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族高校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主题班会案例分析论文

地方民族高校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主题班会案例分析论文

地方民族高校民族学生 教育管理主题班会案例分析

□陈 旭

【内容摘要】 本文针对地方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主题班会,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民族观以及民族团结的意识,通过案例为辅导员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地方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主题班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个专职辅导员的必修课,在地方民族高校里对少数民族学生如何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在工作开展前需充分了解所带班级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需求、存在的问题等,才能更好地贴近学生、走进学生,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仅限于喊口号式的形式教育,最为直接、立竿见影的手段是以主题班会为媒介,通过主题班会了解是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目的。

一、案例概述

笔者工作的高校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属于地方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占58%。但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着对本民族文化不了解、不重视等情况。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认同,同时加强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教育相结合的目的,笔者针对所带班级情况开展了以“民汉一家亲,舞动民汉情”为主题的团队歌舞比赛特色主题班会。此次班会要求全员参与,在活动中极大地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我认同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挖掘了民族文化的人才,推进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二、案例分析

(一)现状分析。班级少数民族学生情况:本科班共有学生39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7人,会民族语言的5人;专科班共有学生4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5人,会民族语言的7人,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度普遍偏低,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度低,汉化情况明显。笔者所带班级属于理科专业,男生人数占90%,文体活动参与度不高,学生思想固执、性格内向。通过对班级少数民族学生情况进行摸底,初步采集数据。第一,对学生的民族、是否会本民族语言、有何民族文体特长、对本民族文化了解度等问题做了基本了解。第二,征集民族学生对开展特色主题班会的想法及建议。第三,制定出初步主题班会方案。根据调查摸底情况,以全员运动强身健体为导向,以弘扬民族文化、挖掘民族文化人才、促进班级团结、增强凝聚力为原则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比赛特色主题班会。

(二)解决方案。

现行税收政策体系中虽然对PPP问题已经有相当数量的规定,但缺乏体系性和配套性。应在完善政策体系的同时,借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指引汇编》、《“走出去”税收指引》的成功经验,对现行政策进行集成和分类处理,制定PPP模式税收政策指引。在结构安排上,可按照PPP模式全项目运行周期,覆盖五个阶段业务流程,定位“基本规定、税收优惠、征收管理”三个维度,对所有税种进行地毯式扫描,帮助企业和政府部门理清政策规定、用好税收优惠、明晰管理流程、维护自身权益。

民族文化体系庞杂多样,小到穿衣、吃饭、说话、住房等,大到一个民族的历史脉络、支系的分化、宗教的信仰、民俗民风的传承。一个活动虽只是让学生认识、认同民族文化的冰山一角,但也是牵引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一条重要导线。让学生从最初的陌生、排斥到主动熟悉、保护,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自身民族根源,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汉一家亲的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并非只是民族学生的事,而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只有做到民汉共融,才能更好地发扬民族精神。本次活动以主题班会为载体,结合学校地方性、民族性的办学特色,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双重意义。第一,本次特色主题班会,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被动转换为主动,达到了深化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内心真正认同,最终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教育相融合。第二,把课堂中枯燥的文化理论教育转化为用动态的、活的、吸引学生的方式带到主题班会教育中。以特色主题班会为载体,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和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

记录两组患者发热、咽喉疼痛、脓性分泌物等症状与体征的消失时间。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治愈:咽部症状消失,检查正常;好转:咽部症状明显减轻,扁桃体脓点消除;有效:咽部症状和体征减轻;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计算总有效率。

(一)班会的主题选择注重因材施教。主题班会是教育管理学生的有效手段,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时代的变迁下,从思想、认知、心理特征等方面也发生着变化,在开展特色主题班会时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践情况和特点,选择针对性强、符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主题开展,才能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当中,适应角色转换。最终达到主题班会的教育目的。

三、案例启示

1.结合理论依据开展特色班会。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多种学科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活动,此次特色主题班会借鉴了以下理论作为活动开展依据。第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民族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民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同时,以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为指导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紧紧围绕党中央对民族问题的要义开展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向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进、共同繁荣发展”。特别是在民族院校,更要将党的十九大关于民族团结的精神落到实处,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提高到战略高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只有在开展特色主题班会站在统揽大局的高度,才能找准活动开展的重心及意义。第二,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动机是开展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活动中要根据不同层次少数民族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教育相融合的目的。一是根据学生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因素,为学生创造一个最基本的归属需要,通过此次活动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于是,此次特色主题班会,打破以往班会保守死板的风格,不局限于单一的教室封闭班会,而是把班会搬到了室外,为学生搭建开放式的舞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同时,邀请相关教师和学校民族协会学生干部代表作为此次活动的评委,体现活动的仪式感和重视感,促进学生融入主题班会。二是通过此次活动,让内向的学生获得了尊重的层次需求。三是各民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挖掘了民族文化人才,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进取心、责任感等道德品质。既提升了自己,又有益于班级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需要。马斯洛的层次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逐一进行,由低到高,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不是马上达到效果,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从而充分发挥高层次需要的激励作用,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去寻求自己的需求,不断完善自我。

