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态环境改造中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_生态环境论文

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中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中论文,生态环境论文,经济发展论文,西部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七大报告一个新的提法是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出发,依据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而提出的新论断。我国建国50多年来,尤其是1978年改革以来,经济持续以年均近10%的高速度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5年,中国经济依然是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经过调整之后的GDP增长率达到10.2%。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的背后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大量的资源消耗来换取总产出的增长,这非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而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节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以较低的生态环境成本来实现经济的发展。我国西部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矿产、能源、石油、天然气、水能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其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破坏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

经济增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扩大规模为基础,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另一种是以提高效益为基础,以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为特征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们注意到,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内容是生产要素的组合和使用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从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的经济发展转变为依靠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而实现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幅度空前,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根据最近公布的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末我国GDP现价总量为159 878亿元,按官方汇率折算为19 317亿美元,占当年全球GDP的4.4%,在世界上排第六位。2005年末我国GDP现价总量为183 084.8亿元,按官方汇率折算为22 638.25亿元,占当年全球GDP的7.1%。然而,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付出了昂贵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在经济增长迅速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也变得十分尖锐,整个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的严重约束。1990年至今,我国经济对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从5%上升至50%,尤其是投入产出效率提升缓慢,对资源的消耗进一步上升,从而增大了发展的成本。我国在许多资源禀赋上处于劣势,而工业化发展又需要大规模资源的支撑,面对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压力,根本上是要提高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品种比较齐全的国家,陆地面积和资源总量均排在世界前列,是世界少有的“资源大国”之一。但从人均占有量来看,又属于“资源小国”。如我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水资源总量居全世界第6位,而人均淡水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草原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煤炭、石油能源及铁矿、铜铝也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现实中,对贫乏的资源又是一种破坏性的开采与低效率的使用,资源浪费惊人。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0%,而一般工业化国家在50%以上。由于资源利用率低,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水、耕地、森林面积等加速消耗,人均占有量逐步下降。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旱、风、沙灾害日益加剧。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应当以不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而目前“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以大规模的资源投入为特征,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1]:(1)水土流失面广、量大,问题严重。据统计,目前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流失面积的80%以上,其中西北地区问题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区“有水快流”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的严重性[2]。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问题相当突出。据统计,西部地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青海省1/5以上草场发生中度以上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已占全省总面积的17.4%以上。新疆草场严重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比重高达49%[3]。水环境脆弱和水资源严重匮乏。西部黄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破坏了水源涵养功能,从而加剧了用水紧缺状况,形成山地植被减少与水土流失之间的恶性循环[4]。森林资源减少,生态陷入恶性循环。由于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造成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出现了一系列生态危机。而且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地面失去涵养水源功能,一旦降水强度增加,山区将不可避免出现洪水灾害。

经济增长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这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都造成了极大危害,严重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不断地增加,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严重影响到了经济增长的质量,而正是由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资源的不断枯竭和环境的不断恶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必然要求,在西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要由过去的数量、速度性发展向质量效益性发展转变,由过去的资源耗费型和环境污染型的发展,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来转变,由经济主导型的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来转变。

2.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状况评价

2.1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式指标体系的确定

经济增长应以效益为中心,但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而且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应以生态效益的损失为代价,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持久的。经济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经济发展应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基于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可比性、客观性的设置原则,我们构建如下反映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状况的指标:

(1)能源消耗强度,即能源消耗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该指标是从整个国民经济投入的角度来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表明生产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需要消耗的能源量,由此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达程度,可以反映出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代价问题。该指标为逆指标,其数值越小,说明对资源的利用率越高,经济增长的生态代价越小。能源消费是由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消费构成的,相应的就可以得到煤炭消耗强度、石油消耗强度、天然气消耗强度以及水电消耗强度四个指标,这四个指标可以具体的反映出经济增长对各类能源的消耗情况。

(2)工业生态系数,具体包括工业废水生态系数、工业废气生态系数和工业固体废物生态系数,分别指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工业总产值之比,该类指标反映了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情况,表明生产每单位工业产值所带来的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大小,指标数值越小,说明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小,经济增长的生态代价越小。

