作下,已串联形成“适才所用”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网。
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的选址也以邻近科研院所、土地易取得以及具有一定工业基础为条件,园区十分注重海、陆、空交通联系网的便捷,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是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政府的头等大事。根据最近全国52个高科技园区区位的评价结果,北京及东南沿海的这几个高科技园区的区位是不错的。然而,由于祖国大陆体制改革不够深入,产、学、研之间的联系远远不如台湾高科技园区。园区内企业在创新方面与附近的科研院所合作较少,甚至从科研院所脱胎出来的企业,也缺乏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和交流,园区企业利用园区附近科技资源优势的意识薄弱。园区的通讯网络与国际先进网络在技术上相距不远,北京试验区的企业还通过网络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完整的商业活动,形成了较细致的分工。只是祖国大陆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差,各部门信息垄断意识较强,因此数据库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健全,许多企业或机构的内部网形同虚网,网络用户的培训也相对滞后,因此园区互联网信道的利用率很低。
二、海峡两岸协同发展高科技园区的态势分析
1.促进两岸协同发展高科技园区是迎接国际经济区域化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世界经济格局正在进行巨大的新的重组,欧美等先进国家为了对付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竞争,确保经济繁荣,经济区域一体化大大加快步伐,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澳新自由贸易区等65个经济合作组织相继建立和发展,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台湾经济的发展和对美贸易顺差的扩大,引发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弹,新台币对美元汇率大幅升值,使台湾的加工出口业受到很大冲击。东南亚金融风波之后,一方面使美国股市泡沫进一步助长,美国经济隐患日剧加深,经济景气已开始出现反转迹象。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为了保证本国利益,采取让日元贬值扩大国外需求,使得台湾1998年对日贸易逆差将超越去年水准,突破180亿美元。据统计,1998年1至7 月份对日逆差较去年同期增加12.9%,其中出口大幅衰退25%。据日本官方统计,1998年上半年台湾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由第6位跌至第7位,次于美国、中国大陆、澳洲、韩国、印尼及德国。面对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必须认识到只有两岸合作才能自保,并在自保基础上谋求发展。
事实上,9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尚能维持中速增长水平,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台湾及时将出口市场转移至香港和祖国大陆,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外贸顺差的最大来源地区。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市场的个性化很强,任何一个国家,即使倾一国之力,也难以在所有领域领先,这就要求海峡两岸对区域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协调、整合。如今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因素,而高科技园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手段也在蓬勃发展壮大。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两岸在创建高科技园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生了很好的成效。台湾新竹园区建园18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技资源充沛,园区以资讯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业绩突出,是世界上一个成功的范例,成了台湾现代经济发展的象征。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经过10年的建设,也初具规模,创造了良好的软硬环境条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业和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并创出了一些民族工业的品牌,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岸建设高科技园区的实践,为协同发展高科技园区奠定了基础。
从两岸园区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台湾新竹园区的电子信息业至今仍持续保持国际领先的势头,并且正在向纵深发展,但由于台湾本岛土地、市场、劳力有限和产业转型等客观因素,因此海外分工生产将成为其未来的重要发展策略。而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因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电子信息支柱产业的导向,更将电子信息业列为重中之重的产业。再加上祖国大陆辽阔的市场、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等因素,因此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是台湾高科技园区电子信息业选择海外分工生产的首选。据统计,1995~1996年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于计算机、通讯和电子器件这三个领域。
