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汇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汇率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均衡汇率(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是指在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同时实现时的实际汇率,即内外均衡同时实现的实际汇率(real exchange rates)。目前国际上关于均衡汇率的分析主要分为两条线:“基本均衡汇率”(Fundamental EER,简记为FEER)和“均衡实际汇率”(Equilibrium RER,简记为ERER)(王曦、才国伟,2007)。基于经济内部均衡(充分就业)和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的概念,Williamson(1985、1994)提出了“基本均衡汇率理论”,但由于其对均衡汇率决定因素的设置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Clark and MacDonald,1998),并且假定资本账户变动外生,同时很少涉及经济中的存量因素(如对国外资产的需求等),因此其被接受程度不如“均衡实际汇率”方法(姜波克、李怀定,2006)。
均衡实际汇率理论最早由Edwards(1989)提出,他给出的定义为:给定其他变量(如关税、国际贸易条件、资本流动和技术差异等)的均衡值,使得内外部均衡同时实现的贸易品对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之比。内部均衡是指非贸易品市场在当期出清,并且在未来期间处于均衡状态。外部均衡是指一国的经常账户必须满足跨期预算约束,即经常账户的贴现值为零。在该理论中,通常假定:小型开放经济、价格完全弹性和完全竞争市场等。通过构造有关内外均衡的理论模型,找到决定均衡实际汇率的一系列经济基本因素,通常这些基本因素来源于经济结构和实际变量,如贸易条件、技术水平差异、开放度等。
基于均衡汇率理论,出现了大量关于实际汇率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认为生产率水平对实际汇率的决定具有重要影响,如Ariel等(2006);其二,分析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如Wang(2005)、Muscatelli等(2007);其三,分析名义汇率及其他因素,如开放度、贸易品真实价格等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如Vikas等(1999)及Paul等(2004)。
国内有关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借鉴西方均衡汇率理论,然后根据中国实际情况,通过选择不同的变量对原有模型加以改进。其理论与经验研究大多集中于如下议题: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动态特征刻画,人民币实际汇率是否低估,人民币汇率对于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或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等,如卢峰与刘鎏(2007)、施建淮与余海丰(2005)、张斌(2003)、张斌与何帆(2006)、林毅夫(2007)、顾标与周纪恩(2007)等。顾标与周纪恩(2007)研究了实际汇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影响关系,发现人民币真实汇率具有较强的“自回归”性,并且存在比较明显的非线性动态调整特征,因此,他们认为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自身动态生成机制的研究更具有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实际汇率的研究大多基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如Obstfeld和Rogoff(2000)、Devereux和Engel(2006)等。Obstfeld和Rogoff(2000)的研究显示实际汇率主要决定于两国工资水平差异及名义汇率。Devereux和Engel(2006)分析了灵活价格与粘性价格设定下的实际汇率的决定因素,其模型显示实际汇率主要取决于劳动的随机偏好冲击。虽然上述研究均从理论上给出了实际汇率具体形式,但其研究重点并非在均衡汇率的决定机制上。目前国内外还鲜有基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对均衡汇率的内在决定机制的深入研究。
