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中国茶业_炎帝论文

品尝中国茶业_炎帝论文

品味中国茶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中国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策划/执行 张成龙

秦茶的始祖文化神农茶祖文化

追寻中国茶文化的源头,首先要廓清中国茶叶的起源。谁为中华茶祖,一直是中国茶学界与茶文化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各方各自根据其地域文化特征,打出不同的旗号:或以吴理真为茶祖,或以诸葛亮为茶祖,或以陆羽为茶祖。

从尊重历史与茶叶科学立论,比较神农氏与吴理真、诸葛亮、陆羽等后世茶人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我们认为中华茶祖乃至世界茶祖,非炎帝神农氏莫属。

关于神农氏的历史文献记载,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见于《周易》、《左传》以及《管子》、《庄子》、《孟子》、《尸子》、《越绝书》、《逸周书》、《商君书》、《春秋元命苞》、《吕氏春秋》、陆贾《新语》、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刘安《淮南子》、王充《论衡》、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唐人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等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神农氏为茶祖的人,是茶圣陆羽的《茶经》,文中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前者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者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这一传说一直流传到当代。神农氏既是饮茶之祖,理所当然就是“中华茶祖”。

神农氏到底在何处尝茶呢?首先通过大量的史料来推断一下神农氏生活的地方。

据春秋左丘明撰《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这是有关炎帝最早的记载。《水经注·渭水》:“岐水(今岐山县境)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南宋罗泌《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一统志》载:“凤翔府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世本帝系编》说:“炎帝即神农氏”,东汉宋衷注:“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据《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华阳”是古地区名,因在华山之阳而得名,大概范围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之南一带;“常阳”指今宝鸡市南3-5公里神农乡境内的常羊山。《炎黄二帝历史考略》说:“因炎帝相貌丑陋奇异(牛头人身),不为少典国君所喜,就将女登和炎帝留在姜水(今宝鸡市天台山下清姜河)之滨,自己同次妃附宝(黄帝之母)居于姬水(今陕西延安黄陵县沮水河)之滨”。从这些史料中可以得知:神农氏和炎帝为同一个人,也是炎帝氏族的第一人,出生于宝鸡,成长于宝鸡。

唐代以前,神农乡境内的天台山上就建有“神农庙”、“炎帝殿”和黄帝求教于炎帝的“烧香台”以及炎帝首创“日中为市”的“太阳城”遗址。

相传,炎帝在天台山上尝百草,辩药性,误食了“火焰子”(俗称断肠草),因为没有及时找到解药,肝肠断裂而死,人们将他安葬在莲花台,至今天台山上还有停放炎帝遗体的汉白玉“神农寝骨台”遗址。从神话流传的范围分析:神农氏采集百草的范围在今陕西宝鸡、汉中两地区和甘肃南部、四川北部一带。据《帝王世纪》记载,炎帝母亲女登,游于华阳。《尚书·禹贡》说:“华阳黑水惟梁州”。古代华阳属梁州,其与雍州正是以秦岭为界。

古史学家、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也认为古代秦岭称华山,秦岭之南被称为华阳。这可以说明,由于姜水与华山接近,华阳与炎帝氏族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炎帝氏族较容易向山南传播,当时氏族的活动范围已经可以到达秦岭以南。秦岭以南作为茶叶的适生区,历史由来已久。神农氏在秦岭中“尝百草”,以茶解毒,是可以实现的。

从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到关于古周原种茶的记载。《诗经》是周王朝的诗歌总集,有许多关于古代陕西”茶”的历史信息。《大雅·绵》云:“周原膴膴(wǔ音,肥沃的意思),堇(jin)荼如饴”;《颂·豳风·七月》云:“采荼薪樗(chū),食我农夫”,这是古代流传于陕西关中西部古周原一带的民歌。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古时造字一般以象形、会意为主要表达方式。关于诗中的“荼”字,是“艹”字头、“人”字腰、“—”杠下有木。“艹”字头像其形,言其为一种植物。究竟是何种植物呢?“人”字腰表明这种植物于人有大益处,这大概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经验总结。这种植物有坚韧的主干,不同于柔弱的草本,该属于木本一类,将“—”横置于“木”字上,表明树干不高大,属于灌木一类。不难看出,生长于岐山、扶风一带并在《诗经》中几次出现的“荼”不会是苦菜一类的小草,而是四季常青的灌木——茶树。虽然“茶”字有多解,但古代诸多字书和典籍倾向明确:“荼”就是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荼,苦荼也”。《尔雅·释木·第十四》:“槚:苦荼。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这是最权威的解释:“荼”就是茶。“可煮羹汤”这是当时人饮食习惯的普遍选择,就是古代的“吃茶”习惯。其他如《神农食经》、《方言》、华佗《食论》、壶居士《食忌》、陶弘景《食录》及《本草》、《孺子方》、《茶经》等典籍都明确说“苦荼”就是茶叶。

关于茶圣陆羽的《茶经》,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据历史记载:周公一生活动的主要地区是在陕西。先是在周原辅佐武王,在周原制礼作乐,后来在成王时代与召公分陕而治。周公虽分封于鲁,实则未居于鲁。参照《诗经》有关“荼”的章句,我们可以想见,第一个记载茶事信息的鲁周公一直在陕西从政,他关于茶事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古周原一带的现实生活。在西周时期宫廷设置“掌荼”官职,专门掌管茶叶的有关问题。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关于陕南巴人部落首领将“丹漆茶蜜”连同当地其他大宗土特产进贡周朝王室的记载和陕南地区考古研究的成果,说明生活在陕南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懂得种茶、用茶的民族。这些都证实了在西周时期乃至更久远的年代,陕西范围内茶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陕西是当时茶叶发展的中心。

盛唐皇家宫廷茶文化

宫廷用茶由来已久。唐代之前的宫廷茶俗大体情况是:东汉之前宫廷以茶为祭,尚无真正意义上的饮茶习俗;汉代、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饮茶之风传入宫廷。唐代中期以后,茶饮别开生面,推向极致,不仅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在皇宫茶史中独步一时。受寺院僧人和文人饮茶的影响,宫廷对饮茶之道也十分重视,皇帝和官员将茶作为国家礼仪。

宫廷饮茶主要在以下场合:娱乐、王子公主婚嫁、殿试、内廷赏赐、清明宴、帝王清饮、供养三宝、赐茶、接待外国来使、祭天祭祖等。大历元年(766年)与大历五年(770年),朝廷先后在宜兴和顾渚设置了“贡茶院”,专门进奉宫廷御用茶叶。新茶出来后,要赶快到山里采摘,必须在十日之内,快马加鞭,昼夜兼程,于清明节前贡到。因为“清明茶宴”是宫廷清明节举行的最大的宴请活动,参加人员不仅有王公大臣,皇亲贵戚,还有外邦使者等。每年宫廷举办规模盛大的清明茶宴,主要是显示朝廷附近怀远、和谐万邦的政治气度。

当然,说到唐代茶文化,自不免要涉及作为茶文化重要物质载体的茶具。陆羽《茶经》将茶具定为二十四事,即二十四种,并对各种茶具的制作和用途作了详细说明。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1987年5月,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系唐僖宗李儇御用珍品。据地宫出土的《物帐碑》记载,这批茶具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等。它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且配套完整,自成体系,反映了茶文化在唐代帝王心目中是何等的神奇而伟大,对茶事是何等的投入;也确凿地证实了唐代宫廷茶道和茶文化的存在,充分再现了中国古代茶文化最高雅、最完备、最盛大的茶道仪式,代表了唐代茶文化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外茶学界、茶文化界、茶禅界的专家一致认为:法门寺宝塔地宫系列唐代宫廷茶具的出土,是继唐代中期陆羽《茶经》问世以来,中国古代及世界茶文化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辉煌篇章,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化史上发现时代最早、器形品类最完整、制作最为精美的茶具,堪称国宝。它以设计精巧的造型、寓意深刻的图纹、古朴典雅的风韵,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唐代灿烂的文化成就和制造精美金银器具的高超工艺水平,在世界是无与伦比的,而且愈加印证了中国不仅是世界茶叶的发现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

佛教祖庭茶文化

佛教是东汉末年传入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盛行,至唐而大盛。当时的长安作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除了法门寺是皇家寺院外,还出现了汉传佛教六大祖庭:大慈恩寺(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大兴善寺(中国佛教密宗祖庭)、华严寺(中国佛教华严宗的祖庭)、香积寺(中国净土宗祖庭)、净业寺(佛教律宗的发祥地)、户县草堂寺(三论宗祖亭)。

茶在唐代中期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佛教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佛教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跏趺而坐”、“过年不食”。由于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而茶则有提禅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于是在长安佛教六大祖庭寺院饮茶之风大盛,形成了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的风尚,并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全国各地。

当时长安寺院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为香客施惠茶水。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僧人待客以中等茶,自奉以下等茶,供佛则用上等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矩有不少名目,如每日在佛前、堂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用的茶,称作“戒腊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

