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 要:本课程打破了原有学科的界限,将音乐、美术、舞蹈三门艺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认知能力和完整的世界观,是人类知识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趋势。本文将从课程背景、课程介绍、课程做法、探讨与举措、课程成效五个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关键词:“数字符号” 地方课程 实践与应用
一、课程背景
1.时代发展的趋势。
十九大以来,国家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2015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既是国家课程的有机补充,也是学校课程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新课标的实施,为音乐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程代表着新的教育理念,“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们将“数字符号”与音乐相结合,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起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2.学科发展的需要。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但现有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些内容由于时间、空间、地域、民俗等原因,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而我们正可以借用地方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去弥补不足、解决困惑,解决当下学科发展的需要。
3.学生发展的需求。
新课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它既是时代所需,更是学生成长的需求。
本人作为区音乐教研员,带领11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骨干教师,围绕新课标的理念,从课程的设计、教学的对象、课程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二、课题介绍
本课程是建立在本土老一辈舞蹈教育研究专家研究的基础上,将原“数字舞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基础教育课堂的具体实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小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对书写阿拉伯数字“1.2.3.4.5.6.7.8”的联想,用画写数字来解放学生的肢体,画、写数字的过程也是对音乐作品中诸多要素的理解和体检过程,让抽象的音乐显现出具象的联想,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表现音乐的兴趣,把学生内心对音乐的感受更直接的通过简单数字的画动表达出来。课程具有以下特色:
1.整合性。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音乐、美术、舞蹈三门艺术学科有机的整合。既增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整体的认识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艺术素养。
2.实操性。
本课程解决了普通师生无舞蹈基础的困惑,大大降低了律动环节的难度和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同时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教学中教师能很轻松地指导学生在律动中理解音乐,真正做到教师易教、学生易学,还非常易表现,是一种“快乐教学法”。
3.创新性。
独创性地使用全世界最通用的阿拉伯数字“1-8”来辅助学生学习音乐,同时启发学生加入不同空间、方位、大小划数字、舞数字来解决音乐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既渗透审美、合作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做法
1.单元设计。
本课程出版了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各一册。以“1”的趣味、“2”的美妙、“3”的起伏、“4”的飞翔、“5”的秋意、“6”的伤感、“7”的强弱、“8”的流动”以及“组合的乐趣”为单元进行编写。通过有趣的标题,吸引学生去解放肢体、体验舞动音乐的乐趣。
2.教学方法。
采用“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舞一舞、议一议、编一编”等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师还可结合自身特点、教学条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评价方式。
《走进“数字符号”的音乐世界》课程属于小学整合创新课程,因此更加注重多元化评价,杜绝评价的随意性。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和有机结合起来,全程记录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凸显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功能。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逐步构建了和谐课堂。也全方位地提高我区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数字符号和音乐的结合,具有实践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十分具有挑战性,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完善课程的内容,发挥地方课程特有的积极作用,为茁壮成长的孩子们留下难以割舍的艺术文化底蕴。
论文作者:孔骏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3
标签:课程论文; 音乐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字论文; 学科论文; 舞蹈论文; 评价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