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铜川矿业公司为例论文_马令科,刘凯

煤炭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铜川矿业公司为例论文_马令科,刘凯

陕西陕煤铜川矿业有限公司 陕西铜川 727000

摘要:铜川矿业公司在全国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中,是陕西省富余人员安置涉及最多的煤炭企业,为了做好人员安置工作,进行了多方探索与实践,诸如“走出去”创业、完善分流安置制度与机构、煤炭主业与其他附业并重、政企合作等多项举措在富余人员安置方面收效明显。为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提供参考经验。

关键词:煤炭行业;铜川矿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措施

前言

我国煤炭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设置多、层级多、员工多、社会负担过重等人力资源问题。随着”黄金十年”的过去,多数煤炭企业普遍亏损严重。同时,国家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钢铁、煤炭领域成为化解过剩产能政策的逐步实施,富余人员安置压力日益凸显。其中,煤炭系统约 130 万人亟待分流安置。这些富余人员安置是去产能工作的核心、关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对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作了重要部署。陕西省委省政府依据中央部署,制定了《关于建立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长效机制的意见》(陕煤化党发[2016]13号)[1]。

铜川矿业公司成立于1955年,截止2016年底,公司在册职工19178人。为响应国家去产能号召,关闭五对矿井,压缩贫瘦煤产能555万吨/年的情况下,富余人员13513人,是陕西省关井力度最大,涉及人员最多,面临困难最大的煤炭企业。为了能够切实安置好每一名受波及的职工,公司从富余人员的产生根源入手,分析了多种分流安置措施的利弊得失,结合自身现状,因地制宜地设计出合理的分流方案和实施方案。不仅保证了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而且切实维护了受波及职工的根本利益。为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提供参考。

1 富余人员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一、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普遍采取“多就业,低工资”,劳动力超标和效益差等问题日益凸显,企业办社会现象严重。铜川矿务局历史上配套了许多的辅助单位,诸如医院与学校,还负担起矿区家属区以及周边居民近24万的“三供一业”,企业负担较重,增加许多额外的就业人员。铜川矿务局设有29个生活后勤管理机构,后勤在册职工多达2906人,每年统筹外费用支出高达1.3亿元,仅2017年企业办社会费用亏损近2亿元。而且,旧体制下,企业内部的冗余组织机构过多,用人制度落后,无形中加重了人力资源成本。

第二、煤炭行业属于传统制造业,老煤企的开采技术水平低以及地质条件复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距甚远,企业招聘门槛较低,大量低水平的劳动力充斥在各个岗位上。随着煤炭行业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冗余劳动力凸显。例如王石凹矿设计产能仅120万吨,但是在册职工多达3500余人,与现代化矿井要求相去甚远。2015年底,王石凹矿关停后,在册职工全部面临分流。

第三、从国家层面上来看,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成为“新常态”。此外,环保压力逐年加大,开发探索新能源与推广清洁能源已经成为能源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新常态”下,一大批面临资源枯竭,服务年限临近或亏损严重等问题的煤炭企业,势必会产生大量亟待分流的职工[2]。

2 富余人员安置面临的问题

富余人员安置主要措施包括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关闭破产中,职工分流安置主要包括正常退休、提前退休、退养、社会职能和公用服务单位录用、自主创业和待岗创业、参与企业重组安置等途径。但是,分流安置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

第一、煤炭企业往往自身历史遗留问题多、关闭矿井影响面大、加之行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导致企业维护稳定难度加大,无力持续确保人员安置工作稳定进行。企业本身机构繁多,冗员较多,靠企业内部转岗分流安置的空间有限[3];

第二、由于煤矿远离城市,就业市场狭小,人员分流较难做到就地安置;职工技能工种单一,文化水平不高,年龄偏大,很难分流其他行业或企业;

第三、煤炭企业一般在当地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受限于煤炭企业所在地社会就业水平低、就业空间有限,因此,富余人员难以在当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企业也难以将富余人员推向社会。

第四、对外劳务输出具有不确定性因素,较难稳定实现人员安置。部分用工单位对外出创业人员以社会闲散用工或临时工形式进行管理,工资结算未按照“同工同酬”标准执行。打击外出创业人员积极性。

第五、国有企业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强,就业观念传统保守且短期难以转变,二次创业的能力与热情不足,对国家以及企业政策认识不足。此外,部分富余人员在企业内部具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加大了公司的分流安置的难度。

第六、由于企业无力单独负担人员安置的各项费用,加之企业自身往往亏损严重,人员安置方面的资金缺口较大。同时,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阻碍了人才向社会其他行业流动。

3 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的具体举措

铜川矿业公司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通过多项举措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 实施“走出去”战略

公司先后与陕西延长矿业公司、陕西益秦集团等五大企业集团,以及铜川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煤矿管理分公司为母体成立专业化团队,相继开展了煤矿托管、煤炭安全生产技术服务、铁路运营、工程承包等18个项目。特别是整体托管崔家沟和照金两个年产180万吨以上的煤矿,累计分流安置职工2000余人,创收4亿多元。预计“十三五”末,专业化生产服务项目年均收入达到10.60亿元,并安置富余人员5000余人。

