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改革已经进入深入推进期,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很多,有知识积累和经验因素,有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因素,也有社会和环境因素,有个性心理特征的因素、意志品质的因素等等,那么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做?
一、改变观念,营造宽松氛围是培育学生创造力的理想环境
中外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指出,许多老师不肯宽容具有高创造力学生的一些特殊行为,这些学生往往具有顽皮、淘气甚至荒唐与放荡不羁,所作所为时常超逾常规等特征。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时常喜欢循规蹈矩、我讲你听,特别讨厌当堂质疑。
这对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来说似乎是顺理成章,然而这种模式往往可能挫伤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力也由此被淹没。所以,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必须改变观念,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那些真正有创造力的学生有创造机会,激发那些缺乏创造才能的学生提高创造能力。
对学生而言,怎样的氛围才算宽松,才能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呢?我以为,所谓的“宽松”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要宽,允许发言不举手,允许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对老师的讲话、观念指出批评,允许学生对教科书上的错误提出来讨论。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上课时过于拘谨,有利于学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而且能给学生积极的情绪影响。
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当我讲述“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时,他要求发言:“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而圆周率π是周长与直径的比,所以可表示为一个分数的形式,那它为什么不是有理数而是无理数呢?”对此从未产生过疑问,如何处置这个学生的当堂提问?是简单地否定?肯定?还是回避?我清楚地感觉到这位学生的提问是一种在强烈创造意识支配下的行为,孕育着可贵的创造精神,应高度赞扬这种创造精神,于是我号召全班同学学习他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和科学态度,要求同学们课后就这一问题进一步研究、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萌发的创造精神,要及时认识,要加以保护和培养,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当然,有些问题必须按常规,比如对课前课后的预复习,独立作业,表达的规范化,错题订正等方面必须要训练有素,有章可循,这与培育创造力是不矛盾的。
二、创设情境,质疑思辨,是培育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模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求知的动力,成功的关键。然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要把它提高到能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高度来认识。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乃是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意识的重要模式。在讲到“矩形的判定”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教室中的窗户是矩形的,想一想,怎样验证它是不是标准的矩形?这个问题学生一时可能答不出,对于发生在身边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具有迫切需要探索的心理冲动,这时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这部分知识,其教学效能是不言而喻的。这样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不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懂得有意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
三、各抒己见,殊途同归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殊途同归探索法为一般教师所推崇,多角度考虑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能对有关的概念进行深刻全面的理解和应用。在殊途同归的数学教学中,把侧重点放在培育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放在提高学生对思维过程合理性给予评价的能力,同时要提供必要的时间,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学生思维过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因为在创造行为的范畴内评价的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推迟评价,在学生给予充分评价之后,老师的综合评价才是最有利的,最有启发性的。对于学生的错误不应看得过重,教师必须明白,所有有活力的思想都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必须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允许他们出错……对于学生正确的、合理的思维过程和评价,要不失时机地加以热情肯定,即使是完全错误的,也要肯定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指出造成错误的原因。对于某些典型问题的讨论,则要求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老师的讲台变成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充分展示思想的舞台。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完整性、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高程度的集中,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一旦学生的论述获得成功,在心理上将得到极大的满足。事实上通过学生间的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以老师的帮助,问题一般总能得到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必然得到极大的激发。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我认为,不断扶植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实现他的这一愿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
总之,改变观念,营造宽松的数学学习与思考氛围;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各抒己见,殊途同归解决数学问题这三方面是培育学生数学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
论文作者:刘艳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
标签:学生论文; 创造力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宽松论文; 意识论文; 评价论文; 精神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