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调剂管理与药学监护用于药房药品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开展调剂管理以及药学监护活动期间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实施常规管理模式期间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药房药品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调剂时间(3.59±0.05)min、核对时间(1.00±0.02)min、取药时间(12.45±1.25)min、配伍错误率2.04%、调剂错误率2.04%、漏药率为0、不良反应发生率16.33%、医生用药效率评分(96.58±1.26)分、用药质量(95.28±1.28)分、患者用药效率评分(93.54±1.62)分、用药质量(97.18±1.00)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开展调剂管理以及药学监护活动,能够有效提高药房药品的调剂、核对以及发放效率,且能够降低用药错误率,提高医生及患者对用药效率及用药质量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调剂管理;药学监护;药房药品管理;安全性
前言:药房药品管理为医院管理的重点内容,且为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对象之一。医疗卫生改革后,如何彻底、有效的改“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已经成为了医院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深入践行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提高药房服务质量,提高给药的合理性,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开展了调剂管理以及药学监护活动,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文随机选取该阶段的98例患者作为样本,对药房药品管理的效果进行了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开展调剂管理以及药学监护活动期间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资料如下:性别:男/女=29/20,年龄(68.59±42.51)岁。以2017年1月前实施常规管理模式期间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资料如下:性别:男/女=28/21,年龄(68.60±42.43)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房药品管理,观察组开展药剂管理以及药学监护活动,方法如下:(1)信息化管理:为提高药房药品管理效率,应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利用射频识别技术以及计算机数据库对药品信息进行管理。例如:当药品入库后,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将药品的信息扫描至计算机系统当中,使药品的生产日期、名称、批号等均同时呈现。如药品存在异常,则不得入库,以免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造成影响。当药品入库后,需采用计算机对药品进行清点,掌握不同种药物的数量及购入日期,便于分类存储。(2)调剂管理:药房药品应调配分区,提高管理的清晰度。例如:可根据药品的用法,将药房分为注射区、口服区等不同区域。在此基础上,采用文字标识或颜色对药品类型进行区分,提高取药效率。需注意的是,麻醉以及特殊药品应单独管理。当患者需用药时,药师应严格落实四查十对制度,避免给药错误。如药品短缺,需及时与医生联系,考虑更换药物。如患者所提供的处方存在明显的配伍错误或超剂量问题,药师应拒绝调剂,并与临床医生联系,指出相应的问题。调剂药物的过程中,两位药师应相互协作,分别负责调剂以及监督,以免给药错误。(3)药学监护:为提高给药的合理性,临床药师应参与到药学监护的过程中。例如:药师可参与到处方的开具过程中,通过与医生、患者接触的方式进行药学指导,并与医生配合提高处方开具的合理性。不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药师应参与到不良反应的预防过程中,最大程度的提高给药的安全性。例如:当发现两种药物配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时,药师应及时通知医生,嘱其谨慎同时给予患者两种药物,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医生同样需不断总结经验,向药师反馈患者的用药剂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信息,进一步提高药房药品管理的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药品取用情况,包括调剂时间、核对时间、取药时间3项指标。(2)观察两组的用药错误率,包括配伍错误、调剂错误、漏药、不良反应4项指标。(3)观察医生及患者的用药评分,包括用药效率、用药质量2项指标,每项评分最高100分,最低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代表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品取用情况对比
观察组调剂时间(3.59±0.05)min、核对时间(1.00±0.02)min、取药时间(12.45±1.25)min,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 用药错误率对比
观察组配伍错误率2.04%、调剂错误率2.04%、漏药率为0、不良反应发生率16.3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2.3 医生及患者的用药评分
观察组医生用药效率评分(96.58±1.26)分、用药质量(95.28±1.28)分、患者用药效率评分(93.54±1.62)分、用药质量(97.18±1.00)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3:
3 讨论
3.1 药房药品的管理需求
药房药品基础庞大,且种类多,不同药物的存储要求各不相同,管理难度较大[1]。常规的药房药品管理方法,对药物使用安全性的问题较为重视,但因调剂管理及药学监护水平低,且临床与药师缺乏联系,管理效果常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受其影响,药物的调剂及核对时间一般较长,患者取药需等待的时间同样较长。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患者的用药满意度降低[2]。一旦药物调剂错误,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将明显提高。本文研究发现,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房药品管理后,本组患者调剂时间(8.54±0.16)min、核对时间(4.67±0.03)min、取药时间(21.66±2.30)min。上述数据表明,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房药品管理,药学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对患者用药安全性的观察发现,本组配伍错误率12.24%、调剂错误率10.20%、漏药率8.16%、不良反应发生率26.53%。表明,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房药品管理,极容易出现调剂错误、配伍错误等问题,导致患者的用药风险增加,导致用药安全性下降。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医生用药效率评分(80.41±1.85)分、用药质量(79.64±2.00)分、患者用药效率评分(80.41±1.50)分、用药质量(79.68±3.15)分。本文的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药房药品常规管理方法的缺陷。
