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作用研究

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作用研究

李世德, 宗少晖, 詹新立, 肖增明, 劳山[1]2007年在《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和化疗药物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和顺铂(DDP)、表阿霉素(EPI)联合应用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为骨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原代培养的Wister大鼠的骨骼肌细胞作为靶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试验法(MTT)观察TNF、IFN和DDP、EPI联合应用,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TNF、DDP和EPI联合应用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生长起抑制作用,TNF、IFN、DDP和EPI联合应用,在浓度为250U/ml+0.0005g/L+0.0005g/L时可促进骨骼肌细胞的生长与增殖,从浓度为500U/ml+0.001g/L+0.001g/L时转为抑制骨骼肌细胞的生长。结论:TNF、IFN、DDP和EPI联合应用,在低浓度时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生长具有促进、增殖作用,高浓度时可抑制正常骨骼肌细胞的生长作用。

宗少晖[2]2000年在《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和干扰素(Interferon,IFN)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为临床骨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用原代培养的Wister大鼠的骨骼肌细胞作为靶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试验法(MTT)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两种细胞因子及其混合用药在不同的浓度和不同的时间下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生长的影响。 结果:TNF在500~u/ml—16000~u/ml浓度范围内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在8000~u/ml浓度时细胞抑制率最大。IFN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生长起促进、增殖作用,在2000~u/ml浓度时细胞增殖率最大。TNF+IFN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生长起促进、增殖作用,在500~u/ml浓度时细胞增殖率最大。 结论:TNF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IFN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生长具有促进、增殖作用,TNF与IFN联合用药可以明显降低TNF抑制正常骨骼肌细胞生长的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为临床骨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宗少晖, 李世德, 肖增明[3]2002年在《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对大鼠骨骼肌细胞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和干扰素 (Interferon,IFN)对大鼠骨骼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 :用原代培养的 Wister大鼠的骨骼肌细胞作为靶细胞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试验法分别观察 TNF、IFN两种细胞因子以及二者混合使用在不同的浓度和不同的时间下对大鼠骨骼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TNF在 5 0 0~ 16 0 0 0 U/ m l范围内对大鼠骨骼肌细胞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在 80 0 0 U/ m l时细胞的抑制率最大。IFN对大鼠骨骼肌细胞的生长起促进、增殖作用 ,在 2 0 0 0 U/ ml时细胞增殖率最大。TNF+IFN对大鼠骨骼肌细胞的生长起促进、增殖作用 ,在 5 0 0 U/ ml时细胞增殖率最大。结论 :TNF对大鼠骨骼肌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IFN对大鼠骨骼肌细胞的生长具有促进、增殖作用 ,TNF与 IFN联合使用可以明显降低 TNF对大鼠骨骼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提高机体免疫力。

党洪胜[4]2002年在《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对体外乳鼠雪旺氏细胞增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干扰素(IFN-γ)联合应用对体外乳鼠雪旺氏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 【方法】 通过建立体外乳鼠雪旺氏细胞培养体系;经分离、纯化、传代的雪旺氏细胞通过免疫组化、电镜鉴定后,纯度达到90%以上后进行实验。实验分为空白组、对照组、TNF-α组、IFN-γ组及TNF-α+IFN-γ组,分别作用24h、48h、72h、96h后,应用四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各组的OD值,计算其抑制率。 【结果】 TNF-α和IFN-γ对乳鼠雪旺氏细胞生长增殖均有直接抑制作用,其中TNF-α在4000U/ml-16000U/ml浓度范围内对雪旺氏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有显著性意义,呈剂量依赖关系,在10000U/ml抑制率达到最大,并伴有时间依赖关系,在第三天达到最大。当联合用药能明显提高TNF-α对乳鼠雪旺氏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效应,各自浓度在2000U/ml和第二天抑制作用就达到最大抑制效应。 【结论】 TNF-α对乳鼠雪旺氏细胞生长增殖起抑制作用,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IFN-γ与TNF-α联合用药有明显的协同抑制效应,这些结果将为临床上联合TNF-α综合治疗肿瘤提供实验依据。