通过专业化公司运营管理 “走出去”队伍,加之有上级单位与省政府的政策兜底,实现“走出去”人员与接收单位职工“同工同酬”,大大降低了“走出去”发展本身的不确定性。鼓舞了职工外出创业的热情。

3.2 加大公司制度改革力度

深化改革重组,建立健全现代公司制企业。精简公司机关和二级单位管理机构259个,压缩管理人员1552人。建立健全富余人员管理制度,成立了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管理中心,明确了相应人员安置渠道及薪酬待遇,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截止目前,公司进入富余人员管理中心享受富余人员政策2061人,其中:享受离岗退养1012人,实行内部待岗701人,选择自谋职业348人。

同时,整顿劳动纪律,对长期旷工和违反劳动纪律的人员进行了清理,依法依规与274名违反劳动纪律或长期旷工人员,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完善和规范非合同制用工管理,严格控制非合同制用工总量,腾出就业岗位,转岗安置富余人员。

3.3 煤炭主业与附业并重

(1)做大做强煤炭主业:为了稳定公司平稳发展,为安置工作提供充足资金保证,计划实施41个升级改造项目,释放优质产能,实现矿井高产、高效、安全、绿色开采。公司实现煤炭产能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此外,积极寻求后续资源,创造更多稳定就业安置岗位。“十三五”期间,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争取旬耀矿区职田区及焦坪矿区转角区两块资源作为接续矿区,并意向对铜川丰邑井田矿权申请。预计新增煤炭地质储量9.93亿吨。“十四、五”将投资81.14亿元,预计建成300万t/年职田煤矿、配套洗煤厂及煤炭分级提质综合利用工程。

(2)附业助力转型发展:截止目前,铜川矿业公司拥有19家非煤单位,涉及专业化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产业、新能源和新产业、旅游产业、现代化生态农业等重点方向。优化产业布局,创造新的就业安置岗位。关闭资源枯竭矿井回利用现有基础设备、资金,投资新项目促进老局的转型发展,安置富余人员。这些单位实现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自负盈亏,鼓励员工持股,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新能源新产业方面:盘活矿区闲置土地等,积极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可安置富余人员100多人;与陕西煤层气公司联合开发利用焦坪矿区煤层气、资源枯竭矿井煤层气进行整体。项目实施后,不仅可延长北区矿井服务年限,实现矿井瓦斯清洁利用,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也可安置部分富余人员。

旅游产业方面:王石凹煤矿是国家“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曾在这里取景。2015年实施关闭后,利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色的苏式风格建筑群和矿区工业遗存,吸纳社会资本,建立了特色煤炭工业遗址公园,不仅填补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无煤炭工业遗址公园项目的空白,而且直接安置就业750人,带动周边就业2000人,实现年产值3亿元。

现代化生态农业方面:利用闲置土地建设了康源生态农业科技园。与陕西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种植的有机农产品,饲养的关中黑猪、元宝鸡、各种鱼类较为成功,预计至“十三五”末,达到陕西省规模最大、品质优良、效益最好的生态农业科技园。预计可安排职工600余人。

此外,打造现代生活服务产业,围绕物业管理主营业务,拓展服务新项目,围绕居民生活服务需求,“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8200万元,大力发展养老医疗、现代服务业以及互联网+物业等,安置2000余人。

3.4 政企合作

与陕西省政府、铜川市政府加强协作沟通,在争取稳岗补贴、社会公益性岗位和相关政策方面,得到了大力支持,为公司富余人员搭建转岗就业平台。仅2016年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了7场次“送岗位、进矿区”活动,有460多人和用工企业达成就业意向,为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拓展了岗位、疏通了渠道。同时,积极争取国家与地方的安置分流专项资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员安置和再就业的资金需求。

4 结束语

截止目前,铜川矿业公司的富余人员安置工作收效较好,绝大多数富余人员都得到了妥善安置,矿区和谐稳定,面貌焕然一新。结合自身现状,通过“走出去”创业、建立健全富余人员管理制度、煤炭主业与附业并重、优化产业布局、政企合作等举措在富余人员安置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为国内其他煤炭企业的“去产能”人员安置工作提供了经验。

参考文献:

[1]黄东晶,路博雯.煤炭企业化解过剩产能解决职工安置问题的对策[J].煤炭经济研究,2017(08):34-37.

[2]牛克洪.煤炭企业化解过剩产能人员分流安置的梳理与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17(05):44-49.

[3]李君清,李寅琪.国有煤炭企业职工分流安置长效机制建设探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7(05):62-68.

论文作者:马令科,刘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  ;  ;  ;  ;  ;  ;  ;  

煤炭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铜川矿业公司为例论文_马令科,刘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