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粮食流通渠道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流通论文,渠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经济自然发展引起的加工企业产区设厂现象和粮食政策的演变引起的粮食流通主体、环节的变化,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目前粮食流通的现状,并且能对我国粮食价格产生的基础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本文所讨论的粮食流通指未经加工粮食的流通过程,主要是占全部产量4/5的小麦、玉米、稻谷的流通。杂粮等小品种的流通渠道和环节与三大品种因有区别,在此不做讨论。
一、传统的粮食流通渠道
粮食流通就是粮食商品在流通领域中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者说如何把粮食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
中国目前有13亿人口,每年的粮食产量为5亿吨左右,谷物的供求量为4亿吨左右。以小麦为例,近十几年来传统的流通渠道(特殊情况除外),流通中每一个环节的主体都并非只有一个渠道,农民可以直接将粮食交到粮管所或储备库,也可以坐在家里等粮贩来收粮,在家里等省事、省心,但要考虑到粮食的收购费用和利润,粮贩的利润一般不超过0.005元/斤。加工厂是原粮流通终端,储备粮经过3至5年的保管后也要流入面粉厂。粮食批发市场的中介地位比较明显,它与粮贸公司等贸易公司不同,批发市场一般不直接参与经营,不考虑利润,只收中介费。另一方面,大型的粮食批发市场经常承担一些政策性的任务,如陈化粮的处理必须经过批发市场拍卖来确定价格和财政补贴。此外,还有陈粮的处理、进口小麦的销售等等,粮食贸易公司等贸易公司利用资金和信息的优势有时一手买,一手卖,挣差价。正常的粮食贸易主要靠交易量,显得比较笨拙,一般一斤也就挣5厘钱。
二、经济发展引起的变化
近年来,粮食流通领域的变化之一就是面粉加工厂大规模产区设厂。河南小麦的日加工能力设计为69870号,日处理小麦54020吨,按一年300个工作日计算,1500万吨的小麦变成了面粉,正常的产量在2400~2500万吨。河南有全国最大的中储小麦库存及最多的人口,除了储备和农民留的口粮外,占全国冬小麦近1/3的全国小麦主产省河南的小麦流动,实际上已变成了加工成品面粉的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河南直接设厂、租赁、合作进行面粉加工的企业并非都是河南本地的或国有的,华龙、五得利是全国闻名的河北企业,金苑等是私人或合伙性的企业。
面粉加工企业大规模在产区设厂,常年收粮、随用随收。农民、小粮贩可以直接将粮食送到厂里,而且数量巨大,这种情况不仅试图在争夺粮管所、粮食公司等中介性公司的市场,而且对销区的许多面粉加工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许多销区的面粉加工企业不得不以生产高精尖产品为主,用量大的销区的面粉厂一般以用储备库轮出的小麦为主。一般说来,储备库的轮出粮食品质相对较好,数量有保证,又有轮入轮出补贴,价格相对较适宜。粮食贸易等中介公司的生意大部分只集中在给国家粮食储备库的补库上了,而且以给销区的储备库补库为主,也有部分在面粉厂资金紧张时供货,单纯的中介性的粮食中介公司逐渐萎缩,除了自己设库,搞储备指标,沾些政策粮边的粮食中介公司外,其他中介举步艰难。
面粉加工企业在产区大规模设厂,缩减了流通环节,冲击了原有的流通体制,挤压了粮食中介公司的生存空间,重新构建了国内面粉加工工业的结构。
再以玉米为例。同样产量较大的省区玉米深加工的发展状况,按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04年玉米主产省的产量,吉林1810万吨,山东省1499.2万吨,河北1157.6万吨,河南1050万吨,辽宁1079.7万吨,内蒙古和黑龙江分别为948万吨和939.5万吨。这些省目前玉米深加工的状况,据高崇辉不完全统计,2006年省内玉米加工能力分别为吉林896万吨,黑龙江635万吨,辽宁340万吨,内蒙古450万吨,山东为2000万吨。可以看出,山东玉米的加工能力超过了玉米产量,黑、吉,辽、内蒙古玉米加工能力少则占总产量的30%,多则超过60%,跟小麦的状况相似。
从以上可以看出,由于加工企业大规模的产区设厂,带来了产销直接见面,贸易环节减少,贸易公司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的状况。这种变化减少了流通费用,降低了交易成本,形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粮食政策变更引起的粮食流通的变化
