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英租界建筑形制营造之解读论文_许忠东,孙荣华

镇江市地景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镇江 212003

摘要:1861年镇江英租界在银山东北麓按照《上海土地章程》框架开辟,本土工匠精心打造了办公、服务与居住系列建筑组群。英租界建筑形制融合了中、英两国传统的风貌元素与风格细部,形成了区别于中国其余6处英租界样式的独特空间与表皮语言。近代租界建筑遗产已成为镇江历史名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今城市特色空间塑造与传承中仍然具备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因此,深度解读百年前的租界建筑形制营造是探索城市人文修补设计、建筑预防性保护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形制营造;风貌;样式;镇江英租界建筑;土地章程

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中国被迫在东海至黄海海滨及长江中下游沿岸开放通商口岸16处,议订租地章程后,主权领土开辟成英国拥有行政自治、合法居住与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英租界7处。镇江城区在唐宋罗城、太平天国新城时代最大化时,西郊蒜山(银山)一带却始终处于城市边缘状态,而英租界的开辟,直接促进了镇江转口商业与金融业的兴起,继续支撑了城市50年的繁荣,客观上形成了城市分区的空间格局及道路组织,并影响了民国镇江建筑风格的潮流。

一、英租界建筑形制特征

1、建筑殖民风格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等5座城市被迫开放成通商口岸,1845年上海开辟为最大的英租界,并公布《上海土地章程》(租地章程),英国及其东印度公司据此攫取财富、占地建房。1600~1860年间,东印度建筑风格在南亚、东亚盛行一时,1850~90年间,上海英国领事馆、颠地洋行、利生银行等上海第一轮英租界外滩建筑呈现出外廊式的东印度风格。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南京、镇江等11座城市开放为通商口岸,1861年前后,镇江等5处英租界相继开辟。历时69年,镇江城西建筑集中表现出中西折衷的地域殖民风格。

2、土地规划性质

《上海土地章程》为英租界设立的根本依据,“首先,土地章程确立了租界的空间地域范围;其次,土地章程对租界内道路建设进行了系统的规划;最后,土地章程初步提出了分区的理念,还注意区分了住宅区与商业区的不同。”该章程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城区建设与规划文件。1860年江苏巡抚知常镇道:“镇江通商……何处租与外国官商建屋居住,均应仿照上海章程办理”,因此,镇江英租界建设承继了土地章程的相关规定。

二、镇江英租界历史沿革

1、开辟与建造

1861年镇江英租界《租地批约》初约界址为:银山下自小码头往东沿江长140丈,自江边深24丈;山上深长均照各旧庙社原基地。后英国反悔又续约,扩大租界东至镇屏山公估巷,南至银山门街。租界场地山上26亩、平地130亩,划分为17个地块。依土地章程规划,以南北向大马路(怡和马路、今迎江路),东西向江边马路(今长江路)、二马路、三马路、界路(今大西路)规则布局,设四至界石。以界路沟通旧城区、沿江码头沟通航线水域。

1864年长江下游贸易商业机构自扬州七濠口迁址到镇江英租界租地建房。1874、1880年英资太古、怡和洋行分别进入租界,后各国洋行达18家,并有广东商人在此经营。1864年前后,地方营造厂有100余家。在一些非建筑师出身的英国人设计并指导下,以许成记营造厂为代表的扬镇工匠,依托纯熟的传统中式技艺,借鉴上海英租界外滩建筑的形式,建造了美国牧师公寓等租界建筑。

2、衰败与规划

1912年津浦铁路筑成后,南京成为交通枢纽,镇江贸易地位衰落,英租界开始萧条。1927年北伐军进抵镇江,英驻镇领事馆撤销,通商交涉事务转由上海英国总领事馆处理,英国侨民、机构撤离,租界由镇江商埠警察厅接管,1929年租界正式交还。1937年日军轰炸时召开抗日军事会议的大华饭店,进城后又大肆焚烧商业区,租界中大马路怡和洋行、二马路歌特式圣心教堂等被毁,唯9栋幸存,租界走向衰败。