佛教的祖庭文化孕育了和谐、雅致的佛教茶礼,成为陕西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发展到创立茶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茯砖茶始祖文化

茯砖茶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采用湖南安化黑毛茶为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称“泾阳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以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定的销区销售,故称为“附茶”。

明清以来,将安化黑毛茶中色黄叶粗的茶用篾篓踩成大包,包重90公斤,运往陕西泾阳压制成砖。据资料可考,湖南竹林溪等茶先脚挑马驮至洞市,后顺麻溪水用竹排木排运至小淹市等处,而后资水用船运至武汉汉口、潭州靖港等处,再至西北。民国时期洞市竹林溪等茶是顺麻溪水运至小淹资水,用船运至益阳,改大船运湖北沙市,经老河口,用驼马或汽车直运泾阳;或者从益阳船运汉口,交平汉铁路抵郑州、中转陇海路至咸阳,再转泾阳。在泾阳压成茯砖后,运输工具以驼马、汽车运兰州投验销售。茯砖茶香气浓郁,古有“茯茶驼队十里外,茶香已入牧人家”之说。在明清时期六百余年间生产的“马合盛”、“天泰”、“泰合诚”、“人民”等品牌茯砖茶深受茶叶销量最大的西北部地区广大消费者青睐。

泾阳在抗战前有茶厂六十多家,自武汉沦陷后,仅余延顺、裕民、天泰运、裕兴中、昌盛等八家。1951年统归“泾阳人民茯砖加工厂”,加工“人民牌茯砖”砖茶。1953年,公私合营生产规模扩大,组建的大型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使咸阳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1958年,缘于“陕西加工茯砖茶,存在原料二次运输,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则”,中央政府下令取消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将茯砖加工的任务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担。

也有民间流传当年南区供销社给中央机关供应的就是泾阳茯砖茶,深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喜爱和重视,才有了全国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的建立和厂址南迁的事情发生。茯砖茶在湖南安化从试制到成功,历经多年的摸索。1942年安化江南砖茶厂,1943年中国茶业公司湖南砖茶厂都曾试制茯砖,因发花不好,未获成功。当时总结有三不能制: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三是没有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三不能制”之说便是陕西先人们经过无数摸索的经验总结,也说明咸阳的水质和气候无疑是茯砖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资源。直到1953年,在茶工、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在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的指导下,经过3年时间的反复摸索和试验,实现了在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砖茶厂(现白沙溪茶厂)“移地筑制”的神话。

茯茶之所以几百年来一直受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喜爱,缘于茯砖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口味,化腻健胃、御寒提神的饮用功效为其它茶类所不及,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

文人雅士茶文化

文人与茶文化的关系,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唐代时,文人对饮茶更为嗜好,唐代文人也将文人雅士茶文化推向了极致。

长安茶风鼎盛,耳濡目染,诗人也成了茶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都学会了饮茶,感动之下为茶大唱赞歌。李白作《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出产于鄂西的仙人掌茶也因此成为名品。杜甫作《夜宴左氏庄》和《重过何氏五首(之三)》等4首茶诗,“检书烧烛短,煎茗饮杯长”、“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成为饮茶名句,广为引用。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对自己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甚至亲手开辟茶园,种茶烹茗,乐天安命,并经常举办茶会,以茶会友,以茶赋诗。卢仝的《七碗茶》诗则是饮茶诗篇中的千古绝句和代表之作。唐代文人通过烹茶品饮,激发文思,吟诗唱合,净化灵魂,交流思想,使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茶文化活动更加广泛自由。

大唐文人茶礼本身就是寄情于山水间的文人雅士们集会的形式之一,他们在茶的媒介下聚集到了一起,交流诗词、共赏佳句,其中穿插着琴棋书画、礼乐歌赋的表演。体现的是我国文人在儒家思想引导下产生的智、信、圣、仁、义、忠的传统人文精神,茶礼的气氛是在文化激情的跌宕起伏中度过。

“茶马互市”文化的发源地

“茶马互市”,是我国唐宋至明代时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的一项以茶易马的贸易制度。早在唐贞元末年,朝廷为了固边,扩充军队,急需大批马匹,用于装备骑兵和运输粮秣,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又急需大批茶叶,鉴于双方的需求互补,朝廷设立边贸市场,当时的宝鸡陇县就是茶马贸易的交易点之一,用茶叶与西北的少数民族换马,开了茶马交易之先河。《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传》载:“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当时安康、汉中的山南茶的贡献就是为唐王朝换回纥马,是隐性的国防物资。

北宋末年,宋王朝与辽、金、西夏战事频繁,军马需求量大增,于熙宁七年(1074年)规范边关茶马交易,诉诸立法,实施“茶马法”,茶马法规定了以茶易番马的具体办法。以茶换番马的好处有三:一可发展边贸,为国家广开财源;二可买下番人的马匹,可以削番;三可提供国家军事上急需马匹,有了马可以强国固边。基于此,茶叶升格成为重要战略物资,这就有效地刺激了茶叶生产。

由于少数民族习惯饮用山南茶,加之地理毗邻运输方便,山南茶和巴蜀茶成了朝廷以茶易马的首选。熙宁七年(1074年)后,属京西路金州所辖的茶区和蜀道茶叶贸易空前繁荣。雍正《敕修陕西通志·茶马志》载:“蜀道茶场四十一,京西路金州为场六。”全陕西卖茶的边贸市场共计有332处。榷茶政策的实质是带强制性的统购统销,由国家制定价格,低价收进,高价卖出,官方牟取暴利,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解决了军队急需的马匹。

明承宋制,不改以茶易马的国策。朱元璋认为“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汉中茶作为间接的“国防资源”又升了级别,《茶法》90%的文字皆针对汉中茶和川茶。《明史·食货·茶法》中言道:洪武四年(1371年)“户部言:陕西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茶园45顷,茶86万株。四川巴茶350户,茶238万株。宜定令每十株官取其一。无主茶园,令军士薅采,十取其八。以易番马”。但是“以茶易马,惟汉中、保宁”,“以汉茶为主,湖茶左之”,“如汉引不足,则补以湖引”。《明史》载:“用汉中茶300万斤,可得马30000匹”。100斤汉中茶可交换1匹回纥良马,可见当时汉中茶价之昂贵。朝廷鉴于边境烽火绵绵,敌国又善骑射,便加大了扩军备战的力度,以茶易马更见其重要,对汉茶的生产成了当务之急,逼得茶农“昼夜制茶不休,另废耕,女废织”(《西乡县志》)。为了控制茶叶的产销,朝廷立法限制私茶交易,乃至限制民间饮茶。《续文献通考·征榷考·榷茶》中云:朝廷规定“私茶出境者与关隘失察者律并凌迟处死”、“民间蓄茶不得过一月之用”。茶的产供销完全成了政府行为,全力以赴,有效地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

陕西作为古代“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茶政施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民族史和边境贸易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秉承陕商文化,谱写明清边茶贸易辉煌

中国自宋明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饮茶文化的重心也随之东移,陕西长安作为茶文化中心的地位也逐步动摇。但伴随着明清政府对陕西实行“茶马交易”等特殊的经济措施,陕商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走出来一条辉煌的边茶贸易之路,为中国茶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陕商作为西部商业资本集团,主要从事边茶、边盐、边布,尤其是明清时期陕商的力量最为强大。“椎埋去就,与时俯仰,变化有概”是陕西商人留下的一条古训,充分显示了他们以智求财,深谋远虑的传统。

这种从商理念,使他们即使遇到社会动荡的特殊时期,陕西商人也能够从中获利。春秋战国时,陕西商人抓住诸侯对贸易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机遇,以商求富,迅速迎来发展的第一次浪潮。隋唐时期,陕西商人抓住政府实行开明政治,对外开放的政策机遇,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的便利条件,形成了大发展的第二次浪潮。

明清时期,精明的陕西商人在陕西地处边陲的不利条件下,抓住明清政府对陕西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易”、“随军贸易”、“棉布征实”、“布马交易”等特殊的经济措施,充分发挥自己在地域和物产上的优势,形成了以泾阳、三原、绥德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为势力范围,输茶于陇青、贩盐于川黔、鬻(音预,卖的意思)布于苏湖、销烟于江浙的名震全国的商业资本集团。陕西商人因为资金雄厚而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西秦大贾”或“关陕商人”

清代乾隆年间,成都的陕商欲修筑”陕西会馆”,却遭到当地士人的阻挠,言说会馆可盖,但不许动用当地一杯黄土,以免风水外泄。陕商毅然回到自己的故乡西安、同州府,经千里巴蜀古道,硬是背着一口袋一口袋家乡的黄土,在四川盖了富丽堂皇的陕西会馆。

