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思维论文,浅谈论文,小学数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就小学生而言,对数学题的解答方法,只要不是教师已讲过的或阅读书本获得的,都属于创造性思维,想出好主意的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一些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如果学生被动地学习数学,甚至对数学不感兴趣,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然而,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天生的,它取决于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这里所说的学习情景,实质就是问题情景。当学生有了“吃桃子”的欲望,而不能现成拿到“桃子”时,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例如,教材中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常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量水或沙的实验而得出的。当用实验法得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后,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不是圆柱和圆锥容器,而是用同样材料制成的等底等高的实心圆柱和圆锥,你能得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答案:一、根据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也就是物体的体积;二、根据重量关系得出体积关系)另外,还可以在课尾创设问题情景,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前一课时的课尾,可设计这样的题曰:计算7+7=、7+7+7=、7+7+7+7=、7+7+…+7(100个7)=,当学生感到100个7连加太繁时,教师指出:“当相同的数连加而且加数很多时,人们发明了一种比加法运算简便的运算方法——乘法。乘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方法呢?下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样处理,为学生创设了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情景。
二.培养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
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集中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同。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例如,在低中年级教长方形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实物,然后引导学生抽象出图形,分析它的特征:有几条边,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有几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每个角是什么角。最后形成长方形的概念(不下定义),明确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在长方形的概念形成以后,可以让学生判断一些几何图形是否是长方形,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楚。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的能力。
发散性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和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应当出具有多种答案的题目,旨在获得各种各样的正确答案而不是只要一个答案。学生可以在寻求各种各样答案中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份。
三.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对问题能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一题多变,根据问题补条件,根据条件组合应用题等都是训练思维流畅性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生学完乘法的初步认识以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先把下图中的三角形用直的虚线分成几个几,再写成乘法算式,看谁写的乘法算式多。
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能画出以下两种:
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则在此基础上还能画出以下两种:
思维特别流畅的学生则在上面图形的基础上,还能画出下面的图形: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对问题作出不同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份。比如上面一题,有的同学这样划分:
这位同学的思维是值得鼓励的一种求异思维。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对所求问题随机应变的能力。例如,当学生学完表内乘法以后,可安排下面的题目让学生练习:“5×2=、5×3=、10×5=、50×2=”。一般的学生碰到“10×5=、50×2=”这两道题时表示没教过,无法解答,而具有思维变通性的学生则会从5×2(2个5相加)、5×3(3个5连加)、5×5(5个5连加)中得到启发,算出10 ×5=50(5个10连加)、50×2=100(2个50相加)。教师要多肯定勤于思考和具有变通精神的同学,这对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另外,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抢答赛、智力竞赛等都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四.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缩短了思维的过程。正如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所说:“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忽视而又重要的特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或猜想,要尽量引导学生作出证明,即使学生猜错了或不完全正确,教师只能加以引导,绝不能以讽刺、挖苦等手段来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例如,求156和234、48和72的最大公约数。学生自然会用短除法求出:156和234的最大公约数是2×3×13=78,48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2×2×2×3=24,在此基础上教师提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是把公有的质因数连乘起来,还有什么方法求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教师的指点触发了学生的直觉思维。有的同学就会发现:156÷2=78,234÷3=78,所以156和234的最大公约数是78,48÷2=24、72÷3=24,所以48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24,这种方法是否有道理,师生一起讨论。因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积,这个数除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所得的商也就是全部公有质因数的积。
总之,作为思维高级状态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教师自己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其次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