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差距特征分析_农民论文

中国农村差距特征分析_农民论文

我国农村地区差距的特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距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地区间的农村差距大于总体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从1980年到1990年,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但相对差距略有缩小;1990年以后地区之间不仅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且相对差距也开始扩大。比如1980年各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平均绝对差距146.5元,1990年达到469.4元, 人均GDP的平均相对差距1980年为32.4%,1990年降到30.3%; 到1994年,各地人均GDP的平均绝对差距扩大到1461.1元, 平均相对差距也扩大到38.9%。从不同地带来看,1980年东、中、西地区人均GDP之比为1.80:1.23:1,1990年为1.80:1.16:1,1994年则为2.26:1.21:1。

在地区差距的变化过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差距的变化。

(一)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的差距,不论从绝对水平来看,还是从相对水平来看,都一直呈现出扩大的趋势。1980年我国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的平均绝对差距只有87元,1990年扩大到774元,1993 年达到2367元,1994年又扩大到3568元。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的相对差距,1980年时只有25.2%,1990年达到41.7%,1993 年和1994 年分别为54.1%和53.2%。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绝对差距,1980年为28元,1990年为143元,1993年和1994年分别为251元和334元; 平均相对差距由1980年的14.8%,扩大到1990年的20.8%,1993年和1994年又进一步达到27.26%和27.33%。

(二)目前农村差距的绝对水平虽不及城市,但农村之间的相对差距则大大地高于城市。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来看,1994年平均绝对差距为680元,相对差距为19.4%; 而同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绝对差距为334元,相对差距为27.3%,城市与农村相比, 虽然绝对差距要大1倍,但相对差距却低约8个百分点,仅相当于农村差距的7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的省份(上海)是最低省份(内蒙古)的2.35倍,相差3386元;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省份(上海)是最低省份(甘肃)的3.07倍,相差150元。

(三)农村差距扩大的幅度高于地区间总体差距扩大的幅度。1994年全国人均GDP的绝对平均差距是1980年的9.97, 而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的绝对平均差距是1980年41倍,农民家庭人均收入的绝对平均差距为1980年的11.8倍。1980~1994年全国人均GDP的相对平均差距扩大6.5个百分点,扩大20%,但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的平均相对差距却扩大28个百分点,扩大111%,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相对差距扩大12.6 个百分点,扩大85.3%。

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最终反映在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上。1980年以来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但相对差距1980年到1985年略有缩小,1985年以后又有扩大,1990年以后有较大幅度的扩大。从城镇和农村分别来看,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一直呈扩大之势,农村绝对差距虽不及城镇,但相对差距及差距扩大的速度大于城镇。比如1993年全国农民消费水平的平均绝对差距为181元,而城镇居民为415元,但农民消费水平的平均相对差距为23.5%,而城镇居民仅为16.75 %。 从1980年到1993年,农民消费水平绝对差距扩大6.9倍,城镇居民扩大7.4倍,农民消费水平的相对差距扩大60.8%,城镇居民扩大39.7%。

我国总体地区差距和农村发展差异反映在不同地带上,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总体经济差距从绝对差距来看,1980年以来不断扩大,相对差距1990年前变化不很明显或略有缩小,但1990年后呈扩大之势。三大地带农村经济不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 都呈扩大之势,农村差距的幅度和扩大的速度都快于城市。 1980年到1994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的差距扩大11.1倍, 而东西部农民人均纯收的差距扩大14.4倍,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的差距扩大42.0倍。东、中、西之间人均GDP之比由1980年的1.80:1.12:1 扩大到1994年的2.26:1.2:1,而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0:1.11:1扩大到1.87:1.23:1,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由1.69:1.31:1扩大到3.32:1.42:1;东西部人均GDP之比提高25.6%, 而农民人均收入比和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之比分别提高43.8%和98.8%。