明清时期的茶马交易安其政策需要可分为西北边茶和西南边茶,明初首先行于陕西,明政府为了安抚边外少数民族而在陕西实行的茶马交易特殊政策,率先立茶马司于陕西等处,听西番纳马易茶,陕西茶的产量明代13万斤,西北边茶作为军事物质专营,陕西茶叶的生产有一段“榷茶时期”,洪武4年规定民所收茶官给价,令有司收贮,这样民不得其利,私茶难禁,到了成化5年只得放宽政策一部分茶叶进入了商品流通,即提准陕西民间采茶除税官外,余皆许给文凭,于陕西腹里货卖,有私越黄河及边境通番易马者,究问如律。陕西茶叶开始走上商品化道路,到弘治3年又进一步“开中边茶”,由官收宫销改变为官督商销,使得西北边茶进入了大规模商运商销的阶段。从湖南到陕西,再从陕西到甘宁青经营茶叶贸易的基本上都是陕西商帮商人。

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的起源

我国早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酒茶”之说。当初称为“八件事”。至元代时略去“酒”,始成为“七件事”。在元代的杂剧《王壶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词中,均可见“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句,历代流传至今,可见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茶,属山茶科,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的芽叶,原产我国。这种常绿灌木,高可五、六尺,叶长呈椭圆形,有锯齿。叶茉、叶间开白花,五瓣,果实扁圆,呈三角形,熟后则裂开,散出种子。可于春秋时采撷其嫩叶制茶,种子还可榨油。茶树因材质细密,还可作雕刻用。

茶在古代有很多不同名称,如:茗、茶、茶茗、葭萌等。一般认为“茶”字在唐以前的古书中还未出现过,自唐代始见,是唐代人把古“蔡荼”字减去一笔而成“茶”字。“茶”是“茶”的古体字,“茶”是从“荼”字分化出来的。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因而也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饮茶制茶最早的国家。数千年前就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发现了野生茶树。中国的茶叶生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世界各产茶国,不是直接、就是间接地从中国引进茶苗、茶种,并派人来中国学习栽茶制茶方法,然后再发展本国的茶叶生产。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农氏时期,已累积发现有72种有毒中草药,又在偶然间发现用野生茶树的鲜叶汁,可解这72种有毒中草药的毒。自此以后,先民们就以喝茶来解毒,也即用茶的开始,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从药用开始的。

饮茶由药用转变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古人所见不同。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姬于公元前1115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伐纣之后,巴蜀所产茶叶已列为贡品,诸民族首领正是带着茶叶去进贡的,这可谓是我国最早有关茶叶的记载了。

饮茶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饮茶在我国已较普遍,并有了专门的茶叶市场。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曾讲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成都卖茶”。王褒不仅要家僮煎茶,还要他去当时的茶叶市场——武阳买茶,并去茶市集中的成都卖茶。从中可看出,茶叶在当时已不仅仅是饮料,而是已经作为商品了。

至唐代时,饮茶在我国已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称。自唐代陆羽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谓主见“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与宋代一样,当时的饮茶方法是把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来烘干,叫“饼茶”、“茶饼”或“片茶”。喝茶时,将饼茶碾成碎末,放锅里煮滚,让茶叶渗透再喝。士大夫们还将茶叶碾成碎末、压成小饼相馈赠。

当时还发明了用蒸青捣焙制作压型绿茶,比以前的“生叶煮饮”有了很大改进,可增强茶叶的香味,提高茶叶的品质。

唐代时,随着饮茶之风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们纷纷品茗论水、著书立说。唐代著名品茶家陆羽,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茶经》,成为历代推崇的“茶圣”、“茶神”。世界上第一部专论茶汤与水质关系的专著——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也成书于唐代,均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咸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宋代的福建北苑为古代重要的产茶区。北苑茶叶质量优良,自南唐始即列为贡茶。至北宋太平天国初,为有别于民间产茶,特置“龙凤模”,以龙凤为型,制成团茶,即历史上有名的“龙团凤饼”,色、香、味均为上品,名冠天下。

当时的“大小龙团”为宋代著名贡茶。“大龙团”每八饼为一斤,创制人为丁谓,江苏苏州人;小龙团二十饼为一斤,创制人为蔡襄,福建仙游人。两人均在福建督造贡茶任上时创制。

始创于福建建安一带的斗茶,因其技巧性强,趣味性浓,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南宋浙江绍兴茶区,在制茶方法上还开始出现了炒青法的雏形,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使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都为之一变,为我国的绿茶产制打下了基础。

元代时,开始用鲜叶放在锅里蒸煮,以制成整片叶子的散茶,名曰“蒸青散茶”。

至明代时终于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法——炒青制法。茶叶的品饮法,也改煎饮为开水冲饮,成为喝茶史上的一大转折,遂开千古茗饮之宗。“取初萌之精,吸泉至鼎,一瀹便啜”,世代流传至今。当时以炒法加工的绿茶,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品饮对象,花茶也渐渐在民间普及。明代有关饮茶的著作,约有上百篇之多。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

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茶行业:寻找被稀释的品牌资源

据考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饮用茶叶的国家,,辉煌的茶文化使“茶”俨然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之一。然而,时至今日,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地,利润与品牌的匮乏却成为心头之痒。

中国茶叶行业集中度非常低,据统计,仅云南的普洱茶企业就3000多家,其他茶叶产地的企业更是不计其数,然而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却屈指可数,知名品牌更是凤毛麟角。不产一片茶叶的英国立顿红茶年销售额在30亿美元以上,而全球茶叶产量最高的中国,最大的茶企年销售额仅10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六七万家茶厂中,注册品牌的仅有1000家左右,在总体实力上甚至敌不过一家英国立顿。

20世纪80年代,英国立顿红茶进入中国时,并没有引起国内的茶企警觉。经过十余年的蛰伏与市场积累,立顿突然施出强手,开始进入广州、上海等地的高级宾馆和酒店,进而生产本土化的绿茶、花茶和乌龙茶,直接杀入终端茶包的销售,甚至立顿铁观音都卖到了安溪门口——厦门。此时,中国茶行业才忽然意识到品牌提升的迫切。

无论是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茶”(西湖龙井,信阳毛尖,洞庭山碧螺春,黄山毛峰)还是“八大名茶”都是以产地矛口品类命名,消费者无法分辨出孰真孰假,拥有真货的商家更是被假货搅乱得苦不堪言。

历史、产地、文化、稀缺性、工艺、渠道是茶叶品牌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但是茶叶行业的地域品牌被严重透支,历史文化被大量的抄袭复制,稀缺性被放大成为通路货,工艺仍然停留在手工作坊式时代,渠道更是单一。相对其他行业来说,茶行业是一个发展比较落后的行业,至今为止连基本的国家标准还是一片空白,普洱茶、绿茶标准仍在制定中,铁观音尚未进入制定程序。

茶叶行业本来极具优势的历史、文化、产地、传统工艺等可深挖资源被严重稀释浪费。面对世界上最广大、最集中的消费群体,茶叶行业具备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天然优势,因为人所共知的保健及饮用习惯等因素,茶叶的消费人群在不断扩大,茶叶行业可以称之为长久的朝阳行业。中国的茶叶品牌如何走出困局?未来5年,是茶叶企业的决战期,是快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好阶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俯拾皆是的品牌故事

无论是“四大名茶”或者“八大名茶”,每一种名茶的背后都有俯拾皆是的品牌故事,其中的稀缺性产品与独特的传统工艺是茶叶行业永久的财富,中国茶叶企业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文章,虽然乏善可陈,然而铁观音里面的“天福”、“长和”,普洱的“大益”,竹叶青的“论道”还是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走出了长足的步子。

铁观音属乌龙茶系,是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半发酵特种茶。明末清初乌龙茶采制工艺的诞生,是对我国传统制茶工艺的一次重大革新。长和茶业原来就系出名门,其家族的制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长和先祖张河清早在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就创建了“长和茶庄”,在安溪声名远播。同年,施琅收复台湾,张河清闻讯提笔疾书“长年祈安安天下民生之所愿,和平共享享太平盛世乃众望”置于长和茶庄正门处,以示天下一统、万民安居乐业主愿。为表赤诚,张河清亲携精制珍藏镇店之宝”御藏”茗茶八两,跋山涉水,横渡台海,献于施琅,以贺台湾归复。

长和还原这样一段品牌历史之后,马上从无以数计的铁观音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铁观音历史内涵与品味的典范代表,由此在安溪铁观音企业中引发了一场跟风潮。一些中小茶企纷纷开始对品牌文化和历史进行探究,并以此进行营销推广和品牌宣传,以期让消费者认可自己的“世家”地位,获取更多的品牌内涵提升和消费共鸣。更有甚者竟然出现了虚假炮制“世家”故事的现象。

机会:中国式连锁茶饮店

20世纪90年代,星巴克意识到美国人对一杯好咖啡的渴求胜过其他。他们从中看到商机,于是就精选咖啡豆,改进烘焙技术,加强员工训练,改善咖啡馆的陈设、气氛和气味、音乐,甚至调整椅子的舒适度,成功地为顾客营造了最佳消费体验,成为顾客的“第三个家”:家——办公室——星巴克。从此开启了咖啡时代的到来。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星巴克就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品牌了。

美国企业靠咖啡打造国际化的品牌,作为文化含量极高、价值空间极大的茶行业,有什么理由说自己出不了大品牌呢?

