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为何不想读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几天,我读了《我们缘何不想读书》一文,作者认为国民不读书是社会主流媒体没有很好的引导和社会成员道德情操的群体性缺失所致。我想国民不读书受物欲横流的世界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就在叩问自己:我们能没有责任吗?这篇文章中的“我们”当然也包括语文教师,所以,我要问:语文教师为何不想读书?
不久前,我有幸聆听了市里一位优秀教师的一节观摩课。他执教的课文是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专题中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在师生对话中,学生提出一个生成性问题:“小说主人公叫爱斯梅拉达,可是为什么后来伽西莫多的独眼看到的是波西米亚姑娘,波西米亚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提出后,授课的老师当场就挂黑板了,要求同学们课后查一查。真是让人遗憾,我想大凡读过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人不会不知道波西米亚吧。波西米亚位于捷克共和国的中西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是吉普赛人的聚集地。15世纪,很多分布世界的吉普赛人都迁移到捷克的波西米亚,所以许多文学作品里都模糊地界定波西米亚人就是吉普赛人。吉普赛人作为主角频频出现在欧洲各国的文学作品中。梅里美笔下可爱执著的卡门,雨果笔下的能歌善舞的爱斯梅拉达都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在《巴黎圣母院》音乐剧中,爱斯梅拉达介绍身世时的那支曲子就叫波西米亚。如今的“波西米亚”不仅象征着流苏、褶皱、大摆裙等流行服饰,更成为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代名词。也许有人说这是个别现象,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曾经有人对中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能写出王蒙和刘心武的代表作或成名作的分别约为8%和13%,对当代作家知之甚少,对优秀青少年读物更是缺少关注。
另外,索然寡味的语文课堂仍然很多,对话教学引入课堂,本该给课堂注入活力,但事实仍是旧瓶装新酒。我们都知道对话教学必然存在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而且生成性问题往往使课堂精彩纷呈,有人说这种精彩是不期而遇,但是课堂上这种生成的精彩太少了,即使产生了,瞬间就会被扼杀。我说:精彩,留你不容易。究其原因,还是教师缺乏足够的知识技能来驾驭课堂,不能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二者的矛盾统一,这种对话教学必然是不平等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由此看来,很多语文教师不读书,知识贫血已是不争事实。那原因何在呢?
那篇文章认为,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影响造成了“读书无用论”。我认为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但作为社会成员中特殊的群体——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不想读书,更有其内在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语文教师的自轻自贱。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学生说“语文学不学差不多”。一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师的悲哀,那言外之意就是语文教师教不教也差不多。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语文课堂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我们许多语文教师不但不思变革,反而“就地躺下”了。学生不喜欢语文,领导不重视语文,那我只能说爱你不容易,自己轻视了语文,也轻视了自己,何谈去读书扩大知识面呢?更有人认为扩大了知识面又有什么用呢?我身边就有一位语文教师,他学识渊博,讲起课来,旁征博引,高屋建瓴,课堂教学收放自如,听他的课真是如坐春风。但由于眼前的考试成绩不是很好,对不起,学校领导不能重用他,家长不能肯定他,同事暗地里讥笑他,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的教学变革了。再回头看看那些整天忙着出练习、做练习、批练习的老师,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很好,领导认同,家长肯定,荣誉表彰一大堆。最后,这位老师一声长叹:都是读书惹的祸。
第二个原因是教育理想的缺失。教育需要理想,然而理想与现实并不总是调和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从教育现实来看,持有教育理想的人,往往是积极读书的人。著名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作文一名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是我们的职责。当然,要引导学生读书,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好读书的人。读书是教师不容忽视的心灵之旅,一个爱读书的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身教永远重于言传。生活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人生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失去翅膀;教师没有书籍,就没有教育理想。著名教育研究专家王尚文说:“语文生活关涉人类的言语与精神,在我们看来,它以自然人—语言人—精神人的三步演化为教育的预期目标。”试想,没有这样的眼界来看待教育事业,教师能不断地读书充实自己吗?许多教师手握“尚方宝剑”自认为能让学生在考试中“笑傲群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误人子弟。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说过:“教一辈子书是误人子弟一辈子。”这当然是一位大家的自谦之辞,但也反映了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教育理想的缺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