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人格论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我国社会主义论文,理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理想人格及其主体结构
人类理想是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统一。理想社会,包括对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和特征的要求和设想,也包含着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基本面貌的预见,同时也包含着对未来社会的理想人格的设计。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社会,历来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50年前,在革命的理想人格推动下,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在我国已经变为现实。当前,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人格是进一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重要条件。否认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价值,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培养、塑造理想人格格格不入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理想人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中,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出于实现理想社会的需要,集中了人们的利益、要求和期望,反映了特定时代和阶级对其社会成员做人的基本方向和人格上的最高标准,并为人们所普遍肯定和推崇、反映民族文化精神,并且由国家所倡导和推广的人格模式。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具有伦理化倾向,对理想人格的要求从“德”和“善的层面提出,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本质是道德精神,中国传统人伦关系深烙着伦理道德;现代西方工业社会的理想人格强调“智能”与“意志”因素而忽视道德因素。笔者认为,科学意义上的理想人格由人的智慧力量、道德力量、情感力量、意志力量和审美力量所构成。
智慧因素(力量)。包括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判断能力、批判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追求人格的智慧发达,是理想人格的内在要求。意志因素(力量)。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且支配行动以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以及克服人的内心障碍的自制力和坚韧性。理想人格的意志力量是具有异乎寻常的挫折超越力,富于锐意进取和创新精神,独立自主奋发向上的精神,坚定信念始终不渝的精神。意志因素是理想人格的支柱和内在品质。道德因素(力量)、情感因素(力量)。道德因素是理想人格的灵魂,它是个体对自己、他人、人类、自然以及存在本身的某种真诚态度和倾向性,以及关于这种真诚态度的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决定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情感因素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标准和原则的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绪反映和情感态度,它是确定人格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审美因素(力量)。在理想人格中,美来源于真和善,真善是美的内在价值,美是真善的外在表现。理想人格是一种完满的美、愉悦的美和崇高的美。
这五个因素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卓越的智慧力量和理性力量是人格道德情怀和坚韧毅力的前提和条件,人格的道德情怀是人爱智求真的道德指南;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量是发展理性、升华道德、丰富情感的重要推动力。智慧的发达、人格的高尚情怀、坚韧的意志力体现了理想人格的真善美。上述对理想人格主体结构的分析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主体结构分析。
二、对历史上理想人格理论的检视
对历史上哲学家、思想家的理想人格理论的透视和梳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研究的逻辑前提。
西方理想人格理论
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摇篮。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从人的德性出发,提出“善”和“完人”的理想人格。“善”和“完人”的理想人格通过人们的道德实践和理性追求得以实现。这些思想有可取之处,但是,由于它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因而缺陷明显。
欧洲中世纪是神学统治的时代,人关于追求幸福的善事被推出现实世界之外而成为一个神学问题。
到了十五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使人获得解放,人成为世界的中心,是自我目的本身。以爱尔维修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从生物人性论出发探讨人的道德理想问题,以康德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从抽象人性论出发,提出了纯粹理性意义上的理想人格理论。但是,由于他们要么从生物人性论出发,把人看成是生物本性的反映,要么从抽象人性论出发,把人看成是绝对意志自由的产物,因此,总体而言,他们的理想人格理论缺乏科学的依据。
在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和思想家都无例外地关注理想人格问题的研究,原因在于现代西方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人格危机”。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导致人的本质异化和人格危机,原有的人格模式丧失。为了再塑人格,他们企图建构各自的新理想人格模式,例如尼采的“超人型人格”、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型人格”、舍勒的“完整的人”模式、杜威的“内在和谐”的模式。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些思想家们所建构的理想人格不可能寻找到理想人格生成的正确道路和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是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在百家争鸣时代,先秦各家的理想人格理论趋于成熟,尤其是儒、道、墨三个学派,他们都有对理想人格的系统看法,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理想人格以“仁”为终极关怀,以“礼”为实现手段,追求“内圣外王”的入世人格。道家理想人格是“圣人”、“真人”和“神人”,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是“精神胜利法”。墨家理想人格是“完人”。儒、道、墨的理想人格理论的共同特征是向往圣人人格,除这三家外,在历史的推演中,有董仲舒的“五常”、韩愈的“五德”、二程的“五性”、朱熹的“五伦”都是比较著名的理想人格理论。审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理论,具有以下重要特征:一是儒家理想人格理论的系统化、具体化、世俗化过程,使它积淀为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并成为后世理想人格模式设计的价值取向。二是中国传统理想人格设计具有“重义轻利”的利他性和政治伦理化倾向。三是在理想人格实现的途径上,注重个人的“内圣”,强调个体人格的塑造和内化。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理论中,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占居主导地位,也是最完善的理想人格理论,其影响甚至自1949年共产党中国以来,在许多事情的计划上、体制上,仍然发现许多儒家伦理观念因素的存在。当然,在近代以来,这种状况受哲学解放的影响,人们开始摆脱儒家理想人格理论的束缚,对传统理想人格理论进行批判、扬弃和改造,例如,洪秀全、李大钊等提出理想人格不再是“醇儒”的圣人人格,而是被平民化的理想人格。今天,人们正以清醒的主体意识,清理、批判、反思和改造传统理想人格理论,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建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是人类思想史上唯一科学的理想人格理论,它以全面人性论为理论前提,以人的全面自由的个性发展为终极关怀,以人与世界关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全面展开为实现路径的完整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既抛弃了抽象人性论强调人的理性成分而忽视人格中的情感、道德、命定因素的片面人性论,又摈弃了人本人性论过分强调人的本真情感而忽视人的理性作用的片面人性论,坚持全面人性论。全面人性论是在社会存在基础上反映出来的人的肉体、精神、德性和心理的综合;它是以人的社会方式通过自己劳动创造的凝结和体现;它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展开和完善。