从台商投资的密集区来说,这些年主要集中于祖国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江苏、广东、福建吸引台资协议金额一直名列全国前3位。 据统计,台湾省内排名前100家大型企业有41家在江苏投资兴办了100多家企业,其中总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有近1000家,1000 万美元以上的超过300家。福州科技园区还出现了台商成片开发的局面。1997 年台湾新竹园区与厦门签订了兴办厦门新竹科学园等6个项目的合同和协议。 其中包括在厦门合作建立年产3亿片集成电路后道加工企业的协议。
从科技发展水平的角度看,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在1996年全国科技进步水平统计监测评估中,分别位居第五、第十、第三和第十一,名列全国前茅。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分别名列第四、第十三、第一和第十二。而且祖国大陆七大高技术产业带就有苏锡常、珠江和闽东南三大带分布于此。从地缘上看,东南沿海与台湾近邻,交通便利,再加上香港回归、福州港和厦门港被定为首批试点直航港口等有利因素,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香港的信息、资金和国际市场的便利,利用祖国大陆内地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台湾的资金、技术、国际行销渠道和管理经验,在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方面协同合作,以园中园方式建立海峡两岸协同发展园区,产业领域宜倾向电子信息业,祖国大陆与台湾协同合作的地区可以东南沿海和香港为主。
2.海峡两岸协同发展高科技园区存在明显的比较利益。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海峡两岸都在致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台湾新近公布的未来产业结构中十大新兴工业、八大关键技术,和祖国大陆“九五”计划中重点发展的科技产业有很多项目是一致的,园区中的支柱及强项产业基本相同,尤其在电子信息业存在着一定的发展梯度,台湾近年正面临从技术密集型向高科技型转型,祖国大陆也面临着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乃至向高科技型的迈进。因此,如果当双方需求与优势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两岸联手则有利于提高经济辐射力,形成一种强大的产业发展势头。
海峡两岸高科技园区互补性和比较利益的存在是科技交流与合作最直接的动因。祖国大陆内地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丰盛,且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的数量也相当大,大量的科技人才潜能利用不足,需要寻找发挥用武的机会。从地区分布来看,祖国大陆科技人力在东部大城市及沿海特区较密集,西部地区较薄弱。高科技园区是智密区,而祖国大陆高科技园区内精英荟萃,现在不少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园区,正是利用祖国大陆内地的科研实力来提高台湾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在苏州便建立了一个软件研究中心。
目前,祖国大陆内地电子信息业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基础较为薄弱,由于资金和体制的制约,高科技成果商品化、实用化能力较差,尤其缺少市场信息、营销技术和国际市场渠道,需要台湾的资金投入以及营销、产业化等管理技术,当然也离不开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信息、贸易中心的支撑。台湾电子信息业现时面临转型,岛内科研实力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又受到岛内市场腹地小、地价猛涨、环保加强等条件限制,许多中小企业纷纷被排挤出岛向外寻求生存空间。而祖国大陆内地辽阔的市场恰好能满足西移入境的台湾企业的发展需要。
3.海峡两岸协同发展高科技园区的策略分析 鉴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高科技园区在电子信息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台湾高科技园区的电子信息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卓著地位,而且海峡两岸高科技园区已形成明显的比较利益关系,又可借助近邻的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的辅助,因此,笔者建议将祖国内陆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和台湾规划为海峡两岸协同发展高科技园区的主要区域,并以电子信息业为主导产业,将不失为婢益双方的合作大计。
从目前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现状看,基础设施的建设已有了显著改观,并正在与国际接轨,只是投资软环境易被忽视。因此,海峡两岸协同发展高科技园区,软环境应是重中之重,并以此促成两岸电子信息产业的有机整合。
1.塑造良好的协同发展软环境
(1)发挥政府的产业导向作用。 从世界高科技园区成功的案例可以得出,开发型政府对科技产业发展的影响是首要的。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导向,使园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对园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两岸协同发展高科技园区的过程中,根据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各省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政策导向作用,加强整体意识,引导各地区进行植根于本地科技资源和市场特点的分工协作,有序竞争,规范标准,避免重复投入、重复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等等。辟如江苏可侧重软件和IC产业,福建可发挥PC机方面的特长,深圳则可利用硬件生产的配套基地和香港的国际渠道、资金和信息的融通作用,与台湾科技园区进行倾向性较强的园区产业协同合作。
