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建设论文,核心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07)10-0019-07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的复杂背景下,这一问题的提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刻理解、认真实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现实背景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有原因、有背景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也不例外。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原因、背景,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论断的极端重要性。

首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所决定的

我们所从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遇到和积累了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矛盾问题。这些矛盾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发展还不那么科学,社会还不那么和谐。针对这两大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两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紧密联系的,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要落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氛围、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和谐文化,不是不讲原则、不要斗争的一团和气,不是违背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随波逐流,而是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那么,我们的和谐文化建设以什么为根本、为主导、为牵引呢?在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里有个逻辑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了一个链条。在这个链条中,作为源头的东西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不可能很好地建设和谐文化;没有和谐文化的建设,就不可能很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中,我们既可看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用意,又可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

其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我们所处的内外环境所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经济上说,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政治上说,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意识形态上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要求相适应,必然要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碰撞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部位作出清晰的界定就显得越来越迫切。

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过去,社会组织是很少的,而现在则如雨后春笋,满地皆是。物质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上来,于是就出现了社会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出现了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出现了价值及价值观多样化加速发展的新态势。这种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具有必然性的,包含着积极的因素。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变化是具有复杂性的,不可能不对我国社会主义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在当前精神生活和文化多样化的情况下,在人们价值及价值观多样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主流的东西受到了挑战。在国内是这样,在国际上也是这样。我们今天所处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威胁着我们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严重影响、腐蚀着人们的思想。那么,我们如何积极应对国内国际复杂局面的挑战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进一步打牢我们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认真总结我们党在价值及价值观建设方面形成的优秀思想传统,积极吸取国外思想建设的有益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及价值观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形成了一些优秀的价值传统。新世纪新阶段,结合新的实践,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优秀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上就是巩固、强化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

我们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毛泽东同志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江泽民同志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要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这些都讲的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既然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如此重要,那么,对它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使之易于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更加准确地把握,就是非常必要的了。为什么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共同思想基础建设,而在今天却产生了对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概括和清晰界定的需要呢?原因在于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根本的、原则的东西有些时候却容易被自觉或不自觉地疏忽、淡化。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揭示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此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也借鉴了国外的有益成果。在西方国家,对价值问题的系统理论研究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从那时起,可以说价值就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的巨大进步和主体性的进一步觉醒,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价值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的需要和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把价值特别是核心价值的研究和建构作为社会发展以及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提了出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批判吸收不能说没有关系。

总结我们自己的思想传统,借鉴国外的有关经验,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不论在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是不能动摇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准确把握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把握什么是价值及价值体系。价值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使用,指的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我们现在所讲的价值主要指的是它的哲学意义。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它所强调的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通俗地说,就是指客体的存在对主体需要的意义和作用。这里的主体指的是人,它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集体、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它们都可以成为价值主体。那么,客体呢?凡是和价值主体发生关系、并满足主体一定需要的一切东西都可以成为价值客体。比如说,人有吃穿的需要,衣食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需要,这就是物质性价值客体;人还有学习和审美的需要,而哲学、自然科学、艺术等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需要,这就是精神性价值客体;人还需要发展和进步,需要领导、同志和朋友的关心帮助,这些领导、同志和朋友在他人的眼中就成为了客体,也就是说人既是价值主体,也能成为价值客体。可见,主体的需要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世界著名的现代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提出过“需要层次理论”,把这种多层次、多侧面的需要归纳为五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这五条当中又分别包含着许多更加具体的需要。主体的这些多层面的需要与不同的客体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关系。这些价值关系当中有一种内在联系,从而构成一定的价值总体,这种价值总体就是价值体系。在一定的价值体系中,各种价值的地位并不是相同的,有些价值比如说信仰、理想、发展道路等,它们关系到价值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大局、根本,在整个价值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我们就把由这些价值构成的体系称之为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作支撑。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在这里我还想强调地说一说价值与价值观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因为有些同志经常把价值等同于价值观,把核心价值等同于核心价值观,这实际上是不准确的。价值是客体的存在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及意义。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基本观点,是在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自身言行的准则,表现为态度、原则、立场、要求等。可见,价值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是对价值的反映、评价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原则、立场。明确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一定的价值体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价值体系体现着价值观,但它本身不就是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众多价值体系而言的。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13亿人口的大国,不可能只有一种价值体系,我国社会的价值体系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这多种多样的价值体系中,必有一种价值体系是表征我们的社会性质的,对社会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能够影响和引导其他价值体系的,这种价值体系就是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众多价值体系中,为什么要以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为核心呢?这是由以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为领导的政治上层建筑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P98)“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P292)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我国现阶段,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也必然是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