熊兰[5]2004年在《陡脉冲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文中认为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人们对肿瘤疗法的研究不仅限于对肿瘤组织的杀伤和抑制作用,在抗肿瘤血管效应、淋巴管效应、免疫效应和诱导凋亡效应等方面也开展着深入的研究。 陡脉冲疗法是本课题组开创的一种新的癌症物理治疗方法,在大量的离体、细胞和动物实验中已证实对肿瘤组织的有效杀伤和抑制作用。本文完成了上述四大效应的实验研究,观察到:(1)陡脉冲可破坏肿瘤营养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使其栓塞、凝固性坏死,并下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A和促淋巴管再生因子VEGF-C的水平,具有抗血管和淋巴管再生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残留、存活的肿瘤细胞经淋巴管途径转移到其他部位的可能性,防止肿瘤增生和转移。(2)陡脉冲能明显增强大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和NK细胞的活性。具有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细胞毒功能并促进其分泌白细胞介素IL-4、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作用。导致脾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活性增强,诱导荷瘤宿主体内的免疫应答,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3)陡脉冲能抑制细胞增殖,改变细胞周期,下调Bcl-2/Bax表达的比值,造成细胞器内促凋亡因子的释放,诱导细胞凋亡。 同时,本文深入分析陡脉冲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和诱导凋亡的机制。(1) 借助ANASYS电磁场分析软件,用有限元方法仿真计算陡脉冲在均匀介质中的电场强度分布,并与大白兔肝脏实验相结合,确定能有效杀伤肿瘤组织的电极尺寸和间距、阵列布置方式、脉冲峰值等因素,寻找兔肝组织不可逆性电击穿的电场强度阈值,最终有效控制陡脉冲的杀伤范围,实现最佳疗效。(2) 建立单细胞模型,推导陡脉冲电场作用下单细胞极点处的跨膜电位,明确跨膜电位按指数衰减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脉冲宽度与跨膜电位的关系,以及电穿孔过程中细胞膜电导率和细胞结构变化对跨膜电位的影响,分析陡脉冲导致细胞不可逆性电击穿的机制。(3) 通过傅立叶频谱分析,推证陡脉冲波形的选择依据。证实陡脉冲强化超高频效应,有可能诱导细胞凋亡,从而防止细胞膜破损后细胞器游离,引起肿瘤转移或复发;而且脉宽越窄,超高频杀伤效应越强,为脉冲特征参数的选择提供依据。

徐晓红[6]2010年在《抗肿瘤双特异免疫导向治疗制剂CAtin的表达及其体内外抑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由抗体介导的免疫靶向治疗是肿瘤生物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作为靶向工具的抗体分子量比较大、侵透性差、稳定性弱;所应用抗体多为鼠源抗体,免疫原性较高;所应用抑癌分子特异性较低,存在损伤正常细胞的隐患等。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高度糖基化癌胚蛋白。人源化的抗CEA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Fv fragment, scFv) T84.66对CEA具有较高特异性,已普遍应用于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诊断和免疫治疗,其疗效已为临床Ⅰ期试验所证实。且scFv T84.66具有结合活性高、侵透性强、免疫原性低和廓清快等优点。scFv T84.66同其它单链抗体一样具有先天缺陷,如较亲本抗体亲合力有所下降;在体温条件下稳定差较差;特定情况下会出现聚集倾向等,这可能与scFv的轻、重链可变区存在非共价键有关,但这种现象会通过引入链间二硫键而有所改观,即将scFv改构为稳定性较高的二硫键稳定型单链抗体(disulfide stabilized single chain Fv fragments, scdsFv)。Apoptin基因来源于鸡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 CAV),能够特异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无细胞毒作用。另外,肿瘤的放射治疗和多数化学治疗药物通过p53发挥作用,一旦p53突变即会形成耐药,而Apoptin的凋亡诱导作用不依赖p53,也不受凋亡抑制分子bcl-2等因素的影响,bcl-2分子的存在反而能够增强其作用。因此,Apoptin基因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设计scdsFv T84.66,并利用人工合成方法,将Apoptin基因通过柔性肽序列连接至scdsFv T84.66下游,构建并表达了具有特异性识别/结合CEA功能和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功能的抗肿瘤双特异免疫导向治疗制剂CAtin,并在体内、外对其抑瘤作用进行了分析。

