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地理学视角的社区居民满意度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乌鲁木齐市论文,地理学论文,为例论文,满意度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3-07-17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060(2014)01-0153-10(153~162) 居民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关键群体,是社区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是评价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标准之一[1]。城市居民对社区总体满意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层次,是居民长期以来各种微观感受的一种累积效应。社区居民满意度研究,是社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研究范畴属于城市地理学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当前学者研究已经深入到微观尺度,通过实地调查开展自下而上的微观层面城市社区研究,进而揭示居民意象行为和空间感知,探索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在机理,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居民满意度的评价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 Sirgy等以4个不同社区为案例,从居民生活质量视角出发构建评价体系和模型对社区居民满意度进行了系统研究[2];Rage等运用SWM系统,以影响居民满意度因素的量化指标去调节系统平衡,对居民满意度水平进行了新尝试[3];Sasson等运用面对面的半结构式访谈方式,对犹太人和非洲人居住社区进行实证研究,探讨种族认同中居民满意度的影响[4];Nunkoo等通过构建社区邻里环境满意度、社区承诺及社区服务满意度3个潜在影响变量,对363名调查对象进行了旅游支持度和满意度评价研究[5];Tsutsui等以日本北九州市996名调查者为研究对象,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就居民日常生活满意度和偏好进行了探讨[6];耿金花、高齐圣等运用层次分析和因子分析,从日常生活、建设管理等四个方面构建社区满意度评价体系[7];伍俊辉、杨永春等采用访谈式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市城区居民的择居偏好和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8];赵东霞等基于SCSB指数,构建满意度模型,对影响城市居民社区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9]。此外国内外学者,还分别从“旅游满意度”[10-15]、“人居环境满意度”[16-20]、“医疗服务满意度”[21-22]以及“公共服务满意度”[23-27]等多个视角,对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进行了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证案例研究。 纵观国内外文献,学者当前针对居民满意度研究缺乏综合全面地进行社区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而社会学和统计学视角下的居民满意度研究又以数据统计和社会现象描述分析为主,缺乏对统计结果与现象两者之间的机理分析与讨论,因此本文基于城市地理学的视角,以社区居民满意度研究为总目标,以乌鲁木齐市6种类型社区的7个典型社区为实证研究对象,选择与居民满意度密切相关的15个评价指标,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人居环境、居住空间以及邻里关系等5个结构变量,构建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满意度评价模型,并深入剖析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机理。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差异及其内在影响因素,利于更有针对性地促进社区的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度,从而对城市的建设、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28-29]。 1 研究方法及案例社区 1.1 指标选择 社区居民满意度受社区建设管理水平、周边环境、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邻里关系以及居住空间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对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本文在以居民满意度为研究目标基础上,遵循指标评价体系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的原则,选取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a4250589e377c51f3d7c62aa.jpg)
社区居委会工作,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db63af39bcc131851bf9e013.jpg)
社区物业管理,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1aabe147174fe261677d3f04.jpg)
社区内环境卫生,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f0a89a733b3975c93abde23c.jpg)
社区内治安状况,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25d564003108bc3f3059d4a.jpg)
社区内网络状况,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6946c535faa436c494baa7d.jpg)
社区及周边配套设施,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384abddb669eae8a45214755.jpg)
