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角度论《朗读者》之美
李曼婷,甘雨柔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 电视是视觉和听觉交融的总和媒介,其传播是一个表意系统,是语言符号、画面符号、声音符号的有机组合。以《朗读者》为例,可以看出其内部包含了三级意指的符号系统,并分别产生艺术性、抚慰性和哲学性。
【关键词】 《朗读者》;符号学;艺术性;抚慰性;哲学性
传播美伴随着人类传播行为的演变而不断丰富。《朗读者》节目,用有声的语言演绎静态的文字、传递高雅的文化、辐射有温度的情感,具有高度的美学情趣。本文将从传播美学框架下符号学角度论述《朗读者》的传播之美。
朗诵通过语言,将静态的文字演绎出来,同时赋予朗读者的情感,达到一种文化传递和情感辐射的作用,具有高度的审美情趣。《朗读者》节目将嘉宾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朗读这一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将情感和文字结合起来,实现了节目形式的创新,让大众对“朗读”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新的认识。电视是视觉和听觉交融的总和媒介,其传播是一个表意系统,是语言符号、画面符号、声音符号的有机组合。[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是表现形式,所指(也叫意指)是被表示的内容和意义。具体到《朗读者》节目,其能指代表电视节目的形式、场景、道具、语言、主持人等元素,所指代表节目传达出来的内容、情感、哲学思考等。
通过建立和传递符号,《朗读者》节目实现了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哲学价值)的汇流。罗兰·巴特在《符号学美学》中指出:大众媒体旨在缔造“今日神话”,今日神话的潜入是符号三级意指的系统结果。[2]一级意指产生外延,是“意”和“象”的有机结合,以意向符号创造和传达信息,主要强调的是语言、声音、画面等显而易见的符号。二级意指产生内涵,指超越浅层表象再深一层次的意义,是“象”和“道”的统一。它强调的是内容。三级意指产生神话;当前语境下的神话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总和”,[3]强调的是哲学意义,根源是人类对生存、生活等意义的追求和探索。本文将从符号学的三级意指角度分析电视节目《朗读者》的传播之美。
一、第一层意指产生艺术性——场景布置与主持人风格
在符号的使用上,有两个原则:一是视觉符号要与内在情感、意识合二为一;二是“意”的信息要充分转化为具体直观的“象”,把丰富的情感内容和语义内容视觉形象化。[4]
舞台布置是能指的主要表现形式,《朗读者》的舞台布置成图书馆的样子,符合电视节目的主旨和渲染情感的要求。图书馆是精神家园和文化高地的符号,借助布置图书馆这个社会公认的“文化”符号,《朗读者》节目组不仅建立了一个富有美学意义的艺术场所,也表现《朗读者》的文化内涵和深度,是艺术与精神价值的高度统一。与此同时,模拟剧场布局的观众席以及观众集体起立鼓掌欢迎朗读者的统一性,让《朗读者》这个节目在场景上拥有仪式感,仪式感带来了庄重感。
符号第二层意指产生内涵。这里强调的是传播的内容,是力图深入观众的心灵深处,使人们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宗教式微、精神空虚的现代,起到了“准宗教”的作用。[6]
从节目的内容上来说,《朗读者》选择的题材多样,故事引人入胜,“从增长知识的科普文到深情款款的现代诗,从壮志满怀的爱国散文到哲理深厚的自传小说,给观众提供了涵养丰富、种类多样的文化套餐。”[9]让观众在美的享受中感受文字的情感力量,浸透着文化抚慰内涵。“高度的情感能量是一种对社会互动充满自信与热情的感受,一个人会从参与群体的互动中得到充分的情感力量。”[10]例如《时间简史》激发了我们探索宇宙的热情;《从前慢》让我们感受到了情感的隽永和对美好的想往;《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和家人的温暖……《朗读者》通过文字、声音、音乐、画面等符号的有机组合运用,让人们感觉到文化的熏陶、岁月的沉淀、心灵的安慰。
从形式上看,“朗读”这种传播形式,具有强烈的“仪式感”,仪式感的作用是“广大受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参与某个共同性的活动或者某一事项, 最终形成一种象征性活动或者象征性符号”。[7]正如董卿在节目中所言,“我们在流动不止的世俗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有庄重的体验,一切看上去都是可笑的,都是可以加以戏弄的,中国文学应该引领国民,走向雅致,走向风度,走向修养和智慧。”仪式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符号,仪式本身并不一定具有明确的含义,但是透过仪式能传递出一种文化。一种高于现场其他展示的东西,从而能够获得一种形式上的精神价值。[8]“生活需要仪式”,《朗读者》满足了人们的这一诉求。比如,主持人和朗读者共同走进一个密闭的访谈室,直播演播室内场景,保证了访谈的私人、安静的环境。访谈结束之后一同打开一扇门,走向舞台中央,观众集体起立鼓掌。通过这种有仪式感的行为和场景营造,打破了流程的单一感,增加了节目的互动性,也增加了节目的庄重性。