高振南[7]2002年在《人肿瘤坏死因子-a基因转染对舌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①鉴定、提取和纯化含人肿瘤坏死因子-α(human tumor necrsis factor-α, hTNF-α)基因的pSV23SHTNF 穿梭质粒。②探索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pSV23SHTNF穿梭质粒转染Tca8113 舌癌细胞的最佳方法。③探讨hTNF-α基因转染对舌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④探讨干扰素-γ(IFN-γ)与hTNF-α基因转染联合应用对舌癌细胞生长的影响。⑤观察人胚成肌细胞转染hTNF-α基因后hTNF-α的表达水平。方法:①Western blot 分析检测hTNF-α克隆化基因在E. coli K12 MC 1061 大肠杆菌中是否有表达。②采用碱裂解提取法及改进的纯化方法获取高纯度的含hTNF-α基因的pSV23SHTNF 穿梭质粒。③用DOSPER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pSV23SHTNF 穿梭质粒转染Tca8113舌癌细胞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hTNF-α基因表达。④用DOSPER阳离子脂质体介导pSV23SHTNF穿梭质粒转染Tca8113舌癌细胞,对照组只给予等量的脂质体,不加入质粒,转染基因24、48、72、92 h 后用ELISA 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TNF-α的浓度,用MTT 法检测舌癌细胞的存活率,并用流式细胞计数分析hTNF-α基因转染抑瘤的机理。⑤将培养细胞分为2 组,其中一组转染hTNF-α基因,另一组不转染。再将每一组又分为5 个小组,每一小组分别加入IFN-γ,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1、10、100、1000 U/ml,培养48 h后,用MTT法测定Tca8113细胞的存活率。⑥用DOSPER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pSV23SHTNF 穿梭质粒转染人胚成肌细胞,对照组只给予等量的脂质体,不加入质粒,转染基因24、48、72、92 h 后用ELISA 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TNF-α的浓度,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hTNF-α基因表达。结果:①E. coli K12 MC 1061大肠杆菌表达hTNF-α蛋白,所表达的hTNF-α