中国的茶叶作为朋友交流、政商接待的历史已经延续了千年以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引发了世界对于中国了解的渴望,茶叶、陶瓷、唐装、中国结、太极图已经在国际上成为中国的符号。在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咖啡在中国已经不具备商务、休闲的独占性,精选茶叶、茶具,使用专业正宗的泡茶工艺流程,辅助中国古典音乐、中国古典家具同样可以成功为消费者创造超越星巴克的消费体验。同时,中国茶文化里面的“温、和、醇、贵”又代表了商务交流的诚、挚、真,为中国式茶馆提供了最佳的背书。目前在全国各地,商务人士已经越来越多地喜欢在茶馆的轻松、温和气氛里面洽谈商务,几乎所有的咖啡馆都已经纷纷增加了各种茶叶,可惜的是这样一块巨大的蛋糕被咖啡馆占有,至今尚没有茶叶企业或者中国餐饮企业进入该连锁领域,由茶道向“人道”与“商道”延伸。

目前,进入连锁经营的茶叶企业大多只是单做茶叶产品的销售,没有上升到餐饮服务的层面。而且提供茶饮服务的店铺对于茶饮的优劣评判没有标准,对茶叶也没有品牌要求。其实,这正是一家企业出来制作标准与程序,进而抢占这一行业第一品牌的良机。

做产品品牌,不做企业品牌

中国的茶叶企业除了“论道”、“天福”、“大和”、“大益”等少数几个产品品牌之外,其他的大多数是以企业品牌统领旗下的诸多产品,各类茶叶使用一个品牌。

其实,茶叶产品由于其不同的文化、产地与历史典故,是最不可以统一在一个品牌之下的产品。因为各种茶叶饮用方式与鉴赏方式各不相同,采摘上市的最佳时间也不一样,加工工艺更是繁杂多样,每个消费者对于某一种茶叶产品的喜好、理解与情结也不一样,所以如果想让消费者相信某个品牌的各种茶叶产品都是好的、地道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你知道勃朗帕爱、欧米茄、雷达、浪琴、天梭、卡文克莱、雪铁纳、美度、哈米尔通、皮巴曼、斯沃琪等手表奢侈品品牌都是一家瑞士企业斯沃琪公司的旗下品牌吗?斯沃琪公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个性,从而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经营奢侈品的斯沃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利润之高是大多数企业无法想象的。那么中国的茶叶这样具备先天性品牌故事与地域区分的产品,为什么一定要突出企业品牌呢?

1996年,日资麒麟午后红茶系列饮品进入中国市场。产品以奥黛丽·赫本为形象代言人,产品概念与19世纪中叶英国的“午后茶”理念有机结合。2004年,午后红茶系列饮品借由统一集团的渠道进行销售。直至2006年,午后红茶系列饮品延续正统的英式下午茶的定位及奥黛丽·赫本的形象代言,持续进行传播。2007年,统一麒麟推出了PET瓶装午后红茶,麒麟公司调整了销售战略,奥黛丽·赫本形象以及代言音乐停用,借新品麒麟推出全新的Ⅵ识别系统。

由于定位明确且聚焦,麒麟抢占了午后茶这一品类的王者地位。在麒麟午后茶的推广过程中一直强调的是正统的英伦贵族风格,午后惬意的高尚消费饮品,强调的是产品品牌,而从来不去宣传日资的企业品牌。这样的定位,也使产品价格高出康师傅、统一同类产品价格近一元,在PET瓶装茶饮品里属于奢侈品了。

麒麟午后茶成功的诸多因素之一就是坚持做产品品牌,不做企业品牌。中国的茶叶企业目前多数还是在做企业品牌,除竹叶青的“论道”、铁观音的“天福”、“长和”、普洱的“大益”之外,茶叶行业里尚鲜有知名产品品牌。

要做奢侈品,先做品牌规划

中国最名贵的茶叶,首推龙井茶。龙井茶产于杭州西子湖畔的西南丘陵地带。那里气候温和、湿润、土壤为酸性,为龙井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龙井茶栽培历史久远,自元代时就已出名了,龙井茶的名贵之处在于,一是产地小,产量不大;二是制造龙井的茶叶要采自茶树顶端为数不多的几个尚未开放的幼叶。据说炒制一斤“特级龙井”需要三万多个幼嫩的芽头,可见其珍贵之极。

此外,产于江苏无锡太湖中的东、西洞庭山上的碧螺春、南京的雨花茶、“松萝香气盖龙井”的安徽休宁的松萝茶、黄山的毛峰茶、“色香幽细比兰花”的庐山云雾茶、河南信阳的毛尖茶、云南的普洱茶和沱茶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名贵好茶。

茶叶产品独特的历史文化、生长环境、栽培方式、加工工艺以及传奇故事传播都可以使茶叶成为奢侈品。

如今,国内奢侈品消费趋势已经日趋明显,日本进口的越光大米,还不是有机的,价格卖到99元一斤,竟然还出现卖断货的局面。茶叶因其稀缺性、特殊性而具备奢侈品的先天基因,进入这一市场的空间也是非常大的。有些企业正在探索,但是仅仅停留在包装形象方面,其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度的包装不但违背茶叶清雅文化的原则,而且对看惯了花花绿绿奢侈品的高端消费群来说,反而缺少特色和差异。

当普洱茶从几元、十几元飙升到几千元、上万元的时候,有人做了一个实验。把普洱茶、绿茶、花茶和铁观音放在一起浸泡,请客户品尝赏鉴。在几乎所有的试验中,普洱茶都排到了最后,与当时市场上如火如荼的普洱大势相比,这一点显得尤为矛盾。随后发现,普洱茶势之所以愈走愈高,其根本原因在于普洱茶已经从一种消费品转变为一种投资品,也就是说普洱茶是被“藏”起来了,而不是被“喝”掉了,这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信号。一方面,投资行为是为了追逐收益,也就是说普洱茶需要被再度卖出后才能获得收益,这也意味着有朝一日如果市场逆转,很有可能投资藏家会抛售,届时市场价格必定跳水;另一方面,投资消费只是短暂行为,没有可持续性,当投资饱和后这种需求就会消失。

奢侈品之所以能够以远高于同类产品的价格销售,主要因为其品牌历史、血统、工艺等。而普洱茶经过概念炒作之后虽然出现了“天价”,但是缺乏构成奢侈品的其他因素组合,至今普洱茶除了一个并不奢侈的“大益”品牌之外,其他品牌仍然默默无闻,硝烟散尽之后,普洱茶回归沉寂。

产地资源:茶叶的价值之源

茶叶这个天赐的“神叶”,可以说是千种极为奇妙的艺术产品。代代相传的制作技艺充满了神秘与传奇的色彩,复杂多变的制作程序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其实,历史对于茶叶,就犹如茶叶对于中国一样意义非凡。

买龙井,当然买西湖龙井;买碧螺春,当然买洞庭碧螺春;买普洱,当然买云南普洱市的普洱茶;安溪之于铁观音,信阳之于毛尖……这些地域名品资源弥足珍贵。

但是到底哪个品牌的西湖龙井好?哪个品牌的碧螺春好?哪个品牌的普洱茶好?除了业内专业人土可以分辨以外,大众消费者脑子里大多没有任何概念。历史上的地域名品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这是占领市场的先决优势条件。如果有哪些品牌占据了地域名品的产地资源,那么就等于确立了在品类上的霸主地位。

每一种地域名品都是当地的一张名片,现在各级政府对此都高度重视,有志向的企业要学会争取政府的支持,除了注册商标外,申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等,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品牌乱局,让自己的品牌凸显闪亮。

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从最难解决的“竹叶青”商标使用权下手。1998年,他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用法律辅以经济手段,经过艰苦曲折的努力,终于以15万元的代价收回其他厂商使用的“竹叶青”商标,成为独家拥有“竹叶青”品牌的企业。抢占和垄断了这一宝贵的稀缺资源,等于占有了“峨眉山”这个竹叶青唯一的产地资源。“竹叶青”后来受邀参加在摩纳哥举办的世界顶级奢侈品展览会,跻身世界顶级奢侈品牌行列。

竹叶青的“论道”更是成为竹叶青顶级茶叶的代名词,引导消费者从品类认知转向品牌认知。茶叶企业所表达的价值,包括理性价值和感性价值是否成为能被客户感知、认同,并愿意拿货币交换的价值,历史悠久的产地资源是价值表达的最好方式之一。

做有机茶叶产品

北京德青源虽然食品标准未到达有机食品的标准,但是销售价格也达到了每只鸡蛋1元以上,A C尼尔森2007年1月市场研究显示,德青源生态鸡蛋目前在北京品牌鸡蛋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1%,是消费者最信赖的鸡蛋品牌。

德青源成功的原因在于采用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生态种植的循环系统,对其品质和来源进行全程化的监督和管理,蛋壳上会被标注生产地址、时间、批号、序列号、质检员工号、鸡舍号、鸡笼号及产蛋鸡年龄等各种信息,等于将每个鸡蛋打上“身份证号码”。这使德青源的鸡蛋成了奢侈品,销售额从50万做到了5亿。

北京的“更香茶楼”正在抢占有机茶叶第一品牌的占位,为了推广有机茶,不惜在北京各大媒体刊登广告,向社会各界人士免费赠送价值100万的有机茶,让消费者体验和认同有机茶的品质和价值,在北京打响了有机茶战役,同时开辟差异化渠道,与五星级饭店合作,共同合作在其咖啡厅推广有机茶。一般来说,高级酒店一年茶水的营业额都超出1000万,更香茶楼在与其建立稳固的关系后,进一步将有机茶深度推向了高端消费市场,谋求中国有机茶叶领导品牌的地位。

未来5年将是中国茶叶行业发展的决战时期,是快速实现跨越式增长的最佳时段,谁率先在品牌化进程的道路上先走出一步,谁将拥有先决主导优势。集结号即将吹响,中国的茶叶企业准备好了吗?

