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振兴东北的制度分析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视角论文,振兴东北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改革走的是一条以“增量先行”为基本特征的渐进式道路。东北地区(尤其辽宁)传统体制下的经济存量巨大,在渐进式改革方案中被设计为“置后安排”(不是“滞后”)。实践表明,渐进式改革是源于初始条件的理性选择,符合中国的国情,保持了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互动,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宏伟绩效。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紧紧抓住今后20年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抓紧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目前已经进入到快速推进的实施阶段。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不仅是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等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而且是我国整体改革深化和提升的一个重要体现,因为这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大业开始从“增量先行”全面地转向“存量启动”。
振兴东北靠什么?靠资金,靠技术,靠人才,靠政策?这些要素都已经进入人们的分析视野。我认为,要切中要害地回答这一问题,无论如何不可忽视对振兴东北的背景因素或称约束条件的分析,这就是经济全球化。
一个时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献中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且受到各国政界的高度重视。学术界对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时间、动因、表现、影响等诸多问题,尤其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认知,存在不少分歧。总体上看,中外学者大多是从技术的层面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认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跨国公司、金融活动的国际化、网络技术的发展等等,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要素体系,共同导致生产要素或者生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加自由的流动,进而实现更加优化的配置。我同意这些看法,但同时认为,仅从技术层面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浅层次的。
众所周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以往几百年国际分工不断拓展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世界市场,人类社会全面步入经济国际化的时代。20世纪的上半期,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国际化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二战以后,随着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民族国家之间双边的、多边的以及区域性的经济往来迅猛发展,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与日俱增,经济国际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冷战格局的确立与延续,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斯大林所说的“两个平行的市场”长期存在,经济国际化只能在量变中徘徊。然而,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民族国家传统上长期存在的政治对立在弱化,制度差异在缩小,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普及空前加快,促成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性因素来自于制度层面,其核心内涵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在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中得到采纳和应用,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经济运行“游戏规则”的同质化进程。
振兴东北大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基本的约束条件是制度创新,这与我国改革之初的以我为主、政策倾斜、辅之以对外开放的初始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过去的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开放改革,振兴东北的点子必须主要打在制度和机制上,使自己的市场制度尽快与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制度规范实现对接。这个对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度系统的过程,也是打造生产要素跨国自由流动进而实现更加优化配置的基础性平台的过程。
国际经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制度作为经济增长内在要素的极端重要性。以日本为例,它本来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但由于战后的制度创新却实现了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迅速成长为当今世界的第二号经济大国。而原苏联本来资源十分丰富,却因体制僵化而导致经济上的惨败,甚至统一的国家最终走向解体。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北地区仍然存在某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的重要性日趋降低。而就区位优势而言,相对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经贸、投资关系的地理便利,东北地区周边的地缘经济合作对象大多比较落后,竞争优势多以资源而非技术为主。这种背景之下,如何建立起东北、辽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如何使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优质项目等等资源汇聚于此,从而实现振兴的目标?显然,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起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制度或者机制体系。
现在存在这样一种思想认识倾向,即一提到振兴东北,振兴辽宁,马上或者首先想到的是上项目,尤其是上大项目。但好项目、大项目凭什么要落户东北,落户辽宁?不是凭主观意志,也不是凭长官能力。根本上说,要凭制度环境,也就是说,要依靠制度创新。一套好的制度体系,可以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可以提供优质的经营环境,可以较高程度地满足对经济效率的诉求,可以给战略投资者制造稳定的收益预期。营造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度环境,必然会吸引来大的、好的项目;而大的、好的项目,又会带来充裕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没有梧桐树,哪来的金凤凰?过去的梧桐树可以靠政策倾斜机制维系,而现在的梧桐树只能根基于优质的制度环境。
振兴东北,振兴辽宁,需要制度创新,而实施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政府。因此,要围绕政府职能的转变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按照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市场经济游戏规则同质化的要求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政府职能主要在于提供公共物品和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而把分配资金和配置资源的任务主要交给市场去完成;二是优化市场环境,建立和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制度体系,以便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优质资源为我所用。政府应当通过提供优质的制度产品来吸引资源流入本地区,而不是直接介入;三是借助政府力量大力加强市场经济活动的法律规制,减少直接的行政规制,这既有利于减少以至杜绝“设租”和“寻租”的机会,也有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
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工作的质量,关键在干部,在于各级领导干部。有必要按照科学的发展观重新审视考核干部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考核干部的业绩不能单以产值挂帅,这会导致忽视成本追求产出,造成资源的浪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不仅经济存量大,而且体制存量大。体制上无起色,经济上不可能振兴。考核干部应重在看其在改善制度环境上下了多大功夫,取得了多大的成效。考核干部既要看在他的领导下创造出了多少现实的生产力,但不能急功近利,还要看在他的领导下为今后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奠定了怎样的制度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都是区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资源,但核心是制度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是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资源的平台,是培育梧桐树从而引来金凤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