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本运营的内涵与外延:一个分析框架_资本运营论文

企业资本运营的内涵与外延:一个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延论文,内涵论文,框架论文,资本运营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从整体上促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企业资本运营不仅体现了对经济发展的适应,也反映了企业成长发展历程和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企业自身发展和社会财富创造具有重要意义。从世界范围看,资本市场的作用在不断加强,资本市场已经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而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1]而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增量融资与存量资源调整正是企业资本运营的核心内容。可见,深入研究企业资本运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资本与资本运营:内涵再界定

关于资本与资本运营的内涵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生产力背景下,不同的学者和企业家的解释大相径庭。然而,人们对资本与资本运营的诠释却从未停止过。Bliss曾指出,“经济学如果能够在资本理论方面取得一致意见,那么,所有其他问题都将迎刃而解。”[2]

(一)资本内涵的动态演进

在研究资本内涵时,首先需要界定“资本”(capital)与“资产”(asset)。D.Greenwald等认为,资本是生产的三要素之一,不仅包括资本货物等有形资产,也包括商标、商誉和专利权等。[3]而资产一般属于会计学范畴(辞海,1999;许云,2003等),指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收益。其实,资本是通过不同形态的无休止运动而实现利润的资产。[4]

1.资本范畴的理论考察

资本一词由来已久。据语言学家考证,资本的最原始含义是指可以用来繁殖的家畜,即本金和本钱,而“增殖”是其主要特点。这种“本金论”得到了亚里士多德、庞巴维克等人的认同①。古典经济学对资本的理解,主要分为重商学派(休谟)和重农学派(魁奈),前者注重货币资本,认为利息来源于货币,而利润来源于存货;后者注重生产资本,认为资本就是指那些不是用于个人消费而是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性财富”。19世纪后,经济学家对资本所包含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苏格兰经济学家麦克鲁德(1889)认为,凡是用于增值目的,可以获取利润的任何经济量都是资本。亚当·斯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意义上“资本”的核心意义,即一个人所拥有的能够带来收益的资财。

继古典经济学后,现代经济学极大地丰富了资本理论。相应地,资本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潮流,即杰文斯、庞巴维克、维克塞尔等人以生产时期为分析基础的资本理论,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分析中的资本理论,克拉克等人以总量生产函数为基础的资本理论,费希尔的边际均衡分析的资本理论。马歇尔对资本的内涵进一步扩展,认为资本是“一个人从他的资产中期望获得收入的那一部分”,“包括为营业目的所持有的一切东西在内”。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穆勒将资本提升到与劳动和自然力这两种生产要素同等重要的位置。至此,资本的定义从单纯的货币、能带来收益的资财,逐步扩展到“为营业目的所持有的一切东西”或生产要素。由此可见,现代经济学虽然极大地丰富了资本理论,但资本概念的核心含义却一直没有离开古典经济学所奠定的基础。

除此之外,约瑟夫·熊彼特把资本看成一种干预力,是专门对经济活动实施干预的特殊力量。[5]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揭示一针见血,他指出,资本是一种稀缺性资源,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反映特定的经济关系。皮埃尔·布迪厄致力于克服唯经济主义倾向,认为资本不只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是“能够获得更多资源的资源”,行为者在不同的领域追逐着不同的符号资本。[6]因此,只有引进资本的所有形式,才能解释社会世界的结构和作用。这也为后文引入广义资本提供了思想来源与理论依据。

2.从动态演进视角来挖掘资本的潜力

资本是个发展的概念,在一个停滞的社会中资本是不会产生的,或是严重缺乏的。同样,资本是一种有着极大潜质的力量,涉及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企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因此,对资本的认识,绝不是仅仅局限于其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的简单划分,而应进一步认识到资本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凡是能为企业财富增值服务的所有社会因素都可以成为有效的企业资本,并发挥资本的一般作用。

不可否认,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对生产要素的挖掘和使用,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依靠对资本潜力的进一步挖掘。王明夫在分析“资本”概念的含义演变时,曾指出以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组织资本等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现代资本的内涵正在不断扩展。[7]一些学者更是从实务的角度对资本进行定义,如指出资本是支配资源的一种工具,既包括有形的资本,也包括无形的资本。[8][9]

