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困惑与对策_成人教育论文

成人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困惑与对策_成人教育论文

成人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困惑与解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学科论文,困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潮流下,教育创新正成为我国成人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然而,作为一项新兴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受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无论是在有关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理论领域抑或实践领域,都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困惑。从学科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的眼光上看,诠释与消解这些问题和困惑已成为当前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有关教育本质论、知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与困惑的深度解读,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下,为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注入些许新思路和构想。

一、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论困惑

从研究生教育的概念而言,“研究性”或“学术性”应是成人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美国《成人教育专业研究生项目标准》指出:一个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项目应该拥有由自己的教师、学生推出的学术论文、学术报告和著作;能够参与并在一些不同层次的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观点;能够让教师和学生有机会实现专业领域内(包括国际性)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能够让本项目培养的研究生未来得到恰当的安置,并让学生施展其才华。然而,一旦我们把这种学术性本质引入现时成人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实践,就不能不产生一系列的现实困惑。

首先,是学科群体的学术性困惑。成人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和科学领域内最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及教学体系,应是由一群学有专长的学者与学生所构成的“学术社群”,特别是学生群体在入学标准上,不但要求具有本专业深厚的知识功底,而且要求具有良好的学术潜质,但目前学科群体学术性与学科学术性本质要求相距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科现行的统一考试制度不能很好适应学科学术性本质要求。学科研究生考试课程基本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学科研究生录取时由教育部规定录取分数标准,不仅有总分最低标准,而且有单科最低标准。虽然这种考试制度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但这与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本质要求是不相适应的。统一性考试实际上是一种应试教育,更多地体现了考生死记硬背的功夫,而学科研究生所必备的学术基础和科研能力则很难通过现有的考试表现出来。这种应试型考试和一刀切式的录取方式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学科生源结构混杂,学生个体之间学术素质与专业素养差异巨大。据粗略统计,普通高等教育非教育学科类生源和国民教育其他类型生源已占学科研究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这类学生群体大多成人教育学科专业素质缺失,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擅长于“听读背写”而疏于知识的发展与创造,导师难带、学生难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能否通过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达到学科学术性本质的基本要求,已成为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第一困惑。

其次,是学科教学的学术性困惑。学术性本质要求学科研究生教学应是“通过科研进行教学”或“在研究中学习”,使研究生教育与学术研究浑然一体,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内容与学术研究的无缝对接。一方面,让每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成人教育重大现实问题相联系,以基本理论凸显现实问题,在基本理论与发展实践的相互比照和相互差异中,给研究生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和探索空间,以提升他们的洞察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引导研究生收集和归纳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和发展走势,引申出当代成人教育发展实践的成功经验或存在问题,让研究生们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为基点,围绕这些经验或问题各抒己见,亮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每一位研究生都能在不同的观点或视角的争鸣甚至冲突中提升自己的学科认知与学术提炼能力。但在学科研究生教学实际中,本科化教学方式仍占重要席位,“重专业轻能力、重成绩轻科研、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因而,能否通过课堂教学,促进“教研相融”和“学研互通”,在两者的相互衔接,相互浸润的过程中,彰显学科学术性本质属性,使每一个研究生都能在“学术性教学”的情境中,自觉完成从“求学”到“求知”的素质转变,又成为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一大现实困惑。

二、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知识论困惑

学科研究生教育总是与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知识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载体,是研究生教育的原生性源头;另一方面,学科研究生教育又是知识的选择、分配、传播和积累的重要途径,是知识运营的基本表现形式。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求研究生在掌握本学科基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把基础知识、通识知识、专业知识集合为学科专长和科研能力,形成个体学识特色,并以此作为今后事业发展的阶梯和市场竞争的基础。因此,如何完善与优化知识体系就成为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极其迫切又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以上述认知对学科研究生教育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透析,就会产生“学科现有知识体系能否满足研究生教育要求”的质疑。

其一,知识结构存在和谐性问题。纵观我国成人教育学科研究生知识结构,尽管已细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层次,但以“建构主义知识论”的“知识的社会性与学习的社会性具有重叠性”的观念来衡量,仍存在“结构不良”和“结构僵化”的问题,影响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谐。一是结构不良,在学科知识结构中不能合理而匀称地安排与组织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两者的比例严重失调,实践性知识明显不足,致使知识结构整体畸形,难以充分彰显本学科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优势与特色,与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专业化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尽相符。二是结构僵化,学科知识结构基本上是成人教育学知识和相关教育学知识的简单迭加,相互间不仅缺乏应有的交融与联系,更缺少开拓与务实的创新精神,导致知识体系内部结构松散,且知识体系结构与外部学科的关联与交叉甚少,存在着局限性和固态化的缺陷与倾向,难以达到知识结构的各个部分能随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趋势和要求适时进行调整和重组的要求,影响学科研究生教育知识体系的先进性与前沿性。