从全面人性论出发,提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人格理论的内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每个人的个性能力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每个人按照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地改造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这样,理想人格就是一个具有主人翁地位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真善美统一的人。
在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上,只有在实现了“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只有在追求自己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实践关系中才能真正实现理想人格。
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由于其理论前提的科学性、内容的客观性和完整性、成就途径的实践性,因而它是唯一科学而完整的理想人格理论。
三、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理论的基本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理论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1.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特质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做人的方向和标准,反映了他们的利益和意志的要求,是智慧力量、情感力量、道德力量、意志力量和审美力量的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与人类历史上其他社会的理想人格类型相比较,其特质如下:
其一,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是在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过程中逐步生成。在资本主义大工业中练就的优秀品格,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得到充分展现。但是,只有伴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培养、塑造和实现才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阶级条件。
其二,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人类历史发展证明,不同性质的理想人格由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及其价值观决定。一般而言,一定阶级的理想人格总是由在该社会中物质力量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价值观所决定。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在资本主义社会,利己主义是其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以集体主义是为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它关怀每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每个人自由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
其三,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为指南。人生观不同,决定了人们的理想人格的选择和实现也不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唯一科学的人生观,这决定了它必须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选择和实现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理想目标,从而它把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实现共产主义和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牺牲的人视为理想人格。
2.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特点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和以往理想人格比较具有下列基本特征:第一,阶级性。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它公然申明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要求和期望。第二,科学性。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本性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它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现实性,经过人们的努力能够变为现实。第三,先进性,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具有无比的先进性,它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无产阶级道德的集中反映,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内在的精神实质。第四,全面整合性。社会主义理想人格要求人们不仅实现道德上的完美,而且要实现人们的智慧、道德、情感、意志和审美的和谐一致和真善美的统一。
3.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功能作用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理想人格是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由社会存在决定,但是,它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理想人格对社会和个人的功能作用主要表现在:
激励功能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及其典范人物是人生的美好形象和理想目标,它能激起人们的向往、热爱和追求。首先,它表现为人们从观念上对理想人格的认同;其次,由于它适合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能产生共鸣,激发人们对它的热爱并转化为行为;最后,它使人们在感染和感召的基础上,产生模仿行为。
指向功能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为人们指明了实现人格完美的正确方向和道路。作为人格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它在人们对所有价值目标的选择中起着预先设定和指向作用,即在规定着人的意识、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方向上和人格发展方向上起重要的引导作用。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人们的人格形态呈现多样化,但是,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依然是我国社会和人民的占主导地位的人格发展目标。
