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相对性与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相对性与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相对性与科学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绝对性论文,相对性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生产力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49(2004)06-0018-03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正确认识生产力标准。但是,我们有些同志片面地理解生产力标准,甚至将生产力标准简化为GDP标准,在追求GDP的增长中,常常只顾眼前,忽视长远;只顾局部,忽视整体;甚至少数人受益,多数人一无所获。在不少地区,GDP上去了,但环境、资源却被破坏了。总结这些年的发展,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生产力标准是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前提。生产力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只有把握好这两方面,才能真正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

一、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

人类发展的标准是多元的,其中生产力标准是最高标准,是社会进步标准体系的核心,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首先看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要坚持生产力的标准。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引入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现代工业的无穷生产力”是“解放劳动的第一个条件”。[1]他们还告诉我们,只有发展生产力,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的基础”。[2]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把“尽可能快的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作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提出来。[3]只有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才能够巩固和发展。

作为个人主义的反题,特别是作为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许多弊端的矫正物出现,“社会主义”概念最初的意思是以合作为基础,为了提高下层福利和保障社会公平而改造社会制度。所以,早期社会主义者心目中的社会主义,主要限于强调社会公平,但在生产力较落后的条件下,这种公平只是空想。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力发展引入了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有着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但当社会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建立起来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在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要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超过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不曾遇到的新问题。所以列宁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生产效率”[4]。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曾一度把社会主义仅仅归结为公平,设想一种平均主义的平等乐园,结果导致了共同贫困。50年代后期,一些人希望尽快赶超资本主义,却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把马克思社会主义观中的本来是统一的公平与效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为地割裂开,脱离生产力水平,片面强调公平,强调生产关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降低到次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如果在没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勉强实行社会公平的目标,“那么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5]。忽视生产力的结果,导致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加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综合国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在相对下降,社会主义优越性难以体现。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在一个很长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6]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生产力标准。1980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6]以后邓小平又进一步发展了生产力标准,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础仍然是生产力标准,只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才有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里,生产力标准仍然是最基本的标准。

因此,衡量社会进步,检查我们工作的得失成败,生产力标准始终是基础,这是绝对的。

二、生产力标准的相对性

辩证认识生产力标准,应当认识到生产力标准还有相对性。

首先,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一个体系,生产力标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一般地说,衡量社会进步,除了生产力标准,还要结合生产关系标准及社会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标准。生产力不能脱离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力总是与一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所带来的物质财富,为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享受实际物质利益提供了可能性,而要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则取决于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的不同性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无论从质还是量的规定性看,水平都是非常高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享受发达生产力带来的物质利益却很难做到公平。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条件下,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实际工资可能仍然未变,甚至可能增加了,但是相对工资却可能降低了,……社会财富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配更加不平衡了。”[3]

社会发展除了物质文明,还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归根到底由生产力决定,但它们又有其相对独立性,有各自进步、发展的衡量标准。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社会,其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并不必然一定也较高,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我们不难得出这个结论。因此,不能用生产力标准代替社会进步发展的其它标准。

其次,生产力标准的相对性还表现在生产力发展的暂时性和长期性、局部性和整体性的矛盾上。在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有益于人民群众的长远、整体的利益。

1.生产力发展的暂时性和长期性。我们要求的生产力的发展应该是长期稳定的,但目前一些地方的领导为追求GDP的增长,不考虑当地实际,盲目招商引资,为了眼前的经济增长不惜破坏环境、破坏资源,对当地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种杀鸡取卵、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做法在不少地方都存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一定要坚持生产力的长期、稳定发展。

2.生产力发展的局部性和整体性。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各地的利益是一个整体,全国一盘棋。各地发展生产力必须要考虑到全局利益,考虑到整体。可现在有些地方只考虑当地的利益,为发展当地生产而在客观上损害了其它地区和整体的生产力发展。如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一些县,盲目旱改水发展农业,但由于大量使用黄河水,造成下游供水不足,经常断流,严重影响了下游经济的发展。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西北地区的黑水河流域,由于中上游的甘肃、陕西的一些地方大量取水,使下游无水,导致内蒙古的居延海十多年完全干涸,成为沙尘暴的发生地之一。所以地区发展经济,一定要从全局出发,要有全局观念。

再次,更为重要的是,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的成果,究竟谁是利益主体,谁从根本上获得利益?在社会主义中国,利益主体必然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获得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精神利益,这样的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如果只是少数人获利,这种所谓的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并不是真正的发展生产力。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受益者是资本的所有者。虽然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提高,但与资本所有者获得的利益相比微乎其微,两极分化严重,最终获得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利益的只能是少数人。在社会主义中国,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生产力的发展应当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受惠受益。

然而在某些地区,经济发展却只有少数人获利,多数人没有得到实惠。如山西晋城市下辖的高平市,乡村发展煤炭工业,结果富了矿主,害了农民。有资料显示,占高平市人口万分之三的煤矿老板人均年收入在500万元左右,而当地低收入人群的人均年收入仅为500元。当地一位政协常委认为:“贫富两极的巨大收入差距,必定给社会的安定与稳定造成隐患。”[7]还有的地方,为了发展生产,不顾客观实际,盲目改制,侵犯了广大工人的利益。河南镇平县改制6年,改垮了90%的企业,80%的工人下岗,70%的下岗工人拿不到最低生活保障金。[8]江苏“铁本事件”中,常州新北区春江镇被违法占地近6000亩,4000多农民被迫搬迁,有的甚至住进窝棚、桥洞、废弃的渔船中。[9]湖南长沙望城县建一个“龙湖高尔夫”球场,毁坏农田千余亩,而县里认为:“该项目的开发建设,对于提升望城的品位,促进县城经济发展,富裕当地群众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10]也许,该项目确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县城经济发展,可是对广大失地农民来说,他们得到了什么呢?我们一些地区的政府,确实很想把当地经济搞上去,可是,一定要看到,只有大多数人获得利益,才是我们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在搞规划、项目时,首先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利益,最起码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发展生产力的目标,是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生产力发展的首要标志是使广大劳动者得到实惠,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1]我们在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时,绝不能只看GDP增长多少,要看人民群众得到多少,如果经济发展只有少数人获利,多数人生活没有什么改善,甚至连生计都存在问题,那么这种发展实际是倒退,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

正确认识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性,才能使我们真正坚持科学发展观,真正代表中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标签:;  ;  

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相对性与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