社区附近交通便捷程度,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061c29eb7a34e036857fe8ea.jpg)
社区就医便利程度,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90330c963230c029ef11fa55.jpg)
社区子女上学便利程度,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bde1e522bc1d1ab4063fd921.jpg)
社区休息娱乐便利程度,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1c3397bb27e73542b16060ff.jpg)
社区文化活动开展,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3feed3e915ba7a26fe277128.jpg)
社区邻里关系状况,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4f0de7d8c95e0c67cbc8ad40.jpg)
社区住房性质,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a41bbfadea2470c90104402.jpg)
社区居民住房面积,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212f053760b7532582ad47f5.jpg)
社区居住优越程度等15个三级评价指标,综合考虑了社区基础设施、社区建设管理、社区人居环境、社区邻里关系、社区居住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建立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体系。 1.2 问卷调查 本文采用居民入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乌鲁木齐市7个典型社区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共发放调查问卷750份,有效问卷743份。其中:龙泉社区N=138,皇城社区N=148,吉顺路东社区N=112,红雁池东社区N=82,长治路社区N=90,桂林路社区N=51,大江社区N=122。 调查问卷中涉及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居住状况、社区设施满意度、居民日常行为、社区管理和邻里关系等方面问题。对居民满意度有直接影响的指标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c38ec41865e9ded0bc5f6f2.jpg)
设置非常满意(方便)、比较满意(比较方便)、一般、不满意(不方便)、非常不满意(非常不方便)5个评价等级,分别赋值4、3、2、1、0,总分10分;指标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4f0de7d8c95e0c67cbc8ad40.jpg)
设置购买、自建、租住、合租、其他5个评价等级,分别赋值4、3、2、1、0,总分10分;指标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a41bbfadea2470c90104402.jpg)
设置200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ae18aad361231ce05f6cf38.jpg)
及以上、180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ae18aad361231ce05f6cf38.jpg)
、150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ae18aad361231ce05f6cf38.jpg)
、120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ae18aad361231ce05f6cf38.jpg)
、100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ae18aad361231ce05f6cf38.jpg)
、80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ae18aad361231ce05f6cf38.jpg)
、60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ae18aad361231ce05f6cf38.jpg)
、20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ae18aad361231ce05f6cf38.jpg)
及以下8个评价等级,分别赋值8、7、6、5、4、3、2、1;指标X[,15]设置优越感强、有优越感、一般、优越感弱、根本无优越感5个评价等级,分别赋值4、3、2、1、0,总分10分。 1.3 案例社区选择 乌鲁木齐市现有社区可以归纳为:传统街坊型社区、单位大院型社区、商品楼盘型社区、城郊边缘型社区、流动人口型社区、民族聚居型社区6种类型。近30a来,乌鲁木齐市在西部大开发、对外开放政策引导下,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城镇化进程加快,新社区数量不断增加。考虑到研究区域的完整性、案例社区选择机会上的均等性和空间分布上的均衡性原则,本文运用SPSS软件,通过Hierarchical Cluster层次聚类分析法,分两步实现。首先,案例街道的筛选:从研究范围内包含61个研究单元[30](天山区、头屯河区、新市区、水磨沟区的所有街道,沙依巴克区除水泥厂街街道、平顶山街道以外的10个街道,米东区除古牧地镇和长山子镇以外的6个街道)筛选出:团结路街道、解放南路街道、延安路街道、红雁街道、二工乡、高新街街道、雅玛里克山街道7个案例街道。其次,调查社区的确定:从案例街道所辖的61个社区中,按照分层选择原则,每个街道调查一个典型社区,共计选择7个典型社区。最终,确定本文调查的7个典型社区为:龙泉社区(C1)、皇城社区(C2)、吉顺路东社区(C3)、红雁池东社区(C4)、长治路社区(C5)、桂林路社区(C6)和大江社区(C7)。调查社区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c9abf98c2104aeb21e813551.jpg)
