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化的工程建设中,其施工技术是决定施工质量的关键。这些年混凝土施工技术在科学层面和技术层面上都获得了长足的经验与进步,可是许多企业在施工建筑过程中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把控不到位,所以各个施工单位都要对这项技术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混凝土的原材料到配料、搅拌及运输以及混凝土的浇筑、施工缝、捣实、养护等技术进行严格把控,以保证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质量进而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作用。
关键词:土建施工;混凝土;技术
1 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混凝土已经是土建施工中最主要的材料,所以混凝土的质量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可是在很多施工企业,混凝土仍作为一种普通材料对待,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及特殊性。我国的土建施工对混凝土原材料的取材大多也是就近取材,没有关注其质量,这就导致混凝土承载力达不到要求,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甚至会导致事故的发生,造成个人、企业的重大人身财产损失,也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在建设过程中是及其重要的,需要引起施工单位的注意。
2 施工阶段混凝土结构特性
2.1 施工工序的复杂性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通常包括以下工序流程:准备工作―测量与放样、模板安装―钢筋绑扎―埋件安装―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等。这些工序工作面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给施工质量管理控制带来困难。
2.2 施工工序产品的过程性
工序产品的过程性是指工序产品不直接构成建筑最终产品,工序产品可能仅是为制造建筑产品的临时支架,如建筑模板支撑系统,或虽进入最终产品,如混凝土,钢筋等,但必须与其它工序产品融合构成新的筑产品,并由此造成工序产品的不可替换性。
2.3 施工工序产品的易损性
混凝土结构施工工序产品的易损性是指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前道工序产品作为后道工序产品施工作业的平台和支架,受后续工序施工作业影响,其品质会遭受破坏。而且,前道工序成果在后道工序实施后,通常会变成隐蔽工程,其缺陷不能及时识别:即使未隐蔽,也会因混凝土的硬化成型,使缺陷的处理异常困难,由此造成现浇混凝土建筑结构开裂质量问题,严重的发生倒塌事故。
2.4 施工期混凝土结构的时变性
新浇筑的混凝土重力荷载以及施工活荷载,必须通过模板支撑以及二次支撑传递到下面先前已浇好的一层或多层楼板,在每一阶段,施工荷载都由混凝土时变结构和支撑系统组成的临时承载系统承担,这一临时承载系统的形状和混凝土材料性能与支模层数、施工周期密切相关,其承担施工荷载随施工工序不断变化。这种由混凝土时变结构和支撑系统组成的临时承载系统称为时变结构体系。在一个施工循环内的不同施工工序: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底层支撑拆除,新浇筑楼层上架设模板支撑、钢筋绑扎等,由于作业性质不同.各工序所需施工设施、材料、施工人员数量差异较大,导致作用于时变结构体系的荷载随施工工序(即随时间)不断变化。钢筋混凝士结构材料性能的时变性。
3 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
3.1 混凝土的性质及配合比
首先是要选择合适的水泥,同时注意严格控制水泥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水泥水化的过程当中会释放出极大的热量,水化热聚集在结构内部就不易散失,因此为减小温差就必须尽量选用水化热低,而凝结时间长的水泥;其次为了不出现泌水现象,影响到施工质量和施工速度,必须选择泌水性的品种,或是在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使得用水量得到降低;另外,进行配合比设计的时候,需考虑到不同环境,不同条件和不同质地等等的具体要求,尽量计算出最合理有效的比例,并进行试验验证;最后要注意的是在搅拌混凝土之前,均应根据当前测定的骨料含水率来随时调整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骨料含水率测定频率可视天气情况酌情进行增减。
3.2 混凝土拌合
在确定材料之后,应该对其进行取样,然后交由相应的实验室来进行配比的设计,避免采用经验配比的方法,避免少配、错配、漏配等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事件发生。然后应该对适配完成的混凝土进行性能的检测,然后才能进行大量的混凝土的拌合。在施工中应该经常对骨料的含水率进行检测和调整。在向搅拌机具中投料时应控制在机具的额定容量之下,拌合中应该随时对拌料坍落度和离析现象进行监测。
3.3 运输
在对混凝土精心运输的时候应该按照形势采取不同的运输方式,如垂直运输一般采用提升架、起重机等运输,现场搅拌的时候采用手推车,小型翻斗车等进行运输,在楼面上多用手推车进行运输等。在运输过程中应该保证混凝土的均质性,以免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或者发生产生离析、砂浆流失、沁水等现象,为了保证最短的运输时间,使其在初凝之前就浇筑完毕,应该尽量减少其运输的周转次数。
3.4 混凝土的浇筑
浇筑混凝上时应分段分层进行,4层浇筑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般分层高度为插入式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人小超过500mm平板振动器的分层厚度为200mm开动振动棒,振捣手握住振捣棒上端的软轴胶管,快速插入硷内部,振捣时,振动棒上下略为抽动,振捣时间为20-30秒,但以硷而小再出现气泡小再显著下沉、农而泛浆和农而形成水平而为准使用插入式振动器应做到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按顺序进行,小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小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般为300-400mm),靠近模板距离小应小于200mm振捣上层时应插入下层混凝上而50-100m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浇筑混凝上应连续进行。
3.5 混泥土的振捣技术
混凝土振捣时,应对混凝土的坡脚、坡中部、坡顶三处进行三道振捣。这三道位置需符合要求,再经过合理的配合,才可使振捣覆盖全部坡面,从而使混凝土振捣密实在使用振捣棒时,需控制好振捣时间与振捣棒插入的深度,其深度最好在下层的混凝土50毫米以上,移动间距在40厘米左右,振捣棒需快速插入、缓慢拔出。在混凝土密实后,需采用刮杠将混凝土的表面刮平,而混凝土终凝前需用木板抹平,其次数应多于两次。
3.6 养护
混凝土养护工作在混凝土工程施工结束之后进行。养护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减少混凝土裂缝和坍塌等引发的质量问题。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混凝土养护工作,尤其是混凝土早期养护工作对混凝土构件的整体质量有直接影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施工企业还应该对大面积的混凝土构件实施蓄水或者漏水养护,养护的时间通常控制在20天左右。如果混凝土构件的体积较大,施工过程中必须解决水化热问题,在实施降温措施的同时,还应该减少水化热引发的质量问题。
4 结语
混凝土的原材料比较丰富,成本价格低廉,在施工过程中生产工艺简单,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了建筑行业的青睐。在土建工程混凝土进行施工时,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严格监督混凝土施工的整个过程,避免出现各种问题影响到混凝土施工质量,提升土建工程的工程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妍.探讨民用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J].低碳世界2014.
[2]伍崇明、丁德馨、陈良柱、赵景发、黎世龙屏蔽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J].核动力工程2008.
[3]王向辉.对公民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分析[J].新材料新装饰2014.
[4]李翰文、王坤明.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重要性进行分析[J].房地产导刊.2014
论文作者:陈永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混凝土论文; 工序论文; 振动器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产品论文; 水化论文; 荷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