中国茶的国际话语权困局

“这简直是一种视觉上的盛宴——平整的绿色茶叶,色彩鲜活如同春日桦树的叶子;精细如发丝、色泽深暗的红茶,叶尖处却是点点桔黄;白色的毛尖,熠熠发光如同刚刚上过新漆,又宛如被海潮带上来的海草;银色的绒球,还有整块整块的褐色茶砖,给人的感觉仿佛游走在千年之遥的丝绸之路上。”

这是一名英国人眼中的中国茶。

“茶为国饮”,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茶文化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茶业则是中国传承千年的传统行业。

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30亿人饮茶,年消费量数以百万吨计,这已使茶业成为一个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综合性行业。作为老牌茶叶生产大国,近年来中国茶业发展快速,茶界力量不断壮大,但是在国际市场,中国茶的地位却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荣耀。

中国茶产业国际化的脚步并不轻松,只有认清自身的竞争力所在,作出适当的角色定位,并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才能让中国茶香飘海外。

日前,在芬兰最大的博物馆埃斯堡现代艺术馆,一场中国茶文化展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人们在展示台前流连忘返,认真观看中国传统采茶、制茶和茗茶视频,与高级茶艺师一起细细品味中国茶艺的韵味……然而,在向芬兰人乃至欧洲人介绍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同时,让与茶有关的贸易随之跟进,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国际市场难叫响

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早已成为饮料市场上的重要品种,世界茶叶市场竞争也日益尖锐。

中国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名茶种类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王庆介绍说:“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4000多年前发现野生茶树,2000多年前开始人工栽培,有绿茶、青茶、黑茶、白茶、红茶、黄茶等6大茶类,名茶林立,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

但让人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是茶叶生产、贸易大国,但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却不如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等产茶国。王庆表示:“2006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茶大国。2007年中国茶叶产量是114万吨,08年据估算约为120万吨,其中不到30万吨用于出口。多年来,中国茶叶出口量一直在世界位列第三,第一、二名则在肯尼亚和斯里兰卡这两个国家中产生。”

据了解,全球每年茶叶需求量大约是300万吨,而总产量却超过350万吨。在国外比较流行的是喝红茶,红茶的消费量每年在150万吨以上。一些产茶大国如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国生产的红茶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远远高于中国,他们的红茶出口价也较高。

“我们在红茶领域的竞争力是比较弱的,虽然有祁门红、英德红、滇红等红茶名种,但随着其他国家种植加工技术的发展,他们的红茶渐渐占据了上风,”王庆介绍说,“红茶畅销全球部分原因是因为‘立顿’。这个企业做了一个红茶的标准,被全世界所接受。在立顿的销售网络和品牌号召力下,像肯尼亚这样采用‘英式管理’茶园的国家才走向了世界茶叶出口大国的位置。”

“我们预测08年中国茶叶出口还是世界第三。但实际上,前三名的数额非常接近。我们是近29万吨,第二名是30万吨多一点,第一名是近31万吨。中国的出口以绿茶为主,占出口总量的90%。全球市场上70%的绿茶都来自中国。”王庆说。

尽管中国的绿茶在国际市场占据优势地位,但绿茶只占国际市场茶叶贸易总量的10%左右,另外中国绿茶还受到如越南、日本、印尼等国家绿茶产品的竞争压力,现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也在准备生产绿茶。

中国茶不仅在出口量上一直难有较大突破,其“有名茶种,无名品牌”的现状多年来也一直困扰着业界。

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峨眉竹叶青、莫干黄芽、敬亭绿雪、恩施玉露、峨眉香蕊……历史悠久的中国茶可谓声名远播,颇多佳话。但提起世界名茶品牌,却没有人说得上来。目前中国有六七万家茶厂,但叫得响的品牌却是凤毛麟角。这已成为中国茶界多年以来挥之不去的痛。

据了解,中国每年茶产业农业产值为300亿元人民币,业内每年评选出的百强茶企产值总和为163亿元;然而,英国立顿的年销售额高达15亿英镑,约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茶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二强。可以说,英国仅凭“立顿”这块品牌,就在世界茶界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而产茶大国中国却很难充当世界茶叶舞台上的主角。

中国茶企不爱出口?

有业内人士分析:“别的商品中一般是好的东西出口,次一点的留在国内消费,而茶叶却是次的出口,好的留在国内消费。”

据了解,中国人喝茶讲究喝名优茶,喜欢喝明前茶、雨前茶,都是拿芽头做成高档茶来消费。这种茶价格通常都比较贵,第一茬的龙井大概是每斤5000元,然后第二茬价格略低,每一茬下来的价格都逐渐降,但降到最后也要100~200元一斤。而中国出口的茶,平均算下来是每斤7元钱(2007年国际市场茶叶价格为每公斤195美元),也就是说,经济效益很不划算,所以企业大多愿意做内销茶,对出口兴趣不浓。

知名茶业培训师陈楚平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茶叶的创汇功能特别突出。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贸形式发生了变化,出口由农产品过渡到轻工业品,茶叶的出口地位开始弱化。而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十年间,中国对茶叶的内需极快提升,在东南沿海以福建为代表的几个省份中,出现一些企业看好内销市场的未来,他们开始以个体‘短、平、快’的形式进军茶业,国有茶企的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最后形成了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新流通格局。”

“虽然市场做活了,但生产力却下降了。企业的规模、效率、品牌都比原来的国营企业差,也同国外经营大面积种植园的企业模式无法抗衡,至今为止没有一个茶企真正走出国门。”陈楚平如此评价。

在原来以计划为指导的出口体系改变后,中国茶的出口呈现产品多样化,但在国际市场上却是以价格较低的形象出现。陈楚平分析说,在国外主流市场上,茶叶的价格并不高,而由于认知度低,中国的好茶又无法进入高端市场。与此同时,茶叶的人力成本、种植成本、流通成本等都在提高,这种情况下出口外贸几乎没有利润。再加上中国国内对茶叶的需求量在猛增,因此企业就都选择了将好茶留在国内销售,而将国内低档茶叶拿到国际上去打拼低端市场。

“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企业不想出口,而是局限于几个因素。一是区域政策环境,一些地方政府更愿意本地名茶先满足内需;二是茶叶企业规模小,还在原始积累的阶段,且企业家的人才意识薄弱;三是企业缺乏远见,没有清晰长远的战略规划。”陈楚平说。

中国茶还没有国际话语权

近几年,发达国家规定的茶叶检验项目不断增加,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复杂多变,给中国茶叶出口也带来了压力。

“农残不是问题,”虽然农药残留不时被海外进口商拿出来说事儿,但王庆的结论却下得毫不犹豫,“负责任地说,我们现在的合格率能做到百分之百。”陈楚平也表示,“能形成残留的农药和重金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一不溶于水。农药对茶叶质量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更不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王庆分析说:一方面茶叶产大于销,所以话语权在进口国那里,他们为了压价,就设置了一些绿色壁垒:另一方面,进口国之间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也设置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检验项目,比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如果茶农用的是日本的农药,那么茶叶检测结果肯定没有问题,但如果用的是欧盟农药就很难说了:再有,国际上的检测方法和中国不同:国际上用的是干茶检测法(检验叶末),而中国是湿测法(检测茶叶浸出的汤水):当然,环境污染对茶叶的品质也有影响。

实际上,这些都仅是外部因素,中国茶业更重要的发展瓶颈出自于内部。

一是产业化程度低。中国茶树种植是以农户为主体的小农生产,缺乏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导致茶叶产品较难控制:二是从业人员多(近8000万),但管理分散,且人员素质较低:三是科技化程度低。

王庆说:“外国茶企都采用机械加工,因此劳动生产率高、生产成本低,由此产品价格的竞争力较强。但中国茶要做名优茶,无法采用这种模式。例如一斤龙井至少要采3万个芽头炒制而成,一个采茶工人要采3万次,人力成本高是造成中国茶价格高的一大原因。企业的加工能力、加工水平和对茶叶的相关研究也都比较弱。”