通过协同设计使各专业在同一平台上预先进行可视化模拟建造,使建筑中各类管线铺设、结构高度和室内环境等相互协调,避免碰撞,提前打通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

四、案例反思及建议

2.以实际情况实施特色主题班会。第一,在班会的实施过程中将两个班的学生融合为一个大整体,无班级、无民族之分,再让学生自行组成7个参赛队,每个参赛队都以各自特色来展示不同的民族文化,除了典型民族歌舞外,也加入了当代我国最时兴的广场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民族学生因为生源地、家庭背景、生活经历、认知度等差异性,在开展教育工作中,一是按照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要求,使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有意义的学习”。辅导员应承认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性,以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潜能作为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促使他们在主体意识和态度、行为上发生改变,以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二是根据教育内容,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等引入主体班会活动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三是强化人际沟通与交流在民族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二,在班会前期准备工作中,由笔者引导班干部自行筹划相关活动方案,征集丰富多样的节目资源,认真排练,督促每一个同学的参与,落实班会现场的每个细节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案,增强了班干部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活动方案由笔者审阅,帮助学生完善不足之处。活动后及时收集学生参与活动的感想,做好活动资料的整理工作,对活动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积累更好的经验,为下次的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因遵循“润物细无声”原则。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征明显,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一次的主题班会未必就能见到效果,但是主题班会却是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思想渗透载体。学生在班会结束后需要注重参与活动的体验感想,及时的回访和整理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后的反馈信息会对今后的主题班会策划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在今后的主题班会教育目的中加以引导,而不是直接地给出价值取向,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慢慢地去转变并自觉地纠正自己的不足。使学生在无任何外力作用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影响。

(三)主题班会的开展应具备情理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情理相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开展特色主题班会。第一,辅导员既要让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又要引导班上学生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俗、爱好禁忌、民族情感等,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充分的尊重,保护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尊,防止产生民族矛盾。在主题班会中坚持以情为先、情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亲切和温暖,拉近不同民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少数民族学生才更容易敞开心扉,使教育管理更好地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激发学生之间的民族认同,提高教育实效。第二,对少数民族学生仅是进行情感感化教育是不够的,辅导员需要针对实际情况结合国情和时事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主题班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从思想上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民族观。让学生在大学生涯中理性地看待事物,用新时代的理念武装头脑,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それがいいよ。わたしもそう思ってね。荷ごしらえをした時、嵩張物は持ち運びに不便だから半分ばかり売ってみたがなかなかお銭にならないよ」(井上红梅译)

(四)组织班干部自我反思。班干部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培养班干部对活动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从活动中学会总结不足,及时提交书面活动总结,为下次活动开展积累经验。同时,引导班干部了解活动只是教育目的的载体,通过活动提高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带动班上同学提高思想意识。

(五)注意规避安全隐患点。主题活动的开展可以不限形式,但在活动开展场地选择需要注意规避有安全隐患的地点,尽量选择空间开阔的场所。对学生上报的节目提前过审,防止有危险和低俗趣味的节目,节目内容应思想积极向上,以正能量为主线。同时,提前和场地管理部门做好协商工作,并将活动方案上报学院领导及学校保卫处报备。活动过程需组织学生注意对设施的保管和爱护,活动结束组织学生打扫好卫生及借用场地设备的及时归还。

【参考文献】

[1]高渊,唐偲偲.浅谈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都市家教,2015,1:119

[2]郝凤艳.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方法探究[J].林区教学,2015,4:69~71

[3]衣长涛,盛磊,姚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5:234~236

[4]焦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途径探析[J].发展论坛,2016,10:27~29

[5]吴启胜.心理学理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7~80

[6]李艳.高校主题班会的功能定位与功能实现-兼论主题班会教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J].理论观察,2011,2:126~128

【基金项目】 本文为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贵州省多民族共生文化进校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探索”(编号:2018fdy1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旭(1986~),女,云南大理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标签:;  ;  ;  ;  ;  

地方民族高校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主题班会案例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