3.2 调剂管理的应用优势
调剂管理为药房药品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目的在于提高药品调剂的科学性,减少配伍错误等问题。在建立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开展调剂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调剂效率,提高药房药品管理水平[3]。就调剂问题而言,影响调剂效率的因素以“药房药品分类的清晰度”为主。将药品分类存储后,药师调剂药品的难度将明显下降,调剂时间也将有所缩短。就核对问题而言,为避免给药错误,药师需于药物调剂后,逐一对其进行核对。通过利用计算机系统的方式核对药物,能够有效减轻人工核对的负担,缩短核对时间。由此可见,加强调剂管理,对患者取药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研究发现,加强调剂管理后,本组患者调剂时间(3.59±0.05)min、核对时间(1.00±0.02)min、取药时间(12.45±1.25)min。与采用常规方法管理相比,调剂、核对以及取药时间均显著缩短,证实了调剂管理在提高药房药品管理效率方面的重要价值。除上述优势外,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药剂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样能够达到提高医生及患者满意度的目的。以患者为例:影响患者取药满意度的因素,以取药效率、药物是否齐全、药物是否正确为主。开展调剂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取药效率,且可有效保证药物全面无误,因此,患者的药学服务满意度一般较高。本文研究发现,加强调剂管理后,本组医生用药效率评分(96.58±1.26)分、用药质量(95.28±1.28)分、患者用药效率评分(93.54±1.62)分、用药质量(97.18±1.00)分,与采用常规方法管理相比,优势显著(p<0.05)。
3.3 药学监护的开展优势
药学监护同样为药房药品管理的重点工作,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处方错误、配伍错误、剂量错误等问题,进而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得以降低[4]。药学监护活动开展期间,要求药师及临床医生共同参与到给药的过程中,对药房药品管理难度的降低以及管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配伍错误、调剂错误、漏药以及不良反应为药房药品管理的常见缺陷[5]。导致配伍错误的原因,与临床医生处方开具错误、药师未详细核对处方存在显著的联系[6-7]。开展药学监护活动后,药师与临床医生之间的联系明显加强,因处方错误所导致的配伍错误的风险也将被有效解决[8-9]。调剂错误一般由药师未严格落实四查十对制度所导致,开展药学监护活动后,调剂工作需由两位药师共同进行,分别负责调剂及核对。因此,调剂错误的发生率也将进一步降低[10]。因药物处方、调剂情况均无异常,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一般较低,用药的安全性值得肯定。本文研究发现,开展药学监护工作后,本组患者配伍错误率2.04%、调剂错误率2.04%、漏药率为0、不良反应发生率16.33%。与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房药品管理相比,各项错误率更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加强药学监护,能够有效提高药房药品管理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提高药品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开展调剂管理以及药学监护活动,能够有效提高药房药品的调剂、核对以及发放效率,且能够降低用药错误率,提高医生及患者对用药效率及用药质量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各医院药房可在引进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要求药师以及临床医生共同参与到调剂管理及药学监护的过程中,为临床用药安全性的提升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江晨,吴冬琴.失效模式后果分析在住院药房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5):189+191.
[2] 刘艳海.研究完善药品管理与发放制度对中药房工作效率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3):179.
[3] 钟慧.品管圈在降低该院门诊药房药品过期损耗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5):56-57.
[4] 李华娣,谢巧玲,朱映周.PDCA循环优化基于JCI标准的药房处方调配管理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4):109-111.
[5] 徐勇,钟秦.医院药房药品的调剂管理及药学监护[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2):239-241.
[6] 钟静惠,崔赤梅.药品的调剂管理及药学监护体会[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31(3):428-428.
[7] 胡岳伟.分析药房药品的调剂管理与药学监护[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3):381-382.
[8] 武凤华,朱先女.调剂管理与药学监护在药房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6) : 186-187.
[9] 唐仕炜,郑咏池,陈佳,等 . PDCA 循环管理模型在减少门诊调剂差错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4,25(7) : 1049-1051.
[10] 曹寅,吴华.5S 管理法在中心药房针剂医嘱调剂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26):297-297,298.
论文作者:石戈平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1
标签:药房论文; 药品论文; 患者论文; 药学论文; 错误率论文; 药师论文; 效率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