动力功能 这是指对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的一种社会的需要和动机。人的发展离不开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社会所提倡和树立的理想人格及其典范确定为自己人格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使人们产生了实现和追求理想人格的巨大精神动力。理想人格的动力性还表现在它对人的需要和动机的“提携”作用上。人一生当中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需要和选择,包括人格发展的不同需要和选择,理想人格的价值目标能够帮助人们把需要目标和层次的选择最终确立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上。
自觉功能 对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及其典范的宣传和影响,能增强人们实现理想人格价值目标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理想人格的设计、塑造与实践。这样,在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目标下,人们可以自觉地确立人生目标,把握人生方向,自觉地寻求达到理想人格的路径,自觉地调整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距离,自觉地去克服人性中消极的东西,实现自我的真正超越。
文明建设功能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有力杠杆。人格中总有一种生长、发展、建设自己的内驱力,有改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个人潜能的前进力量,这种力量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因此,人的本质力量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实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杠杆。
超越或批评性功能 理想人格映照了理想社会对人的本质发展的要求,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人格发展的参照系,人借着这一参照系,不断反观、审视、反省、批评现实人格的缺陷和不完善之处,完善和修正自我人格的需要和动机,接近或趋于理想人格,实现人格的最高价值。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高于现实人格,是现实人格的参照系,因而,对现实人格具有批评性的“反照”和超越功能。
4.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生成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培养、塑造和实现是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理论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生成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过程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从过程性上看,理想人格的生成具有历时性。理想人格是人格未来的目标,它只有内化为个我理想人格,才能转化为人格的自我完善的实践行为。因此,理想人格的生成首先是理想人格的自我认同和确立,即对理想人格的自我确认和确证,其次,是实现人格自我完善和完美的实践。这二者的统一表现为知、情、意、信、行的统一过程。在这里,人的理想人格目标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走向理想人格的实践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复杂性上看,理想人格的生成具有复杂性。就人格成因而言,遗传说、社会文化决定论、学习论、潜意识机制论、社会关系说等人格成因理论表征了理想人格生成的复杂性。理想人格的生成还要受到来自父母、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人格及理想人格的生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不仅因为子女与父母是最亲近的人际关系,而且由于其可塑性强,因此,父母的赞扬或谴责,对其个性形成影响极大。人类学家也认为,父母对儿童的家庭养育方式不同,对人格的影响也就不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人格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荣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对学生人格施加影响。其中,教师适宜的人格品质对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其专业的影响。此外,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人格的支柱。总之,理想人格的生成体现出的复杂性,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之,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复杂的过程性意味着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培养、塑造和实现是我们社会和人们永远的共同的追求。
四、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在我国的实践
当社会主义理想社会成为先进的中国人的追求时候,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实践也随之展开,因为,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推动和创造。“五四”运动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特别是无产阶级及其共产党人就把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社会和培养、塑造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直至今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理想社会和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依然是共产党人最重要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是我国社会和人民共同的目标追求。
1.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在我国的实践轨迹
革命时期的人格锻造 理想社会的实现需要理想人格来推动。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的理想人格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锻造成长。因为革命斗争是锻造和培养革命的理想人格的最好方式和途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我们党不仅重视发挥人的革命精神的作用,重视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们具有无比的革命精神和道德品格,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具有实事求是、大公无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这些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尽管是在革命战争的特殊时代和特殊环境中生成,但是,其精神和品格,理想人格及其典范,是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重要保证。革命的理想人格及其崇高精神和高尚品质,也是建设新社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过渡时期的人格改造 建设社会主义理想社会,意味着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必然要经历一个制度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的过渡时期。毛泽东说,社会主义改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一方面是人的改造。通过所有制的改造实现人的改造,通过人的改造使其成为具有独立平等的社会主义新人,从而适应和满足建立新制度和新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是所有制改造和人的改造的创造性结合的体现,其功绩之一在于通过制度的改造实现了人的改造,使人的精神、人格发生质的变化和飞跃,为建设社会主义理想社会准备了人格的条件,使人们进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本质的新时代。