图1 调查社区空间分布示意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communities 2 居民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因子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广泛用于顾客满意度定量评价研究中,多可由最小二乘法(公式1)求得模型参数的最优无偏估计。但实际应用中,由于影响因素之间不能完全独立,多因素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多重共线性。若因子共线性趋势明显时,强制实施最小二乘法回归,会产生很严重的问题,导致结果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这时需要采用因子分析法予以解决。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69c864f48dfb5a0b84ae7250.jpg)
因子分析法是通过分解原始变量,从中挖掘潜在的影响因子,将相关性较强的指标归为一类。每一类变量代表了一个共同的因子,不同类之间则相互独立,从而在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信息的前提下,解决了变量间多重共线性问题,原理如下。 假定有p个变量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a43b6dcd4154c04ec06b9eb.jpg)
,在n个样本中对p个变量进行观察,并将结果构建为X=[n×p]的原始数据矩阵(公式2)。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0926b2d1be879585987f0dc2.jpg)
为了消除变量间在数量级上或量纲上不同,在进行数据分析前对变量先进行“0-1”标准化。假定标准化后的变量为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debe802e508029ea5ef2e59c.jpg)
,因子分析的基本假设是p个标准化变量可由p个新的标准化变量—因子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25c952e185b65c463fb30884.jpg)
线性表示(公式3)。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bd48c574d6ff3bf8ff938fbc.jpg)
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社区居民满意度的潜在变量作为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可以归类为三级指标,从而构成具备合理性和层次性的指标体系,同时解决了各影响因素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并得到了实际有解释意义的公共主因子。 在社区居民满意度研究中,运用此法提取了影响社区满意度潜在5个主因子作为评价体系的准则层。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因子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通过综合分析和调试,采用因子分析,通过了容忍度、膨胀因子、特征根和条件指数等几项检验,以特征值大于1和方差累积贡献率大于70%为因子分析选择标准,从15个原始变量中选择了5个主因子,进行居民满意度评价研究。选择提取主因子特征值及其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3640fdd2033a0649a27e4c2a.jpg)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22e79ecbd746ffcde7562747.jpg)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6fe5dfa4e3011cdea3fd7e80.jpg)
2.2 AHP确定客观权重 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权重由各因子的贡献率确定,如表1所示,本章选取的5个主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分别为(4.459,2.269,1.555,1.303,1.050),根据公式(5)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9b61d1f96a442786a45687a5.jpg)
在此基础上,将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人居环境等5个主因子表示为原变量的线性组合,构建回归方程,对各主因子和与其各自可解释的原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将原变量与主成分因子的回归系数根据公式进行归一化处理(公式7),可得到指标层对于准则层的客观权重,结果如表3所示。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f971cf1e06a1bfff6574fc98.jpg)
2.3 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最终,通过AHP客观赋权,得到指标层对于准则层的权重系数,如表4所示。根据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AHP确定的客观权重可得到居民满意度的最终评价模型: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96b45ad1ff05b4f6d73ebef2.jpg)
3 实例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居民满意度评价结果 以乌鲁木齐市典型调查社区为例,通过评价模型(公式8)利用SPSS软件统计的居民各项统计值,汇总调查社区居民满意度统计量,计算求得7个调查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值,通过公式(9),将评价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到居民满意度综合评价结果,如表5。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cf051b55db89420b887101a4.jpg)
C1~C7中,总体满意度和各主要影响因子间呈现出不完全一致的特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度和便捷性:龙泉社区(C1)最为完善,红雁池东社区(C4)最差,两者相差几倍,其余社区则较为接近。建设管理水平:红雁池东社区呈现出显著优势,得分最高,皇城社区(C2)相对而言则略差些。人居环境:吉顺路东社区(C3)和龙泉社区均较高,红雁池东社区居住环境最不理想。邻里关系:大江社区(C7)居民最为和睦、友好,皇城社区则相对较差。居民空间:红雁池东社区平均住房面积最大,最为满意;桂林路社区(C6)因是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区,除社区内的万泰商住小区(高层)外,其余建筑以平房和自建低层住宅为主,因此居住空间最为狭小,居民评价最差,平均住房面积最小,居住空间最不满意。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c3ad6bdfe94d5953e4f3122d.jpg)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19b681ea38ddff14e334357a.jpg)