陈楚平则忧心目前茶界的人才断层。“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茶叶科学研究的力量是相当雄厚的,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各茶科所开始自谋生路,更多地开始跟企业合作开发产品,进行实用性研究,忽视了基础研究。中国茶企也因为规模较小,公司化程度不高,无法给高校毕业生足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英国联合利华(立顿的母公司)每年都在中国各高校的茶学系把最好的学生挑走,给予他们奖学金,让他们进入立顿的科研总部工作。联合利华每年花在茶叶基础研究上的钱就高达360万英镑。”

此外,大品牌缺失的问题无法回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与人类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全球茶产业正在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品牌化,中国茶业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加强。中国应该抢抓机遇,积极进行国际化品牌建设。

“就目前来说,国内品牌做得好的如竹叶青、七彩云南等,服务品牌好的有张一元、吴裕泰、老舍茶馆,产品品牌有贡牌龙井、五云牌信阳毛尖、华祥苑、八马、凤山牌铁观音等等。我们正在努力推中国的名牌茶。”

而标准问题也是中国茶走向海外的一大屏障。“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是跟国际脱节的,等我们意识到的时候,往往别人已经把位置占好了。我们在做绿茶标准,已经做了9年,主要是绿茶产茶国之间的分歧。谁掌握标准,谁就占领市场,这是利益之争。红茶的标准做得早,所以很快就通行世界,而我们现在工作则很难开展。近来,国际会议上还在做几个新的标准,但有些我们不是主导国,因为最早提出做这些标准的不是我们。”王庆说起这些,很是遗憾。

在马克杯里泡龙井?

在如今这个地球村时代,中国的好茶却很少为外界所知,在西方人眼中依旧是神秘的东西。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产业想要做大做强都必须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开疆辟土、有所作为,中国茶产业也不例外。

有分析家认为,中国在将茶介绍给世界的同时,也要将茶文化一起推向世界。其实,让美而繁细的中国茶文化走出国门,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和中国软实力的象征之一,是再合适不过。

对于根深蒂固习惯于马克杯和牛奶的国家来说,接受一种完全不同的原汁原味的中国茶是很困难的。举个例子,在日前于芬兰举行的中国茶文化展上,多幅有关茶文化的绘画作品中大多有这样的场景:崇山峻岭,茅屋一间,三五好友,拂袖饮茶。芬兰人在看到画面后联想到的却是:阳光沙滩,临海平台,一群朋友,一壶咖啡。这不仅反映了生活习惯的不同,也反映出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但是,喜欢马克杯的西方人,一定不喜欢龙井吗?答案是否定的。

有报道称,如今西方人对精茶的兴趣日渐浓厚,“人们开始认识到,茶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产品,内涵十分丰富”。

《国际名茶专刊》的英文总编审,被称为茶叶界“马可·波罗”的莫莉·斯乔姆认为,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大有可为。她发现,其实很多美国人喝的都是袋泡茶或冰茶,对中国炮制过程讲究的“热茶”,美国人是很陌生的。莫莉说,虽然美国人习惯饮咖啡和可乐,但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报告指出,茶才是对身体健康有益的饮品,于是现在已有不少美国人开始对喝茶感兴趣,中国茶的前景值得期待。

当然,单纯地期待外国人主动爱上中国茶是不现实的,我们还需要自己走出去。

拿美国来说,由于美国人生活节奏较快,很少人会花上大量的时间来喝茶,这就要求中国茶商根据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制作袋泡茶或是速溶茶,推出诸如家庭茶、办公室茶等冲泡系列,在保证口感的同时,适应美国人的生活习惯。

“西方人喜欢在茶里添加东西,比方说他们会认为泡龙井的时候应该加一勺糖,否则味道太苦了,他们还喜欢袋装茶,觉得清洁简便。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改变?”王庆认为,目前中国茶的产品结构、种类和饮用方式还没有和国际接轨,而要让国际市场更加接受中国茶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告诉对方中国茶的好处,二是调整自己适应对方的口味。

要说出中国茶的好处,首先要研究茶的科学内涵,把每个茶类的特点弄清楚.并公之于众。中国有丰富的茶类,为人们提供了很多选择,而这些选择还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比如,中国白茶近年来走俏美国的原因,就在于美国有科研人员论证说白茶中的成分对健康有利:乌龙茶在日本卖得好,是因为日本研究人员做了病理实验后,发现乌龙茶分解脂肪的效果很好,为此日本家庭主妇喜欢大量地购买乌龙茶饮料。

茶叶是嗜好型产品,因此调整口味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断创新。王庆认为,现在国际上的茶展,中国基本都组团参加,不仅带着传统的茶,也带着创新的产品去试口味,事实证明,水果茶的接受度比较高。此外,还可以研究把茶叶用于其他食品,例如哈根达斯绿茶口味的冰淇淋用的就是中国的茶粉。

我们一方面要稳住固有的市场.另一方面要开发新的市场。中国茶或许可以在全球定向培养消费者,比如乌龙茶的方向是日本,黑茶是港澳东南亚,绿茶是北非和中东地区,白茶是美国……

那么,从茶的种类来看,哪些茶更具有国际前景呢?

“未来中国茶能在国际市场上行销成功并打出品牌的,应该就是产量足够大、能够耐存放而且受到一些西方国家认可的普洱了,”陈楚平说“中国的名茶很多,但往往有名而没有量,比如太平猴魁这样的茶连内销都不够,也就用不着谈国际化了。中国的绿茶的确好,但它的问题在于生产季节性太强,‘当年是宝,隔年是草’。何况供应物流也成问题,如果要让黄山毛峰的嫩芽第一时间在美国市场上出现,卖多少钱合适?”

品味中国茶里的知识产权

中国茶:有名茶无名牌

去茶叶市场买茶,走进一家茶叶店,即使是一家品牌茶叶店,你会发现你面对的是一个混沌不清、真假难辨的茶叶世界。龙井、铁观音、普洱、碧螺春、黄山毛峰这些名茶都有,但几乎都是散装在瓶中、罐中、塑料袋中,只标价钱,没有产地、厂家、商标。你询问店家,多半也是含含混混、语焉不详。即使店家说出明确的产地、厂家,你能信吗,你又怎么相信这个茶的品质。

市场上的茶叶往往不能把自己产品的信息告诉消费者,产地、厂家、商标、质量、等级、风格的说明都没有,消费者也不知道什么地方、哪个厂家、哪个牌子的茶是地道的、好的、真的。

生产者与消费者都信息不通,中国的茶市场能好吗?

一是假货太多。举个例子,什么是碧螺春茶,正宗的叫“洞庭碧螺春”,只是苏州太湖里的东山、西山两个乡镇范围内的茶,而且是清明时节的一芽一叶,以后的叶子,当地人就叫“炒青”了,当一般茶喝了。大约2万多亩地,产量200多吨,其中碧螺春只100多吨。但是,市场上绝大部分的碧螺春是用福建、四川、贵州的茶叶生产的。用苏州人自己的说法,苏州市场上的碧螺春也80%以上是假的,何况北京等地呢。

二是有名茶无名牌。中国自古以来有太多的名茶,以及关于名茶的许多好听的故事。茶叶界有句话,叫“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据说中国的名茶有1000种以上。但是,一般的喝茶人,谁知道几个茶的品牌。勐海茶厂的“大益”牌是名牌,这几年普洱茶又这么热,又有多少人知道呢。黄山毛峰中的“漕溪”牌是名牌,一般百姓谁也不知。

三是产量大、产值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在2008年中国(广州)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表示,我国每年茶产业产值为300亿元人民币,而立顿茶叶年产值约230亿元人民币。中国每年产茶120万吨,出口的仅占四分之一。尽管产茶面积世界第一,国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却较弱。

中国有6万多个茶企业,产值只相当于一个立顿;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品牌、价格比不上斯里兰卡、印度,甚至比不上肯尼亚。这就是现实。中国是茶的祖国,茶是世界上除了水以外的第一饮料,中国有那么丰富的茶品种、茶技术、茶文化,我们的茶产业、茶市场何以至此。

我们不缺好茶,不缺技术,不缺文化,不缺市场,缺的是打造品牌、提高品质的制度。

地理标志不可侵犯

说到茶产业和茶市场的问题,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假冒的名茶太多。

如果市场上80%-90%的龙井都是假的,从几十元一斤到几千元一斤的都有,味道千差万别,品质天上地下,“龙井”还有信誉、有价值吗?消费者还敢买吗?这样一来,真的龙井也卖不好。实际上,真的就发生过正宗的龙井、碧螺春不好买的事情。一方面消费者想买好茶买不到,买到的基本上是假名茶;一方面生产好茶的厂家赚不到钱,企业做不大。

保护名茶的制度现在有了,这就是“地理标志”。2005年7月15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在我国施行。

地理标志是一项知识产权,是WTO要求实施、保护的一种知识产权。WTO的与贸易和知识产权有关的TRIPS协议中规定,“地理标志”包括原产地标志和原产地命名。地理标志的保护,包括防止假冒或使用不符这两方面。