自1985年以来,粮食流通领域的政策不断改变。对粮食流通领域影响较大的政策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2000年开始酝酿试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问题。2004年3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及粮食工作会议,粮食直补工作全面启动,财政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颁发〈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范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第二个方面是2001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特别是2004年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主要措施和要求;第三个方面是2000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组建中国储备粮食管理总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5月成立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第四方面是2004年开始的稻谷保护价和2006年开始的小麦托市粮的收购工作,这方面的政策主要有2006年5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储备粮食管理总公司发布的《关于印发200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通知》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印发2005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执行预案的通知》等,这些政策构建了目前的粮食流通结构。
1.粮食生产者的变化。过去农民要交税费、公粮和各种提留,这些税费提留都要从生产的粮食中变现。粮食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新粮下来后,农民就会集中去粮管所和粮库卖粮,遇上灾年就会发生生活困难。现在全国的农业税已经减免,大规模的乡镇机构的压缩及政府的重视,农村提留和各种杂费已经很少了,反过来还有种粮补贴(2004年起,实行粮食直补,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不少于10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对主产区种粮农民的补贴)。这样一来,农民一改过去集中卖粮为全年卖粮,用钱时再卖。在往年的集中收粮季节,一般也都坐在家里等粮贩或粮管所的人去收购,扛、搬、称的收粮过程也都是粮贩或粮管所去做。2006年由于粮食大丰收,保护价相对较高,加上去年很多农民因预期过高,错过了交粮时间,所以又出现了排队交粮的现象。当然也有一部分农民呆在家里等粮贩去收购。总之,政策对农民的影响在于农民对所种粮食的出售时间、价格、地点等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2.粮食流通主体的变化。就传统粮食流通的主体来说,长期以来由于粮食商品的特性不同,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不同,起跑线不一样,促使粮食系统主体发生变化,在粮食流通领域基本上没有形成大、中型的其他成分的纯流通企业,而国有粮食企业一直主导着粮食流通。国家、省、市、县粮食局及其所属的粮贸、储运、议价、油脂等公司为主要的粮食贸易单位,最基层为各县的粮管所或小粮库。一般来说,过去每年新粮下来后,农民都排队去粮所或粮库,因为农民要交税费,除交公粮外,多余的粮食大多也同时卖掉,粮管所或小粮库用农发行的钱把粮食收上来,再根据政策或行情往外卖。因为政策性的缘故,收粮卖粮经常是不考虑成本的,有时本身也做不了主,也有故意混淆政策与经营亏损界限的,这就是这些年粮食行业政策亏损累计达2000亿元左右的主要原因。
粮食流通领域的政策集中体现在处理“老粮、老账、老人”的问题。到2005年底,全国共剩427亿斤老粮。除河南、黑龙江、吉林外,其他各省基本销售完毕(全国周转库存最多时为3千多亿斤)。老账上,除上海外,其他各省、市已基本完成审计、认定、区分和剥离。在员工安置方面,2005年底国有粮食企业的人数为113.4万人,购销企业数为74.52万个,分别比上年减少31.8%和28.9%。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粮食局系统的企业经营也发行了很大的变化,基层粮管所变坐等农民交粮为派人去农户买粮。农发行也把粮食经营单位划分了信誉等级,收粮贷款要计算利息。有些单位贷款时还得担保、抵押,粮食公司收粮时要预测未来行情,要考虑收购价格或保管成本。据粗略估计,新小麦下来时,用贷款收购,放到冬天去销售,一斤小麦最少得涨2分钱,粮食公司的经营方式完全变了。由于2004年的稻谷保护价和2007年的小麦托市价占有相当一部分,辅助中储粮进行收购,这就为保管保护价粮的粮食公司注入了活力,使其看到了希望。但是,流通领域政策的变更对那些没有跟政策、补贴挂钩的公司压力很大,而且渠道不同,必须重新考虑出路。
粮食市场化改革后,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粮食企业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主要载体,继续发挥着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加强对这类企业的管理,既是确保市场稳定的需要,又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
