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_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改革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_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改革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于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两年,我国多家报刊先后发表、转载了高钢写的一篇《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的文章。〔1〕作者在谈到把自己9岁的儿子从中国带到美国刚上小学的情况时写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 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4年级的课本后, 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一个学期以后, 作者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用英语回答:“自由!”等到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作者发觉儿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促使他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发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这篇文章是耐人寻味的。它虽然讲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实际上却对中美两国的小学教育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比较。从课程来看,中国小学4年级的数学竟然超过了美国小学6年级的水平!这么强烈的反差确实令人深思。

实际上,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不只是存在着难度太大的问题。“当前中小学必修课程门类过多,选修课程过窄,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不同程度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2〕正因为如此, 国家教委要求在近期内对现行课程、教材中不适当的内容、要求进行调整,并准备积极稳妥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和实验。国家教委的意见是明智的,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确实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现在的问题是,究竟怎样对课程进行改革?应该说,近十几年来,我国教育界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成果。有研究者在综合十几年来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改革原来“全统一”的课程制度,建立一套将统一性和灵活性、多样性结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制度;改革单一的学科结构,将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改变只有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状况,增设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实用性课程,并普遍加强课程的实用性;改变“全必修”的课程制度,实行以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为主的多样化的课程制度;改变学科课程水平、门类、品种和期限单一化的状况,实现学科课程水平、门类、品种和期限多样化;改革原有学科课程的内容体系,建立一套新的课程结构和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等。〔3〕我们认为,这些课程改革的意见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仅仅从课程制度、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又是不够的。课程改革首先要确立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我国的课程改革究竟要确立一种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人们可以从社会、知识、学生等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本文认为,从我国课程的实际状况与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应该确立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

课程本是用来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但课程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却清楚地表明,并非所有课程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的课程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了学生发展的障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我国的课程就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早在1964年,毛泽东就已经指出:“现在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4〕1965年, 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5〕很显然, 毛泽东主要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课程和教育改革问题的。遗憾的是,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曲折以后,我国现阶段的课程越来越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前文所述的那个小孩对美国教育的“自由”感叹,实际上也是对中国教育“不自由”的感叹。

从总体上看,我国现阶段的课程主要是一种以社会为指向、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的突出特点是重社会的要求,轻儿童的需要;重人类的种族经验,轻儿童的个人经验;重知识的逻辑体系,轻儿童的心理特点。因此,这种课程与儿童之间经常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甚至对立。杜威在论述儿童与课程问题时就曾指出过这种情况:“第一,儿童的狭小的然而是关于个人的世界和非个人的。然而是空间和时间无限扩大的世界相反;第二,儿童生活的同一性和全神贯注的专一性与课程的种种专门化和分门别类相反;第三,逻辑分类和排列的抽象原理与儿童生活的实际和情绪的结合相反。”〔6〕事实上, 儿童与课程之间的脱节和对立还有许多表现。例如,儿童生活和客观现实的具体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与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典型性之间,儿童生活和客观现实的实在性与课程的符号性和意义性之间,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与课程的规范性和划一性之间,都存在着脱节甚至对立。重视这种课程的人一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课程方面,认为课程比儿童重要得多。在他们看来,“儿童只不过是未成熟而有待于成熟的人;是知识浅薄而有待于加深的人;他的经验狭隘而有待于扩大。他的本分是被动的容纳或接受。当他是驯良的和服从的时候,他的职责便完成了。”〔7〕显然,这种课程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课程没有指向学生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不重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对这种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必须确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

当前,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8 〕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与这种教育相适应的课程改革也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确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不仅是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而且是世界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的《学会生存》这篇著名的报告里就提出了一个指导教育发展方向的基本思想:“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9〕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 年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重要报告。该报告再次重申了上述基本思想,并进一步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内源发展的真正需要。”〔10〕该报告对即将到来的下一个世纪进行了展望,认为下一个世纪将为信息的流通和储存及传播提供前所未有的手段。据此,“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程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11〕

该报告认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加以安排,它们被称为教育的四个支柱:(1)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 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2)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3)学会共同生活, 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4)学会生存, 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在一般情况下,正规教育仅仅是或主要是针对学会认知,较少针对学会做事,另外两种学习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然而,这四个支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一个都应该得到同等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这种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2〕上述思想已经和正在渗透到不少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课程改革之中,对于我国的课程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见《三月风》1995年第12期;《华声》1996年第3期;《读者》1996年第6期;《报刊文摘》1996年5月30日;《南方周末》1997 年6月20日;《教育文摘周报》1997年8月13、20、27日。

〔2〕〔8 〕国家教育委员会: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人民教育》1998年第1期。

〔3〕江山野:《我国学校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 《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8、9期。

〔4〕〔5〕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86、288页。

〔6〕〔7〕杜威:《儿童与课程》,见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8、79页。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10〕〔11〕〔1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0、75、76页。

标签:;  ;  

课程改革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