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综合分析(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分析论文,诗歌论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是高考诗歌鉴赏以主观题形式命题的第9年(2002-2010)。全国18套试卷中出现的40道诗歌鉴赏试题引人注目。本文侧重分析2010年命题的重点和特色,并据此对2011年命题的趋势作出预测,对高三学生的复习提出建议。
一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考查内容依然立足理解和评价这两个基本点,题型依然主要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各省试题赋分情况没有变化。试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较为平稳,答案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比较规范。试题有效检测了考生古代诗歌鉴赏和评价的实际水平。但平稳中也有变化,这里侧重评析2010年试题的特点和变化。
18套试卷累计选用19首诗歌。魏晋南北朝作品3首,唐代作品5首(盛唐1首,中唐3首,晚唐1首),宋代作品9首(北宋4首,南宋5首)。元代作品1首,清代作品1首。与前两年试题比较,宋代作品又一次高居榜首(2008年、2009年的18套试卷亦选用19首诗歌,宋代作品分别为11首、9首)。这有两个原因:其一,宋代有辉煌的民族文化,有代表一代文学的词,其诗歌成就也不容忽视;其二,南宋是一个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国家不幸诗家幸,大量优秀的诗词被创造出来。宋代作品受到命题者垂青理所当然。魏晋南北朝作品的入题令人瞩目,此前仅考过东晋陶渊明的《移居》(其二)(2006年北京卷),3首魏晋南北朝诗歌作品的同步登场,令人耳目一新。
试题涉及作家18位(陈与义作品两次入选)。著名作家较少,一般作家居多。王维、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缺席,南朝梁刘孝绰,唐代司空曙、雍陶,宋代郭祥正、向子諲,元代王恽,清代郭麟这类不太知名的作家被命题者相中。命题者选择这些作家的作品,一是避免与辅导资料撞车,二是其语言直白可减少注释。南宋陈与义以一诗一词,两度露面试卷。宋室南渡后,陈与义经历了战乱生活,诗风苍凉悲壮。元人方回有“一祖三宗”之说,杜甫为“一祖”,陈与义与黄庭坚、陈师道并列“三宗”。陈与义作品为辽宁卷、江西卷不约而同相中,虽为巧合,也在情理之中。“竹林七贤”之一、三国魏重要作家阮籍在试卷的现身,可谓众望所归。而历仕三朝,名声欠佳的陈代作家江总在试卷中的亮相,就颇出人们意料了。
19首诗歌中,诗作13首。其中,七绝6首,五律3首,五古4首。词5首,曲1首,词曲皆为小令。七绝和小令依然双峰并峙,为命题者首选,压倒其他体裁。五绝和七律在今年试卷中不见踪影,原因在于:五绝内容相对简略,命题元素较少;七律一般用典较多,思想易受对仗束缚。五言古诗的集中出现,是2010年试卷的一大亮点。2009年江苏卷题料为词中长调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重庆卷题料为套曲孔尚任的《折桂令·问秦淮》,不少人认为这两种体裁2010年可能还会出现。事实令高考预言家大跌眼镜。
扫描诗歌的题材,写景、抒怀、送别等传统题材在试题中依然占有相当比重。羁旅、边塞、民俗、爱情等题材再次进入命题者视野。北京卷、辽宁卷、安徽卷、四川卷等的命题者不约而同将目光瞄准了爱国诗词。这是题材运用的主流,常出而常新,历久而不衰。继2009年中唐严武的《军城早秋》(全国卷Ⅱ)之后,边塞诗在全国课标卷中又一次露面,江总《雨雪曲》唱响了一曲边塞悲歌。上海卷以民俗曲[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湖北卷以民俗词《鹊桥仙·七夕》为题料,成为2010年试题题材运用的亮点。重大题材的减少和生活题材的增加,是2010年试题题材选择的显著特点。
18套试卷主要以问答题作为考查的基本形式,选择题仅3道。北京卷、上海卷风格依旧,福建卷新加入这个行列,命题的力度和深度尚难抗衡京、沪。观察题型可见,单篇鉴赏为主流,两诗比较鉴赏仅见天津卷。值得一提的是,沉寂数年的“多元解读”试题重领风骚。天津卷、辽宁卷出现的探究性试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探究式教学的改革方向。“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这种命题理当赢得一片掌声。江苏卷的诗论试题,引入古代诗话,激发考生思维,设题之精巧新颖,令人眼前一亮。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是考纲规定的内容。除选择题无法纳入考点外,笔者统计,18套试卷共有37道主观题,涉及“形象”5题,涉及“语言”7题,涉及“表达技巧”9题,涉及“思想内容”13题,涉及“观点态度”3题。当然,这只是一个相当笼统的统计,因为一道试题蕴涵的考点往往是互相联系互相交叉的。但由此也不难看出,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诗歌语言鼎足而三,仍然是命题者拟制题目时优先考虑的。但关于“表达技巧”的多种模糊说法依然存在,或称“表现手法”(全国卷Ⅰ、山东卷、浙江卷),或称“写作特色”(全国卷Ⅱ),或称“表达技巧”(安徽卷),或称“艺术表现方法”(湖北卷)。由此可见,虽然不少试题对“表达技巧”的考查比较具体,但有些题干的指向性依然有不明确之嫌。
以上从时代作者、体裁题材、题型考点诸方面作了极其简要的分析。“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18套试卷可谓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深入阅读和研究,无疑对教学和备考有深刻启示。
二
全面审视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可以看出试题命制重心所在。下面按考点分类胪列,限于篇幅,每类仅选择一则题例。“试题略析”简要析出解答思路,着眼于此类题目,而不局限于所举题例。类似试题至少3道,可通过提示查阅其他试卷。考点分布:“形象”(1-2),“语言”(3-4),“表达技巧”(5-6),“思想内容”(7-8),“观点评价”(9)。
1.活动描述
【试题题干】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全国卷1)
【答案下载】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随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而描写的。
【试题略析】这首诗指刘孝绰的《咏素蝶诗》。所谓“活动”,指该诗前6句内容。答案据下列诗句组织:“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这类题目,题干往往针对诗歌的具体描写提问。答案要求指明画面特点,准确全面地描述出具体的景象,描述一般依据诗歌顺序进行。描述画面时,应避开作品中议论抒情的成分。有的试题还要求指出画面呈现的气氛或表现的作者情感。
同类试题,可参见北京卷(“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上海卷(“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全国课标卷(“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等。
2.意象解读
【试题题干】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江西卷)