(2)突出营造产学研合作体系。从祖国大陆科技发展现实看, 产学研相脱离是症结所在,而产学研相结合对于高科技园区的快速成长至关重要。据统计,近几年,祖国大陆每年取得3万项高科技成果, 只有20%左右转化并批量生产,取得一定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约5 %形成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产业化程度更低的现状,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更深的层面看,教育、科研体制的不完善,无形资产评价与评估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企业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一直为产权不明晰的问题所困扰。然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成果的传播、扩散同科技成果的创造同等重要,国外在这方面也有成功的尝试。例如英国剑桥大学与教员们签定了条件极为宽松的聘任合同。即,在保证既定的教学任务前提下,教师以及在校研究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在剑桥科技园内从事研究成果的转化活动,参与高科技企业的创业。同时,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除了合同上有特殊规定外,一般属于教师个人所有。目前被人称为剑桥硅沼的地方,已有1000多家高技术企业,创出30多亿美元的年收入。可见,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对于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功不可没。同时当代高科技创新的非线性规律,也要求技术人员与经营者的即时密切配合,否则创新成功率必然不高。因此,海峡两岸的高科技协同发展园区应要求政府在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上灵活运作,建立和完善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符合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分配形式,鼓励科研院所承接高科技园区中的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对科技研究成果的所有权、技术转让及使用之计费方式等做出明确规定;鼓励企业主动寻求科研院所的支持,为科研院所的项目研究提供经费援助,以此达成产学研相互支撑的有机联合体,使海峡两岸的高科技协同发展园区亦成为体制改革的示范区。
(3 )建立“引导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科技企业运行机制。用户的价值观是企业创新的牵引和导向,一项科研成果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市场的检验。深圳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率先在全国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顽症。目前,深圳共有521家技术开发机构, 其中91.7%建在企业,技术开发人员90%集中在企业。企业研发紧紧抓住产品的商品化,一切评价系统都依照市场需求,促使科技队伍成熟化。从总体上看,祖国大陆的高科技园区在以市场需求拉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有较大改观。但是在创造和引导市场需求方面,则与国外大企业有很大差距。虽说祖国大陆已有几家先进企业,如深圳高新区的华为公司提出“创新需求是市场竞争的核心”,但大部分企业多为被动地满足市场需求,没有通过洞察市场的细微变化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从而培植市场需求,开拓新的产品市场,眼睁睁看着国内大片市场被外人吞噬。因此,在海峡两岸高科技协同发展园区内的企业必须坚持“引导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的良性循环,使技术创新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市场特色的产品品牌,保住国内的巨大市场,争取早日打入国际市场。
(4)以法制手段规范海峡两岸高科技协同发展园区的产业发展。 为了引导海峡两岸高科技协同发展园区的发展方向,我们还应在法制建设方面有所加强,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海峡两岸协同发展高科技园区的科技计划,并加以制度化,使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各个两岸协同发展园区协调发展,互补互利。园区应制定详细的“海峡两岸高科技协同发展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对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技术改良,商品化研究以及技术引进推广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加以规范,明确合作研究的奖励措施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园区要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保护台商合法权益。对入园企业严格审核并追踪管理,限制劳动密集型和高消耗、高污染的台资企业和技术的引进和迁入,责成园区企业建立完善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和设备,使两岸协同发展园区的技术层次起点高、且能有效维持高水准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也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园区企业合作中更要加强对侵害知识产权的打击力度。众所周知,软件的正版意识是软件业生死攸关的关键。以往由于人们软件正版意识淡漠,祖国大陆许多颇具实力的软件产品备受冷落,市场一直难以打开。如今,在电子信息业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软件业的正版意识,和知识产权的法制化进程应同时重视。
2.实施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战略
本着两岸高科技协同发展园区之间协调、有序发展的原则,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各省宜根据本省的产业基础和特色,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存在比较利益的台湾电子信息业的先进技术或与台湾进行产业策略联盟和合作研究,并使协同发展项目规范化、合理化,减少台资投向随意性,使协同发展项目与本省产业结构的优化目标结合起来。