(3)单位GDP增长导致的工业废水排放增长指数。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但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工业污水的排放问题。单位GDP增长导致的工业废水排放增长指数也是反映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以上三类指标,从根本上反映的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能源消耗强度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数值越小,说明经济发展方式越趋于集中,而且生态环境的代价越小;而工业生态系数则反映了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问题,更深层地也体现的是经济增长的方式,数值越小,说明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代价越小。

2.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状况

2.2.1 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耗强度评价

从能源消耗强度来看,如(表1)、(表2)所示,西部能源消耗强度呈递减趋势,1999年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需要消耗2.123万吨标准煤,至2005年下降为1.872万吨标准煤。但是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西部地区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见图1),1999年我国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量是1.492万吨标准煤,至2005年已经下降到1.220万吨标准煤,2005年的西部能源消耗强度竟然都远高于1999年时的全国水平,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耗强度高于全国能源消耗强度,这说明西部地区资源利用的效率比较低,经济增长的生态代价相当高。具体到能源构成来看,西部地区的煤炭消耗强度、石油消耗强度、天然气消耗强度以及水电消耗强度基本呈下降趋势,煤炭消耗强度、天然气消耗强度、水电消耗强度均大于全国水平,而石油消耗强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1 能源消耗强度

2.2.2 西部地区工业生态系数的评价

从工业生态系数来看,如表3、表4所示,西部地区的工业生态系数均呈递减趋势,工业废水生态系数由1999年的52.204万吨/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19.683万吨/亿元,工业废气生态系数由1999年的3.535亿标立方米/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2.182亿标立方米/亿元,工业固体废物生态系数由1999年的2.574万吨/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1.399万吨/亿元。但是与全国工业生态系数相比,西部地区的工业生态系数是远高于全国水平的,每单位的工业产值带来的环境污染要高于全国水平。

2.2.3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导致的工业废水排放增加的状况评价。

从西部12省市的单位GDP增长导致的工业废水排放增长指数来看,工业废水增长指数中,陕西、宁夏、四川、广西、内蒙、重庆、云南都比较高,其中宁夏、四川、广西、内蒙超过了全国的水平。从单位GDP工业废水增长指数来看,宁夏、四川、陕西、广西、云南都比较高,接近或者超过了全国的水平。这表明“西部的大多数地区主要是以资源的高消耗为主来实现经济增长的”[2]。

从西部地区能源消耗强度、工业生态系数、单位GDP增长导致的工业废水排放增长指数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态势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效率正在提高,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减小,但是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还是一种以高物耗、高能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能源消耗强度来看,西部能源消耗强度呈递减趋势,说明对资源的利用率正在提高,经济增长的生态代价正在减小。其中煤炭消耗强度、石油消耗强度、天然气消耗强度以及水电消耗强度基本呈下降趋势,说明能源构成的各类项目利用率都在提高。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部地区的资源利用的总体效率比较低,其中煤炭、天然气、水电利用率均低于全国水平,而石油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工业生态系数来看,西部地区的工业生态系数均呈递减趋势,说明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小。但是与全国工业生态系数相比,西部地区的工业生态系数是远高于全国水平的,说明西部地区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远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西部地区的单位GDP增长导致的工业废水排放增长指数来看,各省市的指数一般都比较高,超过了全国的水平。以上三类评价指标都表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仍属于一种能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3.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西部生态环境的重建

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来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一种以高物耗、高能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建过程中,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西部生态环境的重建。

3.1 以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西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加快转变西部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实施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重要战略内容。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一个重要的特征。经济结构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处的阶段,只有在经济结构不断走向合理、优化和升级的条件下实现的经济增长,才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当前,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以各种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所换取的,需要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西部地区必须制定现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尽快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型、节地型的工业,做大做强有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西部地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是要利用和发挥好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比如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富集,重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具有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等,着重发展规模化清洁能源工业、资源型加工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并利用区位优势把扩大对外开放和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西部地区要走符合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际的工业化道路,统筹规划西部地区重大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合理集聚和集约发展,加快西部地区科技教育发展步伐,提高西部地区国民素质,加强开发和推广应用农业优良品种、旱作和节水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新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实现产业化。