本文基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建立了一个两国(本国与外国)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 model),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两国经济的均衡条件。在初始均衡汇率条件下,两国自身供给与需求均处于均衡状态,然而当本国总需求发生变化时,本国的总产出以及外国的总需求、总产出均会做出相应调整,进而重新形成新的均衡汇率。由此,本文首先给出了基于两国总需求变动的实际汇率决定方程,其次给出了基于两国总产出变动的实际汇率的决定方程,两个方程共同决定了均衡汇率。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均衡汇率的内在决定机制,以及各因素的波动对均衡汇率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显示:均衡汇率主要受到名义汇率、两国技术水平差异以及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异的影响。短期和长期,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体制各因素对均衡汇率均有着不同的影响。
本文以下安排为:第二部分给出包含两国经济的基本理论模型;第三部分在前面模型的基础上给出均衡汇率的决定方程,并分析各因素对均衡汇率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研究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 基本模型
(一)模型基本假设
假设世界经济由两个大小相近的国家组成:本国和外国,每个国家均有两个部门: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两部门生产率存在差异;两个国家的家庭均具有无限生命,其数量为连续统一,分布于区间[0,1]上。企业由家庭共同拥有,生产贸易品或非贸易品,产品为易腐品,家庭的劳动为其惟一投入,企业面临的产品与劳动力市场均为垄断竞争市场。
工人在下一期生产与消费之前确定下一期名义工资。在给定名义工资的条件下,企业可以较好地确定产品价格,并在认识到经济冲击后行动。
1.家庭效用函数及预算约束。有关个体偏好的假设,采用标准形式(Obstfeld and Rogoff,1996,2000;Devereux and Engel,2006)。家庭i最大化如下效用函数的期望值:
(1)
(2)
ρ为消费风险规避系数,ω为货币余额需求风险规避系数,θ>1,为每一个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价格弹性。K为劳动供给的随机偏好冲击,γ≥1,表示劳动的边际负效用随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呈加速递增趋势,为家庭i持有的名义货币余额,
为家庭i持有的真实货币余额,L(i,j)表示生产商品j家庭i所投入的劳动,C(i,j)表示家庭i对商品j的消费量。工资的设定为:
(3)
W(i)表示工人i的名义工资;W表示有效劳动投入的总价格指数,即生产1单位产品(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最小名义成本,Φ表示各种产品间的相同替代弹性。
家庭有两种收入来源:即工资收入和利润收入。在此假设每一个家庭平均拥有本国企业的资产,其初始资产价值以本国货币表示。本国与外国之间不存在资产交易。实际上,由于家庭效用函数的可分离性,国际间不存在资产交易的假设并不会影响均衡条件(Obstfeld and Rogoff,2000),家庭通过持有的真实货币余额变动以调节不同时期之间的消费量。另外,家庭所持有的货币余额不能为负。家庭预算约束为:
S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名义汇率。ε表示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替代弹性;λ表示本国贸易品与外国贸易品的替代弹性,μ为价格合成过程中非贸易品与贸易品的加权系数,η为贸易品价格合成中,本国贸易品与外国贸易品的加权系数,η>0.5表示本国家庭对本国贸易品具有本国倾向(home bias)。
3.企业。生产商品j的企业的生产函数如下(Obstfeld and Rogoff,1996):
(9)
Φ表示各种产品间的相同替代弹性;家庭的生产函数线性化自身提供的劳动。成本最小化条件下,生产商品j的企业对劳动i的需求函数如下:③
(10)
企业面临的需求函数如下:④
(11)
利润函数如下(具体推导略,备索):
(12)
其中n表示生产贸易品所投入的劳动份额。
4.宏观经济冲击的设定。由于我们主要分析技术冲击以及名义货币量冲击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因此,对贸易品部门、非贸易品部门的技术冲击以及名义货币量冲击的随机过程做出如下假设:
(13)
(14)
(15)
其中,分别为标准布朗运动的增量。
表示经济体的总技术水平。
(16)
