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课堂教育方式在发生变化,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趋势下,怎样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如今教师队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作了初步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智力
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还可以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方式来实现。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其中一种,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质疑或者是疑问,才会促使小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的方式,沿着一定的数学思路得到最终的答案。因此,也可以说,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开发小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因而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数学教师通过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塑造小学生的良好数学思维。所以,教师在实践中应当多向小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促进小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生活情境,探究奥妙
生活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色,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形象,返璞归真。
如,教学“10以内连加连减法”时,教师用课件模拟生活情境:有几只小鸭子在水里游泳,又游来几只小鸭子,求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怎么计算呢?学生很快说出算式:5+3=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学生体会了加法的含义。(求一共有小鸭子在游泳,就是把正在游泳的5只小鸭子和又游来的3只小鸭子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游走了3只,还剩几只?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让学生同桌探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学生列式:8-3=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从8里面去掉3,所以用减法计算。)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放飞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感受到数学课堂生活的快乐,主动地探讨问题,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把“乐学”落到实处,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1.独立思考习惯。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遇到问题要善于主动思考,养成认真钻研、耐心细致的习惯,这样才能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合作交流习惯。经过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疑问,在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采纳别人的意见,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合作交流,这是共同进步的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受益无穷。
3.质疑习惯。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1)能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由别人来帮助解答;(2)发现别人不正确的地方,矫正别人的错误观点,学生开始学着提问题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太大、太空,或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逐渐形成。
4.自我管理习惯。小学生虽然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但是责任心强,有集体荣誉感,我们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具体负责管理好他们的小组,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上课纪律最好,回答问题、交流合作最积极。在小组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主动、定期找组长交流意见,提出建议,对管理较好的小组要及时表扬,对较差的小组教师要给组长使加一定的压力,让组长觉得自己的小组管理不好是由于自己的不负责或无能,这样促使小组长更认真地干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四、讲究评价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首先,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采用激励性评价,呵护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激励性评价包括语言激励、情感激励、行为激励等,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其次,评价时要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化,可以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教学中,老师可结合评价内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记实性评价、学生课堂参与评价、学生作业评价,等等。
再次,评价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如以计算为主的课,要着重放在对学生的计算评价活动上;以练习为主的课,要着重放在学生的练习效果上。要注意评价的实效性,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要简练、明确、到位,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去探究,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准则,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拨动小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活动,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让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追求情境之美,体验数学魅力。
论文作者:童兴庆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1月总第3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0
标签:评价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情境论文; 小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11月总第3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