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条件和难点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换,是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一。但从目前的实际和今后的发展看,要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换,还存在着许多困难,需要创造和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要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同时根据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情况采取结构转换的对策。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 转换条件 转换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一转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在中国经济良好发展的势头中,也还存在着诸如通货膨胀、国有企业改革困难、经济波动幅度大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都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因此,从“八五”末期开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就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刻不容缓的关键问题。不少专家、学者对于如何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思路和建议。但是,在怎样理解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实质,以及转换条件和难点等问题的认识上,有一些观点和看法仍然存在着认识模糊、概念不清和把转换绝对化的倾向。为了进一步深化对此问题的认识,本文拟对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实质,以及实现这种转换的条件和转换的难点等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实质
有一种观点认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转换,就是从粗放型转换到集约型,有的学者又把上述两种转换概括为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转换,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这是因为,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容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粗放型方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方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合理构成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在这点上,两者有着本质区别。但是,两者也有联系,粗放型增长方式虽然是以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会出现要素构成逐渐合理,使用效率逐渐提高的情形;集约型增长方式虽然是以生产要素构成合理和效率提高为根本特征,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需要有一定的数量扩张的客观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粗放型与集约型、外延型与内涵型、速度型与效益型等等,从整个经济增长结构的比重上来看都是相对的,不能把它们绝对化。
从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来看,粗放型经济与集约型经济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总是呈现出一种二重结构。也就是说,在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中存在着集约增长的成份,在以集约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中也存在着粗放增长的成份。因此,判断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应该是一种增长结构的转换,即粗放型增长(外延增长)和集约型增长(内涵增长)的比重关系,比重不同则增长方式和效果也不同。这就是说,在任何时候,经济增长既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也要依靠要素的合理构成和效率提高,不能排除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的二重结构和二重存在。二者的具体表现只能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以粗放型为主,在另一时期和一定条件下以集约型为主,从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来看也是如此。否则,如果把经济增长方式的标准看作是绝对的,那么就会得出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是非集约、非内涵和非效益的错误结论。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基本要求,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一是要正确处理新上项目与利用现有基础的关系,能够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提高生产能力的,就不再铺新摊子,主要依靠市场竞争,促进现有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要较大幅度地提高技术改造投资比重,加快工艺设备更新,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加大对现有企业和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力度。二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幅度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三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转变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是抓好科技和教育。江泽民同志也指出,这种转换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充分说明,中央强调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要优化增长方式的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既要坚持集约化经营的方向,积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从实际出发,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实行合理的技术结构政策,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合理组合,多层次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通过上述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对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实质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但我们对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什么是内涵增长、什么是外延增长,以及二者之间应有什么样的比重关系上。研究的关键应该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讨实现这种转换所应具备的条件和难点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条件
经济增长方式是由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运行机制和体制所决定的。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从我国实际看,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最终实现必须有以下一些条件的保证。
1.体制条件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目的,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基础,是决定增长方式转换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有不同的经济体制。当经济发展战略从以外延方式为主、主要靠增加投入来达到数量增长的目的转变到以内涵方式为主、主要靠提高效率来达到改进质量和品种的目的时,需要有一个与新战略相适应的新体制。过去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粗放(外延)增长方式正是集中计划经济的必然产物。我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已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但由于旧体制的增长方式的惯性和双重体制并存的状况,使我们同建立以集约(内涵)增长方式为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许多方面仍然是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如科技进步缓慢、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经营困难、结构恶化、财政问题突出、通货膨胀严重等等。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在经济体制转换到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条件下,通过市场竞争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市场条件 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否成熟,也是决定增长方式转换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其原因有二:一是成熟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与集中计划体制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1)能够使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2)能够有效地配置经济资源;(3)能够更好地提供对经济增长的刺激和贯彻经济增长的目标;(4 )可以提供广泛的信息,并且信息的成本不高;(5 )可以避免和减少直接行政控制下的低效和腐败。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现代市场经济是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载体,凡是经济增长以集约型增长为主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二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当前经济改革中存在的经济秩序混乱、经济结构恶化、经济效益降低以及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等严重经济问题,其根源一方面在于旧体制的惯性和运行机制中双轨制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不成熟。如市场机制的培育和作用不成熟、市场体系的发育不成熟、市场的法制秩序不成熟、市场竞争不成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不成熟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文化、观念等不成熟。总之,没有健全的市场体系,没有完整的市场机制,没有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就难以实现转换。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就必须尽快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企业条件 当前,我国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换,关键在于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应该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根本重点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必须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确立国家独资或国家控股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市场主体地位,使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充分发展并带动其它经济成份的质量、层次的提高。具体说来,在企业制度方面,要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通过促进存量资产的流动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重组,使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这样的企业制度才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制度。在经营机制方面,必须建立以市场导向为主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机制。只有具备上述两方面的条件,才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物质消耗,才能够真正保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4.宏观条件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到集约型的转换,必须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种转换也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进行。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必将会陷入“市场失灵”的困境,从而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最终无法实现。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同时还必须制订有利于这种转换的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快速发展,资金、资源供求矛盾和就业压力相当大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制定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重要条件之一。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换,宏观调控必须从以直接调控为主转到以间接调控为主,以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为主,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结构优化。同时,宏观产业政策的制定必须有利于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顺利进行。