二、第二层意指产生抚慰性——仪式感和文化抚慰
除此以外,音乐的使用也是《朗读者》的一大亮点,一系列应情应景的背景音乐都为节目的场景渲染增色很多,营造了一种淡然、宁静、庄重而情感馥郁的意境氛围。
移民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事件,且代有相沿。由于今日民系格局大多肇始于南宋,故表1选取了南宋以来几次重大的移民事件进行梳理[13]。
主持人在一场电视节目中担任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持人媒介可以说是电视媒介、符号载体相结合的产物。主持人媒介的内涵是指主持人在信息源与信息接受者之间被运用、被电视媒介赋予的“内容”表征功能承担起的传播中介的角色。[5]主持人的外貌、言行、个性、风格能够充分体现节目类型,侧面影射节目定位,起到构建节目框架的重要作用。我们用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来理解《朗读者》主持人董卿的重要。“能指”是主持人本身,包括服饰、言行举止。主持人董卿,外表典雅端庄、沉稳大气,服装低调端庄。通过主持人的这些能指,“所指”的是《朗读者》庄重、文化而有仪式感的节目定位。不仅如此,由于坚持每天阅读的习惯,董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气质和人格魅力。董卿良好的内在修养、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散发出的知性魅力,加上其端庄的外貌举止,使得其成为《朗读者》舞台上一个不容忽视的视觉符号。
(2)用蒸汽冲洗导电片,将剥锌后的阴极板用蒸汽冲洗3 s,蒸汽管与导电片成45°斜角向外冲洗,避免将Cu2+冲到阴极板面上带入电解槽。
三、第三层意指产生哲学性——生命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回归
在《朗读者》节目的主题词选择上,“遇见”“陪伴”“勇气”等都是与人、生命息息相关的,容易引发读者对生命哲学议题的思考。例如,节目第七期“告别”主题下,引用海子语录“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旅”,其中蕴含的成长、豁达、释然等情愫都是对生命哲学的深度思考。符号有三项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12]通过朗读的方式探究这些词义符号,从浅层次来说是传达了《朗读者》及朗读者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深层次来说,通过节目的传播,可以引发社会大众对生命价值、人文情怀、自然和谐等的深度思考。
根系浅的地块和不易挥发的肥料宜适当浅施;根系深和易挥发的肥料宜适当深施,防止氮素的挥发,减少氨离子被氧化成硝酸根离子几率,降低对黄芩的污染。底肥一般于秋季前作物收获后,每亩(666.7 m2)均匀撒施腐熟的农家肥2 000~4 000 kg,磷酸二铵等复合肥10~15 kg,并根据生长状况适时适量追肥,追施化肥数量不宜过大,尤以氮肥不宜单独过多施用。采收前不施用各种肥料,防止化肥和微生物污染。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即观众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大众媒体对内容的选择。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在这个电视节目只注重空洞虚无的娱乐化、追求快餐式的速朽文化的时候,《朗读者》却坚持选择具有深厚文化的内容[11],朗读者通过访谈和朗读的形式,用文字和语言的感染力表达出情感的厚度,从而改变社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深度,思索更为深刻的人文、生命等哲学议题。
符号学的第三层意指,最终的归属应该是人,是人类对意义的追求和探索,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总和。这层意指具有强烈的哲学意义。