总体满意度而言:龙泉社区居民满意度最高,S值为0.555,红雁池东社区居民最不满意,S值为0.333,居民对红雁池东社区最不满意,究其原因在于该社区属于政府划定的棚户改造区,基础设施停止投资和建设,另外周边环境受红一电、红二电电厂和水泥加工厂的影响,人居环境条件差,导致居民对社区总体评价不满意,其中在“基础设施”上两个社区的差别最为显著(0.613∶0.168);其余社区间居民满意度评价则较为接近,差异不显著(表5所示)。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dd70a928d6c6972a8e6aada8.jpg)
3.2 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3.2.1 社区类型差别是影响居民满意度最关键因素 乌鲁木齐实证案例社区分属于六种不同社区类型。其中,单位大院型社区(C1)以商贸厅和卫生厅家属院居民为主要居住群体,受我国单位制影响,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最为完善,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较高,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社区建设管理和社会空间碎化现象比较突出,原住居住群体对新融入群体接受度偏低,影响居民满意度总体评价。传统街坊型社区(C2)紧邻新疆国际大巴扎,传统老街坊特色鲜明,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样板社区,社区内部房屋低矮、破落,北三巷以西散居民院落无物业,下水管网老化经常堵塞,改造困难,成为社区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导致社区建设管理水平较低的关键因素。商品楼盘型社区(C3)居住群体以高收入阶层为主,因是开发商投资建设,社区人居环境状况最为理想。城郊边缘型社区(C4)原归达坂城区阿克苏乡,是阿克苏乡的一个牧业村,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红雁池水库附近,已纳入乌鲁木齐市规划区范围,目前基础设施不再投入,原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又及其落后,社区内仅有1趟公交车经过,居民饮水靠送水车定期派送,由于辖区分布红雁池一电、二电和水泥厂,环境卫生极差,人居环境极不理想。民族聚居型社区(C5)地处铁路局、美家物流园、亚欧博览中心核心位置,居民以回族为主,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回族)聚居区,属于宁夏回族移民村,民族文化特色鲜明,辖区内以老砖厂退休职工居多,房屋低矮,租金便宜,聚集了大批在乌鲁木齐市打工的回族居民,流动性强,建设管理难度大,居住环境一般,是目前棚户区改造的重点地区,因此居民总体满意度一般。流动人口型社区(C6和C7)呈现流动人口多、出租屋多、小摊小贩多等特点。其中C6以疆外流动人口为主,流动人口培训、出租屋门禁系统管理为社区特色,由于流动人口高度聚集导致居民居住面积偏小,居住空间最不满意;C7兼具传统街坊型和民族聚居型特点属纯居民型社区,除原住居民外,以南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主,社区特色表现为三多(出租房屋多、流动人口多、少数民族多)、一低(居民文化素质低)、一大(流动性极大),是棚户区改造重点区。由于居民民族成分相同,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多,邻里关系状况最为理想。 综上,社区类型上的差别,是导致居民满意度综合评价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的最关键因素。 3.2.2 社区周边环境对居民满意度的判断具有决策效应 居住、生活在一个实体的社会空间内,居民意象空间和感知空间的构建与周边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龙泉社区总体满意度和基础设施满意度得分最高,根源于其周边(r=1500m)良好的购物、交通、就医等环境,相比而言,红雁池东社区不具备这样的周边环境,因此总体满意度和基础设施评价都极低,其他社区也不例外。从社区1500m半径范围内,区级购物商场、公园、医院、学校、交通站点等分布情况可总体看到社区的周边环境状况,7个调查社区周边环境状况如表6所示。 因此,社区周边购物、就医、交通等环境状况对居民满意度的判断具有决策性作用。 3.2.3 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源于个体差异的重要影响(1)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差异。743个调查对象中,总体满意度在0.6以上调查对象171人,平均年龄50岁,说明:同等条件下,年长者更易于对生活满足,对社区的满意度评价较高,根据实际调研,7个社区所调查居民的年龄结构如图2所示。结果显示,龙泉社区以老年人居多,60岁以上居民占44.9%,多数是已经离退休的干部职工,由于老年人对社区的期望值偏低,生活需求易于满足,且退休后单位福利待遇好,所以社区居民总体满意度较其余社区最高。红雁池东社区居民满意度最低,居住群体中26-45岁年龄段占总调查人数的55%,居民对社区应该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期望偏高,社区条件不具备,因此满意度最差。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926624d163f78a5fd4d1069a.jpg)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423a0d5027626321b1b6bed8.jpg)
图2 典型社区居民年龄结构 Fig.2 Age structure of research community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f857e5a70a9f676b04a31f4f.jpg)