3.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西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西部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高、消耗量大,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益低且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单位GDP耗能高。在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西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循环经济,也叫循环发展模式,就是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准则,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途径组织生产,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成再生资源重复、循环使用。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彻底否定和扬弃。传统经济是一种线性增长模式,它一端投入资源从事生产性消费,另一端则在产出的同时对环境产生直接的污染,诸如废水、废气、废渣。而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立足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投入和节约消耗,并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将有害物和无用物变为无害物、有用物。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应有三个层次:一是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三是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3.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西部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目前,西部地区的工业化不仅发展缓慢,而且还是传统的工业化。这是一条高消耗、低效益、科技含量不高的工业化道路。西部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道路。西部地区走工业化道路,不是传统的粗放式、单纯量的增加的道路,而是依靠科技、走集约式、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道路,也就是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要利用电子信息来武装工业化进程,使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结合。西部地区传统工业化道路是只注重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忽视科技进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新时期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和结果。这条道路就是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道路。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特别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提高科技在工业化增长中的贡献率;经济效益好,就是要使西部地区工业化适应市场要求变化,提高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经济效益不好的产业是不能经久不衰的;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竞争优势;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广泛推行清洁、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绿色无公害产业、环保产业,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增强西部地区工业竞争力,并解决好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不断增加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种工业道路是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是一种低消耗而高产出型经济的道路。

3.4 建立西部生态工业经济体系,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生态化

针对传统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991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工业”的概念,这一模式的典型特征是把生产过程纳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工业不仅引起了工业革命,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目前现代工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大的力量。生态性的工业体系充分地遵循了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自然规律,对这种循环的破坏最小,并使这种循环可以不断地在良性的状态上运行。西部工业还处在以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在提高西部生态经济总量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符合生态要求的工业,建立生态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增长方式的生态化。(1)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以高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高技术产业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保持最低限度的环境污染。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航天等高技术产业是依靠科技、知识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而经济的增长要借助于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来实现,而科学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量上的持续投入则可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限制在最低水平内,从而将废弃物的排放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对传统的高能耗、低效益的工业可以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使其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使能耗降低而产量不变甚至增加。(2)大力进行知识创新。高技术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西部虽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但在西部具体贯彻实施当中效果不很理想。这说明西部发展生态工业还需加大力度。只有在提高全民素质以后,才能真正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环保意识才能渗透到经济战略的贯彻当中。在现有教育规模的基础上,需要发展一批民办大学、民办中学;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同时,针对在职职工、大量的待业青年和下岗职工开展教育和培训。这些措施的目标都应当是提高全民的素质,这是西部经济增长、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根本因素。在加强知识创新的同时,还要依据生态学原理,进行西部生态工业发展模式的设计,从生态工艺的要求出发,淘汰老工业工艺,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到销售全过程都按照生态工业的要求,进行工艺流程的设计。(3)扶持西部环保产业发展。环保产业是以防治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社会公益型产业,需要通过完善环保产业政策来促进和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做到:第一,应根据国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大趋势,制定适合国情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西部一定时期内的环保产业发展目标、规模、结构以及相应的资金、技术、政策等保障条件。第二,制定扶持西部环保产业发展的倾斜性经济政策,引导资金向环保产业投入,从投资、税收、信贷、原料供应、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特别是对于环保产业中优先发展的领域,政府应给予低息、贴息贷款及相关的扶持政策。第三,建立西部环保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环保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和推广,鼓励企业采用无害的技术工艺和流程,使其产品及生产过程中环境影响达到最小。第四,要重视环保科技的研究和产品的开发,把微电子、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高新技术用于环保产业,以提高西部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

标签:;  ;  ;  ;  ;  ;  ;  ;  ;  ;  ;  ;  

西部生态环境改造中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