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活动课程系列化的构想_活动课程论文

小学活动课程系列化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根据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拟定小学活动课程系列,为活动课程的贯彻实施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操作体系。

关键词 活动课程 系列化 操作体系

一、小学活动课程系列化的意义

1993年秋开始实施的国家教委制定的新的课程计划明确指出: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活动在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中与学科相辅相成。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科与活动的整体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以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特长为目的,活动内容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去实践、去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由于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目的、功能、组织形式及教育方法上都有各自特点,不能互相代替,因此,活动课程再也不能像在传统学校教育体系当中那样处于从属的地位,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或“延伸”了,而应该获得与学科课程同样重要的地位。

重视活动课程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如果活动课程只是停留在课程表上,得不到贯彻实施,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忽视了活动课程的素质教育是残缺不全的。看一个学校是否实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其中一条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它有没有把活动课程摆到与学科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活动课程有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兴趣、特长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发展。

当前活动课程正在大部分小学推行,但是开展得很不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新的课程计划对于活动课程内容、体系及方法均没有统一限定,导致各校处于无依据、无计划、无目标、无内容的状态,给实施带来了不少困难。现在迫切需要我们根据活动课程特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现代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结合小学实际,把活动课程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计划之中,探索活动课程的系列化,研究一套适合于小学的活动课程体系,使教师有章可循,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充分全面地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活动课程系列化需遵循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活动课程内容的编排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根据儿童社会生活经验范围的扩展,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扩大。课程内容体现系统性、层次性。

2、综合性原则: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编排应综合德、智、 体、美、劳各育内容,强化公民教育、健康心理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课程目标综合化,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3、实践性原则: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自我活动、自觉操作、 自我探究、自我体验为基本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实践能力。

4、自主性原则:活动课程允许学生对活动内容、方式方法, 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较大的选择权,体现在某些教学内容的不同步性,自愿参加兴趣小组等等。

三、活动课程系列化的内容

根据小学素质教育总目标,把小学活动课程划分为五个系列:

第一系列:品德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主要在周一班队活动、晨会及下午广播时间实施。具体目标按低、中、高三个年龄段列表如下:

在操作时需要把以上各年级目标再转化为一次次具体的活动。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有针对性地、有层次地确定四个主题,分别安排12次活动课在周一班队活动中实施:

第二系列:健体类——学会健身

主要在每周一节的体锻课实施

目标:通过体锻课使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命,锻炼强壮的体魄,掌握保健常识,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荣誉感,培养严密的组织纪律性,磨炼意志。

建议多开展竞赛性、娱乐性体育运动、体育游戏。

第三系列:智能类——学会学习

1-3年级在学科活动课、4-6年级在课外阅读课实施。

按低、中、高三个年龄段分别列目标如下: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各科学习方法 开设思维训练专题

学会安排学习时间 能动用学科课程中所

懂初步形式逻辑

有强烈求知欲、好奇心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会上图书馆借书、查阅 学会看报,看课外读物 学会搜集、整理材料

资料 学会分类剪贴 学会文摘卡

会编专题期刊

第四系列:发展类——学会创造

主要在周五下午的兴趣小组活动课实施

目标:发挥每位教师特长,组织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的潜质、爱好、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展,尤其注重创造精神的培养。

建议设立园艺、编织、手工、动物饲养、武术、航模、棋类、收藏、文学、合唱、管乐队、书画、体操等兴趣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有计划、有常规,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第五系列:社会实践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大型社会活动至少每学期安排一次,每学年安排两次,一次以自然考察为主,一次以社会考察为主。实践活动要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理解力、体力等不同特点,考虑考察对象、课题的复杂与简单、难易程度以及场所的远近等因素来安排活动。以广州地区小学为例:

自然考察 社会考察

一年级 学校附近公园 学校附近社区、商场

二年级 动物园珠江环保

三年级 越秀公园 现代化大型企业

四年级 华南植物园广州建筑风貌

五年级 白云山虎门林则徐纪念馆

六年级 鼎湖山、七星岩孙中山胡居

四、活动课程系列化必须具备的操作条件

前面提出的系列化了的活动课程仅仅是一个初步框架,具体内容需要结合每个学校实际不断丰富、完善。要实施活动课程系列化,必须具备以下操作条件:

1、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须转变教育观念, 重视活动课程,把它放在与学科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

2、有关科研单位要建设一系列活动课程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 供广大教师选择、参考,鼓励教师自编教材。

3、教育主管部门须建立活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督导、评估。

4、培训活动课程教师。现有教师大都不熟悉、 不适应活动课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有两条途径:一是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在师范院校中培养活动课程教师。从目前师范院校来看,既没有相关专业,又没有此类课程,与国家教委新的教学计划,与小学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须尽快改变这一现状。

5、要合理利用现有学校场地、设施,进行优化配置, 并向校外拓展活动空间。社会有关部门要建设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只有以上条件逐步到位,活动课程的真正实施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话,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标签:;  ;  ;  

小学活动课程系列化的构想_活动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