(二)家庭最优化选择
家庭通过选择消费路径与劳动路经以极大化其一生的贴现效用和,即:
(17)
其中,初始真实货币余额M(0)=给定。结合(12)、(13)、(14)式,(17)式可进一步转化为:
最优化条件如下: (18)
(19)
HJB(Hamilton-Jacobi-Bellman)方程如下:
(20)
其中X(m)为现值函数,为值函数关于m的一阶偏导,
为值函数关于m的二阶偏导(具体推导过程略,备索)。横截性条件:
。
(三)均衡真实工资
由式(19)及(20),可以得到:
此式可进一步转化为:
(21)
具体推导略,备索。由上式可以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1:在劳动供给量一定的条件下,真实工资主要受真实货币余额和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技术水平的影响。其中真实工资与真实货币余额均呈正向关系,与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技术水平呈反向关系。
证明略,备索。依据上式,分别通过对真实货币余额、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技术水平进行求导,即可得出结论。
(四)最优真实货币余额路径
依据(4)式,可得最优真实货币余额路径如下(具体推导略,备索):
(22)
其中C[,1]由初始真实货币余额决定。由横截性条件可得,其参数需满足:
(23)
依据(4)式,进而可得最优真实货币余额增长率:。
(24)
由上式可以发现,最优真实货币余额的增长率取决于经济体技术水平、其增长率的均值以及真实货币余额;而其波动方差主要取决于经济体技术水平及技术增长率波动的方差。
最优消费路径为(具体推导略,备索):
(25)
最优消费增长率与最优真实货币余额的增长率并不相同,但是均取决于经济体总体技术水平k、真实货币余额以及结构参数ρ、ω、γ。由此可得以下推论:
推论1:最优真实货币余额路径、最优消费路径均主要取决于经济体总体技术水平以及真实货币余额的变动。
(五)价格的决定
依据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价原则,由于企业面临固定弹性的需求函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将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因此,价格为(推导略,备索):
可以假设企业的定价方式为PTM(pricing to market),即意味企业制定按照消费国货币制定价格。依据(26)式,可以得出:在名义工资刚性的条件下,以本国货币表示贸易品价格将保持不变,本国企业将会随着名义汇率的变动以改变本国贸易品的外币价格。一价定律适用于本国贸易品与外国贸易品:
(27)
(六)宏观经济均衡
基于上述分析,主要均衡关系可以总结如下:
均衡真实货币余额路径: (28)
均衡真实货币余额波动方差:
(29)
均衡消费路径: (30)
消费—真实货币余额关系: (31)
劳动—真实货币余额关系: (32)
三 均衡汇率决定⑤
(一)模型的对数线性化
为了对实际汇率与价格的决定进行进一步分析,考虑将模型在初始稳定状态点进行对数线性化。定义,
表示初始稳定状态点,即将对应的变量加“^”表示偏离初始稳定状态点的百分比。为简化分析,假设本国方程与外国方程的结构参数与初始稳定状态均相同。变量加*表示对应的外国变量。
购买力平价方程为: (33)
本国价格设定方程为: (34)
(35)
此处用到在初始状态点,。相应地,外国的价格设定方程为:
(36)
(37)
此处同样用到以下条件,在初始稳定状态点,。厂商定价方程对数线性化为:
(38)
其中W表示名义工资水平。
借助方程(10)以及,可将真实工资方程对数线性化为:
(39)
对应的外国各方程可对照本国方程得到相应的对数线性化方程。
(二)实际汇率动态及决定
本文对实际汇率的定义采用的为外向双边实际汇率(bilateral real exchange):。于是,可将其对数线性化为:
,因此,为求解实际汇率,必须首先求解价格方程。
1.基于家庭的价格方程及实际汇率方程。
(42)
对应的外国方程为:。于是,实际汇率可以重新改写为:
(43)
(43)式表示实际汇率取决于名义汇率、外国与本国的名义货币余额差异以及技术水平差异。外国与本国的名义货币余额差异越大,本国实际汇率相对越高;对此的直觉理解可表述为,在名义汇率固定的情况下,名义货币余额的变动会引致价格水平的变动,进而影响本国的实际汇率;两国变化的名义货币余额差异,既可能是外国名义货币发行量的更大扩张,也可能是本国名义货币发行的相对紧缩。而外国与本国的技术水平差异越大,本国实际汇率反而越小。技术水平的差异显示出两国的总产出必将存在一定差异,进而经济中的真实货币余额需求也将存在一定差异;在名义货币余额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差异将引致价格水平的差异,进而引致实际汇率发生变化。技术水平的变化反映为经济体中总供给的变动,这也可以解释为总供给的变化引致了实际汇率变动。
2.基于企业的价格方程及实际汇率方程。
依据方程(34)~(37),可以得出以下价格设定方程:
(44)
(45)式表示实际汇率取决于名义汇率和两国技术水平差异。外国相对本国技术水平差异越大,本国的实际汇率就越低。对此的解释为,依据命题1,最优工资的变动与技术水平的变动呈反向关系,而对垄断竞争厂商而言,其定价标准又主要依赖于名义工资水平的变动,因此,当外国相对本国技术水平差别增大时,外国相对本国的真实工资与名义工资水平的差异将随之减小,进而两国价格水平差异也将随之减小,本国实际汇率随之降低。值得一提的是,依据(45)式,可以发现,对处于技术追赶阶段的国家,其技术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会引致实际汇率的变动,因为其同时取决于外国技术水平的变动。(43)与(45)式共同决定均衡汇率,以下分别对技术、名义汇率、名义货币余额变动对均衡的影响逐一进行分析。
(三)实际汇率的动态分析
1.名义汇率短期扰动图解。
图1的曲线1由(43)式给出,曲线2由(45)式给出,⑦ 均衡的实际汇率由两条曲线的交点决定。
图1 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关系
命题2:实际汇率对名义汇率短期扰动的调整是逐步收敛的。
当其他经济变量短期内均不发生变化,名义汇率发生短期扰动时,由于曲线1的斜率大于曲线2斜率的绝对值,因此,实际汇率对名义汇率的短期扰动,其调整路径如图1所示,逐步收敛。详细证明略,备索。
依据模型的理论假设,由于家庭在下一期生产与消费之前确定下一期名义工资,而企业能够在认识到经济冲击后行动。当名义汇率发生短期扰动时,外国贸易品的本国货币价格将发生变动,进而将引致经济体总价格水平发生变化,在名义工资、名义货币余额均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余额与实际工资水平均发生变化。因此,当名义汇率发生短期扰动时,实际汇率首先在曲线1上调整,第二期时,由于实际工资的变动,企业将与家庭重新确定名义工资,于是实际汇率将沿曲线2调整,如此往复,最终收敛到初始实际汇率均衡点。由此可以得出,与两国技术差别的短期扰动相似,名义汇率的短期扰动对均衡汇率并无明显影响,仅会引致价格水平、名义工资水平以及实际汇率的短期波动。
2.短期分析。
(1)名义货币余额的变动。由于技术水平差别的改变往往需要长期的调整,而名义货币余额差别的变动多为短期行为,因此,此处的分析假设当名义货币余额发生变动时,两国技术水平差异保持不变。
在图2(a)中,外国与本国的名义货币余额的差异增加,曲线1向左上方移动。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异的增加,可能为本国名义货币余额的减少,也可能为外国名义货币余额的增加,为分析的简便,假设其原因为本国名义货币余额的减少。实际上,这并不影响分析结果。当本国名义货币余额减少,本国与外国的名义货币余额差增加时,由于两国技术水平差异保持不变,本国的产出水平以及真实货币余额也均不发生改变,本国价格水平将明显降低。如果在固定汇率体制下,名义汇率始终保持不变,实际汇率将发生变化。从家庭需求角度看,家庭持有的名义货币余额减少,本国的价格水平明显降低,由于外国对本国贸易品的消费,使得外国的价格水平也相应降低,但降低幅度将小于本国,两国价格水平的相对变动,使得本国实际汇率升高,于是,本国家庭将会降低对外国贸易品的消费,而外国家庭增加对本国贸易品的消费。实际汇率扭曲的直接表现将是本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在本国名义货币余额减小的过程中,如果在浮动汇率体制下,本国名义汇率允许自由变动,此时将重新形成均衡汇率,如图2(a)所示,最终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均明显降低。对此我们的解释为:当本国名义货币余额减小时,本国实际汇率将偏离均衡状态,而本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国贸易逆差将不断扩大,因此,名义汇率将会逐步降低(升值),以调节两国经济的失衡。
同理,如果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减小时,在名义汇率无法自由变动的条件下,本国实际汇率同样无法达到均衡,将引致本国贸易顺差不断减小,外国贸易逆差不断减小;在名义汇率可以自由变动条件下,如图3(b)所示,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均将逐步升高(贬值)。
(2)名义汇率的变动。由于技术水平差别的改变往往需要长期的调整,而名义汇率的变动多为短期行为,因此,此处的分析假设当名义汇率发生变动时,两国技术水平差别保持不变。
在图3(a)中,本国名义汇率升高,曲线1、曲线2均向右上方移动,由于两国的技术水平差别并没有改变,短期均衡实际汇率将比原实际汇率明显提高。当本国名义汇率升高(贬值)时,此时,如果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保持不变,依据(43)、(45)式,最终本国均衡实际汇率仍将保持不变,名义汇率的升高,仅会在短期内提高实际汇率,最终实际汇率仍将恢复至原均衡位置。如果此时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减小,在外国名义货币余额不变的条件下,本国名义货币余额增加,本国均衡实际汇率升高。