图3 典型社区居民文化程度 Fig.3 Education level of research community (2)社区居民文化程度差异。统计分析发现,前200个居民满意度较高的调查对象中,平均学历为高中及以上,说明虽然高学历者对生活期望高,但因这些居民具有一定的技能,能够为实现目标做出努力,所以同等条件下,文化程度高者对社区满意度评价偏高,7个社区所调查居民文化程度如图3所示。结果显示:龙泉社区、吉顺路东社区居民文化水平层次高,大专及以上学历居民分别占45.7%、49.1%,且有研究生学历居民;皇城社区和桂林路社区居民文化程度从小学到大学本科较为均衡,比例接近1∶1;红雁池东社区、长治路社区和大江社区居民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居多,初中以下学历居民分别占到75.6%、87.8%、83.6%,社区居民满意度的综合评价结果与文化程度统计分析的结果相一致,说明社区居民文化程度对满意度的评价有重要影响。 (3)社区居民家庭收入差异。调查对象中,居民满意度较高者以高收入群体为主,平均家庭月收入水平在3000~4000元之间。乌鲁木齐在我国大城市中消费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要想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需求,必须有好的经济收入来源作保障,因此高收入者调查对象对居民满意度的评价具有正影响。纵观6种类型的7个调查社区,单位大院型(C1)和商品楼盘型(C3)社区居民以收入水平较高者居多,流动人口型(C6、C7)以及城郊边缘型(C4)社区居民以低收入群体为主,传统街坊型(C2)和民族聚居型(C5)社区收入水平居中。因此,居民满意度综合评价结果,直接受影响于这些社区居民家庭收入水平上存在的显著差异。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微观社区层面,基于城市地理学视角,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建立满意度评价模型,以乌鲁木齐市7个案例社区中的743户居民为调查对象,对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研究得出3方面主要结论: (1)从社区居民满意度的角度出发,文中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一套以“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人居环境”、“居住空间”和“邻里关系”5个主影响因子为准则层,15个影响要素为指标层的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通过因子贡献率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将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等5个主因子表示为原变量的线性组合,构建回归方程,对各主因子和与其各自可解释的原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通过AHP确定指标层对于准则层的客观权重,最终得到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模型。 (2)文中以乌鲁木齐市6种类型社区,7个典型案例社区中的743户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对第一手调查数据整理和分析,对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进行了实证案例研究。居民满意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龙泉社区(C1,单位大院型社区)居民总体满意度最高,S值为0.555,红雁池东社区(C4,城郊边缘型)居民最不满意,S值为0.333,其中在“公共设施”上的差别最为显著(0.613∶0.168)。 (3)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从社区类型差别、公共设施空间布局条件以及居民个体差异三个方面探讨,社区类型差别是关键,社区周边公共设施配置条件对居民做出判断具有决策效应,社区居民个体差异,包括年龄结构差异、文化水平差异、收入状况差异对居民满意度评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同类型社区在改善居民满意度上,本文研究认为:单位大院型社区应以改善社区设施的布局特征,由封闭半封闭布局向开放布局转变;传统街坊型社区以加强社区的建设管理工作为主;商品楼盘型社区要加快规划项目的实施建设;城郊边缘型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人居环境为主;流动人口型社区以改善居民居住空间为主;民族聚居型社区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和加强民族沟通和融合为主。对于乌鲁木齐其他城市社区根据调查样本数据,都可以此为参考,计算得到社区满意度的综合评价结果,并根据社区满意度评价值对社区进行量化评价和社区问题的深入分析,为社区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社区建设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依据和政策指引。 社区居民满意度研究是当前和谐社会创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是影响居民生活幸福感和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主要评价指标,学者的研究多从社会学和城市地理学等视角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城市地理学的视角,构建了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和居民满意度评价模型,以乌鲁木齐为案例对单位大院型、传统街坊型、商品楼盘型、城郊边缘型、流动人口型和民族聚居型等6种类型社区的一种尝试,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调查对象所反馈信息进行的一种客观描述和重现,对社区居民满意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影响机理分析,作者期望本研究对后续学者进行社区其它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致谢:感谢相关社区工作人员和新疆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2009级硕士研究生协助做的社区调查。
标签:因子分析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流动人口论文; 调查对象论文;
城市地理学视角下的社区居民满意度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_因子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