其二,知识内容存在匹配性问题。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和社会发展对研究生的要求,学科的知识结构至少要满足学生三层次能力培养的需求:一是基层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笔头表达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等。二是中层能力,主要包括:知识开发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驾驭冲突的能力、影响与说服的能力、规划与评估能力、外部合作能力、内部凝聚能力、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等等。三是高层能力,主要包括:开拓创新能力、科学判断形势能力、应对复杂局面和各种风险能力等等。如以此要求来度量,学科现有的知识体系内容的狭隘性与简单性就暴露无遗。综合我国现有的二十余个学科研究生教学点的课程体系,从某个角度上可以说只是基本上涵盖基层能力的要求,对其他两个更为高层能力的内容涉及甚少,凸显出整体知识内容与学科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匹配性问题。

三、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方法论困惑

当前,在社会经济转型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条件以及学科知识体系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和学科生源结构日趋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方法论的选择是关系到教育目的能否达到、教育目标能否完成、教育价值能否实现等诸多重大现实命题的关键环节。从理论上讲,科学的方法论要求以学科研究生教育所肩负的国家责任和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点,以培养研究生群体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以点燃研究生个体的创业激情和创业行为为目标,使研究生能应对现在与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风云变幻。这种面向现实又放眼未来的育人方法,不是那些挂着“创新型”或“创造性”前缀的教育理念或育人方式所能并论的,这是一种真正符合社会要求与学科研究生教育现状的务实性和战略性的人才培养方式。然而,学科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化和专业化过程,受历史与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科研究生教育现状与上述方法论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方法论问题,但从总体上分析,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滞后与陈旧仍是主要的问题,“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能力、重成绩轻科研”的状况普遍存在,难以张扬成人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方法论。

一方面,是教学与研究不能相融。科学的方法论强调教学与研究的融合,但一些学科导师或任课教师在进行日常教育工作时,难以自觉地把教学内容与理论研究进行无缝对接。每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成人教育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联系阙失,难以在用基本理论凸显现实问题以及在基本理论与发展实践的相互比照中给研究生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和探索空间,提升他们的洞察与分析能力;在教学中很少引导研究生收集和归纳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和发展走势,引申出当代成人教育发展实践的成功经验或存在问题,以致在很大程度上使研究生们不能有效地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为基点,围绕这些经验或问题各抒己见,亮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不同的观点或视角的争鸣甚至冲突中提升自己的认知与凝聚能力。

另一方面,是学习与实践不能相通。科学的方法论要求把成人教育实践引入学科教学体系之中,在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研究手段和实践环境,即从研究生入学之日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与本校成人教育的有关实践性活动,在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根据研究生个体的不同学习需求和科研方向,把他们分派到成人教育学院相关职能部门作为主任助理或科长助理,参与本部门的规划制定、行政文秘、制度建设、专业设计、课程设置、学籍管理等实质性工作,在他们与成人教育实践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熟悉成人教育管理工作流程,增长实际管理才干,进而开展有专题、有目标、有要求的科研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历练与积淀出个体的创新能力。但在学科研究生教育实际中,不少学校的成人教育学科研究生自入学伊始,就囿于各类课堂学习和各种专业考试之内,极少参与成人教育实践的实质性工作,更勿论通过两者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使每一个研究生都能融入“学习与实践相融”的真实情境中,自觉完成从研究生到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转变。

四、学科研究生教育困惑的解破思路与实践重构

直面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现实问题与困惑,亟切需要的不仅是理论诉求与诠释,更需要解破思路与实践重构。综上分析以及从未来与现实的视野出发,推进“三项互动”无疑是学科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理性使然。

1.广泛倡导“生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指在研究生生源结构多样化趋势下,引进建构主义知识论关于“知识内含于团队或共同体之中;以及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的理念,倡导同一班级和不同年级的研究生个体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与互动,形成“思想交流、学习互助、能力互通”的知识传播语境。即学科按规定教学目标和要求,以研究生群体间的“个体示范、特长吸引和素质平衡”为主流,通过课堂教学或多边学术活动,精心设置各种学习语境和科研平台,在关注整体的基本素质的同时兼顾个体专业特长,为不同素质和不同特色的研究生个体之间构建一种心灵碰撞与素质置换的桥梁。

在“生生互动”中,“个体示范”是要突出一些综合素质、专业素质比较好并兼有其他专长的研究生个体的示范作用,把他们作为本年级或全学科的“生生互动”的基本力量和主要节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和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心理、学习成效介绍给大家,在研究生群体之间产生一种示范作用,在学习中形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互动生态。“特长吸引”是在研究生群体中对研究生个体所拥有的不同专业或学术及其他特长进行必要分析,对一些拥有普遍学科意义或学术科研专长的研究生个体,要在精心培养的基础上给予发扬光大,使之对其他研究生个体产生巨大吸引力,促使其他研究生能自觉自律地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或学术爱好,有的放矢地选择一些专业特长或学术技能进行学习或模仿,从而使研究生群体中“特长生”的比例不断增长。“素质平衡”是强调通过研究生个体间的多边互动和学习互助,使研究生个体能发现和正确认识自己专业素质或知识结构的不足与缺陷,在与其他研究生的互动或交流中,自觉地有的放矢地拾遗补缺,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素质结构,从而缩小与其他研究生的差距。

