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
常丽杰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来源。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笔者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提出在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校教育,以及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信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举措。同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关乎党和国家安全,决定了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来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根植在中国人民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源头”“基础”。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忠报国”“杨门虎将”等传递的都是爱国民族精神,它们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来源。此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改革创新精神。先秦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除旧布新的改革思想。“商鞅变法”及近代以来仁人志士致力于中国改革和变法实践,是中国改革创新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改革思想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改革方法论,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奠定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主人一家都离开了北平。把病人留给外甥和妻子照顾。因为病人是个瘸子,他们打算把病人送到一个市立慈善组织,同意出钱让她住在外面的调养院里,安排她去妇女济贫院,但是拒绝接她回家。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二十四字的内容表述,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又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安徽桐城“六尺巷”[2](62)的故事体现的是邻里互相谦让。“孔融让梨”传达的是谦让精神。这两则典故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文明”和“和谐”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两者一脉相承。此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791)的诗词文化传递的是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有关劳逸的内容表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二,重视九年义务教育,让青少年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发现诗词古文中的理,就是在拓展我们的思维,就是让我们能够从新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人生。如果仅仅是知道其中的理,但却不能结合到自己的思维中和自己的生活中,这样的理其实是死理。这只是古诗文中理的第一个层次。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本质上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即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让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从而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格局。“课程思政”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一切知识的传授、应用之中,从而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论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新时代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中国由一个文化大国转变为文化强国。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新时代下大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中,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党员干部、家庭成员、企业职员,还是校园学生,无论是强化教育、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还是实践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势必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播撒到中国人民心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悄然释放、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源远流长,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充分展现出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长河一般,流淌在中国几千年里的历史长河中,千锤百炼,铸就时代精神。通过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和关系,认识到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需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青少年是接受教育、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期,九年义务教育承担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已经是老生常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源远,可以成为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突破口。具体而言,学校可以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适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课程或者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学习交流会。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既增强教育阶段学习的趣味性,又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等做好铺垫。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
2.4 位点保守性分析 ACE基因c.1028G>A和c.2948T>C位点的物种间较保守性序列比对(图2),提示两位点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
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党委在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肩负重要责任。高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很有必要。
新时代下互联网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青年学生的阅读方式和消费方式。高校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容易受到冲击。网络购物成为高校学生的主要消费方式。一些青年学生容易盲目消费,容易沉迷网络游戏,值得注意。
再者,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沉淀,是中国革命光荣历史的伟大见证。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文化思想,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精神形态。
第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此外,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是对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折射。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会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会有优秀文化的繁荣昌盛,就会有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它会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软实力,有利于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建立相对应的管理体制,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络,对于各项规范要求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在第一时间进行分析,做出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对于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彻底杜绝因为施工方操作不当所引起的事故产生。
三,丰富高校文化形式,让高校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染中进行自我塑造。
幼年是一个人接受教育、开始成长的第一步。身为中华儿女,自幼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一,在学前教育中,幼儿园担任着重要职责。在幼儿教育中,可以在幼儿课程中增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孩子在人生启蒙阶段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让中华优秀传统的精髓自幼伴随孩子成长,奠基好成长过程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第二,家庭要担负起启蒙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刻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 ”[4](184)家长在孩子的幼年时期,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一方面,身体力行做模范,让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团结邻里的中华传统美德践行到日常生活中。父母言传身教,孩子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会缓慢地、逐步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一方面,在幼儿刚开始认识事物、咿呀学语的时期,适度用中华传统诗词和中华典故做引导。这样,在幼儿的记忆起步阶段,就能达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育的要求。
一,从娃娃抓起,让幼儿自幼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例如,高校党委、团委可以定期举办校园传统文化节。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合起来。古今结合,利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形式,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家庭观念和消费观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过时,儒家传统文化中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神放置在新时代高校青年教育身上仍具有时代价值。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自然形成一种天然屏障,以抵御负面思潮的冲击。
再如,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意义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以思政课的形式授予学生。建议高校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课进行融合教学,创新教学方式。让高校学生通过思想课认识党相信党、熟知国家的顶层设计、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主要教学目标。辅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从内而外地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知,爱国爱党,更坚定中国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人民群众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渲染。
近年来,《见字如面》《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非凡匠心》等大型电视节目相继播出,受到热烈反响。这些电视节目重在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而得到观众认可,收视颇佳。社会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民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民族就不会落后。在社会中,一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和文化思维便指日可待。在这种情况下,再加大力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就会势如破竹。除了在广播电视领域鼓励传播与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更需要将理论付诸实践。完善文化广场、图书馆等基础设施也是很有必要的。再者,从空间而言,城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占据资源优势。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应该兼顾滞后地区。无论是生活实体和电视节目制作,还是城乡文化均衡化发展,在全面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都容易让人民群众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美娟啊,今天下午出车祸了,说来也邪门儿,居然被一辆没人开的车给撞死了。”安安挂掉电话,剩下凌薇握着手机发呆。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两者都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血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来源,是根基,是基础,是价值支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息息相关。在新时代下,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钟芳.六尺巷[J].发明与创新,2016(8).
[3]胡淼著.唐诗的博物学解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
[5]郑晶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7.
[6]李荣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5.
[7]罗宏宝.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
[8]李腾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N].湖南日报,2018-11-20(012).
基金项目: 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SKL-2018-180)阶段性成果。
标签:新时代论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文;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