5.理论和观念条件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涉及许多方面。在我国,虽然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早已提出,并且在实际中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实践,但进展十分缓慢。从总体上来看,效果也不明显,同时在理论上也一直争论不休,分歧较大。究其原因,除了经济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外,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理论准备不充分,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使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趋向性不统一、不明确。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就必须对转换的具体问题以及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趋向统一和明确,这也是保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得以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这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上述条件只是转换最终得以实现的保证。因此,这些条件的具备也必须有一个过程。并且,这些条件的具备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转换的过程。条件具备了,转换也就完成了。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难点和对策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除上述必须具备的条件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在具体实施转换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制订行之有效的对策。从总体上看,转换的难点和相应的对策如下:
1.转换的多层次性和结构的不均衡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自然条件和原有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水平极不均衡,呈现出一种较为复杂的、层次不同的状况。从全国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在自然环境、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投入产出效益和改革开放程度等方面要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在上述方面又要优于西部地区。从区域内部和部门内部来看,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结构合理程度的层次也不尽相同。由于区域之间、部门之间以及区域内部、部门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层次的不同,因而其经济体制在从集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程度上也会有所不同。正是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发育的程度不同,将会成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难点之一。对此,正确的对策应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进行多层次的结构性转换,即对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结构相对合理、市场发育程度相对较好的地区和部门,如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和一些条件较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尽快完成转换;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市场发育程度相对一般的地区和部门,如中西部的一些地区和有一定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在转换的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以期尽快实现转换;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市场发育程度相对较差的地区和部门,如中西部的大部地区和条件较差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也要积极努力想办法缩短转换过程,力争早日实现转换。只有这样多层次地、全方位地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性转换,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观念转换的差异与“沟通”障碍 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换过程中,观念转换的差异与“沟通”的障碍也是转换的难点之一。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在过去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市场经济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几乎是一片空白。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旧观念的影响是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消除的。同时,由于对市场经济概念的理解不同,人们的市场经济观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上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难免出现的一些失误和消极现象,使得一部分人对改革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持怀疑态度。(2)由于在计划体制下, 国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均受国家计划的控制,按国家计划进行,企业缺乏市场体制下的竞争,因而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缺乏活力。另一方面,在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职工普遍享有相对稳定的、供给制式的福利待遇,因而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深,观念难于迅速、顺利转换。相比之下,私营企业由于没有计划体制的保障,一开始就处于市场竞争的环境之中,因而观念的转换较迅速。从条件来看,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规模上占有相对优势,具备了转换的基本条件,而私营企业在上述方面相对处于劣势,具备转换条件的不多。(3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是个较长时期的过程,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完成,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和费用,而且在转换的过渡阶段,收益并不明显。从现实情况看,相当部分的政府部门实权派和实业界、商界的经理、厂长们,由于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并不关心增长方式的转换。他们的目标是使企业如何尽快盈利,达到短期经营的利润最大化,而不考虑其它。这种普遍的短期行为,无疑将大大增加转换的难度。(4)为了使增长方式的转换能够顺利进行, 必须有统一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国家将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成本和时间来进行国家、地方、部门和企业相互之间的沟通,这也会增加转换的困难性。对此,建议性对策是:首先,要对中央的《建议》进行大力宣传和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好“沟通”工作,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趋于统一和明确;其次,要尽快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变,加快国有企业和其它方面的配套改革,健全市场体系,尽快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使市场机制对增长方式的转换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第三,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增长方式的转换。
3.就业障碍和失业压力 当前,我国由于劳动人口多、国有企业效益差、经营困难而面临着就业障碍和巨大的失业压力,这给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首先,从企业来看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要实现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换,势必造成大量的失业,而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要减少失业,又难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换,而且企业自身最终也难以维持。其次,从整个社会就业环境来看,由于企业的不景气,目前社会本身就存在着大量的待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同时每年还有大量的新增就业人口。另外,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第三,普遍存在的劳动力素质低下,也造成了就业和再就业的障碍。在实现增长方式转换的过程中,如何妥善安排这样巨大的失业人口,将成为转换的主要困难之一。解决此问题的建议性对策是: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前提下,广开就业门路;在坚持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针对不同的失业人口来源,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来说就是:对于因企业经营困难而失业的职工,除积极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安排二次就业外,还要积极采取转岗和再就业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为再就业创造条件。同时还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他们失业期间的生活问题。对于城镇新增的就业人口,一方面必须进行职业培训和岗前培训,减轻短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运用已掌握的职业技能,从事第三产业,自谋出路,同时政府给予多方扶持。对于农村的大量隐性失业人口,一部分可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来吸纳;一部分可以通过发展第一产业、综合农业来转换,一部分可以利用政府、集体、个人三方的力量兴办一些基础公共工程来吸纳。总之,通过以上一些措施和办法,对失业人口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保证增长方式转换的顺利实现。
4.体制差异与经济增长的限制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成份中,除国有企业外,还有大量的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其它经济成份。由于这些企业体制的性质不同、技术水平不同、经营机制和经营规模不同,也会给国民经济整体的增长方式转换的实现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从理论和实践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是受经济增长速度制约的。在目前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有可能出现短时期内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情况,这也是正常的。因此,在实现增长方式转换的过程中,对于不同体制性质的企业,转换的方式也应不同,这里既不能片面强调公平原则,也不能片面强调效率原则,而应二者兼顾,以效率为主。
On the Conversional Condition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l
Lin Ke
Abstract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l converted from theextensive one to the intensive one is the crux of realizationof the Nin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goal of 2010. However,given the present praxis and its development in future,it ishard to make the historic conversion possible,for certainconditions are lacking.Therefore,the dialectic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ies concerned in the course of theconversi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l is indispensible. Andcountermeasures of structural conversion can be adopte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deparments,industries and regions.
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 model,conversional condition,conversional difficulty.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粗放型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