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教学_物理论文

浅淡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淡论文,引导学生论文,主动参与论文,物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去。但据笔者调查,尽管新课程已推行多年,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被动学习、接受学习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多年教学模式的惯性,另一方面是由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笔者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就如何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做了一些探索,供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物理课堂教学气氛,还能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加速学生思维的运转,增加课堂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益。

案例1 选修3-5“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教学

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气功碎石”视频:把大石块压在一个人身上,然后用铁锤打石块,石块断裂,而人安然无恙。教师此时提出问题:这个人是否有气功?如果把大石拿掉,能直接用大铁锤打肚子吗?

此前大多数学生曾在街头或电视中看过这种表演,对这一问题特别感兴趣。以此种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参与到动量定理的探究。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用动量定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思维,还能让学生由于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而获得成就感,进一步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案例2 必修1“超重和失重”教学

情景引入:引导同学观看在电梯中的超重与失重录像(人教版视频资源)。物体放在静止的台秤上,观察台秤的读数,该读数为物体对台秤的压力值,称为视重,此时的视重等于物体的重量。在电梯启动的过程中,观察到视重值大于正常测量值;而在电梯停止的过程中,视重值小于正常测量值。

教师就此提出概念“这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教师引着接出问题“引起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出这节课的主题:超重和失重。

学生实验:(1)让学生手托词典,上下运动体验词典对手的压力,先缓慢上下运动体验压力,再突然上下运动体验压力:

(2)让学生用自制的弹簧秤挂钩码,手提弹簧秤上下运动,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或感受手指受到的拉力。交流讨论:有没有观察到超重和失重现象?什么时候观察到了超重现象、失重现象?

上述情境设计可以很快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实验体现了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师生活动(多次个别提问与交流)、生生活动(讨论与交流,学生上台讲解)等多种学习活动情境。这样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探究、交流、体验成功和失败。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发生与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情境具有线索指引的功能,有助于学习知识的保留。把问题在恰如其分的情境中抛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参与,促进问题解决和知识生成。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如生活情境、游戏情境、实验情境、问题情境等),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搭建展示平台,提供主动参与机会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同样地,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学生会有精彩的演出;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学生会还给教师一个惊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经常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参与机会,并留足时空,否则即使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没有活动的平台和参与的机会,一切也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案例3 选修2“电磁感应现象”教学

教师通过介绍法拉第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研究的历史事实,提出初始研究的话题“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得出正确结论。

在交流与争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从电压角度来分析,有些同学会从电流角度来研究,也有些同学会从其他角度来讨论。此时教师提出新的问题“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经过学生讨论后提出“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组内学生完成分工。为了使每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实验中去,小组成员责任要具体化,如某小组的分工如下(见表1)。

表1 第X小组分工表

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其他角色。如检查者、学习委员或者物理课代表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或者总结中的错误,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之间的联络与沟通等。

上述的教学设计,特别是分组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参与机会,学生在参与中才能得到展示,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教学效益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本之外的方法测定玻璃的折射率,促进学生动手参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够通过研究、查找资料、合作交流想出许多教师没有介绍过的方法,如全反射法、视深法等;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等。学生通过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不断提高参与的能力,增加参与的机会。教师和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如开放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结合学校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等活动领会物理设计的思想,把物理知识有效地应用到现实中。

三、通过问题引领,促进学生思维参与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当然,解决问题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借助问题来启迪学生思路,引领学生思维参与。

案例4 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习题”教学

在思考以上4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被调动起来,当这几个问题解决后,整个物理过程清晰明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美国有个叫摩根的人,据说他不怎么会讲课,但却能把教科书上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学生照着去做,结果不仅学得好而且愿意学,后来摩根成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有疑才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通过问题引领促进思维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四、实施开放评价,体验成功参与乐趣

高中物理新课程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评价,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参与、表现和发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实现主体互动化、内容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过程动态化,让学生感受到参与没有失败者,只要参与都能够获得成功。

案例5 必修2《万有引力与航天》的学习评价

评价内容:对学生在物理学科中的常规学习参与表现进行评价。具体内容如表格(见表2)所示,包括了学习的基本环节。课堂参与表现分为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有好的想法等。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本人。作业情况分为A+(完全正确、书写规范、有创见),A(完全正确),B+(有很少错误),B(有少许错误),C(错误较多),D(问题严重)。教师总评:包括教师对学生这个阶段整体的学习情况评价,要以积极的、发展性的标准来评价学生。

表2 物理过程性评价表

姓名:班级:内容:万有引力与航天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对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具体的操作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自己去探索。但是教师的评价一定要体现发展性,这是不变的主题,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参与后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强化参与的内驱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只要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获得创造性的情感体验,增进对物理和物理研究过程的理解,就有助于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教学目标在知识、技能及思想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标签:;  ;  ;  ;  ;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教学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