建设初期的人格塑造 消灭贫穷,建设富裕发达的社会主义需要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为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即开始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设计,例如“五爱”以及毛泽东提出关于“革命接班人”五项条件等。另一方面,在各条劳动战线上推出了许多理想人格及典范人物。在教育的层面上,从建国初到六十年代初这一时期,小学、中学和大学都特别重视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和理想人格教育,共产党的确培养出了自己下一代的接班人。当然,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设计和教育也有教训。首先,社会主义理想人格设计具有一定局限性,具有政治和伦理的取向,缺乏全面整体性;其次,具有短期行为和政治的功利性;再次,过分强调理想人格的统一性,缺乏层次性和多样性;最后,所培养的理想人格是脆弱的、不稳定的和单向度的,无法经受历史的考验。
“文革”时期人格挫折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培养遭受严重的挫折和失败,“教育要革命”、“反潮流当闯将”、“造反有理”盛极一时,“白卷”先生被视为理想人格和榜样,这使得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在十数年间所形成的远大理想、纯洁心灵、崇高道德、献身精神等这些有价值的精神财富,被引导到错误的方向,在政治斗争中被利用、被欺骗、被践踏。人们“以最纯洁的心灵,最高尚的理想,干了最坏的事情”。十年动乱是我们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一场深重灾难,造成了中国人的人格扭曲和社会主义理想人格追求的迷失,导致国民人格素质培养的间断,使中国人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背上了沉重的人格包袱。
改革开放时期人格新塑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与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培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平台,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培养又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建构和培养。首先,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理想人格标准。其次,重视人格矫正工作,对经历“文革”动乱的人们进行心灵抚慰和人格矫正。再次,加强人格教育,通过教化改善人格结构,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第四,弘扬社会新风,树立理想人格典范,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2.我国学校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实践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在理论上,我国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这是由我国学校教育的本质和学校教育所肩负的使命决定的。学校教育归根到底是开发、塑造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心灵。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和塑造完美的人,是对个人的成长进行指导,是对人的道德灵魂的关怀,使学生具有主体创造精神和整体协调能力的人。我国学校德育承载着一项伟大的人文主义使命,以人为中心,发展学生的德性,指导学生过有德行的生活,使学生心灵美好,行为合宜,人际和谐,守义应变。换言之,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所在。
在实践上,我国学校教育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工作。不过,在以往,学校教育在德育目标上存在失误和偏颇,即从政治角度诠释德育,确定德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德育又被归结为政治教育,德育目标因为政治形势和政策的变化而模糊不清,德育行为因为缺乏目标的连续性而无所适从,德育模式死板僵化、封闭保守。历史教训表明,学校教育须从长远的和战略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高度确立德育目标,建构德育模式。我国学校教育目标应当建立在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的理想人格培养和塑造的基础之上。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目标出发,我国学校建构了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这一模式是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为终极关怀,运用各种德育资源、途径、手段,实现学生理想人格的德育机制。
50年来,我国学校德育无论从内容的确定、资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教育途径和手段的应用,都是在这一模式当中展开、运行和发展的。尽管我国学校德育面临诸多困难、问题和挑战,但是,在培养和塑造理想人格上取得了很大成就,道德教育理念和道德教育模式的运作体系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学校德育是学生理想人格培养和塑造的重要平台,但是学校德育的作用不能从时效性上来考量,因为德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潜移默化和久远的,甚至是一生的,许多人把自己事业的成功归结于学校德育,正是良好的学校德育奠定了他们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础,所以,学校德育具有终生的教育价值。
我国学校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为主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人借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否认学校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借口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而否认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的价值和意义。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否认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学校道德教育上的自由化表现。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学校道德教育及其模式应当改革和创新,但是改革和创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为前提。离开了这一前提,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就会迷失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学校道德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培养、塑造和实现一代乃至几代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及时代新人,这是我国学校的使命,也是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建构的基础和出发点。新中国成立50年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和内核。尽管今天中国社会的变革使我国学校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受到严峻挑战,尽管人们的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动性,尽管人们带着疑虑的眼光来审视当下道德教育模式的价值和作用。但是,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模式。
标签:人性论论文; 人格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