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科学解读《黄帝内经》证实经络的生成与真相论文_王盛荣 王桂芝 王锡旺 赵辉 王锡康

用现代科学解读《黄帝内经》证实经络的生成与真相论文_王盛荣 王桂芝 王锡旺 赵辉 王锡康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人民医院普集分院 250200

【摘 要】背景:中医是中国的国粹,经络是中医的灵魂,为此我国曾三次将经络的研究列入国家级重点攻关课题,第一次是1972 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立项;第二次是1989 年,作为唯一的医学课题列入首批自然科学基础性研究;第三次是1992 年,作为予计在本世纪内可望取得有中国特色的成果项目;但均未成功,为此我们选择了该项目的研究。方法:以全新的视角,全面研究《黄帝内经》有关经络的学说﹙原文﹚,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理解学说中蕴藏的内涵,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对应古代和现代对同一种物质的表达方式和方法的不同,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果:发现经络是宏观的概述了人体从生命的合成到凋亡的整个内在环境的全过程,现代人未能真正理解经络的内涵。结论:中医和西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等的描述是一致的,经络是物质存在的,《黄帝内经》博大精深。

【关键词】经络;经脉;孙络;孙脉;细胞;气血;水;水溶液。

【中图分类号】S853.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077-02

1 对经络的缺失性认知

现代人对经络断章取意

1.1 原文 脉度第十七: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1.2 原文 经脉第十: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1.3 原文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

1.4 解读1.1;1.2;1.3 原文的内涵是:说明经络的命名、分布、走向功能等等。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在里深而不见”指的是“动脉”范畴的部分,在“动脉”里的,称之为经脉、络脉和孙脉。相对而言,在动脉血管以外的称之为经络、支络和孙络。说明经是主干,存在和运行于组织之间。人的肌肉大部分是顺着身体的方向而生的,可见经与肌肉同向,是指从头部到脚部这个方向的“通道”。每经的分布长度相对于人的身高,即指的十二经络等。这里已经很清楚,是现代已知的内容。“支而横者为络”也就是相对于经而言,络是横向的以及分支的成网络状。这种“横向加纵向”“主干加分支”的描述经络的网状结构是古人的一种描述方式,意在表达经络在人体内是“上下里外交互连接”的一个整体。络的近端与经相连,远端与孙络相连,而络之别者为孙,即末端是孙络(孙脉)即孙络是代表经络的最小单元,也代表经络的最远端。1.3 原文的意思从语法上讲,是以简称的“络”来包括各种经络,其中也包括“孙脉”“孙络’,并且在后面很多篇章中,从语法上又经常用简化的称谓“络”来包含主络和孙络,所以到后来的学者,大多就只认知到经络而忽略和不讲孙络了,再后来就更被简化为:主干为经,支干是络了。因为内经没有专门讲述孙络的篇章,孙络位置变成了千古之谜。这样由于缺失了孙络,经络就成了不完整的体系,也无法讲通。经络是如何运行的,变成了一个“不科学”的学说,以至于导致现代很多人,特别是一些西方人认为经络是虚构的,是不符合物质特性的,并导致西方国家中很多人称中医理论不科学,不予承认中医。

2,经络理论中关键的“孙络” “孙脉”经络已经讲到细胞级

2.1 原文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2.2 原文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2.3 原文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