(1)以完备的相关技术群吸引台湾的中上游技术。 相关工业技术群体越发达、越完备、分工越细、技术水平越高,则使“技术胚(即有关高技术及其产品的新设想)成熟”的平均难度就越低。因为此时创业人员(一般说来)只需在一个“点”上突破,就可以获得相关技术的配合,完成一个新系统(新产品)的产业化。反之,创业人员,仅仅在一个“点”上突破,而没有相关技术群体的配合,就无法产生一个新系统(新产品)。他们还必须在相关配套系统方面做相应的改进,才能得到一个新系统(新产品)。纵观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各省的产业发展现状,我们惊奇地看到,深圳不仅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而且是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周边一百公里范围内,从键盘、电源、显示器到磁驱、硬驱、主板、机箱,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配套体系。东莞周边也形成了完善的元件供应商,等等。因此,广东高科技协同发展园区较为适宜引进台湾的中上游技术,如高兆位的DRAM等较高层次的电子信息硬件技术。
目前,台湾新竹园区的DRAM厂商由于国际市场饱和、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纷纷转厂从事晶圆代工。但是,祖国大陆的计算机市场尚待开发,个人电脑市场每年的成长率高达40%以上,远远高出世界个人电脑成长率。据统计到2000年,祖国大陆个人电脑的销售额可达760万台, 占全球销售额6%以上。因此,目前可适当引进高兆位的DRAM 技术到广东,甚至可以将台湾的上游技术产品晶圆的代工厂商吸引过来。
当然,引进高技术一定要有匹配的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这是引进技术成败的关键。从广东的科技实力分析,1996年全国高科技园区18强就有6强为广东所占据,又由于邻近的香港提供的管理、金融、 信息和国际渠道的支撑,其消化、吸收和创新新一代DRAM等较高层次的电子信息硬件技术的潜力是很大的。台湾的网络厂商由于看好祖国大陆在美国的最惠国关税待遇,东莞等地又有完善的元件供应,能使物料成本节省5%左右,再加上低廉的人力, 竞相采取全球运筹管理模式到广东投资设厂,将代工厂家办到祖国大陆内地。
(2)促进海峡两岸上、下游产业衔接发展。 随着祖国大陆电子信息业迅速崛起,这些年移入祖国大陆的产业技术层次在不断提高,从家电产品到电源供应器、滑鼠、键盘,再到现阶段的数据机、网络卡等通讯产品。针对祖国大陆硬件方面暂时落后的现状,我们可采取中关村的后来者赶超优势,利用我们的科技优势,通过核心技术的组合应用和外围技术再开发,生产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子信息产品。福建的百灵电子早年蜚声祖国大陆市场,并为区域培养了一批电子信息业的人才,目前这批精英遍布在高科技园中成为技术中坚,因此为省内电子信息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和人才队伍。如今,福建的一些电子信息产品,如显示器、中西文终端等已接近国际水平,PC机和打印机等硬件在国内也享有盛名,只是总体上发展仍嫌缓慢、滞后,因此,福建目前较适宜与台湾高科技园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实行对接。由于现时祖国大陆市场对台湾劳动密集型电子信息业的接纳能力已趋饱和,高科技园区的产业特点是技术密集型,因此福建高科技协同发展园区应侧重吸纳台湾技术密集型电子信息业投资设厂,利用后来者赶超战略,在硬件领域有较大突破,并迅速提升技术层次。
在软件业,1996年台湾软件工业产值仅占整个信息产业产值的12%,规模小,并以内销为主。而且发展软件的技术和工具应用不足,生产力与产品品质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然而祖国大陆软件人才充沛,目前已有不少杀毒软件、排版系统、财务软件等占领了国内市场,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营销经验劣于国外厂商等原因,软件的深层研究发展较艰辛。但是,两岸人才呈现互补特性,正好为两岸软件人才的“垂直整合”提供了绝佳条件。而且祖国内陆的软件人才以浙江一带居多,因此,浙江地区宜以软件业为支点,依据“工业空心化”理论,实现对台湾的海外分工。将研发中心设在祖国大陆园区内而将生产基地设在台湾,也可将生产基地设在祖国内陆,利用台湾的资金、管理和营销经验,打开台湾市场和国内市场。两岸软件业衔接发展,有利于软件技术的国际规范和国际标准的强化。香港、台湾都有着很好的国际行销渠道,将对创造国际水准的中国品牌软件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3)以策略联盟等形式创造中华品牌。 策略联盟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出于对市场的预期目标和企业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采取一种长期性联合与合作的经营合作方式。它的特征是联合、是自发的、非强制性的,联合各方仍保持着公司经营管理的独立性和自主经营性,彼此依靠相互间达成的协议联结成松散的整体。策略联盟是目前世界上较风行的一种合作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合作方式,策略联盟各方实力相当,但不是要求各方盟方所有方面的条件均等。策略联盟的形式多样,可形成策略性合资企业,也可就研究与开发、制造技术等项目进行功能性协议,即无资产性投资的策略联盟。
台湾电子信息业虽然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自己研究能力差,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与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差距。因此,除了宏碁、神达、大众等少数公司拥有自己的品牌外,其它大部分厂商主要从事OEM(委托加工生产)和ODM(委托设计生产)。由于祖国大陆科技人才资源充沛而且市场广阔,这些年,台湾为了摆脱美、日的技术封锁,开始与祖国大陆知名大厂商如联想集团合作研究,主打自我品牌。鉴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属改革开放前沿,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内聚集着大量电子信息业的精英,因此两岸高科技协同发展园区可以策略联盟或传统的合作研究方式,进行关键零组件及上游技术的开发研制。同时还可选择一批内地重点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技专家以及国内知名大厂,通过信息网络形成“虚拟研究开发网”,结成“网上策略联盟实体”加以补充;也可建立所谓“哑铃模式”,即两岸对应的两个科研组织或机构的科技人员,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研究关系,“穿梭”于两地之间。研究成果可以相互授权,也可主打自我品牌,利用台湾、香港的营销经验和国际行销渠道打开国际渠道,使民族品牌跻身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