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与学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_社会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价值观与学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_社会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价值观与学业适应性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关系论文,价值观论文,学业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大学生价值观与学业适应的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多元化的现实社会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他们容易陷入价值观念冲突且不易通过自我调节而适应正常的学业。由于个体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学业实践中,大学生正是通过不断调整自己学业态度、学业动机、认知策略等因素,进行调适自我,逐步向理性认知发展,最终调适自己的价值观。

同时,作为一种相对持久的信念,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一种行为取向,价值观念是推动并指引大学生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因素。因此,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学业热情、学业目标、人际交往等学业适应性指标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影响学业适应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价值观与学业适应性之间会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当前大学生价值观与学业适应性之间的双向的、开放的、动态的影响机制。

目前价值观研究和学业适应性研究都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热门课题。曾有学者进行过不同地区价值观的比较研究[1],青少年价值观发展趋势研究[2];也有学者专门研究过学生学业适应性问题[3],还有关于学业适应性和人格相关分析研究[4]。但是价值观与学业适应性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深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以往的研究多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很少有人进行路径的分析。本研究选择大学生价值观、学业适应性因素群为自变量,应用多因素交互分析和相关分析、路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价值观各构成因素与学业适应性的定性、定量关系,研究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等级的优化组合。

近些年来,关于价值观的研究受到了学者的普遍关注。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近年来经济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快速发展、变化强烈地冲击着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而原本对于传统价值观念内化程度不深的青少年对于新的价值观更敏感,更易于接受,而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又影响未来社会的状态和发展,所以,探讨青少年价值观成为分析目前社会变化和预测未来社会的一个着眼点;二是在现代社会的问题中,青年人问题日益增多,其中涉及价值观念的问题比重较大。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业适应性问题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探索大学生价值观和学业适应性,力图提出构建一种以价值澄清、协同、自主构建为基本内容的大学生学业适应模式,为教育实践工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途径。

二、价值观与学业适应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价值观各子维度中,与学业适应性关系最密切的是自制和学业取向,尤其是自制力,与学业适应性中的学业动机、学业能力、身心健康、学业成就存在极其显著性相关,与教育风格也存在显著性相关。男女生比较方面,女生在学业成就上与男生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而在价值观方面,女生的自制力也明显高于男生。可见,自制力现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业适应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价值观的三个主干维度与学业适应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社会目标主要与学业适应性中的身心健康存在显著相关;价值观的个人目标则与学业适应性中的学业动机、学业能力、身心健康、学业成就存在显著性相关;价值观的行为方式维度与学业动机、学业能力、身心健康也都存在显著性相关;而学业环境、教育风格与价值观的主要维度都存在相关。

价值观的学业取向与学业适应性中的学业动机、学业能力、身心健康都存在极其显著性相关,与学业成就存在显著性相关,所以,大学生的价值观中的学业观念依然是影响学业适应能力的一个本源性因素。价值观中的成就与学业动机、身心健康存在极其显著性相关,与学业能力存在显著相关,与学业成就的相关度也较高;而自信则与身心健康存在极其显著性相关。

价值观的刺激享乐则与学业适应性中大多因素之间存在负相关,尤其与大学的教育风格存在显著相关,可见,很多大学生由于价值观上的享乐、崇尚刺激多变等对其大学阶段的学业适应性有广泛意义上的负面影响。

就学业适应性因素而言,身心健康维度与价值观的各子维度之间关系最为密切,它分别与学业取向、成就、自信、自制存在极其显著性相关,与公共利益、正义公理、全球意识、传统、慈善都存在显著相关。所以,学业适应中的身心健康适应与价值观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价值观的各维度中,社会目标对学业适应性预测作用较小,个人目标与行为方式则对学业适应性预测系数明显较高,说明价值观中的个人目标与行为方式与学业适应性关系更为密切。而在价值观的分维度中,自制、学业取向和自信对学业适应性的影响最为突出,其次是公共利益、成就、传统意识,而刺激享乐、金钱权力则对学业适应性有负面影响。而学业适应性的各指标对价值观预测作用大小依次为:总体学业适应、学业成就、身心健康。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个人目标与行为方式对学业适应性预测系数明显较高,在价值观的分维度中,自制、学习取向和自信对学业适应性的影响最为突出,而学业适应性的指标对价值观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些说明大学生价值与学业适应性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价值观对学业适应性起着一种供能性的作用,而学业适应性对价值观也有辅助其成熟的功能。

三、价值观对学业适应的路径影响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结构方程建模中路径分析方法,探讨它们之间的影响机制。在本研究中,涉及的价值观变量较多,所以对变量进行了一定的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与学业适应性关系相对比较密切的变量进入模型。基于以上考虑,选择进入模型的变量共7个,分别是:总体价值观、个人目标、行为方式、学业取向、自制、自信、学业适应性。在这7个变量中,从价值观变量与学业适应性关系来看,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价值观变量影响学业适应性,在价值观与学业适应性之间,学业适应性受价值观变量的影响。价值观对学业适应性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通过学业取向等价值观相关变量的中介而对学业适应性产生间接的影响。另一是学业适应性影响着价值观变量,价值观变量与学业适应性之间,价值观变量受学业适应性的影响。学业适应性对价值观变量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通过对总体价值观而产生的间接影响。对这两个模型分别进行检验,可以发现后一种模型是相对最优的模型,对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相对最好的解释,即主要是价值观变量影响学业适应性。

