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高考复习的基本模式是一轮基础知识回扣、二轮专题整合突破、三轮综合强化提升,其中穿插考试、讲练结合并进行综合训练,最后再回归课本;考试大体安排五次校月考,三次乌鲁木齐地区的诊断性测验,十二次校周考。怎样让近二十次的考试做到有效复习,让学生有所反思和提高呢?
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乌鲁木齐市教育局组织赴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的“全国翻转课堂学术研讨暨成果交流大会”。共听取来自全国各中学的五节高中地理翻转课,观摩了其他学科十一节翻转课,并参与地理的说课评课活动。会后受到一些启发,虽然我校课堂教学模式并未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一些有效措施可以借用在我校高三复习试卷讲评中。通过实际应用,收到一些效果。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次活动了解到昌乐一中全校所有班级、所有学科都实施翻转课堂,在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人口迁移》这一课中,为了向我们更好地展示这节课,昌乐一中本节课授课教师将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的环节均放置在了课堂上。其中在线测学引起了我的兴趣,学生在完成合作互学之后,开始在线测学,在人手一本的平板电脑上做测试题,提交后平台会立即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反馈结果来继续学习仍有问题的内容。教师则通过平台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测试情况。按照课堂时间安排表,学生完成所有环节后,教师通过终端详细查看每道题的错误率、错误答案,然后选择正确率低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后,教师会再给学生布置几道练习题来巩固和拓展他们的学习。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的吴晓岑老师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课中,第三模块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用关系图表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和岩浆的相互转化关系,并拍照上传。教师在学生上传的答案中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让学生上黑板讲解,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路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达到感悟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目的。翻转课堂中的“在线测学”,教师可以很快了解到学生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讲解,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解决学生的问题和疑惑。
回归到我校的高三复习考试中,可否有一种类似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既能反映客观题的分布状况,又能体现主观题的答题情况呢?
在2015年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原有的“网络资源班班通”,给我们二批次的普通中学带来了许多困扰,“网络资源班班通”很快控制成“网络资源班班不通”,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行不通。虽然没有平台支撑,但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来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此我校在2015年引进了一套“南昊网上阅卷系统”设备,每次的校内地理高考适应性考试均采用网上阅卷的形式,和乌鲁木齐市的诊断性测验、全国普通高考相接轨。网上阅卷完毕后,导出成绩、分析数据,可以清楚地掌握到每一位考生的答题情况。对于教育教学而言,我们认为数据采集不是目的,分析和利用数据指导教学,产生增值才是根本。
二、巧用系统,贴近高考
借助网上阅卷系统,客观题通过系统中的标准答案配置可以快速查看学生答案和成绩得分,同时可以导出每一选择题的难度系数、正确率、区分度和标准差。为试卷有针对性的分析提供了有效依据。
主观题的阅卷可以采用双评和多评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同教师对同一试题评分结果误差的合理最大分值可以设定,如果超出此设定值,该份试卷将交由组长或另一位教师继续评分。通常误差或值介于该题满分的1/6到1/5之间,正如我市地理教研员所分析“网评阅卷高分不太容易凸显,低分不至于过低”。网上阅卷系统改变了以往传统手工批阅试卷的模式,通过计算机、扫描仪等设备使试卷批阅信息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试卷批阅效率,节省了教师工作时间,并减少了试卷批阅的人为因素和误差;方便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增强了试卷批阅的可信性和公正性,也让我们的每一次适应性考试更贴近高考。
三、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网上阅卷系统中的扫描录入系统可以保存所有考生答题卡图片,尤其是主观题,通过截取典型主观题答案进行试卷讲评,大大提高了问题的直观性与“对症性”。此外,评卷教师还可以在评阅的试卷上进行批注,尤其是地理学科中主观题的“采分点”,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得分点和失分点。
我们要求考生在每一次的考试中做到和高考要求一致,减少 “非智力因素”的减分,让学生做到高考适应性常态化训练;同时也让学生在每一次考试中通过答题结果的反馈“学有所思,学有所用”。
例如在日常的考试中,有道主观题考的是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第三问考查图中沼泽的形成原因(6分)。学生往往只会想到沼泽就是排水不畅,原本6分的题只能得1分或者2分。通过网上阅卷系统将这道题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答案以截图方式呈现在教室的一体式交互机上,让学生根据标准答案给该答案评分并说出给分点,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可以再陈述。教师通过学生的评析,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并总结答题规律。
一是告知考生任何主观题都要有条理性。根据赋分,答要点,6分答至少三个原因。
二是要求每个点要标出小序号,理由得是原因+结果。比如学生答排水不畅,为什么排水不畅?应答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三是由点带面复习沼泽的形成原因,并结合题意将更符合题意的三点理由一一列出。
例如2015年乌鲁木齐地区第三次诊断性测验中主观题,分析甲国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10分),甲国为瑞典,有些同学将工业的所有区位因素生搬硬套放在答案中,甚至答了9条,学生答案:原料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市场广阔、能源丰富、政策好、土地平坦开阔、科技发达。按照试卷评析流程,学生先自评互评,教师再总结规律。通过多次直观的点评,学生答案的有效率得到提高,答题更加规范,采分点增多,无效点减少。在后期的答题过程中基本上达到了训练效果,比如原料丰富,会表述清楚什么原料丰富;交通便利,会表述清楚为什么交通便利……学生总体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
例如开放性试题,问你是否赞同在博斯腾湖增建扬水站以加大扬水量,并说明理由。往往学生在最初答题时给出一堆理由而不“表态”。通过截图阅卷系统中学生答案,讲解这种开放性试题正确的答题方式:先“表态”,即赞同还是不赞同;赞同+正面影响理由(必要性和意义角度陈述),不赞同+负面影响理由(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涉及到评价对某地的影响,例如2014年乌鲁木齐地区第三次诊断性测验中若冬奥会申办成功,试分析其对张家口市旅游业的影响。则要求学生学会客观地进行评价,即回答问题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有利+正面影响理由,不利+负面影响理由。
通过网上阅卷系统数据分析和答题卡扫描件截图在试卷点评中的应用,使学生学会从图中和材料中提取准确、有效、较为全面的信息,并能适当地迁移知识;规范地理答题用语;有条理地分段分点答题;答题要点不自相矛盾、不重复,形成“知识链”。通过阅卷系统中答题卷在交互式一体机中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答案呈现并清楚地认识到,书写整洁、字迹工整、卷面整洁是一种素养,可能会赢得阅卷者好感,获得“卷面分”,这也是地理实践力的一种体现。
地理实践力是一种习惯和素养,当所学知识与技能逐渐内化为一种动作、一种行为、一种思维方式,并经过多次重复形成惯性动作时,习惯便养成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符合高考所要选拔人才的要求,即能体现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论文作者:熊丽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9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9
标签:学生论文; 试卷论文; 教师论文; 答案论文; 课堂论文; 分点论文; 系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9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