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上古汉语“莽”字的归部问题
张 倩
(辽宁大学 文学院,沈阳 110136)
摘要: 王力将《诗经》时代的韵部概括为三十部,但三十部的归字问题常常出现分歧,“莽”字便是其中之一。针对将其归于鱼部还是阳部这一问题,学界前辈各抒己见。综合考察上古时期的双声叠韵、中古时期的用韵情况以及谐声系统的局限性,可以得出“莽”在上古时期应归入鱼部的论断。
关键词: 古韵;归部;“莽”;鱼部
一、上古韵部归纳及分歧概况
胡安顺指出,“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1]。王力也将近代古音学家大致分为两派:考古和审音[2],其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二册),附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和“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郭锡良在王力基础上编著《汉字古音手册》,增收两千多字,并进行了拟音。我们发现,二者在具体字的归部问题上存在分歧。例如“莽”字,王力的“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中归鱼部[3],郭锡良的《汉字古音手册》中则归阳部[4]。
20世纪80年代,何九盈、陈复华总览古韵三十部归字问题,归纳出产生分歧的五个原因:一是谐声方面的原因,二是诗韵方面的原因,三是声调方面的原因,四是等呼方面的原因,五是异文异读方面的原因[5]。此外,他们还将三十韵部中有归部分歧的字(“莽”字含在其中)按阴声韵、入声韵和阳声韵的顺序罗列出来,并简单陈述各家意见[5]。文章旨在通盘检查,排比众说,对于各家归部的依据没有详尽的解释。本文着力探讨王力和郭锡良对“莽”字分部不同的依据,并作出补证,缩小归字分歧。
结晶岩地层一般无孔隙压力;结晶岩地层破裂压力高,一般不低于上覆压力梯度(2.5 MPa/100 m);如断裂带、破碎带或裂隙带等漏失,其漏失压力低,一般不高于水柱压力梯度(1 MPa/100 m),其压力平衡为:
二、古音学家对“莽”字的分部依据
郭锡良在《汉字古音手册》增订版前言中提到,他编著此书是基于王力《汉语史稿》(上册)的上古音系统[4]。因此,他们二位对于汉语史的划分是一致的。
我们发现,“莽”字的归部分歧主要介于阴声韵鱼部和阳声韵阳部之间。前者以清代顾炎武、江有诰,现代王力等为代表;后者以清代朱骏声,现代郭锡良等为代表。
(一)“莽”归鱼部说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大都是考古派。他们从《诗经》《楚辞》等其他先秦韵文的实际用韵情况出发,将韵文中的韵脚字通过系联的方法归纳概括韵部。
许慎的《说文解字》将“莽”列在“茻(模朗切)”字之后,并在“莽”下注“莽从犬从茻,茻亦声,谋朗切”[9]。朱骏声对于“莽”字的归部,是基于《说文解字》,其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指出,“南方谓犬善逐兔于艸中为莽,从犬从茻会意,茻亦声”[10],故将“莽”归入阳声韵阳部。
1.“莽”在《楚辞》中的用韵情况
虽然上古时期距今久远,文献资料有限,但语音的演变遵循一定的规律,我们在古音学家讨论“莽”字归部论据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上古时期的双声叠韵、中古时期的用韵情况以及谐声系统的局限性来综合考察上古时期“莽”字的归属问题,
考察上古汉语语音情况,除韵文外,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也是可以利用的材料。成语“卤莽灭裂”用来形容做事草率粗疏,出自《庄子》杂篇“则阳”,原句为“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11]。一些学者在讨论《庄子》成语修辞时已经注意到了“卤莽”和“灭裂”在语义上的对应互文关系[12]。考虑到《庄子》中存在大量的双声叠韵连绵词,我们对其古音也进行了分析,“灭”为明母月韵,“裂”为来母月韵,“卤”为来母鱼韵,“莽”为明母鱼/阳韵[13]。
审音派学者的理论依据是谐声系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首次运用。《说文解字注》后附有“六书音均表”,共分5篇: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古十七部谐声表、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诗经》韵分十七部表和群经韵分十七部表。他在“古十七部谐声表”中说:“六书之有谐声也,文字之所以日滋也。考周秦有韵之文,某声必在某部,至赜而不可乱;故视其偏旁以何字为声,而知其音在某部。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8]这正是主张运用谐声系统来验证《诗经》分韵情况的审音派学者所推崇的“同谐声者必同部也”原理。
将“莽”归入阴声韵鱼部,除《楚辞》中的用例外,顾炎武还以宋玉的《风赋》为例说明,“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扬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6]。同时举张衡的《西京赋》为例,“结部曲,整行伍。燎京薪,骇雷鼓。纵猎徒,赴长莽。迾卒清候,武士赫怒。缇衣韎韐,睢盱拔扈。光炎烛天庭,嚣声震海浦。河渭为之波荡,吴狱为之陁堵。百禽棱遽,骙瞿奔触。丧精亡魂,失归忘趋。投轮关辐,不邀自遇”[6]。前者“谷、口、下、怒、迕、木”,后者“曲、伍、鼓、徒、怒、扈、浦、堵、遽、触、趋、辐”皆为“鱼”韵或与“鱼”韵同用之字,“莽”与之同韵,故“莽”为鱼韵。
(二)“莽”归阳部说
主张将“莽”归入阳部的古音学家大多为审音派。他们以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大量谐声字为依据,并运用各类韵书、音韵学知识来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2.“莽”在其他上古韵文中的用韵情况