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我们的价值体系必须以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为核心。

这个问题还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多元文化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第一个矛盾是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矛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市场经济对社会精神道德,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就负面的消极影响来说,市场经济突出了趋利性,弱化了道义性;突出了个体本位,弱化了集体本位;突出了竞争性,弱化了互助性。如何解决市场经济与文化价值的这些矛盾,单靠市场经济本身是解决不了的,多元文化本身也不会自动校正,只能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第二个矛盾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先进的思想意识与陈腐的观念、传统的思维定式相互交错,从而造成了价值选择中的双重取向: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的人格和社会行为在趋向现代化;另一方面,也有相当多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取向处在失衡、失范和失重之中,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突,致使不少人成为“边缘人”,浮躁、焦虑、失落、迷茫的心理比较普遍。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制度法规,建设制度文明以外,就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进行正确引导,使社会尽快走出价值选择的迷茫。第三个矛盾是主文化与反文化的矛盾。这个矛盾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化与否定、反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化的矛盾。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它也面临着对立面的挑战。当前最为突出是新自由主义。它的矛头直接指向马克思主义、指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主张以自由主义来代替马克思主义;张扬个性,以个人主义对抗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否定公有制,主张私有化;否定党的领导,主张西方的“三权分立”;否定革命的历史、否定党的历史,也否定新中国的历史。主张和坚持新自由主义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影响不小。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就有丢失的危险。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对此,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强调了四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条,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或者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从理论层面说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其实质来说就是坚持以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我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更重要的是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使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从理想层面说的。理想是人们的社会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它标示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有一个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深刻分析,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用“两个必然”和“两个决裂”的思想武装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实践证明,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理想层次化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当前,在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下,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在淡化和动摇,“中立主义”的价值观在泛滥,动不动讲什么“管他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有实惠就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强化对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家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从精神层面说的。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洗礼中,涌现了一批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哺育了足以使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思想家、文学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速度明显加快。我们党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引领全社会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两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不断创造崭新业绩和世界奇迹的力量源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从道德层面说的。道德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任何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都需要用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维系。目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被破坏,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些人道德缺失和沦丧。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道德建设的核心是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风尚、人生态度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完美结合,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认识,因而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这些层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各自又有特定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这一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大力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道德基础,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这四条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价值取向、价值追求。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和根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强化而决不能淡化这个主体和根本。

三、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一个重要提法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首先就要融入我们的头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真信,不言不由衷;要真学,不言不及义;要真用,不言行不一。

1.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于全党重视,我们做理论教育工作的更要身先士卒。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这一重大决策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适应了现阶段我国社会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新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在今天内外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就有可能出现偏差,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就会发生动摇,就难于有效地把人们凝聚起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此,我们一定要深刻地加以认识,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巨大的危机意识。我们的政治理论教员,可以说都是搞意识形态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我们的工作应该不断加强。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弱化了,甚至丢掉了,那么,这个历史责任我们是承担不起的。当然,意识形态出现问题,责任不全在我们搞意识形态工作的,但搞意识形态工作的无疑是有责任的。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也应该尽最大努力把它搞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对它的理解把握不可避免地要有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要很好地学习理解它和我们过去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等等的联系区别,要很好地学习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它的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要很好地学习领会国外在价值体系建设上的有益做法以及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积极因素。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决策的理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任务,有许多东西还不熟悉,一定要加强调查研究。要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特点,要深入研究社会变革和利益关系调整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要深入研究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不同思想和价值追求,要深入研究现阶段我国的思想观念结构、价值取向结构和心理素质结构,要深入研究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配套的政策法律体系建设。这些问题研究透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路、办法就会更加清晰,建设的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2.以抓好马克思主义指导这个重点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都内在地要求社会成员具有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广泛认同的共同价值标准,社会发展就会失去根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只有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使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而坚实的思想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更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人既接受理论的教化,同时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影响社会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在我们的社会中,环境的好坏关键在党。如果党的风气和社会风气不好,那么我们党的理论就难以说服人,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把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和武装全党,改进党风和社会风气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的伟大作用,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信服感,从而自觉地学习、实践好党的创新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在精神领域多样化加速发展的条件下,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与精神生活多元的关系。