2.4 原文 痈疽第八十一: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

2.5 解读 本节的2.1;2.2;2.3;2.4;这些原文在讲人体生理及疾病生理时,却指明了“孙络”、“孙脉”的确切位置和功能。也进一步证明了,从语法上很多章节的“络”的称谓也包括了孙络和孙脉。原文的内涵是讲明了由皮肤向内脏的病理信号的传导,以及谷物变成能量的运行渗透过程。孙络、孙脉从位置上讲是经络的最远端,并且从功能上来讲即相当于现代的细胞单元位置及功能。2.1;2.2;2.3 原文,都说明皮肤的位置就是孙络孙脉的存在部位,皮肤是有细胞组成,这种生理病理的信号传导极相似于现代所知的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证明内经所说的孙络和孙脉就是一个人体组织的细胞单元。2.4 原文则从另一个角度讲了人体正常营养的吸收代谢及调节功能的平衡。同时也说明谷物入肠胃变成可吸收的营养液后,首先渗入孙脉。继而注入经脉渗透成为营养全身的能量。此学说也说明了是胃肠粘膜细胞首先对营养液的吸收。完全相同于现代医学所阐述的,细胞内外各种液体的代谢过程。因而也可以证明胃肠粘膜细胞就是一个一个的孙络孙脉,并从其他篇章里,说明经络内运行的是气血,气血在人体无处不到,因而这就都说明,人体各部的不同的各个细胞及细胞间的活动,都是孙络孙脉的位置和变化活动的所在,即孙脉是指细胞内部,孙络所在的位置含义是“在细胞的内和外”,在外即包括细胞基质和粘附物质,并清晰的说明,孙络和孙脉满则“注入”、“渗”、“溢”等方式向络和经构成的网络传递、布散。孙络和孙脉构成了代谢过程的基础条件。同时也说明经络所指的某些部分并没有自己固定的壁,而在各组织内和组织之间运行,各组织即是除动脉以外的,如静脉、神经、肌肉、淋巴、等各类系统及组织。此部分可近似于现代医学的组织间液。

综上所述,孙络、孙脉就是现代医学所讲的一个细胞单元的位置及代谢过程。人体“络”的远端既是连接到每个细胞的内在和外围。孙络孙脉就是指的每个细胞单元的内外所在,在细胞里者为孙脉,在细胞内和细胞外者为孙络。这样有:经,脉,络,孙脉,孙络,即构成了一个人体内在环境的完整的运行机构,它较现代西医更为宏观,包络的更为全面。从而也可以理解了内经所说的“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内涵。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2.4 原文是《黄帝内经》最后一篇学说的开头,从所处整篇文章的位置上看,也就是古人用此学说,对人体经络做了一个精辟的阐述总结。

3 经络的生成

精子和卵子即是经珞中精的成分之一

3.1 原文:经脉第十: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2 原文:经别第十一: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3.3 原文,天年第五十四: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3.4 解读:3.1,3.2,3.3 原文的内涵是人体的经络包括经脉,是在人体胚胎时就已开始,随着胎儿的发育成熟,经络在母体内就已经完全形成。当胎儿出生离开母体,并发出第一声哭声和已能吸允乳汁的时候,经络即开始离开母体的运行而自行运行了。经络参与了生命的合成,形成了人体代谢,传导,调节,生长以及凋亡等各个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生理活动的体系。并伴随人的一生。

4,经脉和经络构成了人体的主要循环相当于现代的动脉和静脉为主的人体循环

4.1 原文 经脉第十: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4.2 原文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3 原文 脉度第十七:岐伯答曰:气之不得不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4.4 原文 营卫生会第十八: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4.5 原文 营气第十六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4.6 原文玉版第六十岐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

4.7 解读:本节原文内涵:从人出生,经络已通之际,血和气即独立于母体而开始独自运行,并说明经络内运行的是血气。血气主要来源于肺和食物摄入消化后生成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通过经脉和经络流注于全身,在脉里者为营,营在脉里,即在动脉血管内,在脉外者为卫,即指以静脉为主的所有通道,营卫为气血的隧道,这可以进一步说明经络气血是运行在组织之内,在内的在末端细胞位置的称之为“孙脉”。“在脉外者为卫”,说明同时气血也运行在组织之外,组织之外的在末端细胞位置的称之为“孙络”。并说明营卫是相互交换运行的,主要交换位置在“孙脉,孙络”。经络运行包括如血管淋巴等有自己的壁的管道内运行,也包括没有自己固定的壁,而是运行于各组织之内及各组织之间(所说的“分肉之间”)的运行。以经隧、溪谷等形式,内灌脏腑,外濡腠理,流溢于全身,保持人体内的一切平衡。如水之流,如日月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5,经络运行的气血是人体的各种水溶液宏观的指出了人体所有运行的物质