在“生生互动”过程中,个体示范是中点,特长吸引和素质平衡为辅翼,在行进中由个体示范向特长吸引和素质平衡两端延展,进而形成研究生群体的“个个俱动”学习氛围。在这个学习氛围内,研究生个体之间通过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学习精神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形成相互作用、相互浸润的学习原生态,有效填补个体知识盲点和素质空白,生成新的知识点和素质能力。同时又使研究生们在个体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汇中,产生新的思想意识形态,形成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普遍改变研究生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知识能力构成的基础上,使研究生教育在整体全面发展中又呈现出个性化发展的亮色。

2.大力推进“学科互动”。学科研究生教育关于知识论的困惑昭示,成人教育学科知识体系需要有多学科的前沿理论和科研成果的营养与丰富。为此,学科研究生教育有必要舞动“交叉与互动”的双轮,纵横在国内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林。通过学科间的深度交叉与多边碰撞,对本学科在跌宕起伏发展历程中所凝聚的知识体系,能以时代的标准和宽阔的世界视野进行理性梳理与哲学归纳,用现代学科理念拭去陈旧与落伍、不足与缺欠的历史尘埃,去粗取精、集合亮色,塑造“范式学科体系”新形象。与此同时,在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中,以海纳百川的学术诉求,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格物致知”的求知精神、“求真务实”的实验精神,不断用其他前沿学科或成熟学科的先进理念、科研成果丰富本学科的内涵与结构,巩固和提升已有的成就成果,进而取得原创性成果和实质性进展,显现整体生机与活力,在学术高端上廓清“学科边界”。

从上述认知出发,坚持“学科互动”,无疑是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的不二选择。“学科互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学科互动促进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的优化。学科互动有利于学科在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突破传统观念,对本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度调整,在以本学科基本知识为原点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类型学科的知识资源互动,大胆吸纳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通过借鉴与创新,生成诸如成人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经济学、成人教育人才学、成人教育艺术学、成人教育文化学等新型知识因子,优化和完善现有的本学科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学科互动加速知识体系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的趋势与取向,只有在学科互动中,成人教育学科才能了解和把握其他学科的发展现状、前沿地位、最新成果和价值取向,确定本学科的学科地位和社会定位,才能对知识体系建设的过程进行立体剖析与深度透视,对知识体系构建中存有的林林总总和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理性梳理,从而揭示知识体系构建中存在问题的表象与本质的逻辑关系,科学地界定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发展取向,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适时调整和变革知识体系的结构与内涵。

3.全面实施“知行互动”。从实践论的视角上看,“知行互动”是破解学科研究生教育方法论困惑的应然选择。从哲学角度上说,人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因而,在学科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由于研究生们受现有的思想认识和专业学术水平的制约,要使研究生个体或整体的“知”或“行”一次性到位或同步发展是不现实的,他们的“知”或“行”的提升与发展是一个非线性的曲折过程,在这个复杂的螺旋式和波浪式上升过程中,“知”与“行”的相互依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应是人才成长的主要动因。从现实上看,学科研究生教育面对的是广阔的社会舞台和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研究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事业需要他们以自己的学识、能力、风范、人品、德性和为人处世方式树立自己的社会品格。而这种社会品格的形成并非是个体的学识能力与为人处世行为方式的简单迭加,而是个体的价值理念、思想认识、道德意识和学识水平、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反映的是个体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层次。社会品格的形成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知行”作为造就个体社会品格的主渠道,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研究生个体思想认识和专业能力的发展的差异性,研究生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磨合中不断修正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处世能力,这无疑是一个“知”“行”之间的此增彼长,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成长过程。因而,在学科研究生教育中,仅仅强调“知行合一”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更深的层次解读和把握“知行合一”理念,不但肯定“知行合一”的极其重要性,而且要进一步诠释和推崇“知”与“行”的辩证关系,突出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知行互动”的必然性与迫切性。

从上述意义上可以断言,“知行互动”应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方法论选择。在学科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人才培养规划目标和教学计划,坚持“知”与“行”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求知勿忘修行,修行更重求知”的育人运行机制。即学科应按人才培养规划要求,设置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为个体求知,同时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依据所培养人才的社会定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教育实践、科学研究、文化体育、法律法制等活动,为他们营造一个“知”“行”相融的校园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穿行中,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从而在“知行互动”情境中最终达到“知行完满合一”的理想境界。

标签:;  ;  ;  ;  ;  ;  ;  ;  ;  ;  ;  ;  

成人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困惑与对策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