首先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精神生活日趋多样化,既有其历史必然性,又有其时代进步性,因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就体现了一种科学性和合理性。历史经验表明,对于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放任自流不行,一味堵塞也不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包容,是先进思想文化的特质,也是先进思想文化发挥主导作用的必由之路。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法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就是尊重真理,服从规律。

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是不要一元指导。事实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管它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多么复杂,它的文化多样性多么丰富,都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和思想体系。有人认为美国没有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和思想体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美国的确是精神领域多样化最为突出的国家之一。但同时应该看到,美国又有高度统一的社会主导思想,那就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思想,小布什把它称之为“美国信念”。实际上,任何社会、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和思想体系。当然,这种文化形态和思想体系是什么,不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些都决定和要求我们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人民,统一思想,筑牢社会的思想和道德基础。我们现在正在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不是只要多样,不要统一。恰恰相反,多样性的统一才是真正的和谐。如同音乐,它需要多样的音符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丰富性,但多样的音符只有统一于共同的主旋律,才能奏出最和谐的篇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样的主旋律。在我们的社会中没有这样的主旋律,多样的音符就不成其为音符,而只能是一堆乱码。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切实改进方式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有个非意识形态的思考问题,也就是说,不能单有意识形态教育或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教育,而是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改造好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一个是要构建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基础;二是要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条件;三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认同。要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改进方式方法,我感到这是大形式、大方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科学引领,把着力点打在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上。如何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呢?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引领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的科学方式问题。用科学的方式来引领社会思潮,就是要尊重思想、观念、文化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说理、讨论等解决思想矛盾的方式方法,而不是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或行政命令的方式方法来处理问题;就是既要旗帜鲜明,坚持原则,又要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只有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不同思想观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引领方式的时代性、科学性,才能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在这两个大的前提下还有个具体的方式方法问题。一般而言,采用好的形式,坚持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会收到好的效果,反之亦然。我们一定要重视形式。在一些人看来,内容决定形式,只要把内容抓住了,形式无关大局。我感到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内容是决定形式,但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更进一步说,在一定条件下,形式就是内容。所以从现代教育理念来说,我们应当确立形式与内容并重的观念。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不断推进形式创新,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特别是现代科技手段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现实中,我们通常主要是以知识教育的方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像发材料、讲解、复习、考试、评分等等,这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和坚定信念。所以还要有不同于单纯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如大课讲解、专题研讨、实践体验、参观见学、随机教育等等。在这些新形式中,我想特别强调,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崛起的传播手段,尤其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怎么避免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更好地发挥它的正面引导作用,值得我们很好研究。

方式方法问题本质地说来是教育作风的体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注重质量和效果,切忌形式主义。价值体系的宣传与一般性的知识传授不同,它必须着眼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着眼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着眼于现实世界的改造。任何一种价值体系,从本质上说,都是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论概括,并反过来指导现实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如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如果游离于现实实践之外,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那么我们的宣传教育无论怎样地自成体系,都产生不了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密切联系,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相吻合,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践,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老百姓才乐于接受,我们的理论工作才能打动人、征服人。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牢牢地确立起来。

标签:;  ;  ;  ;  ;  ;  ;  ;  ;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