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当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统文化论文,语文教学论文,使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语文教学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2012年冬,一位台湾知名人士谈及“登陆心得”时说“大陆根本没什么中华文化”,反而台湾保留比较多。(2012年10月17日《环球时报》报道) 实事求是地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民俗、礼仪等方面,台湾等地区确实传承得比较好;但是在学术、艺术、医药等方面,大陆仍然保持优势。何况,大陆地大物博,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一个岛屿省份根本无法比拟的。 现在,问题关键不在于争论谁是谁非,而在于我们如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特别是中小学语文学科,必须反思自身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据《新京报》2012年9月28日报道: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首度正式发行,该教材主要由教育部“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课题组研发编制,是其阶段性研究成果,旨在使青少年在18岁以前能系统地接受传统教育,循序渐进地诵读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 这套实验教材,选用了《三字经》《弟子规》《大学》《中庸》《道德经》等典籍,再附以中国传统节日与历法、中医药保健养生、瓷文化、玉文化以及传统曲艺等内容,目的是希望“有助于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从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可行性看,承担这项教学任务的最佳人选,是中小学语文教师。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不等于语文教学。在中小学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由多学科协同进行。但是传统文化的内容从来都集中安排在语文学科里,似乎也只有这样安排才更合适。例如,中小学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必然接触到大量的成语典故,而它们都出自传统文化典籍。例如,“见义勇为”出自《论语·为政》,“不耻下问”“不念旧恶”都出自《论语·公冶长》,“察言观色”“成人之美”都出自《论语·颜渊》,等等。上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中的《三字经》,开头的“性相近,习相远”,也出自《论语·阳货》中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弟子规》的纲目,则出自《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这个角度看,以中小学语文学科为主承担传统文化教学,是责无旁贷的。无论这套实验教材今后是否在所有学校启用,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各种途径去掌握传统文化典籍的相关知识,掌握解读的技巧和传授的要领。 二、语文教师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没有独立的语文教学,但是在入门阶段有和语文教学密不可分的“蒙学”(即启蒙之学、发蒙之学),它是旧时代儿童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起步教育。因为起码的读写能力是儿童进入社会之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当时的蒙学教育,自然以语言文字教育为主。 但是旧时代的蒙学教育,并不等同于现代意义的语文教育,而是综合型教育。这是因为语言文字教育的载体(即各种蒙学读本),综合了识字、读书、作文、行为规范、为人处世等内容,同时承担着为学习经典打基础、为通过科举考试做准备的任务。可以说,千百年来的蒙学教育,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也为今天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参考。 但是在中华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各朝代的教育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就不存在一个简单而标准的模式供我们借鉴。如果想从百年前的教育入手,我们可以从鲁迅的文学作品中了解到大体情况。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载:“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个时间表,包含读、写、练三部分学习内容。 上午读的书,有《鉴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甚至有《尚书》和《论语》等经典。包括识字和文史知识教育,其中识字的教学,就包含文字、训诂、音韵等“小学”基础知识,它们是传统教育中的第一级台阶。 正午(下午)习字,主要是把笔临帖、书体仿写等书法练习。因为旧时代讲究“心正则笔正”,“字如其人”。考科举固然要求能写一笔工整美观的楷字,即使从商记账、街头卖文,没有一手好字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 晚上对课,即晚饭后的语言运用实践课,就是练习“对‘对子’”,涉及声韵平仄等音韵知识、语法结构知识和修辞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综合性语言训练。学习“对‘对子’”,不仅是为做诗,而且更是为了培养语感,积累语汇,掌握语法,感受文采,为写文章打基础,做准备。因为无论写试帖诗还是写八股文,都必须熟练掌握对课技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可见对课的训练是严谨的,是循序渐进的。高年段的蒙童,可以在塾师指导下学做“破题”“承题”等八股文入门知识,或者学写策论文章。 少年鲁迅历经家庭变故,离家到南京求学,才结束传统教育,开始接受引进的西学知识。 鲁迅后来成为新文学运动的旗手,同时编写出《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唐宋传奇集》等书籍,可见他在少年时已打下坚实的国学功底。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对接点 中小学教师从事的是基础教育工作,这当然不同于旧时代蒙学阶段教育,但面对的是同一学龄段的学生,因此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了解有关的“蒙学”知识。 传统文化中的“蒙学”,主要是以语言文字为基本内容的“小学”。“小学”的特点,是通过工具性的字词之学,对儿童进行综合性的养成教育。清代学者戴震指出:“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戴震揭示的这个循序渐进的进程,是认知规律的反映。试图绕过蒙学去学习传统文化,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旧时代“小学”教育在蒙馆(私塾、家塾、学馆)中实施教学。它虽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法,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有一套相对成熟的管理模式,千百年来让无数杰出人才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可谓功不可没。 今天的中小学教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应当了解蒙学的教育方式,而且还必须了解“小学”的内容和教法。要想具备一定的“蒙学”素养,如果参照“三味书屋”的教程,应该掌握如下知识。 “授书”的内容:熟读“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四书”中的《论语》《孟子》。 “正字”的方法:一是了解《说文解字》中的“六书”知识;二是掌握楷书(特别是颜体)的写法;三是会“把笔”,即从用笔运笔、间架结构等方面指导学生写好字。 “对句”的基本功:初步学会“调平仄”,熟读《声律启蒙》或《笠翁对韵》,掌握对仗的基本规律,能做五字至七字对句。 古诗文的基础:选读《史记》《古文观止》,打好文言文阅读理解功底;选读《唐诗三百首》《宋词选》,打好古典诗歌阅读理解功底;选读《随园诗话》《人间词话》,打好文学鉴赏功底。 具备上述这些基础,才有可能把握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对接点。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对接点,位于传统文化中仍然富有生命力的部分与现代人成长发展的需要这两者的结合部。传统文化中仍然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包括能够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能够在人们终身发展中不断提供动力的基本技能,以及富有人性光彩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这些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承,能够增强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人们的责任感和进取有为的动力。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应该自觉地从传统教育中汲取富有生命力的营养,包括根据母语探索积累起来的“蒙学”教学成果。同时,在学习西方现代教育理论时,中小学教师也应该大胆探索,努力做好先进理念的“本土化”工作。 总之,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语文教学要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要努力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应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_文化论文
语文教学应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