英租界收回时,民国省政府起草江苏省会镇江建设计划。1931年《省会分区规划》将原英租界划为城市商业区与码头区,《省会道路网规划》将租界江边马路确定为城市横向主干道。

3、新生与修补

建国后,原英租界内外废墟重建,印刷厂、滤清器材厂、农药厂等形成工业小区。1963年利用原租界山上建筑组团改为镇江博物馆。2009年山下地块西侧整合成老码头文化园,东侧筹划为镇屏山街区。文物、历史与既存建筑分批分类修葺,结合环境景观,实现了建筑遗产的再利用(见表1)。

表1 整体修补框架

三、镇江英租界建筑形制风貌营造

1、功能布局

英租界英国领事馆利用山麓台地,办公楼位于南侧最高坡,中间为马房,西北是职员宿舍、餐厅,以理水、种植、铺设造园,形成完整的生活办公区。办公楼于1888年洋捕殴毙华人被群众焚毁,1889年按原貌重建。周边点缀三栋建筑,南有美国领事馆,1900年迁往江宁,东有美国牧师马里德、郭怀义公寓。

山下由大马路分成东西两块,西地块南有工部局,供租界警务、工务、火政机构办公,中有税务司公馆,供外籍人员居住。北有亚细亚火油公司,位于江边马路中段,原为海关邮局,1924年改为火油公司办公楼。

东地块美孚火油公司靠近二马路,系驻镇办公楼,1931年迁至江滨东荷花塘(今长江路电力路口),交通银行在镇屏山西麓,承担汇兑、储蓄与划拨功能。其余毁损信息不详。

2、风貌要素

英租界办公、服务功能的公共建筑,与住宿、公寓使用的居住建筑,结合立地条件与生活形态,营造出与传统中式、经典英式有异的形制,相对统一的风貌要素使蒜山上下的建筑群自成一体(见表2)。

表2 要素构成

2、15~20世纪的欧美大陆与英国建筑风格

中世纪后欧洲向古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化回归,15~19世纪注重古典柱式融合的文艺复兴风格起源意大利并流行欧洲。17~18世纪,华丽动感的巴洛克风格在意大利发展起来,使文艺复兴晚期手法主义进一步突破,对欧洲教堂、府邸、别墅与园林影响巨大;同时古典主义在法国兴起,这种强调中轴线与柱式的文艺复兴晚期学院派在宫廷建筑中盛行一时。19~20世纪,追求多元化传统样式的新古典主义成了欧美建筑的新趋势。因宗教需要,17世纪始的哥特复兴遍及了欧美每个角落。

1485年玫瑰战争开启了都铎王朝时代。15世纪末英国城市快速扩张时,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都铎式乡村风格成为一种随性自由的追求,时尚红砖,外墙砌体灰缝较大,使用明露木构架,腰线、券脚、过梁、压顶、窗台用白石。16世纪时,一些柱式系统逐步采用。

1688年光荣革命厚,英国率先工业化,积极引进古典文化与母题,从此走出亚欧大陆岛国边缘,并发挥出全球性的影响力,相继出现了巴洛克式、乔治亚式、维多利亚式等风格。17~18世纪英国巴洛克建筑外立面热衷于齿牙线脚窗套、白色油漆窗、山墙圆窗山花、屋面老虎窗山花等,室内装饰风极强。18世纪上半叶早期乔治亚时期,相邻建筑木屋盖共用墙面穿过屋面,且窗框退后一皮砖厚度,符合防火要求也使建筑立面产生光影变化。19世纪下半叶,维多利亚式透露出浪漫情调,偏爱哥特式复兴的陡坡屋面、纵向线条、尖形拱门窗等。

