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异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生态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生态旅游,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旅游名词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首次提出生态旅游。在近三十年的岁月里,生态旅游的概念已经普及全球,世界各国也在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对生态旅游再熟悉不过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在国内,生态旅游早已被中国化,它不再是理论上的学术探讨,而成为由中央有关部门到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当地社区等共同推动的、全面开展的旅游实践活动。但是,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某些地方在发展生态旅游时,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愈演愈烈,已经与生态旅游的本义渐行渐远。人们似乎也分不清生态旅游、大众旅游、休闲旅游的区别,而一味地受营销宣传的影响,甚至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帜实则破坏着生态环境。生态旅游在今天已经面目全非,因此有必要对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系统的梳理,更有必要认清生态旅游理念是如何中国化的,中国化了的生态旅游又是如何背离了生态旅游的初衷,变成利用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旅游甚至竭泽而渔的。生态旅游演变为大众旅游带来了哪些问题?中国化的生态旅游又是怎样一个现状?生态旅游又将何去何从,在中国的异化可否将错就错,寻找到发展的平衡点?
二、“原教旨主义”的生态旅游内涵
(一)生态旅游的兴起与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在享受物质、精神财富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面临着生存的环境危机,人们的环境意识也逐渐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一经提出便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全球引起共鸣,发展非常迅速。与此同时,学术界也掀起一股研究生态旅游的热潮。
对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尽管它的提出已有近三十年的时间,但对其定义和内涵,国内外的学者仍是众说纷纭。有从旅游需求方的角度,认为生态旅游的主体是旅游者,因此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对环境的影响应该较小,并能够增强旅游者的环境意识;也有从旅游供给方的角度,认为其主体是旅游规划者和管理者,甚至包括旅游地居民在内,把生态旅游看作是一种旅游发展模式,要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不管从哪个角度加以定义,不难发现一些共识:①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是自然环境,为了珍重当地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完整性,生态旅游必须是小规模的,也可称之为小众旅游;②生态旅游具有对自然环境的强烈保护责任,尽管也带着欣赏大自然的目的;③生态旅游并非排斥经济利益,当地居民能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并分享其经济利益,因而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也期望起到环境教育的作用;④生态旅游应该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生态旅游的内涵虽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但万变不离其宗,以自然为基础和为保护做贡献是国内外生态旅游概念的核心内涵,这两个主题一直没有改变,它是一种旅游方式,旨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只是在于如何有序地开展生态旅游,让游客实实在在地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并自发自觉地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来。
(二)西方国家发展的生态旅游
西方国家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压力相对较小,经营环境也比较宽松,因此他们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极为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中,极力避免大兴土木等,以免对自然景观的造成破坏,实行以步行为主的交通,设计小巧而又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旅游接待设施并能与周围的树木浑然一体,住宿多为帐篷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提出了“带走的只有记忆,留下的只有脚印”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设置明显的环保标牌体系,以及一些游客参与性高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旅游活动,如认养一棵树等,让游客在愉悦的心情中增强环境意识。发展生态旅游比较成功的澳大利亚,制定了全国和地方生态旅游战略,实施自愿申请、自我评估后由主管机构和第三方审批的生态旅游认证,对游客素质要求较高。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瓜伊哈那斯国家公园规定,不论进入哪一个景点,每次的人数不得超过十二人;在温哥华岛,任何人想去太平洋海岸的“西岸小径”漫游,必须在三个月前登记等等。由此,我们也看到国外的生态旅游研究重点已逐渐从如何吸引旅游者转向如何教育旅游者,如何对生态旅游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开发、管理,以及如何使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等方面。
三、生态旅游理念的中国化
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在发展生态旅游,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到肯尼亚、南非、多米尼加、加纳、厄瓜多尔、博兹瓦纳、伯利兹。当然,中国也不例外。1999年,由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共同启动了“生态环境游”,10年之后,又将2009年命名为“生态旅游年”,生态旅游从国家号召迅速变成地方响应。
然而,由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使得目前存在于操作层面的生态旅游名不副实,甚至有与“原教旨主义”的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隐患。有些部门、地方在制定生态旅游规划、标准时,甚至不去关注国外已广为普及的规范、标准,而以“适应国情”为名,提出了发展“大众生态旅游产品”,建设“生态旅游大省”,实现“生态旅游收入XX亿元”等目标,这毫无疑问地与“原教旨主义”的生态旅游相违背。“原教旨主义”的生态旅游是小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是在欣赏自然的同时,更强调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不以经济收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旅游方式。所谓的“大众生态旅游产品”本质上是在消耗生态,而不是环境友好型。在现有政绩考核体系下,很多地方即使是发展生态旅游,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却不能兼顾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出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悲剧;也有由于我国自然生态资源实行多头管理,导致旅游发展收益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责不对等;更有受生态资源保护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景区管理部门直接或间接从事经营活动,弱化其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职能;再加上国内相当一部分旅游者环境意识淡薄,在游览活动中也没有受到环境教育、生态知识、环保行为等的熏陶,在其活动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就造成了环境破坏。