从动态演进视角看,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越来越多的富裕货币和资本开始游离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之外展开独立运动,从而产生了同产业资本并列的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由此开始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分野。Carlota Perez深入分析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的关系。[10]王明夫对资本增值范式的历史性跃迁进行了深入考察,分析了从工业经济时代到金融经济时代的变迁。[11]但他针对上市公司的增值范式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企业的交易没有包含到权利的转移或让渡,没有考虑到金融资本向无形资本的发展升华。众所周知,金融资本的发展要依靠产业资本,而不能脱离产业资本无限制的扩张。否则,就会出现金融泡沫,最终的结果反而是伤及实体经济。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几次经济事件就能较好地说明金融经济时代的特点。因此,金融资本的发展会有一个限度,许多企业经营者为了得到产业资本效率最大化的运营,开始寻求金融资本以外的、能带来价值增值的资源或要素(如无形资产)。以人力资本为例,早在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就曾提及,人们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技艺和才能视为企业固定资本的一部分。到后来,西奥多·威廉·舒尔茨(1960)从探索经济增长之谜而逐步导出人力资本理论②。同样,还有近来提出的智力资本、信息资本、组合资本、企业社会资本等无形资本。以文化为例,从某种程度上看,文化也具有资本的特征,如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某些文化资源可以成为稀有资源,成为不同社会主体和社会阶级的争夺对象,占有这类资源可以获取一定物质的和象征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资源就开始成为文化资本。

因此,从资本的动态演进出发,可以重新诠释资本的内涵。企业价值创造的每一种要素都可以成为一定形态的资本。这里的逻辑前提就是基于这个新的理论假设——“企业价值创造说”。所谓广义资本,即“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企业价值创造,且具有增值功能的各种已发掘和待发掘的资源储备或要素投入”。

(二)资本运营的再定义

1.资本运营概念提出的背景

资本运营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提法,国内学者蒋一苇、唐丰义(1991)最早提出了这一概念③。在西方国家,资本经营被称为“立体经营”。但无论国内外,其提出的现实背景都是一样的,即伴随股份制和资本市场的产生、发展而出现。在西方,资本经营主要指资本市场融资与企业并购、分立、重组,即企业增量资源的融资与存量资源的调整,所有这些都发生在资本市场与产权市场上。随着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发展,资本运营逐渐脱离生产经营而独立出来,其相关理论基础(如股东价值最大化、投资组合理论、有效市场理论、资本资产理论、资本结构理论等)也得到不断完善。

目前,国内对“资本运营”的说法尚未统一,与之相近的词还有“资本运作”、“资产运营”、“资本经营”等,其主要差别在于:定义“资产”还是“资本”,称谓“运营”、“运作”还是“经营”。前文已对资本与资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相比资产,资本的内涵更为抽象,并且资本的内涵一直处于动态发展演变之中。早在几个世纪前,就有学者们作出如下推论:之所以使用“资本”这个词汇(它来自拉丁语,原意是“头”、“脑袋”),是因为资本如同能量一样,只有运用头脑,才能创造出资本,并对它进行管理。[12]而“资本运作”是一种以小变大、以无生有的诀窍和手段,属于技术性的运作范畴,其内涵较为狭义。“经营”两字容易让人联想起传统的生产经营,在层次上不容易被广泛接受。而“运营”一词属于管理学的概念,有筹划、管理和谋求之意,较好地体现了企业管理思维。可见,资本运营比其他的表达更为恰当。

2.传统定义的分歧与缺陷

应该说,对资本运营的定义无论其侧重点如何,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不同学者对资本运营定义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资本运营内容范围上。通过细分与剖析,这里将国内学者对资本运营的理解作如下划分:

狭义的资本运营倾向于将资本运营与传统生产经营相对应,指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所进行的各种交易,包括股票投资或金融投机,企业的股份制改制、上市融资和产权投资等(魏杰,1998;张先治,2001;陈明森、林述舜,2003;王明夫,2004;周春生,2005;慕刘伟,2005;董力为,2008)。

广义的资本运营则包括了企业的全部活动,涉及有关资本的各类活动[13][14][15][16],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对资本运营过程的描述,指行为主体把其拥有的一切存量资产(有形或无形)变为可以增值的资本,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的增值;二是对资本运营的一般性概括,指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根本目的,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综合有效运用企业全部资产的经营方式。[17][18][19]

目前,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资本运营”的理解与认识还处在混乱状态,甚至有些观点纯属错误,或者失之片面,或者流于空洞。[20]究其原因,这些定义的混乱均受限于对资本内涵的理解与挖掘。