以上分析表明,第一,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最突出地表现为农村发展的差距,城镇发展也存在差距,但目前农村发展的差距是城市差距的1.4倍以上。1994 年全国人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平均差距是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平均差距的近1.4倍, 东西部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也是城镇居民的近1.4倍,1993年居民消费水平的平均差距城镇也是农村的1.4倍。第二,与城镇相比,农村差距不断扩大持续的时间更长,积累的矛盾更多。我国城镇经济发展的差距逐年扩大,大致从1990年开始,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差距自1980年以来(除1990年一个年份之外)一直呈扩大之势。第三,农村差距扩大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从1980~1985年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的相对差距平均每年扩大1.8个百分点,1985~1990 年每年扩大1.5个百分点,而1990~1994年每年扩大2.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收入的相对差距1980~1985年平均每年扩大0.13个百分点,1985~1990年每年扩大1.08个百分点,1990~1994每年扩大1.63个百分点。就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而言, 东西部地区之间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的差距1980 ~1985年扩大23.5%,1984~1990年扩大19.9%,而1990~1994年则扩大34.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1980~1985年扩大10.8%,1985~990 年扩大9.7%,1990~1994年扩大18%。可见,90年代以后, 我国农村发展差距扩大的速度大大加快。

由于城镇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农村差距较大,所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还表现为城乡差距,经济越是不发达的地区, 城乡差距越大。 1994年我国城乡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8:1,而西部地区为3.64:1, 中部和东部分别为2.71:1和2.57:1。如果按人均GDP 占有水平将全国各省份分成高收入组、中上收入组、中下收入组和低收入组,则各组城乡收入之比依次为2.27:1、2.31:1、3.04:1和3.44:1。1993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之比,东部地区为2.82:1,中西部地区分别为3.05:1和3.21:1;高收入省份以及中上、中下、低收入省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依次为2.54:1、2.81:1、3.04:1和3.39:1。

一方面,我国农村差距幅度大,扩大势头猛;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77.1%(1993年),特别是在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人口的比例高达81.3%。这使得农村差距对整体地区差距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构成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差距的重要因素。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能否缩小,关键在于缩小农村之间的地区差距、缩小城乡差距。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差距

(一)农村差距中工业差距大于农业差距。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农村各个产业上都有表现,比如1994年全国各省农村人均农业产值的平均绝对差距为501元, 人均工业产值的平均绝对差距为2873元,建筑业为186元,交通运输和商业分别为92元和156元,平均相对差距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分别为29.1%、73.4 %、 43.5%、33.4%和42.7(见表1); 又比如从东中西三大地带比较来看,1994年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之比为3.36:1.51:1, 农业产值之比为1.76:1.41:1,工业为5.54:1.66:1,建筑业为2.61:1.39:1; 交通运输业和商业分别为1.41:1.53:1和1.94:1.25:1。

表1 农村各产业人均产值平均差距

绝对差距(元) 相对差距(%)

1980 1985 1990 1993 1994

1980 1985 1990 1993 1994

总产值

87

774 774 2367 3568

25.2 34.2 41.7 54.1 53.2

农业 42

90

197 314 50117.7 20.9 23.0 26.1 29.1

工业 40

146 554 1865 2873

60.3 70.6 73.9 75.1 73.4

建筑业

925

50

155 186

38.6 41.1 46.0 52.1 43.5

运输业

310

25

55

9252.4 45.0 39.4 32.9 33.4

商业 411

28

96

9633.3 34.7 36.6 43.2 42.7

注:人均产值的平均绝对差距指各省人均产值与全国人均产值之差的绝对值的加权平均数;

平均相对差距是人均产值的平均绝对差距与全国人均产值之比。

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农村发展的差距不仅在各个产业都存在, 而且除了运输业以外,各产业的地区差异都是扩大的趋势。 从1980 年到1994年各产业地区间的平均绝对差距即使扣除物价因素,扩大的趋势也很明显,特别是各省间人均工业产值的差距14年间由40元达到2873元,扩大70.8倍,相对差距也扩大33.4个百分点。在整个农村差距中,工业差距存在三个特点,一是差距幅度大,二是扩大速度快,三是已成为农村差异的决定性因素。1980年时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差距为171元,其中工业差距87元,占到总差距的50.7%。而1994 年东西部7355元的人均产值差距中,工业差距就有5765元,占到78.4%(见表2)。也就是说,我国农村发展的地区差距70~80 %是由农村工业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