5.1 原文 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5.2 原文 决气第三十: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5.3.1 解读 本节原文的内涵:本节原文阐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中医所说的气,并不是空气的气。中医所说的气:精、气、津、液、血、脉,包括了人体所有可流动状态的物质。也就是说,中医所说的“气”是指“液体”,再进一步分析理解“异名同类”的内涵,构成这些多样液体的共同的物质只能是水。是水参与形成的不同成分的液态环境,因而我们得以理解“气”就是指体内运行的液体(气组成了身体的内环境)。中医所说的气不仅参与了生命的生成,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物质,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生化反应进行的场所,是信息传导的条件,是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的运输过程,是运输的方式等等。反应出人体生理平衡和病理生理的具体表现。这也是《内经》所说的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的重大意义。并使我们得出“经络”即是人体的液体环境的总称,在人体内无处不在,他在不停地运行和交换各种物质来保持身体的获取营养,排除废物等,伴随人一生。同时也进一步证明,气血是通过经络的孙络和孙脉来实现了在人体无处不到,更进一步说明孙络和孙脉既是指一个细胞单元所在的内外环境位置。

5.3.2 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内的液体环境不是简单的以纯水的方式存在,而是以各种形态存在。体内的水和其中的物质共称为体液:如血液,胆汁等等。他是构成细胞的生存环境,也是构成细胞本身必不可少的成分。所有细胞的生命和正常活动,都要求体液的组成相对稳定恒定。体内各种各样的膜把体液分割成两个部分,在细胞内部的称谓细胞内液(组织液),在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组织间液)。新生儿水占体重的百分比高达75%,一般成年男性占体重的60%。这些液体在细胞外,位于细胞之间的称之为间质淋巴液,占体重15%左右。在血管内的称血浆,占体重5%,脑脊液,关节液以及胃肠分泌液占人体1-2%,结缔组织,软骨组织和骨质中的也属于细胞外液。这些溶液处于不停地运动交换状态,这些运动以转运和交换等方式发生于机体与外环境,以及体内血管内液—间质淋巴--细胞内液之间。这些运动有主动与被动,梯度转运或弥散或渗透等形式进行。是人体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看来这些都完全相同于中医中“气的运行”的概念所包括。

5.3.3 从5.1;5.2;5.3.1;5.3.2;中可见古代与现代是在不同年代,不同角度,不同的背景,不同命名在讲述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人体水分组成的水溶液的内环境”。现在可以说明内经所说的经络就是人体的水溶液环境。他包括处于其中和溶解于其中的各种物质。经络没有自己固定的外壁,(也可以理解为体内的各种各样的膜组成了他的松散式的外壁)是存在于人体各种各样的膜之间,经络的运行以转运和交换和再生等形式发生,以主动和被动,梯度,弥散和渗透等形式进行。只有在液态状下这些运行才可能进行,只有在液态下,才可以构成各种信号的传导条件。中西医两者是同理的,并不矛盾,是融会贯通的。

6,经络整体运行基本概念 和现代医学是相同的 (后附中医经络整体运行示意图,见后页)通过对《黄帝内经》经络的探究,说明《黄帝内经》是以宏观的角度,以经络的形式阐明了人体内在环境的运行及信号传导等方面的学说。研究证明黄帝内经中讲述的人的经络不仅是现在人们所应用和理解的十二经络、任督两脉,奇经八脉等。内经所以指出了十二经脉等,是为了进一步说明,人生在天地间,而对应于天地的十二个月,十二时辰,十二经水,四海等等,这些对应进一步说明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应对应大自然,人的自身要与自然保持平衡。人体每条经络都是内连脏腑外连表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古代的科学背景还不能进行精细的人体解剖和观察,所以不能用细胞的微循环代谢及各种信号传导的方式来描述人体的运行。但中国古人已经掌握和了解了这种体内的运行和交换,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描述和定义,这就是经络理论。它包括了现代的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的体循环、肺循环、动脉静脉及淋巴、神经等细胞的微循环以及细胞间的各种信号传导等等。这些都是《黄帝内经》经络的范畴。如果把经络简单的理解成十二经络,并用声光电等现在手段去探究十二经络的存在以及探究经络里面是什么成分,就成了完全片面的一种理解。这就完全违背了《黄帝内经》的宗旨。其实经络理论就是《黄帝内经》用于描述人体内部交换的一种“载体理论”。