第一,不能将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并列起来。许多学者认为狭义的资本运营是从生产经营中独立出来的。事实上,资本运营的内涵极其宽泛,生产经营应该属于企业内部资本运营的一部分。在股份制公司产生前,企业的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活动是合为一体的,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其内涵才得到不断拓宽。

第二,资本运营的目标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目标从之前的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进而继续深化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的目标不仅仅停留在利润这一层次上,还应包括诸如企业社会价值等一系列有助于企业长久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三,狭义的资本运营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融资、并购、重组等一系列资本增值行为。经济社会发展给资本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对无形资本的运营已经越来越重要(如品牌、信息、人力资本运营等)。英国石油公司(BP)等国际大型石油企业已经在品牌运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资本运营。

第四,对资本运营的理解应该结合企业发展史,从动态演进视角入手。纵观整个企业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资本运营模式的演化简史。只有深入剖析企业的成长发展史背景,才能够更进一步理解资本运营的内涵。

3.赋予资本运营以新的内涵

一般而言,对资本运营的定义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资本的定义是资本运营定义的前提和基础,对资本运营的理解应该建立在对资本的深刻理解之上;第二,资本运营定义的口径并没有严格的标准,但对资本运营的准确定义要根据企业实际活动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修正。那么,广义资本运营应该是指企业利用一切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资源或(潜在的)要素投入,通过对其进行内部优化配置和外部动态调整,推动企业持续有效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活动。

就本质而言,资本运营是资产与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资本交易或者使用获取利润,求得资本的增值或获取更大的利益。

第一,资本运营包含内外部的二元划分。内部资本运营对应传统生产经营以及基于财务背景下的企业内部经营;而外部资本运营主要是指投融资、并购、重组、战略联盟等金融资本的运营行为以及对无形资本的运营。

第二,既包括货币形态或物质形态的各种资源与要素,也包括无形的或是有待发掘的具有增值功能的要素投入。只要具有被企业获得的可能性,不管该经济要素是否属于该企业所有,都应算作该企业可利用、可支配的资源。以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为例,只要有被批准的可能,那么再融资就是该上市公司可利用的资源,尽管该公司尚未动用此工具。

第三,内部优化配置主要指企业通过科学管理方法,对内部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而外部动态调整则涉及资本的聚合与裂变,即按照“裂变—聚合—再裂变—再聚合”的思路,不断寻找机会,繁殖新的经济增长点,让资本在流动中增值,形成裂变、聚合的良性循环。

第四,资本运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指股东财富最大化。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还应包括企业社会价值在内。企业的社会价值在某种程度上看应视作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价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企业资本运营:分析框架

全球化市场以其新的机制和功能,对创造人类财富的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具有积极作用。不仅包括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聚集和分配,还包括人力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利用、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并购。这要求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资本运营的内涵。

(一)资本运营的重新审视

综合国内学者对资本运营的理解,从经济发展史、企业成长发展史、企业发展战略、五次并购浪潮、国有企业改革等视角重新审视资本运营。

第一,从经济发展史看资本运营。回顾过去经济发展的历程,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自给自足、物物交换、货币交换、资本交换四个阶段,共实现了三次演变。一是从自给自足到物物交换的演变。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出现提高了产品的使用率和社会效用。但只有当交换主体的需求一致时,交换才有可能发生。无疑,这种条件较为严苛,使得在这一阶段的交换经济的范围和地域较小,难以在普遍范围内实现。二是从物物交换到货币交换的演变。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参与交换过程之中,使得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交换的约束条件也得以拓宽,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虽然货币交换突出了一般性和普遍性需求,却忽视了个性和特殊性的需求,使得直接进行经济要素交换这样一种特殊需求几乎难以实现④。三是从货币交换到资本交换的演变。资本运营既是货币交易形式的一种拓展⑤,又是物物交换形式的一种回归,这种升华的回归是从产品相互交换进化到诸如市场换资源、廉价劳动力与著名品牌合作等经济要素的直接互换。可见,资本运营是物物交换的高级形态,是货币交换的更完备形态,更是经济发展的较高模式。