3.流通领域中的中储粮系统。由于粮食商品的特殊性,过去曾有过战备粮、甲子506粮、国家粮食储备局等。2000年5月根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成立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中储粮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计划和指令,负责中储粮的收购、储存、调运、购销等事项。中储粮实行“总公司——分公司——直销库”三级架构,两级法人的管理体制。中央储备粮总公司设在各地的直属库和代管库保管的储备粮数量巨大,每年轮进轮出的粮食对市场行情有不小的影响,直属库和代管库也成了流通中的一个重要机构。中储粮保管的粮食按品种特性不同,不断推陈出新,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轮入轮出粮,由于中储粮的轮换费用较高,轮入时,价格可以略高于社会上其他企业,卖粮给储备库货款肯定是没问题的,只要质量合格,农民和中介机构乐意将粮食卖给储备库。同时,因为轮换费的原因,轮出时同样可以略低于市场价轮出,加上储备库的管理相对正规,保管条件较好,品质有保障,加工企业一般也乐意买储备库轮出的粮食,设在产区的储备库基本上都是直接收农民和粮贩的粮食,减少了中间环节,储备粮的蓄水池和调节市场的作用很明显。
根据今年小麦托市粮的有关政策,中储粮总公司及其有关分公司负责确定小麦最低收购价的委托收储库点及延伸收储库点的审验。在小麦市场价低于托市价时入市进行托市收购,并负责已入库的小麦的品质验收及保管管理工作,这些政策对目前的粮食流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新的粮食流通渠道
以稻谷为例,2003年秋,小麦率先涨价后,引起政府的重视,为鼓励农民种粮,在新稻谷未种时就率先公布了新稻谷的保护价(当年的冬小麦已种过了),并将早籼稻的保护价直接定为0.70元/斤(当时市场价不到0.6元/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增。由于国家的保护价格较高,收购费用(每斤2.5分)和保管费用(每斤3.5分)较高,收购单位积极性十分高涨,其他收购主体没法与之相比,稻谷生产者的大部分合格稻谷都成为国家保护价粮。托市粮收购过后,在稻谷主产区很难再以托市价买到一定的稻谷,以前收购的托市稻曾在江西、湖南等批发市场集中拍卖过。2006年经过竞标,统一由安徽粮食批发市场每周拍卖一次。
从2006年11月3日起,国家每星期一次几十万吨在安徽、郑州两个粮食批发市场进行国家托市小麦的销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托市稻谷的销售早在一年前已基本集中在安徽市场进行。12月底,国家粮食局在郑州召开了托市粮销售相关方面工作会议,明确托市粮的销售工作由国家粮食局主导,根据批发市场的服务质量进行审批调整,到场的10个托市粮实行省所在地的批发市场经过审批将逐渐参与进来,河南之外的各省市场将作为安徽市场的分市场,到2007年5月进行重新审定工作。至此,保护价粮的销售渠道和框架已基本确定,形成了国家粮食局信息中心参与,安徽粮食批发市场为主,湖南、湖北、江西、四川、江苏为分市场的稻谷销售,山东、河北、江苏、湖北为分市场的小麦销售。或许这种格局今后还会改变。天津市场以天津地储的购销为主,大连市场已开始电子商务的新交易方式,一些市场已开始向物流方向转移。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保护价粮食价格高于市场价,保护价粮食数量巨大而形成的目前的真实流通渠道环节,如果保护价低于市场价,以托市收购主体为中心的相互关系就不存在了。而且目前市场经济的面粉加工和国家行政性的粮食供成在执行中还有不少需要磨合的地方。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中储系统的建立,两大品种稻谷、小麦的最低保护价的执行使这两大品种目前的实际流通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中储系统在流通中的作用非常明显,一个较为完善的粮食流通体系基本确立。
投入巨资,在农村建设销售网络,争夺农村市场。海尔、宝洁、戴尔等跨国公司也认识到中国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所蕴含的经济利益。最近,宝洁公司计划开发针对中国农村市场的日化产品制定了相应的营销计划;戴尔公司也在针对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准备推出较为廉价的适合农民需求的电脑。
在投资需求推动作用渐弱的今天,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会越来越依赖于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中国农户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庞大的消费群体,中国农村消费市场更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庞大的消费市场。对这个市场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健康状况,能否占领这个市场也必将成为国内外企业是否具有未来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