总之,在水利工程建设阶段,结合施工合同的各项条款,加强对各种风险的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保证施工进度,才有利于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及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莽”字归鱼部补证
[48]Osonde Osoba, William Welser IV,An Intelligence in Our Image,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2017, pp.23-24.
(4)河南省旅游经济网络的发育是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与旅游发展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有着较强的相关性,而邮电通信水平对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具有波动性。此外,旅游资源禀赋、固定资产投资、科研人员与专利申请等因素在旅游经济网络发育前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影响力在逐渐下降,而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信息流、人均GDP和区位指数等因素对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完善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力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一)上古时期双声叠韵
“莽”在《楚辞》中与“与、序、暮、土、度、路”共为一韵。顾炎武在《唐韵正》(卷九)中说:“莽,莫郎切。古音莫补反。《楚辞·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6]江有诰的《楚辞韵读》在《离骚》(下)“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后注音“音姥”,并在“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后标注“鱼韵”[7]。同样,在《九章·怀沙》(下)“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后标注“鱼韵”[7]。
文艺发展与许多事物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绍兴文艺总体呈现日渐提升、日益繁荣的态势。无论是文艺观念、支撑条件,还是组织保证、民间活力,都显示出关注人们精神、服务主流生活,更好地提升人们的精神品质,让精神富有与物质富裕同步起来又相互促进的正能量。
顾炎武在《唐韵正》(卷九)中说:“按莽字自(西)晋左思《吴都赋》始与‘晃虫向’为韵;陆机《赴雒诗》与‘广往响想’为韵。今此字两收于十姥、三十七荡部中,当削去,并入姥韵。”[4]
(二)中古时期鱼阳两属
曹础基指出,“《庄子》是以庄周思想为主体,从战国中期至秦汉间庄周学派的总集”[11],这说明《庄子》能够作为研究上古汉语语音情况的参考材料。文中“灭、裂”是同为入声月韵的叠韵连绵词,“莽”只有与“卤”构成叠韵连绵词,即同为鱼韵字,才能与“灭裂”在音节上前后呼应,保持音韵和谐。
但我们发现,在“莽”开始与阳部字相押后,仍存在“莽”与鱼部字相押的现象。以东晋谢灵运的《过瞿溪山饭僧》为例,“迎旭凌绝嶝,映泫归溆浦。钻燧断山木,掩岸墐石户。结架非丹甍,藉田资宿莽。同游息心客,暧然若可睹。清霄扬浮烟,空林响法鼓。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虎。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若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14],其中的“浦、户、睹、鼓、虎、土、苦”皆为鱼韵或与鱼韵同用之字,“莽”与之同韵。再有南朝梁时期何逊的《宿南洲浦》“幽栖多暇豫。从役知辛苦。解缆及朝风。落帆依暝浦。违乡已信次。江月初三五。沉沉夜看流。渊渊朝听鼓。霜洲渡旅雁。朔飙吹宿莽。夜泪坐淫淫。是夕偏怀土”[15],“苦、浦、五、鼓、土”皆为鱼韵或与鱼韵同用之字,“莽”与之同韵。
这种两属现象多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力将这段时间定为上古期到中古期的过渡阶段。这就证明中古时期沿袭了上古时期“莽”与鱼部字相押的事实。此外,王力认为“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转入阳部,所以“莽”字会出现鱼阳两属的现象[16]。结合上古《楚辞》中“莽”与鱼部或与鱼部合韵的字共为一韵的现象综合来看,“莽”字在上古时期属于鱼部。
(三)谐声系统的局限
王力指出,“谐声系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上古韵部”,但“谐声时代”早于“《诗经》时代”“同一谐声的字到了《诗经》时代可能就分为两个韵部”[17]。此外,他还指出《说文解字》中存在声符认定有误的问题,例如“妃”从己声,“必”从戈声,“存”从才声,“杏”从可声之类,都很难说通。反过来说,也有许多未被许慎认为是声符的,依音理看却该认为声符,如“义”从我声等[2]。因此,“莽”字在上古韵部中应归鱼部。
因为要照顾病号,陈建伟再也没来车间上过班。肥料厂的效益每况愈下,编织袋厂都快没活干了。闲着没事干的女人,喜欢聚堆嚼舌根子。李萍和陈建伟的关系,往往成了她们的下酒菜。还传的有鼻子有眼,不仅仅是留两个包子的问题了。更有甚者,说陈建伟老婆就是因为他俩的事气病的。嘴长在人身上,你永远管不了。李萍已经习以为常,反倒气不起来了,因为她的心思不在这里,她得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四、结语