综艺节目、金庸作品大全、靓绝五台山或是电子竞技,我都不甚了解,只能默默看着朋友圈一波接一波的缅怀和庆祝。人们也许没有一期不落地看完《非常6+1》,没有精读过金庸的那副“对联”,但旧人旧物确是自己青春里实实在在的标点,一提到他们,仿佛就闪回到阳光灿烂的日子。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人文精神是人的精神和思想不可失去的基因,是一种安身立命的信仰。[13]清华大学退休教授赵家和倾尽全部积蓄设立助学基金;斯那定珠用十年的坚持,散尽家财,硬是修了一条连接封闭家乡和外部世界的天路。节目中的人物符号和叙事符号承载着人文价值,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是一种人生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美好的人生信仰。
四、结语
通过对《朗读者》三层意指的探究,可以看出,《朗读者》是一档集艺术性、抚慰性和哲学性为一体的电视节目。它将仪式、文字、画面、情感等符号有机结合在一起,平衡了文化格调的庄重感和大众文化的趣味性,传递了悠久灿烂的文化内涵,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展现了温暖深刻的人文情怀,引发了社会的深刻思考,具有高度的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
当前,社会文化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现象,此时,《朗读者》用饱含情感的朗读形式,将人和文字捆绑在一起,满足了当下社会人们对精神食粮的渴望。它没有花哨的形式包装,只有静默的文字和或铿锵或温润的嗓音,这些符号和元素的汇聚形成了一个能够让观众沉静下来聆听、感受、思考的心灵世界。“随着社会化媒体深入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广电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产业经营都遭受了严重的挑战。”[14]《朗读者》的成功也凸显了广电主流媒体的能动性:实现文化传播的同时,“依靠国家力量体现人文精神价值的回归, 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
需求情况:氮肥方面,各地基本无农作物用肥需求;工业需求略有提振,胶板厂开工缓慢上升,复合肥企业开工率保持平稳,对尿素的采购需求总体稍有提升。磷肥方面,国内秋季市场新单成交放缓,企业当前销售重心仍以出口为主,大型生产企业9月出口订单已排满。钾肥方面,复合肥企业开工率保持稳定,但因正值秋季肥生产旺季,对钾肥尚有潜在采购需求。复合肥方面,秋季备肥出货略有好转,零售商已开始为秋季销售囤货,秋季以南方果蔬用肥、烟草用肥为主,北方小麦用肥提货缓慢。
参考文献:
[1][4][6][13]焦晓虹.以东方符号学“DIMT”模式解析电视节目《朗读者》[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2):164-168.
[2][3]谭容杰.传播美学学科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0.
[5]李忆农,李根亮.浅谈主持人媒介的符号学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18,(03):133-138.
[7]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08.
[8]李雪怡.综艺节目《朗读者》的传播美学分析[J].今传媒,2017,25(04):102-103.
[9][11]李慕吾.从《朗读者》看电视节目的文化传播功能[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1):98+100.
[10]殷文,毛子钰.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情感能量与社会效用——以《朗读者》为例[J].今传媒,2018,26(09):13-15.
[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8.
[14]陈相雨.新时代我国广电体制的价值研判及改革面向[J].新闻传播,2018,(08):4-7.
[15]韩潇潇.当前国内原创综艺节目发展研究[J].东南传播,2019,(01):116-118.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28-0054-02
作者简介: 李曼婷(1998-),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甘雨柔,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播电视学学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