“香槟酒”(Champagne)在我国从1989年就不能使用了,它就是一个地理标志,它是原产法国香槟省的一些起泡葡萄酒的原产地命名。

知识产权专家李华教授分析说,人们常常将地理标志与商标相混淆。商标,就是商品的牌子,它是区别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商品不同质量的一种专用标志,属于企业专用。而地理标志,就是商品的产地,它是区别商品产地因此区别商品风格、特征的专用标志,某一地理标志所限定的地域内可以有多个企业同时使用;地理标志不仅与人的创造力和人的工作有关,同时还与地域、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有关。

到2007年8月前,国家质检总局已经批准了58个茶产品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样一来,凡是在包装上印有地理标志产品标志的名茶,消费者可以相信是品质可靠的、正宗的名茶。这对消费者和名茶企业都是福音。

但是,国人的知识产权意识还很薄弱,许多茶商、消费者还不了解地理标志的使用和意义,假冒地理标志的行为也会出现,不能指望这项制度的效果能一蹴而就。

用商标权积累力量

有了地理标志的保护,可以让传统名茶不受损害,避免名茶的价值、信誉、内涵被淡化,保护住名茶的生存平台。但是,名茶自身能不能做大、做强,还要靠受到地理标志保护的各个厂家的努力,稳定质量,提高产量,保持品质和信誉。最终,让自己的品牌以商标为核心,使自己的商标成为消费者知晓、认可的名牌。

尤其特别的是,茶产品天生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品种、土壤、地理、气候、时节、制作上的任何一点差别,都会产生品质、味道、质量、风格上的差别。即使在同一个区域,茶种不同,山上山下,山阳山阴,明前雨后,茶品都是有差别的。所以,茶产品需要有更细致的品牌来区别不同的产品。

比如,用龙井土茶树制作的茶,与用“龙井43”树种制作的茶,就应该用不同的商标或标识,笼统地打个龙井的地理标志是不够的。否则,更好的土茶树的茶与别的龙井茶区别不开,土茶树的不可替代的国宝级的品格就显不出来,搞得土茶树反而没有名、卖不出钱,茶农砍了土茶树去种别的。

商标承载着产品的品质、风格,承载着生产者多年甚至多代人的技术、经验、信誉,而且商标是可以获得法律的严格保护的权利。围绕商标来做自己的品牌,就是在受保护的轨道上积累自己的财富,可以有奔头地做大、做强。对生产名茶的企业如此,对没有地理标志保护的企业,围绕商标做品牌更是唯一的正路、出路。

地理标志是一个地区的同行的共同财富,而商标是每个企业自己的独有财产。整个茶行业的兴旺,最终是建立在每个企业的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的。企业有自己的品牌,并能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品牌获取自己的利益,这是行业发展的最终动力。

遗憾的是,茶企业的品牌建设远远不够。据统计,中国有6万多家茶企业,只有1000多家有商标。即使是100多家出口企业中,居然还有约一半的企业没有商标。生产高品质茶的企业至少几百家,却还没有产生几家中国百姓知晓的茶品牌。

中国这么大的茶生产国、茶消费国,有2亿多的人常饮茶,产生上百家像“狮峰牌”龙井、“碧螺牌”碧螺春、“漕溪牌”黄山毛峰、“大益牌”普洱茶、“浦江源牌”安吉白茶等高档或大众的名牌茶,是理所当然的,是茶行业从业者的义务与责任。

中国茶应该有自己大众化的“立顿”,还要有自己的像波尔多项级酒庄酒“拉斐”、“木桐”、“玛歌”、“拉图”那样的高档品牌。

我们的茶科技工作者、茶农、茶商都很努力、很辛苦,但我们还要一个规范、创新的制度。

学习葡萄酒,建立法定茶标

葡萄酒与茶,堪称人类饮品中最有滋味同时也最有利于健康的两个品种。但与葡萄酒相比,茶产品在经济价值、品牌档次、运作规范上,都有明显差距。向葡萄酒学习,是茶产品应该做的一件事。其中,葡萄酒的酒标规范就是可以借鉴的。

1984年,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做出决定,原产地命名的葡萄酒的标准必须包括以下内容:生产区域、葡萄品种、含糖量、酒度、每公顷产量、种植方式、酿造方式、检测、标签标准等。

在高档、优良的葡萄酒的酒瓶标签上,我们能看到上述内容的明示,比如:产品名称,长城干红葡萄酒;注册商标,GREATWALL;葡萄原料,赤霞珠;生产区域,华夏葡园小产区S区;酿造时间,三年;生产者,中粮酒业。后标签上还有更详细的关于华夏葡园小产区S区和酿造情况的说明。让消费者看得明白、买得放心,对产品更能入心。

茶产品尤其是名茶、想成为名牌的茶,都应该学习这种做法。除了在标牌上印明茶名、厂家、商标、地理标志外,再把茶树品种、采茶区域、采茶时间、等级、制作方法等关系到产品内在的信息明示出来。

想要消费者记住你,首先你要站出来。

除了你的茶确实品质好,你还需要清楚地说明自己,这样你的茶才能给人更多的信任和记忆。

这件事并非只是一张纸上多印几个字的问题,如果建立一个法定茶标制度,加上商标、地理标志等制度,这张规范的茶标上蕴含的就是一个产业几百年的辛劳、经验、智慧。

这里,不仅有天赐的产物,不仅有几十代人的历史,也有我们通过创建制度去实现更好未来的期望。

中国茶文化崛起效应已呈现茶产业发展迎来最佳机遇期

中国是最早发现、种植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独树一帜。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茶文化呈现出崛起态势,与茶产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格局。中国茶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出口数量和创汇金额屡创新高。2008年,中国茶园种植面积逾160万公顷,茶产量逾124万吨,均居世界第一;茶叶出口29.7万吨,出口金额6.82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肯尼亚和斯里兰卡。茶叶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提高中国茶产业水平、市场竞争力和茶农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茶产业:中国比较优势独占鳌头

茶产业是中国农业的传统特色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特殊地位。现阶段,发展生态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首选,茶产业无疑是打造绿色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发展茶产业有着巨大的优势。

据了解,中国作为最早发现、种植和利用茶叶的国家,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具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中国广大的地区气候温湿,土壤肥力强劲,适宜茶树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中国绿色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为茶产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与实际相符合的经营模式趋于成熟;中国茶树种植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普遍采用国际先进生产设备,茶产业已经基本实现标准化和生产一条龙,具有很强的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能力;中国茶叶品质超群,众多的国人从古至今都喜欢饮茶,具有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这些优势是中国独有的,为发展特色茶产业创造了不可多得的“优势效应”。

为了加快绿色经济建设,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云南省、湖南省、贵州省、安徽省、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山东省青岛市、浙江省杭州市、贵州省都匀市、湖北省黄冈市、安徽省黄山市以及云南省施甸县、福建省连城县、湖南省石门县、四川省蒲江县、重庆市奉节县、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市、县都先后出台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提出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文化优势,加大力度发展茶产业,优化茶产业结构,延长茶产业链。

云南省具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之一,发展茶产业具有难得的优越性。该省茶叶主产区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带,土壤肥、日照足、云雾多、湿度大,茶树萌芽早、采摘期长,自然条件极其优越。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大叶种茶品质优良,内含成分丰富,适宜于深度开发。茶园多数分布在生态优良的山区和半山区,适宜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等高效、优质、健康产品。近年来,云南实施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科研及人才培养体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实现了传统加工工艺与现代生产方法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云南独有的大叶种茶加工技术,茶叶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普洱茶、滇红茶和下关沱茶等名优特品牌,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省茶叶产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种植遍布全省15个州(市)110多个县(市、区),面积达300万亩,有古茶园60万亩,600万农业人口涉及茶叶生产经营活动,茶叶已成为全省大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地方财政的一项重要税源。

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遇。他们进一步完善茶产业体系,着力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把“云茶”培育成继“云烟”、“云药”、“云花”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成为在全国和世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型产业、财政收入的新增长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全省茶园面积保持在300万亩,其中茶叶采摘面积26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00万亩,茶叶产量13万吨,产值达70亿元,其中茶叶第一产业产值30亿元,第二、第三产业产值40亿元;出口创汇760万美元。

虽然云南省茶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它仅仅是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中国茶产量已占世界总量的1/3,可以说“三分天下有其一”。

做强茶经济:中国生态战略呼之欲出

中国继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张,这种上升到国家层面和全局高度的自然理念和生态观,无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茶产业是一种绿色产业,茶叶是一种绿色食品,既符合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价值取向,又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可以满足人们对安全食品的需要。

在全国实施生态战略,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优化正在衰退的自然环境,构建适宜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优良生态系统,是一项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茶产业是生态功能极强的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茶产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自古以来,贵州省就出产名茶,茶产业是贵州省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该省是又一个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他们率先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减少水土流失,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将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筹划和布局,走在全国前列。

据了解,贵州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已取得显著成绩,其中茶产业硕果累累。该省宜茶面积700多万亩,目前种植面积102万亩,遍布全省81个县(市、区),生产的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品质优良,茶叶水漫出物、氨基酸、茶多酚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国家标准,具有香高馥郁、鲜爽醇厚、养心健身的特点。国际、国内市场对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需求量逐年递增,而贵州茶叶加工成本低,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经过多年的努力,贵州省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科研体系和人才队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产经营经验,形成了以都匀毛尖、贵定雪芽、湄江翠片、羊艾毛峰等为代表的一批茶叶品牌。