同理,图3(b)中,本国名义汇率降低,曲线1、曲线2均向左下方移动,由于两国的技术水平差别并没有改变,短期均衡实际汇率将比原实际汇率明显降低,但如果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保持不变,最终本国均衡实际汇率仍将保持不变;如果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增加,在外国名义货币余额不变的条件下,本国名义货币余额必然减少,那么本国均衡实际汇率将降低。
由此可以得出,在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本国名义汇率的变动将不会影响本国均衡实际汇率;只有当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同时发生变动时,本国名义汇率的变动才可能影响到本国均衡实际汇率。一般情况下,当名义汇率发生变动,外国与本国的货币余额差异基本不会改变,原因在于,既然本国已经允许名义汇率自由变动,当名义汇率自由变动时,政府不会调整名义货币余额来干预名义汇率的变动,因此,本国名义汇率的短期变动,一般不会影响本国均衡实际汇率。
3.长期分析:实际汇率与两国技术水平差异。长期内,两国技术水平也将发生变动,各变量均可以自由变动。当外国与本国的技术水平差异发生变动时,曲线1和曲线2将均可能发生变动,考虑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变动以逐步调整均衡实际汇率,其调整路径存在以下几种可能性:
(1)仅外国与本国名义货币余额差距的变动以调整实际汇率。长期内,当外国与本国技术水平差异增大时,如果仅仅通过名义货币余额的调整使实际汇率恢复到均衡点,外国相对本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异增加,如图4(a)所示:仅曲线1向右上方移动,重新均衡后的本国实际汇率较原本国均衡实际汇率低。当外国与本国技术水平差异减小,外国相对本国名义货币余额差距将缩小,如图4(b)所示:仅曲线1向右下方移动,重新均衡后的本国实际汇率较原本国均衡实际汇率高。长期内,在名义汇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外国与本国技术水平差的持续增加,将引致本国均衡实际汇率降低,而外国与本国技术水平差的持续减小,即在外国技术水平保持不变,本国技术水平快速增长的条件下,将引致本国均衡实际汇率升高。
这是因为,当外国技术水平与本国技术水平差异逐步减小时,假设外国技术水平保持不变,本国技术水平将快速提高,使得本国产出持续扩大,本国家庭持有的真实货币余额增加,真实工资水平将逐步降低,进而本国价格水平将逐步下降,在固定汇率体制下,名义汇率不变,本国贸易品的外国价格将逐步下降,而外国贸易品的本国价格保持不变,本国与外国价格的相对变动,将使得本国贸易顺差扩大,而外国贸易逆差扩大,本国提高名义货币余额,实际上是通过逐步提高本国价格以缓解技术水平提高引致的本国价格下降,因此,本国实际汇率将逐步升高。
(2)仅名义汇率的变动以调整实际汇率。长期内,当外国与本国技术水平差异增大时,如果仅仅通过调整名义汇率来使实际汇率恢复到均衡点,本国名义汇率将升高,如图5(a)所示:曲线1与曲线2均向上方移动,依据(43)、(45)式可得,重新均衡后的本国实际汇率较原本国均衡实际汇率低。当外国与本国技术水平差异减小时,本国名义汇率降低,如图5(b)所示:曲线1、曲线2均向下方移动,依据(43)、(45)式可得,重新均衡后的本国实际汇率较原本国均衡实际汇率高。在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外国与本国技术水平差异增加,如果仅仅通过调整本国名义汇率的方式以趋向本国均衡实际汇率,名义汇率将升高,并将引致本国均衡实际汇率降低;而当外国与本国技术水平差减小,如果仅仅通过调整本国名义汇率的方式以趋向本国均衡实际汇率,名义汇率将降低,本国均衡实际汇率将升高。
(3)外国与本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异与名义汇率同时变动。长期内,当外国与本国技术差异增大时,如果通过名义汇率提高、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增加这两种方式以共同调整本国均衡实际汇率,那么本国最终均衡实际汇率将降低。如果保持名义汇率升高,但本国政府通过改变名义货币余额使得外国与本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减小(即在外国名义货币余额保持不变条件下,本国提高名义货币余额),本国均衡实际汇率将比两种方式共同作用条件下的值有所升高,但名义汇率需有更大幅度的升高(贬值)。同理,当外国与本国技术差距减小时,如果通过降低名义汇率、减小名义货币余额差两种方式共同调节本国均衡实际汇率,最终本国均衡实际汇率要升高;如果保持名义汇率降低,但外国与本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增加(即在外国名义货币余额保持不变条件下,本国降低名义货币余额),此种情况下,本国均衡实际汇率将比两种方式共同作用条件下的值有所降低,但名义汇率需有更大幅度的降低(升值)。因此,如果一国名义汇率逐步升高(贬值),旨在恢复均衡实际汇率,但却增加本国名义货币发行量,将会不断推高本国名义汇率,相反,如果一国名义汇率逐步降低(升值),紧缩的货币政策有助于降低其升值幅度。