不可否认,生态旅游作为一个舶来品,要在中国发展自然应该要适应中国的国情,但盲目地修正、异化生态旅游理念,打着生态旅游的幌子实则大肆开发规模化大众观光旅游产品,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以生态旅游作为吸引游客的卖点、炒作的噱头引来生态旅游区的人满为患、垃圾遍地,生态旅游的教育意义又何在呢?不得不承认生态旅游在中国已经严重异化了。生态旅游并非传统的大众旅游,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真正的生态旅游者是那些高级旅游者,他们的旅游动机不完全在于向自然索取,还在于承担着对自然保护的责任,而在我国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却很少。生态旅游也不完全等同于自然观光旅游,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吸引物的旅游更非生态旅游。截至2010年底,我国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已达2035处,其中国家级247处,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然而,据调查,不少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对保护对象的破坏,甚至出现生态资源退化的现象。
中国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因此我们不得不正视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异化所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演变成大众旅游,存在对生态旅游理解的误区
生态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小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在国外,生态旅游有自身特定的消费指向群体——那些热爱自然、关心环保的旅游者。而在中国,生态旅游被异化,演变成大规模的大众旅游,旅游企业在宣传时也是打着幌子——只要与绿色、山水沾边就美其名曰生态旅游,其实离真正的生态旅游相差甚远。
(二)对生态旅游资源急功近利地盲目开发与利用
有些地区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往往不顾长远利益,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过度利用资源,最终造成无法补救的悲剧。还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当地GDP的增长,在没有考虑实际的情况下,便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几乎没有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的专业人员参与规划。或是在管理上重开发利用,轻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在旅游收入中,投入到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比例较少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生态旅游的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异化俨然使生态旅游成了最不生态的活动,不少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并没有使生态环境得以较好的保护,反而使这些地方名声大噪,招致人满为患,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厘米至30厘米,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据有关资料显示,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1倍,全国森林面积减少了10%,卧龙保护区大熊猫安全活动范围已缩小了30%。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背后却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四)体制混乱,缺乏生态法制的建设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较为混乱,如九寨沟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是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则头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多个头衔。各个保护区隶属不同的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对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不利。不仅如此,中国至今还没有一部生态旅游规章制度,没有从立法的高度来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
(五)生态旅游者环保责任意识不强,旅游从业者宣传引导不够
一方面,我国的生态旅游者大多数仍属于传统旅游者,大部分游客几乎没有生态意识或只有表层的生态意识,在旅游过程中就很容易产生不文明行为,比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摘花朵等等。另一方面,生态旅游从业者中与游客直接接触的许多导游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缺乏基本生态保护知识,不能把保护生态系统的意义等讲解给游客,没有达到让游客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四、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平衡点
生态旅游理念在中国的异化显然是弊大于利,因此不能放任自流,要找到发展的平衡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建立生态旅游认证体系
要发展生态旅游,并保持“原教旨主义”生态旅游的内涵,就应使旅游开发者、经营管理者、生态旅游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提高旅游者生态体验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虽然中国至今还没有一部生态旅游规章制度,但单就生态旅游立法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可借助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生态旅游的规范管理,并参照国际经验,建立生态旅游认证体系,防止生态旅游异化演变成大规模旅游而与生态旅游的本义背道而驰。
(二)科学规划生态旅游,推行生态旅游示范区
由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敏感性、脆弱性,必须对生态旅游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既要注意功能分区,又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建立生态监测站,对生态负荷和游客容量进行监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为了发展而去发展生态旅游。比如:生态旅游功能分区最为典型的代表是加拿大的班夫国家公园(Banff National Park),该公园分为五个不同的区域,包括绝对保护区、杜绝人类干扰的荒野区、自然风景观光区、娱乐区、旅游城镇区,体现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此外,在实践发展中也可以进行试点、示范,选择适当的地区,按照生态旅游的要求进行试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予以推广。
(三)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环境
为了解决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体制障碍和机制缺陷,必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对产业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体制进行创新,具体表现在明晰生态旅游区产权关系,调整旅游经营管理者与当地居民,旅游区与政府的收益分配制度,利用税费等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建立利益驱动机制等。
(四)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导游的积极作用通过各种方法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发挥媒体的引导作用。
也可以效仿国外一些比较好的做法,比如加拿大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推行生态旅游了,进入生态区的旅游者都会得到生态旅游导游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游客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导游的积极作用,要求所有的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具有一定的自然、人文科学知识,定期进行系统的培训。他们的整体环保意识提高了,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行动,通过导游词以及自身的行为,向游客宣传普及环保知识等,让游客积极响应和投身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中,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