路径研究显示:在价值观与学业适应性之间,主要体现的是价值观各变量对学业适应性的影响。价值观对学业适应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值观的相关变量发生,并不是直接作用。价值观主要变量中,直接指向学业适应性的路径有三条,分别是:学业取向、自制、自信。这表明,学业取向、自制、自信对学业适应有直接影响,而在三者当中,自制的路径系数最大,说明自制对学业适应的影响力最大。总体而言,价值观变量对学业适应有供能作用,总体价值观、个人目标、行为方式对学业适应的影响是通过中介变量而间接发生的。这充分表明: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学业适应性,应该努力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引导,这也体现了价值观的功能。

四、学业适应的价值观“深度”根源与对策

价值观本质上是个体对各种事物的看法,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当前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熏陶中,在知识更新、大学学业内外因素变化加快的现实面前,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受到剧烈的冲击,在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面前,大学生虽趋向于新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但与此同时也在相当规模的层面上经常有失衡的感觉,由此而产生了种种迷茫心态和抑郁心理,这些自然又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学业适应性。以往的对学生价值观研究中,缺乏对学生学业适应因素的探讨;而之前的学业适应研究更多的也是就事论事,缺乏对学业适应性深层次,尤其是价值观层面的分析。实际上,只有认识到改善大学生的学业适应性和澄清大学生价值观之间关系,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学业适应,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活,正确对待自己的发展。如果一种基本的价值体系必须适合于希望依靠它去生活和生存的那个社会,那么大学生的成熟的价值观就是现在能适应其大学学业,将来能适合社会需要,也可以说,大学生的学业适应性是大学生价值观走向成熟的必备内容。

研究显示:一方面,许多学业适应性问题的根源在于其价值观念,诸如有些大学生学业动机缺乏,实际上其价值观的个人目标体系出现的不成熟才是问题的源头所在,有些学生在学业环境、身心健康适应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追根溯源到其价值观的目标体系和行为方式等等;而另一方面,良好学业适应性也对个体价值观的成熟和理性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像有的学生学业动机、学业环境、身心健康等方面适应良好,使其越学劲头越足,目标越明确,对自己的理想、前途认识越清晰,自制力、成就感和学业取向等价值观维度也越理性等。

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学业适应性受到主体内在和外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强大学生上述两方面的教育需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家庭、性别等多种因素,教育方式应具有针对性;价值观和学业适应性教育应结合起来,从价值澄清、目标确立、行为方式选择和自我调控等全方位着手,才有助于使大学生形成系统积极稳定的价值观念和学业适应能力,单从某一个角度进行的价值观教育或学业适应性训练都是不全面的和有局限性的。目前比较缺乏这方面的教育观念,不能只关注价值观教育形式的浮华与热闹,而应重视价值观和学业适应的整体构思和协调。加强以学习为基础的大学生价值品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成熟的价值理念。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美德就是知识”,虽然不能断言知识多的人价值理念品德水平一定就高,但美德不是独立的,美德离不开相应的知识,而知识离不开相应的学习和学习观,这又涉及了价值理念层面,所以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以学习为基础的修身观念,否则知识再多,价值观出现问题也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学习取向不够积极,由此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业适应性水平。在根本上这是现行教育体系与发展的失衡,原有的价值观和学习观教育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冲击,价值观与学业适应性的工具性取代了它们的本位意义,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与大学里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需求之间的出入过大有关,个案研究时就发现,一些大学生反映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在社会上很难立即就派上用场,而现在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中十分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诸如十分热衷于计算机、外语等应用型的考证学习,而对一些基础理论、基本素养的学习,如基础学科、文学、哲学等明显不太重视。实际上,离开了基础理论去学应用是舍本求末,其最终结果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从价值观层面上加强对大学生这方面的引导;另一方面,学习取向不够积极与高中与大学的体制衔接有关,高中阶段,有高考这一明确价值目标,很多中学教育工作者为了短期激励学生学习,常常向学生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即只要通过高考,大学学习会很轻松,这就使得许多刚进大学的新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心理期待上存在误区。另外在高中,教师为了应试教育,大多采用填鸭式教育,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差,而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学业适应性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所以在大学一年级加强类似大学预科的过渡期教育很有必要。从个案研究和实践调查来看,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价值观和学业适应性面临问题较多,所以帮助新生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学习的价值,确立新的价值信念,积极调控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业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以价值澄清为重要内容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非常必要。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力、创业就业力和持续发展力。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系统教育工程,包括以促进学生成才向导向的学业规划体系、以培育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创新培养体系、以学生健康人格为导向的心理教育体系、以行为习惯养成为导向的岗位实践体系、以职业科学发展为导向的就业创业体系。澄清学习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学业适应性。

标签:;  ;  ;  

大学生价值观与学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