表2 东西部地区农村人均产值差距

绝对量(元)

构成(%)

1980 1885 1990 1993 1994

1980 1985 1990 1993 1994

总产值 171 518 1589 6844 7355

100 100 100 100 100

农业57

135 284 1362 88833.5 26.1 17.9 19.9 12.1

工业87

293 1117 4460 5765

50.7 56.5 70.3 65.2 78.4

建筑业 15

53

109 375 3849.1 10.2 6.9 5.5 5.2

运输业 414

25

97

84 2.3 2.8 1.6 1.4 1.1

商业923

24

218 2345.1 4.4 3.4 3.2 3.2

地区间的农业差距虽然也在不断扩大,但与其它产业相比,差距幅度最小,扩大速度也较慢,对整个农村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小。1994年全国各省份人均农业产值平均相对差距为29.1 %, 仅相当于工业差距的39.6%,建筑业差距的66.9%,交通运输和商业的87.1%和68.1%;人均农业产值的绝对差距仅相当于工业差距的17.4%。1980~1994年农业平均差距扩大了10.9倍,扣除物价因素扩大3.2倍; 农业差距扩大的倍数仅为工业的13.1%。如果就东西部之间比较,1980~1994年人均农业产值差距(扣除物价因素)扩大3.6倍,工业差距扩大22.1倍, 工业为农业的6倍多。正是由于农业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小, 加之农业在整个农村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对地区差距影响越来越小。以东西部差距为例,1980年农业差距在整个农村差距中占到33.5%,1985年降到26.1%,1990年和1994年又进一步降到17.9%和12.1%。

由于地区间工业差距远远大于农业差距,工业差距成为各地区农村经济差距最主要的因素,越是发达地区工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越高,而工业的增长从速度上来讲,又总是快于农业,因此,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如果不扩大农村工业的规模,仅仅想单纯通过农业的发展来缩小地区差距是极为困难的。

(二)农村工业差距中,数量差距大于效率差距,农业差距中效率差距大于数量差距。如果把某一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总量的差异所造成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称之为数量差距,把地区之间某一部门效率的差异所造成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称之为效率差距,那么,我国地区之间农村工业人均产值的数量差距要大于效率差距。1993年各地区农村人均工业产值的平均差距为75.1%,而农村工业部门劳均产值的平均差距只有29.6%,东中西三大地带农村人均工业产值之比为5.96:1.66:1, 但劳均工业产值之比仅为1.85:1.15:1。当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 各地区工业效率差距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1985年时全国农村工业劳均产值的平均差距只有3.5%,1990年扩大到24.7%,1993年又达到29.6%。 1985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劳均产值之比为1.56:1.24:1, 1990年扩大到1.69:1.21:1,1993年又扩大到1.85:1.15:1。随着工业效率差异的扩大,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也会增大。

与工业不同的是,我国各地区农业差距中,效率差距要大于人均产值量的差距。1993年全国农村人均农业产值平均差距为26.1%,而农业劳动力劳均产值的平均差距为37.3%。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均农业产值之比为1.56:1.20:1,而劳均产值之比为2.07:1.42:1。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农业效率差距扩大的速度要大于人均产值扩大的速度。1985年农村人均农业产值平均差距为20.9%,1990年和1993年扩大到23.0%和26.1%,而农业劳均产值平均差距由1985 年的9.3 %, 扩大到1990 年和1993年的33.0%和37.3%;三大地带人均农业产值比由1985年的1.40 :1.26:1,扩大到1990年和1993年的1.41:1.23:1和1.56:1.20:1, 农业劳均产值之比则由1.65:1.44:1 扩大到1.81:1.24:1和2.07:1.42:1。