第二,从企业发展史看资本运营。以世界500强企业的成长发展史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成功企业大都经历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的过程。王明夫分析了企业成长的逻辑路径,并从产业产品结构、空间结构、组织结构、资本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企业发展历史所遵循的四条线索。[21]随着资本积累、市场环境变迁、技术进步等内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会相应调整成长目标,而企业的成长过程就是目标不断调整并得以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运营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最初阶段,企业的资本运营方式仅局限于传统的生产经营,随着资本结构形态的发展,资本运营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并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能够作为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战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第三,从企业发展战略看资本运营。作为一种企业发展战略,资本运营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从企业层面来看,资本运营就是选择核心竞争力,看它有没有核心价值链,有没有成为行业领袖的能力,或者为行业领袖服务的能力。一方面,资本运营要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当企业确定了总体发展战略后,需要进行具体的战略选择,如购买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股权,或采取直接投资策略等。要想顺利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关键是选择与之相适应两者之间更多地体现为抽象和具体、方向和手段的关系,资本运营模式的选择要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为核心,要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资本运营要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相协调。企业发展有其独特的生命周期,其侧重点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有所不同,对应的发展战略也应不同,资本运营需要及时协调,以适应企业在不同阶段的需求。

第四,从五次并购浪潮看资本运营。企业并购从登上历史舞台至今已经历五次浪潮,每次浪潮都促进了垄断资本的发展,同时也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变化和特征。通过分析五次并购浪潮,朱丽认为,企业成长路径与并购形式的演变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对应关系,认为企业成长的路径大致是“规模型成长—纵向成长—多角化成长—归核化成长”,而与之对应的并购形式的演变遵循的道路是“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并购与资产剥离并存”。[22]企业成长的动机和目标推动了并购浪潮的产生,并购浪潮又加速了企业的成长。每一次并购浪潮的主要资本运营方式都不一样,因为在不同的经济时代背景以及企业自身成长发展背景下,企业并购的动因不同,从而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主流资本运营方式也处在不断创新之中。

第五,从国有企业改革看资本运营。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明显增强。但国有经济布局分散、涉足行业过多、领域过宽,产权结构单一等矛盾依然突出。资源配置决定效率,但是结构性的低效率是无法用管理技巧来弥补的。国有资本只有不断流动才能增强活力、提高效率,而资本运营是加快资本流动、提升资本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资本运营,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⑥。实践中,许多大型国企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海内外上市,不仅筹集了大量资金,还促进了产权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一些中小型国有企业通过引入民营资本等外部资金,实现了股权的多元化。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市场环境不断规范,为资本运营的效率提升与方式创新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可见,资本运营贯穿国有企业改革的始终,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企业资本运营的分析框架

根据资本及资本运营的发展逻辑,提出企业资本运营的分析框架,试图为企业资本运营相关研究提供整体性视野(见表1)。

1.资本运营的主要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对资本运营加以分类,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资本运营。一些学者从资本运营内容(实业、金融、产权和无形)、运动方式(筹措、投入、扩张、流动)、规模变化(扩张型、收缩型、整合型)、战略决策(激进和保守)、运动状态(存量和增量)、运营方式(兼并、收购和重组)等不同侧面对资本运营进行了划分。这里也认同上述分类方式,但更倾向于按资本运营内容来划分,国内学者倾向于此划分方式的居多[23][24],但也不得不指出,该划分方式仍有待商榷之处。

第一,实业资本运营是企业资本运营范畴中最基本的运作方式,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资本投入所形成的实际生产经营能力,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或者提供经营服务等具体的经济活动。由此可见,实业资本运营的对象是产品,它侧重的是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涉及产业层面,因而无法包括中观层面的产业整合等内容。

第二,产权与实业、金融、无形并不是一个维度的概念。实业、金融、无形侧重于对资本运营对象的形态划分,而产权作为一种价值形态的财产权益,更像一种对资本运营的横向切入。前三者中的资本运营都不可避免会涉及产权的分割、分离和转让。那么,将这四个概念并列使用显然不妥。

第三,大多数学者划分中的金融资本运营,其内涵过于狭义,即将资本运营理解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的金融产品投资或投机等经营活动,并且明确地将并购、重组等归为产权资本运营中。然而,这样的划分将面临一个困境,即融资应该属于哪一类呢?上市融资(IPO)涉及股权交易,应该划归产权资本运营,而债权融资以及其他新型融资方式呢?这里认为,金融的内涵远非仅仅局限于金融产品的买卖,其他诸如并购、重组、投融资等内容也应该包含进去。