15~20世纪的英国建筑室内多有宽敞走廊,壁炉为室内装饰的支配与趣味性中心,所以多种形态的烟囱强化了英式屋面的风格。

3、预防性保护中的文物样式细部

英租界旧址里大量使用的砖材、砖饰成为中式传统与英国都铎式到维多利亚式建筑史交汇最紧密的结合点,从典型东印度风格向殖民地外廊式变异,演变成具体的镇江地域殖民风格,热闹而混杂,厚实或轻巧。衰败后改造修缮以及近期预防性保护设计重点是空间与表皮的样式细部。

空间重组成三种旧址平面样式。一是凹字形平面,介于镇江传统三合院与英式巴洛克原型双翼之间,户外长方形庭院围合透空铁艺栏杆,院中种植时令花木,如工部局、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国领事馆附属楼。二是曲尺形平面,功能流线较清晰,单侧走廊连接单排房间,如美孚火油公司。还有一种点式平面,相对集中,以巴洛克式宽廊连接双排房间,如英国领事馆办公主楼、美国领事馆;或以L形內廊连接双排房间,如税务司公馆、美国牧师公寓;或在大厅空间边布置小房间,如交通银行。

表皮异变成三种旧址立面样式。其一为外廊殖民式。引用巴洛克原型,以腰线分隔楼层,外券廊显露内外层次,廊中券柱形态又各自不同。英国领事馆使用拱顶水平压力小的大尺度半圆拱券加强建筑气势,局部印度形式的伊斯兰火焰纹拱券又留下了东印度风格的痕迹。工部局使用上部压力不易产生应力集中的小尺度弧形拱券呼应建筑小巧体量,入口立面基本为中式平拱细部。唯一在镇江英租界中运用了文艺复兴式半圆拱券的税务司,尽管规模不大却引人注目。

其二为古典式。在柱式构图时,美孚火油公司按照梁板柱式的古典主义主张,全部使用爱奥尼柱叠柱式模仿古希腊晚期三层敞廊,但少了些原型上下柱式的完整性、细腻变化与整体稳定感,分隔墙面的古罗马巨柱式组合也略显粗糙。在对称性处理时,美国领事馆立面中轴对称,无平面中心升起的竖向统领点;交通银行立面以横向三段、竖向二段式划分,也弱化了横、纵皆三段式原型的典雅气氛。

第三为中英混合式。亚细亚火油公司外立面为水泥砂浆粉刷,通高二层装饰了中式线条与英式图案。美国牧师公寓东南角有都铎复兴式的科林斯柱式拱券窗与石质窗台细部,典型的英式老虎窗,中间则为镇江中式门头造型。两栋建筑在细部混合时,前者朴素、后者讲究。

五、结语

近年来镇江名城保护更新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传承工作尚需诸多关注。关于原镇江英租界,首先应加强文献资料的纵向收集,与其它英租界风貌的横向比较,补全损毁的地域殖民风格建筑的信息空白,为旧址的完整保护提交多样性思路,为细部修复提炼充足的依据,为旅游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其次应加强文物保护全过程评估与研究,坚持预防性保护理念,严格遵循空间布局原状,正确运用风格细部符号,精确把握材料与色彩元素,慎重对待复建与迁建手法,尤其应不断完善室内装饰构造与基本陈设。最后应以全球化的视野与历史进程角度,重新思考殖民文化内涵,反思镇江英租界周边建筑风貌控制、民国风格建筑与城市特色空间保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设计师当在文明沉淀中强化主体意识,在碎片化与不确定性中进化保护设计认知。

参考文献

[1]斯蒂芬.科罗维.世界建筑细部风格.刘琼,邓士泉译.香港国际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

[2]上海住总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历史建筑保护研究室.感悟▪行动:中山东一路15号修缮记录.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3]练育强.从城市规划法看上海租界土地章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4]工部局、税务司公馆、美孚火油公司、交通银行旧址保护工程设计方案,镇江市地景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13.

作者简介

许忠东,1970—,男,汉族,江苏东台,高级工程师,从事研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文物保护。

论文作者:许忠东,孙荣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  ;  ;  ;  ;  ;  ;  ;  

镇江英租界建筑形制营造之解读论文_许忠东,孙荣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