四 结论与局限
本文依据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假设与模型架构,将模型发展为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均衡汇率的内在决定机制。模型的结论显示:均衡汇率主要受到名义汇率、两国技术水平差异、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异的影响。首先,仅仅名义汇率的扰动并不会影响本国均衡汇率。在货币余额差异不变的情况下,名义汇率的扰动会逐渐收敛至均衡点。其次,短期内技术水平差异不变。一方面,名义货币余额差异变动,在固定汇率体制(名义汇率不变)条件下,将使实际汇率偏离均衡位置,进而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均将处于失衡状态;而在浮动汇率体制下(名义汇率的自由变动),则可形成新的均衡汇率,如果外国与本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增大,均衡汇率与名义汇率均明显降低,反之,则均升高。另一方面,在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异不变的条件下,本国名义汇率的变动将不会影响本国均衡汇率。只有当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与名义汇率同时发生变动时,本国名义汇率的变动才可能影响到本国均衡汇率。名义汇率发生变动,外国与本国的货币余额差一般不会改变。原因在于,既然本国已经允许名义汇率自由变动,当名义汇率自由变动时,政府不会调整名义货币余额干扰名义汇率的变动。因此,名义汇率的短期变动,一般不会影响本国均衡汇率的水平。最后,长期内两国技术差异发生变化。一方面,外国与本国技术差异减小,本国均衡汇率将会升高;另一方面,外国与本国技术差异增大,本国均衡汇率将会降低。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名义货币余额差异和名义汇率来使经济回复到均衡汇率水平,但是,本国通过对名义货币余额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本国名义汇率的变动幅度。
本文的局限在于,除了名义汇率、两国技术水平差异、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异这些因素之外,仍存在众多影响均衡汇率的因素,如制度、开放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理论模型中并没有体现。但是如果仅仅将影响实际汇率的因素局限于模型的理论分析结论,此种观点必然过于狭窄,因此,在探讨我们模型结论的合理性之前,有必要重新明确模型的理论假设。本模型主要假设有两个:其一,产品市场与劳动市场均为垄断竞争市场;其二,名义工资的粘性假设。这两项假设区别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凯恩斯主义的一般假设,其与现实的符合程度尚难以判定。此外,为了模型理论分析的简便,众多因素的忽略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如生产函数的特殊假定等,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把更多的因素纳入假设。虽然如此,基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仍为实际汇率的决定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较好解释。
截稿:2009年5月
注释:
① 一价定律适用于本国贸易品与外国贸易品:。
② 价格设定可以由解决如下问题得到:
详细推导可见Obstfeld与Rogoff(1996)。
③ 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函数可以由解如下问题得到:。
④ 需求函数可以由解如下问题得到:参见Obstfeld与Rogoff(1996)。
⑤ 为表述的方便,下文的均衡实际汇率即指均衡汇率。实际上,依据均衡汇率定义,均衡汇率即是经济内外均衡条件下的实际汇率。
⑥ 由于真实货币余额存在稳态点,因此必须大于零。
⑦ 以下各图中曲线1、曲线2均依此定义。
标签:实际汇率论文; 名义汇率论文; 汇率决定理论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曲线方程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