基于此,遵循经济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动态演变逻辑,这里将资本运营划分产业资本运营、金融资本运营和无形资本运营,这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这里所指的金融资本运营是一个大金融的范畴。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凡是在工业经济时代建立起来并与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企业观念和企业行为方式,都面临着金融时代的挑战。从工业经济到金融经济的时代变迁,将使企业的生存环境、盈利机制和风险结构发生质的变化。相应地,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的运行框架和运行体系、企业管理模式、绩效评价系统等,都应该进行变革。[25]

应该说,每一种资本运营方式都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其中的方式创新也是层出不穷,不断与时俱进。产业资本运营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传统生产经营,后来随着进一步分工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产业整合成为产业资本运营的核心。同样,金融资本运营由早期的金融产品买卖,不断发展出诸如风险投资等最新的运营方式。与此同时,无形资本运营的内涵也在不断被挖掘,品牌、人力、信息等资源投入都成为运营的对象。虽然,以上三种运营方式出现的顺序不同,但不存在更新替换的关系。金融资本运营不可能代替产业资本运营,同样,无形资本运营也不可能代替金融资本运营。因为,金融资本的存在必须以产业资本为前提,同样,无形资本也不能脱离产业资本而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各种资本运营方式所处的主导地位不同。

2.资本运营的制度基础与外部环境

从国内外资本运营的发展历史来看,企业进行资本运营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础。资本运营的外部市场竞争机制不言自明,内部治理机制主要是指完善的企业内部治理体系,包括企业治理的主体与客体、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形式和公司治理界限等。

资本运营的外部环境则主要指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国际环境。经济环境是资本运营的首要外部环境。从世界范围的企业发展史来看,企业的资本运营策略都是和一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广义资本运营决策一般需要结合各方面的经济环境进行抉择,从生产到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应根据即时的经济环境作出适当反映。同时,资本运营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法律体系能够为资本运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行动指南,客观上刺激了资本运营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深,企业资本运营将越来越离不开国际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国际环境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其他企业的资本运营决策。国际上的局势变化、经济变动以及其他的社会变化都将可能影响企业在资本运营战略上的选择。

3.资本运营的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无形资本出现了融合趋势,其运营方式也将伴随着一定的战略创新。一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这在战略上体现为产融结合。二是金融资本与知识等无形资本的结合,这被许多学者认为成为“新经济”的支撑。三是三者之间的结合,王志平将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知识资本的新结合体定义为财富资本,这三位一体要求资本运营模式应该采取综合的视角,在对资本运营的战略决策、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价进行考虑时需要更为全局的视野。[26]相应地,资本运营的风险管理由单一的风险管理转变为综合风险管理,资本运营的绩效评价也从单纯的财务绩效分析向综合绩效分析不断完善。

从动态演进视角分别考察资本与资本运营的发展演变,对资本与资本运营内涵进行重新界定,提出了广义资本与广义资本运营概念,并从经济发展史、企业成长史、企业发展战略、并购浪潮、国有企业改革等视角对资本运营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思考,从理论上进一步明确了资本运营的内涵,尝试性地提出了企业资本运营的分析框架。当然,这里缺乏资本运营动态演进特征的实证支持。下一步,应深入考察世界500强企业成长发展史,对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价进行更为准确的实证分析,使国内企业更好地“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企业资本运营:内涵反思与理论重构》。

①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通过考证发现,资本的定义最早见于1678年出版的《凯奇·德佛雷斯词典》,被称为能产生利息的本钱。

②参见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发表的《人力资本投资》。

③蒋一苇、唐丰义(1991)在《论国有资产的价值化管理》中最早提出“资本运营”一词。他们对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和现实中国有资产的运营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了国有资产管理应是价值管理,从而是资本运营的结论。

④对于那些只拥有如资源、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却匮乏货币的经济主体而言,若想获得别的经济要素,只能通过在市场上先变卖现有经济要素以获得货币再去市场上购买所需的经济要素。

⑤即从以钱交易物品拓展到以钱交易业务、公司、劳动力流动等。的资本运营模式。

⑥李荣融:《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中国国有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并购重组国际高峰论坛上的发言,2003年11月19日。

标签:;  ;  ;  ;  ;  ;  ;  ;  ;  ;  ;  ;  

企业资本运营的内涵与外延:一个分析框架_资本运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