贵州省对茶叶企业申请的项目资金给予优先考虑,对确定的重点龙头企业和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品牌知名度较高的龙头企业,从信贷、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深化茶叶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以现有经济和技术实力雄厚、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为核心,打破部门、地区、所有制界限,遵循市场规律,采取联合、兼并、参股、租赁等方式,加快推进企业整合,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骨干企业、优势品牌集中,形成集约化经营,改变全省茶叶企业小、散、弱的局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引导和支持各地建设大中小相结合的茶叶企业群。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入茶产业。支持规模大、基础好的茶叶企业积极引进和利用先进设备、先进技术,提高茶产业标准化水平。

茶产业是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产业,大力发展茶产业,有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又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可以有力地带动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效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目前,全省茶园面积仅占宜茶面积的3.8%,茶叶采摘下树率仅为55.3%,种植面积扩展、原材料利用和加工升值等开发面的潜力都很大,完全有条件把茶产业建成覆盖全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优势产业。

生态立省战略在贵州省已经初具雏形,中国生态战略呼之欲出。茶产业作为一种绿色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今后的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只有将茶产业作为生态战略的前导型产业和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在打造绿色产业链中以低成本实现二次起跳,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打造茶品牌:中国茶文化一枝独秀

茶业界第一位院士陈宗懋说:“如果把茶产业比喻为一架飞机,茶文化和茶科技就是这架飞机的两翼,可以有力地促进和保障茶产业的起飞。”做大做强茶产业,离不开茶文化。中国茶文化自成一体、独具特色、厚重绵长、历史悠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发展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呈现出崛起态势,已经发挥出独特的崛起效应。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他们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打好特色茶文化牌,充分挖掘茶文化资源的价值,加大茶文化的推广力度,将多民族的文化历史融入到茶产业发展中。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为广西推广茶文化创造了良机。广西抓住机遇,积极为茶文化交流搭建平台,多次举办茶产业、茶文化推广活动,助推广西茶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各茶叶产区积极与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培养多层次茶叶专业技术人员。茶叶主产区、茶叶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合作关系,吸引茶叶专业学生投身茶叶种植、加工、营销中来。积极开展茶艺师、茶叶加工技师、评茶员(师)的培训认证,并争取开展茶馆经理人的培训认证,提高茶产业从业者素质和文化品味,为云南茶叶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从注重春茶开发向注重春、夏、秋、茶均衡开发转变,从注重独芽茶利用向注重独芽与一芽多叶综合利用转变,从注重发展高端产品茶向发展高中低端产品茶并重转变,改变目前茶叶下树率低的状况。利用全区丰富的茶叶资源和茶叶无污染、内质好等优势,加强茶叶新产品开发,大力开展茶叶深加工,使茶叶与花卉、天然药物等生物资源相结合,开发保健茶、茶饮料、茶食品、茶用品、茶药品、茶化工产品等,进一步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如今,茶文化和茶科技已经成为广西茶产业腾飞的两翼。据统计,1985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31万亩,产茶9900吨;2008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0多万亩,产茶近3万吨。广西昭平县、凌云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在全国茶产业、茶文化大县中名列前茅,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

中国茶文化崛起可以带来四种效应:凝聚效应、辐射效应、放大效应、精神效应。凝聚效应是指借助茶文化的凝聚力,可以集聚大量的技术、资金、人才,为茶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辐射效应是指发挥茶文化的影响力,可以不断强化茶产业在地区和国家经济、文化的地位,激活茶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要素功能;放大效应是指利用茶文化的发展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茶产品的知名度,提升茶产品拓展市场的能力,以品牌的力量增加茶产业的产值;精神效应是指张扬茶文化的生命力,可以为茶产业提供不竭的民族精神动力和注入巨大的活力,引导和推动茶产业高效、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茶文化崛起效应已呈现,茶产业发展迎来最佳机遇期。尽管金融危机对中国茶产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但茶市已经走出低谷、爬上高坡。茶叶价格的涨跌,是中国茶市的“风向标”与“温度计”,几千元、几万元一公斤的高品质茶叶依然走俏……中国茶产业具有强大的发展后劲,必将走向“牛市”。

未来的五年:中国茶叶产业将面临大发展、大变革、大洗牌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越来越讲究生活的品位。中国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一种精神饮品、一种情感饮品、一种文化饮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和追求。人们不仅开始讲究喝好茶、喝名茶,而且开始注重泡茶的用具(茶具)、讲究泡茶的方法(茶艺)、追求品茶的气氛、心境和感受(文化)。消费者的这些需求至少给茶叶企业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们应该给消费者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二是应该以什么方式推广和销售我们的产品。

中国的茶叶企业大多都是由茶农、茶商、茶庄等演变和发展而来的,尽管近几年有了品牌意识,纷纷注册了自己的茶叶商标,但是还都没有脱离“贩卖”的模式,消费者知道龙井、观音、普洱、毛尖、碧螺春等茶名的很多,而知道具体的茶叶品牌的很少。中国的茶叶企业除了台湾茶人李瑞河创立的“天福茗茶”达到近20亿的销售额以外,销售额过亿的企业屈指可数,销售额过千万的企业也不多,绝大多数的茶叶企业都处在几百万销售额的规模。

中国茶要和咖啡、碳酸饮料、纯净水等饮品争夺消费者,中国的各个品类茶也要瓜分市场,同一品类茶之间做品牌的企业除了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还要和百万小茶叶商贩、千万茶农进行竞争。这就是中国茶和中国茶叶企业的严峻处境!

与此同时,茶叶产区的各级政府也看到了茶叶消费市场的未来需求,努力争取国家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大举扩大茶叶种植面积。这就形成了一个哑铃:快速扩大的茶叶产能和快速增长的茶叶消费需求之间,营销相对薄弱,或者说,造就茶叶大品牌和大企业的时代已经来临,那么,我们茶叶企业应该怎样谋求自己的扩张之路呢?

中国茶叶企业首先是要进行三个转型:

一、产品转型:茶叶必须由农产品转变为商品,解决茶产品的商品化问题,包括生产和加工的规模化、工业化、标准化;产品的包装形式,产品的流通距离和流通速度,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的低成本化、便利性等等。

二、市场转型:名优茶的产和销都有非常突出的地域性,销售市场必须由产区内向产区外转移,销售视角向外,突破茶叶销售市场的区域局限。

三、营销转型:高档茶叶必须由以关系营销为主转向以市场营销为主,解决茶叶销售的市场化问题,要学习现代营销理论,探索和创新符合茶产品特性的营销模式。

其次,中国茶叶企业要做好四个升级:

一、品牌升级:树立大品牌的视野和高度,从精神、情感和文化的方向深度挖掘茶叶品牌的内涵,借助专业的智慧机构对茶叶品牌的规划、建设、传播和发展进行全程和全面的整合和提升。

二、通路升级:在“进专业市场批发、通过代理商进超市”的基础上,开设自营专卖店、合作专卖店、特许专卖店、大卖场店中店和超市专柜,配备专业的导购人员,提升销售通路的形象和专业性,改善消费者购买的便利性。

三、产品升级:通过生产的规模化、工业化和标准化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茶产品的品质稳定性,通过包装的科技化和标准化提升茶产品的商品性,通过包装的专业化和精美化提升茶产品的精神性和文化性,通过“一价制”提升茶产品的品牌性。

四、服务升级:通过营造卖场气氛,通过加强销售过程中的情感化和专业化,提升茶产品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提升服务的专业性、情感性和文化性。

如果说“三个转型”是茶叶企业的扩张战略和思路的话,“四个升级”则是茶叶企业的扩张战术和方法,而“转型”和“升级”的起点、高度和速度就是茶叶企业扩张成败的决定因素。在“升级”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创新,特别注重解决“品牌”、“通路”、“产品”和“服务”四个方面哪怕一个点的差异化。

未来的五年将是中国茶叶产业大发展和大变革的五年,同时也是大洗牌的五年,绝大多数的茶叶企业将面临着要么被淘汰出局、要么被整合、要么沦落为小茶叶商贩的严峻未来,而真正能成长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茶叶企业决不会很多。现在不少茶叶企业已经开始发力,更多的企业在痛苦地思考着自己的突围之举,也许已有大资本对这个行业虎视眈眈。

变,是当今这个世界的主题,怎么变,则是我们面临的难题!豪情和经验在市场经济的面前都将灰飞烟灭,冲动和蛮干只会死的更惨烈!只有敢于否定、勇于放弃、着眼未来、登高望远、求变创新,才有可能识别行业的发展动向、破解各自企业面临的困境、找到适合自己的扩张之路。

标签:;  ;  ;  ;  ;  ;  ;  ;  ;  ;  ;  ;  ;  ;  ;  ;  

品尝中国茶业_炎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