我们根据《黄帝内经》所说经络与现代医学,解剖学等进行结合分析和研究证明,《黄帝内经》的经络的描述就是人的内环境的整体描述。虽然《黄帝内经》中分了十二经脉等“很多不同的经和脉”但每条经脉运行的都是“气血”,都来自“气血之海”,都是有经脉、经络、络、孙络、孙脉进行运行的,也就是说他们虽然被命名为“某某经,某某脉”但本质是一样的。对于学习掌握经络学说,必须先理解和掌握这一原理。为此我们根据《黄帝内经》的经络学说描绘了一个“经络整体运行图”以便于理解经络运行的概念。十二经络等所有经络的运行原理都是相同于“运行图”(见附图)。经过我们的研究,使得中医经络理论得以和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这样学习经络的人们就不会再难以理解“神秘的经络”,从而使得中医和西医真正的结合起来,为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

7,讨论

《黄帝内经》作为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论著,用“经络学说”这种理论架构,阐明了现代科学体系所知道的人体内环境的物质交换运行和各种信号传导。他详细描述了人体生命开始以及人体整个生理过程,病理过程等的最基本机理。描述清晰,表达准确,岂不“神”哉,这正是古人的伟大。现代人把经络作为内经留下的谜团,是后人只用了工匠的水平,正如《内经》所说:“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费绳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不把人体作为整体来分析,而是“按器官组合起来的机器”。所以不能全面理解和悟出文字中的内涵。由于内经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的学说,不像现在的专题,是从头到尾来按章按节的来进行连续性的阐述,因而不能全面的理解内经的描述方法,就不能理解经络学说。我们中国文字的表达方法很多,古文中简称,代称是很常见的事。内经等古文献都是经常以简化的一个字来代替名称,内经中很多地方孙络或孙脉都简化称为络和脉,很容易被理解为通称的脉络。这就更增加了理解难度,正如不能理解孙络以及孙络位置的“所在确切位置”的特殊性,就和阅读时的简化有关,近代和现代我国的教科书上已经将“孙络”和“孙脉”删去了,没有了孙络和孙脉,经络就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后来的学者所学的教材不是原著,而是经过编写的教科书,为师者不明白,所教的学说自然引人误入歧途的去错误理解,如中医中的“气”,”痰“,确切的是指的什么意思,十有八九答案是错误的。西方有些学者不承认中医经络,其实他们所用的打针输液都是“经络用药”。心电图、脑电图等也是经络的信号传导。经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物质,只是五千年前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了这样的一个名字而已。

中医经络存在的明确确定(准确的说是明确的解释清楚),是打开了中医经络的一个新的突破口,是打开了一个窗,使得人眼前一亮,使得长期困扰人们的经络问题得以明了的解决。再不会发生切开人体找经络,而对经络视而不见。这将使中医理论得到完善,使中医西医都会受益,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将会推动世界医学的统一与发展,更快更好的造福人类。也必将解决中医在西方世界不被接受的“囧状”,将中医和西医真正的结合起来,使全人类都享受到,《黄帝内经》这个伟大宝库的恩典。

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对《黄帝内经》的领悟和阐述可能有不当或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补正完善。

论文作者:王盛荣 王桂芝 王锡旺 赵辉 王锡康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3

标签:;  ;  ;  ;  ;  ;  ;  ;  

用现代科学解读《黄帝内经》证实经络的生成与真相论文_王盛荣 王桂芝 王锡旺 赵辉 王锡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