【答案下载】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试题略析】陈与义《送人归京师》:“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子规”即杜鹃,是古典诗歌中经常运用的意象,一般用以寄寓悲哀伤感之情。诗中“故园”一词,深化了“子规”意象的内涵。意象指带有主观情思的物象。高考考查这类题目的方式,一种是要求据一定条件写出相关意象,主要是描述性意象,另一种是要求说明某些典型意象的作用,主要是比喻性、象征性意象。
同类试题,可参见全国卷Ⅰ(“嘉树”意象)、天津卷(“飞花”意象)、山东卷(“凤凰的品性”)等。
3.词语运用
【试题题干】“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四川卷)
【答案下载】“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茂。
【试题略析】“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是向子諲《减字木兰花》中的一句,摹写了花叶的色彩和形态。试题考查的是词语的妙用。这类试题须说明该词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词描述了怎样的景象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虽说是对一两个词的赏析,但答案往往关涉一句,乃至全诗。
同类试题,可参见福建卷(“一径沿崖踏苍壁”中的“踏”字)、湖南卷(“‘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广东卷(“江水西头隔烟树”中的“隔”字)等。
4.句意理解
【试题题干】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江西卷)
【答案下载】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试题略析】陈与义的故乡洛阳为金人所据,暂无战事,诗人送友人归故都汴京(开封),愁情顿生。理解了句意,便可知二者并不矛盾。对诗中的句子提问,须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义。有时要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同类试题,可参见重庆卷(“侬也替江愁”和“毕竟笑山孤”句意)、辽宁卷(“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句意)、安徽卷(“寂寞壮心惊”句意)等。
5.情景联系
【试题题干】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江苏卷)
【答案下载】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试题略析】“醉别”“江风引雨”见于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情景类试题答案须明确景物描写和诗人情感的关系,分析景象中渗透的诗人的内在情愫。情和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两类情景关系:一种是纯粹写景,情不外现,情融景中;一种是既描写景象又抒发情感。探究这两类作品中的“动景”“静景”,“远景”“近景”,“乐景”“哀景”,“景语”“情语”,恰当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缘情绘景这类术语,是答题的重要思路。
同类试题,可参见北京卷(“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和“昂扬奋发的基调”)、天津卷(“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福建卷(“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表现的“形象”)等。
6.手法探究
【试题题干】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安徽卷)
【答案下载】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略析】“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目流血,朝廷谁请缨”是杜甫《岁暮》中的两句诗。今年试题有多卷考查修辞。本题的答题指向是借代和用典两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其实表现手法这一概念范围很广,必须熟悉表现手法的常用概念和常见类型,才能结合诗歌文本作出独立判断并准确举证。
同类试题,除修辞外,考查内容可参见天津卷(“烘托”“反衬”)、湖北卷(“对比、衬托”)、广东卷(“虚实关系”)等。
7.寓意揭示
【试题题干】这首诗有什么含意?(全国卷1)
【答案下载】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试题略析】刘孝绰《咏素蝶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这类诗歌的常用手法。所谓“寓意”,即有别于字面意义的“言外之意”。此诗最后两句“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无疑最能表现寓意的句子。对寓意的剖析,必须扣住题料合理推断,不可妄作猜度穿凿附会。
同类试题,可参见北京卷(“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山东卷(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伤情怀)、全国课标卷(“‘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等。
8.情感表达
【试题题干】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全国卷Ⅱ)
【答案下载】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试题略析】此题考查欧阳修《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酒阑无奈客思家。”“夜凉”“路暗”“棋罢”“无奈”等语透露了“心情”。“心情”或称情感、感情、心境、情怀等。感情是抒情诗的核心内容,有些诗歌直抒胸臆,有些诗歌则比较含蓄。对情感类试题的世,解答必须从作品描写的具体内容出发,加以提炼分析。要知人论世披文入情,用具体材料加以印证。答题时要扣住情感的主要特征。
9.观点辨析
【试题题干】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辽宁卷)
【答案下载】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试题略析】此题考查陈与义《雨》。“若即若离”四字,须用诗中材料印证。“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西风吹客衣”等诗句,“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所以给人“若即若离”的感觉。观点评述类试题要求品评作品,挖掘作品内在美的因素,通过理性思考作出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高下优劣。
同类试题,可参见江苏卷(辨析“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浙江卷(辨析“悲虫”有“好音”)、安徽卷(分析“寂寞壮心惊”的感慨)等。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以上分类并非十分严密,意在说明考查内容重点所在,并未涵盖今年诗歌鉴赏的所有主观试题。例如,二元解读(天津卷)、比较鉴赏(湖北卷)、风格评判(上海卷)、诗论佐证(江苏卷)等试题,或因同类题目较少,或因题目提问简单,故未纳入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