通过对中古时期用韵材料、韵书及双声叠韵等材料的分析,我们认为“莽”在上古时期归鱼部,由于鱼阳二韵为上古三十韵部中相对应的阴阳两韵,即二者的主要元音相同,只是韵尾不同,进而发生了阴阳对转——“莽”由鱼部转入阳部。但在上古时期,“莽”应归于鱼部。
陈复华、何九盈对归字分歧的“总清算”,运用集中罗列的方式让初学者省去很多弯路。也正如他们二位所说,随着对古韵学的深入研究,分歧肯定会越来越小。而让分歧越来越小的方法就是在统筹全局之后,从小处着眼,探究各家立论的依据,弄清楚每一个归字分歧产生的原因,权衡利弊,不断探索新的角度以达到减少分歧的目的,这也正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安顺.音韵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235.
[2]王力.王力全集:第十七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116.
[3]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681.
[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
[5]何九盈,陈复华.古韵三十部归字总论[M]//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音韵学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207-258.
[6]顾炎武.唐韵正:卷九 [M].北京:中华书局,1982:351-371.
[7]江有诰.楚辞韵读[M].北京:中华书局,1993:131-141.
[8]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下 [M].上海:上海书店,1984:270-271.
[9]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21.
[10]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M].武汉古籍书店影印.[出版地不详]:[出版社不详],1983:903.
[11]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1-310.
[12]华丽萍.《庄子》成语的修辞特点[J].社会科学家,2006(S1):325-326.
[13]陈彭年.钜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4]李运富.谢灵运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9:61-62.
[15]李伯齐.何逊集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8:177.
[16]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44.
[17]王力.诗经韵读 楚辞韵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23.
Rethink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haracter “mang” in ancient Chinese
ZHANG Qi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Liaoning University,110036,China)
Abstract: Wang Li summed up the rhyme parts during the times of The Book of Poetry as thirty,but there were often difference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irty characters,and “mang” was one of them.In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o attribute it to the “yu”department or the“yang” department,the academic predecessors expressed their different opinions.The conclusion that “mang” should be included in “yu” department in the ancient times can be drawn from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use of rhyme and the limitation of homophonic sound system in the ancient times.
Key words: ancient rhymes; “gui” department; “mang”; “yu” department
中图分类号: H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823(2019)02-0046-03
doi: 10.3969/j.issn.1673-4823.2019.02.010
[收稿日期] 2018-10-22
[基金项目]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域外汉籍《燕行录》所见明清语言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编号:14BYY113)”。
[作者简介] 张倩(1994— ),女,山西晋中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责任编辑:董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