李艳博[8]2009年在《pshuttle-Egr1-shTRAIL-shES双基因—放射治疗的体外抑瘤效应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放射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肿瘤周边组织的放射损伤及某些肿瘤的辐射抗性问题,使放疗的疗效和应用受到限制。恶性肿瘤基因-放射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新的研究热点之一,是根据放射治疗和基因治疗的各自特点,将二者联合应用,即将辐射诱导性基因的调控序列与肿瘤杀伤基因相偶联,转染肿瘤细胞,在对肿瘤实施局部放疗的同时诱导肿瘤杀伤基因表达的增强,产生辐射和基因表达产物的协同抑瘤作用。该疗法一方面将放疗与基因治疗有机地结合,发挥协同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辐射具有靶向性和可控性,实现了对杀伤基因表达的时空调控。利用Egr-1启动子具有辐射诱导特性,即电离辐射诱导下可启动其下游基因的表达,本实验构建了含Egr-1启动子和TRAIL、endostatin双基因的重组质粒pshuttle-Egr1- shTRAIL-shES,研究在电离辐射诱导下,该重组质粒携带的双基因TRAIL和endostat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时效和量效规律,以及观察其联合X射线照射后,分别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shuttle-Egr1-shTRAIl-shES中TRAIL和endostat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具有辐射诱导双基因共表达特性,且在联合X射线照射后,对MCF-7和ECV304细胞均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和促凋亡作用,并可改变细胞周期进程。本研究为提高基因-放射治疗效果开辟了新途径,为双基因-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张永春[9]2008年在《PIRES-egr-1-IFN-γ-Endostatin联合放疗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PIRES-egr-l-IFN-γ-Endostatin基因联合放疗体内抗肿瘤效应,观察endostatin的抗肿瘤血管形成以及IFN-γ免疫抗肿瘤的作用。将为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及试验基础。方法体外扩增构建重组质粒:PIRES-egr-l-IFN-γ-Endostatin,通过脂质体将一定浓度重组质粒转到艾氏腹水型肝癌荷瘤鼠的移植性肿瘤内,通过肿瘤局部放疗诱导质粒基因的表达并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测量不同时间点肿瘤体积大小,以及通过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外周血中Endostatin和IFN-γ的表达;取肿瘤标本行HE及血管内皮免疫组化检测,计数肿瘤内血管密度和数量改变及血管内皮细胞变化。结果①测量肿瘤体积发现,质粒加放疗组肿瘤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较对照组和单纯照射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并且随质粒量的增加肿瘤生长抑制越明显。②ELISA法检测检测外周血中内皮抑素以及干扰素γ的表达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于三周左右达到高峰,并维持较长的时间。③HE染色发现肿瘤组织中的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CD31免疫组化发现血管内皮细胞中CD31的表达也明显减少。结论放射线可以诱导PIRES-egr-l-IFN-γ-Endostatin质粒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效应,较单纯放疗疗效明显,基因治疗与放疗的结合,既可提高放疗效果,又可解决基因治疗中面临的基因靶向转移率低、转移基因的体内表达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等问题,使两者之间的优势得以互补,抗肿瘤效果得以进一步提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高艳艳[10]2006年在《黄芪多糖增强疫苗免疫效力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了黄芪多糖(APS)的提取、理化性质、毒性、制剂安全性及其对肉鸡和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并从细胞信号转导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 试验一 黄芪多糖的制备及理化性质分析 本试验研究了黄芪多糖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及多糖含量。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黄芪多糖。分别采用Molish反应、碘—碘化钾反应、茚三酮反应研究了黄芪多糖粗提物的理化性质。并采用苯酚-硫酸法检测多糖含量。结果表明黄芪多糖(APS)的得率为6.36%,理化性质分析表明黄芪多糖粗提物中含有多糖组分,不含淀粉和蛋白质,总糖含量为81.3%。 试验二 黄芪多糖毒性试验及制剂安全性评价 本试验进行了黄芪多糖毒性试验和安全性评价。结果发现黄芪多糖属无毒,并具有无热原、刺激性低的特点;结果提示,黄芪多糖可用于口服、注射、滴鼻、点眼多种免疫方式,且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 试验三 黄芪多糖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本试验观察了黄芪多糖对鸡新城疫疫苗免疫的增效作用。结果发现:黄芪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可提高肉仔鸡新城疫抗体水平。表明黄芪多糖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可与疫苗联朋提高疫苗的保护力。 试验四 黄芪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实验观察了不同浓度黄芪多糖体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和细胞因子IL-2分泌的影响。发现黄芪多糖能提高脾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IL-2分泌,其中以200μg/mL作用明显。以上结果提示,黄芪多糖可以促进淋巴细胞功能,并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影响免疫系统功能。 试验五 黄芪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 本试验研究了黄芪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内第二信使分子NO、cAMP/cGMP的影响。结果发现黄芪多糖可使脾淋巴细胞NO产生显著增加,其中以200μg/mL作用明显;黄芪多糖可使脾淋巴细胞cAMP降低,促进cGMP的产生,从而降低cAMP/cGMP比例,并具有剂量相关性。本结果提示,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是通过改变细胞内信号转导而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和化疗药物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作用研究[J]. 李世德, 宗少晖, 詹新立, 肖增明, 劳山.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 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作用研究[D]. 宗少晖. 广西医科大学. 2000

[3]. 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对大鼠骨骼肌细胞的作用研究[J]. 宗少晖, 李世德, 肖增明.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2

[4]. 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对体外乳鼠雪旺氏细胞增殖的影响[D]. 党洪胜. 广西医科大学. 2002

[5]. 陡脉冲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D]. 熊兰. 重庆大学. 2004

[6]. 抗肿瘤双特异免疫导向治疗制剂CAtin的表达及其体内外抑瘤作用[D]. 徐晓红. 吉林大学. 2010

[7]. 人肿瘤坏死因子-a基因转染对舌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 高振南. 四川大学. 2002

[8]. pshuttle-Egr1-shTRAIL-shES双基因—放射治疗的体外抑瘤效应实验研究[D]. 李艳博. 吉林大学. 2009

[9]. PIRES-egr-1-IFN-γ-Endostatin联合放疗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D]. 张永春. 青岛大学. 2008

[10]. 黄芪多糖增强疫苗免疫效力及机理研究[D]. 高艳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标签:;  ;  ;  ;  ;  ;  ;  ;  ;  

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对正常骨骼肌细胞的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