不论是工业部门还是农业部门,地区间的数量差异都有扩大之势,1980~1994年各地区农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差距由14.5%扩大到24.4%,工业比重差距由32.3%扩大到50.0%,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结构差距扩大速度加快,表明地区间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加剧。不过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工业中比重差距大于效率差距,相反,在农业中则是效率差距大于比重差距。这说明我国农村工业的地区差距,最主要的不是各地工业生产率的差距,而是工业规模的差距;地区间农业的差距,最主要的不是生产规模的差距,而是生产率的差距。

三、农村经营方式的差距

农村发展的差距还反映在农村经营方式的不同上。我国农村经营方式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农民家庭经营,另一类是企业经营。家庭经营的主要领域是农业,而企业经营的领域主要是非农领域。不同的经营形式在农民收入中反映为不同的收入形式,即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既包括农民在从事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工资收入,又包括一些劳务收入和从事其它非生产性活动所获收入,但从总体上讲劳动报酬主要是从企业获得的收入。在集体企业经营中还有一部分利润以转移性收入的形式,形成农民家庭收入。

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差距中,劳动报酬和转移性收入差距相对较大,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差距相对较大。1994年各地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差距平均只有20.75%,而劳动报酬平均差距为65.53%,转移性收入差距为44.96%。从平均差距的绝对数来看,劳动报酬为161.82元, 家庭经营收入为182.97元,转移性收入为21.39元。 劳动报酬差距与家庭经营收入差距相差不多,1994年东中西三大地带农民人均劳动报酬收入之比为3.65:1.28:1,而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之比为1.58:1.27:1。越是高收入地区劳动报酬收入的比重越高, 高收入地区劳动报酬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为32.1%,而中上收入、中下收入和低收入地区劳动报酬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6.3%、18.0%和12.9%。四个收入组人均劳动报酬收入之比为5.83:1.94:1.76:1,而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之比为1.8:1.5:1.2:1。就收入结构而言,劳动报酬所占比重的平均差异要大大高于家庭经 营收入,1994年前者为34.1%,而后者仅为10.0%。

从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来看,在引起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在减少,1990年时东西部之间农民人均收入差距,57.6%是由家庭经营收入差异所造成,1994年这一比例降到了51.5%。1990年农民收入差距33.78 %是由集体经营收入差异所引起,而1994年农民仅劳动报酬的差异就占到其收入差距的44.16%。

与农民家庭收入差异相比,村级经济差距更大。1994年东中西三大地带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1.87:1.23:1, 而村均可支配收入之比3.99:1.76:1。1994年东部村均收入比上年增加6.4万元,中部增加3.3万元,西部增加1.1万元。从差距扩大程度上看,1992 年东部与西部村均收入比3:1,1994年达到4:1。1994年全国有21.3%的村年收入2 万元以下,而西部地带这一比例达到60.5%。北京市村均收入142万元, 甘肃、青海等省只有3万多元。

从全国总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村级收入主要依靠自身的各种经营,不发达地区村级收入则依赖于从农户收取。1994年,东、中、西各经济地带村级收入中来自于集体经济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53.4%、39.5%和29%,来自农户和联户上交的部分所占比例则分别为19.1%、44.4%和47.8%,东部地带村级向农户提取的收入已不足总体的五分之一,而西部地带村级收入的近半数仍需靠从家户和联户提取。由于发达地区村级收入使用的重点是用于扩大再生产支出,而不发达地区则主要用于维持村级组织的日常开支,因此,村级经济发展的差距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1994年东、 中、 西各经济地带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56.7%、43.7%和39.2%, 而村级组织日常开支所占比例则分别为29.8%、45%和49.4%。

表31994年我国三大经济地带村级经济比较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村均拥有人口(人) 1176 1128 1254 1160

村均集体固定资产(万元)50.4 87.0 33.2 14.8

村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19.4 31.1 13.7 7.8

村均各项支出(万元)15.7 25.1 11.4 5.7

引自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农村合作经济》1995年第14期。

标签:;  ;  ;  ;  ;  ;  ;  

中国农村差距特征分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