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号计划;第183号计划;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_课堂教学论文

第183号计划;第183号计划;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_课堂教学论文

预案#183;生成#183;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预案论文,新课程论文,课堂论文,教学策略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强调学生、教师、文本以及教学环境的交互作用,使教学立足于当前又指向未来,要求充分尊重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和谐构建过程。因此,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学习方式,都呈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很多因素事先无法预料,“互动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使教师们感到用老一套办法难以驾驭课堂。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新挑战,我们要寻找新的对策:首先,在课前设计教学预案时,应根据课堂教学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在各个环节的设计上都要充分留有余地,做到“软设计”。在课中实施时,教师应确立课堂中的课程开发意识,把执行预案看做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建构的生动情境和鲜活的课程资源,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课程实施由“执行预案”走向师生“互动生成”。当一堂课结束后,如果能及时地将课堂上瞬息即逝的有价值信息记录下来,课后经过整理、分析、反思,就能将有效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从而获得规律性认识,这将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教学实践会越来越合理,教学主体的教学素养会不断得到提升。

下面结合数学学科谈谈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课前预案——呼唤“软设计”

大千世界的每一事物都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有的是硬的,有的是软的。课堂中的“硬设计”是指无伸缩性可言的、带有刚性的设计,而“软设计”是指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的设计。新课程追求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它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对教学方案进行随机应变。因此,对教学预案进行“软设计”是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途径之一。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1.“活用教材”的策略。

新教材的特征是假设性的,假设性产生了教材的另一个特征——变动性。因此,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程、教师是教材,倡导教师依照自己的专业理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首先,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活用教材:①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③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2.“弹性设计”的策略。

首先,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要体现弹性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因此,在制定开放性学习目标时,除了共性目标外,其它目标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弹性。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因此,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一些预备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用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第三,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有弹性。由于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各个教学环节的用时上难以预料,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对时间的安排上要留有余地,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再随时调控。最后,习题的设计上要有弹性。为了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在习题设计时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多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板块教学”的策略。

“板块”是可以移动的,板块式的教学方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进程中是可以调整的。而单一化的教学方案的流程是固定不变的:复习铺垫→新课导入→新课展开→巩固深化→课堂小结。这样的教学流程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显得呆板、僵硬,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因此,要将这五个教学环节设计成五个活动的板块,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删减或换位。如果学生课前已经对新知识比较熟悉,“复习铺垫”这个环节就没有必要了;而如果在新课展开之后,发现学生对需要铺垫的知识不甚掌握,就可以再次铺垫。“课堂小结”放在巩固练习之后或之前,也要根据课堂上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再做决定。另外,五个大板块下面又分成许多活动的“小板块”,每个“小板块”代表一种方案。教学中究竟使用哪个“小板块”,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

二、课中生成——构建“互动网”

教学进展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客观存在,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因此,数学教学不应游离于教学情境之外,教师要摆脱既定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执行人的角色,真正赋予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权,和学生共同构建起数学学习的“互动网”。开放的数学教学具有较强的资源性,如何利用这些鲜活的资源生成教学活动,可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1.从“让学生先开口”中生成——找准起点,因人施教。

教学新知前,让学生先开口说说对新知已经知道了多少,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已掌握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避免超前,防止滞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决定如何因人分层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学生先“动口”,获得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它是教师“胸中有人”教学观的体现。

2.从“巧用学生的话”中生成——由此及彼,趁热打铁。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捕捉学生回答中有意义的“接下茬”,教师由此及彼,突破原先预案的设计,生成“趁热打铁”的新教学思路,它是教师“胸中有整体”教学观的体现。

3.从“妙用学生的错”中生成——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进行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它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观的体现。

4.从“善用学生的问”中生成——顺势延伸,乘胜追思。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有师生之间的,也有生生之间的。要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情绪的最佳状态中进行,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就应使学生兴趣盎然,有启迪学生思维的魅力。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使其认识逐步深化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及时抓住学生的提问,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通过步步追思,从而生成新知教学的深化点,它是“教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观的体现。

5.从“活用学生的题”中生成——急中生智,随机应变。

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让学生在新授环节中自己出题作为探究的材料,在巩固环节自己出题作为验证的材料。怎样将学生的这些材料用足、用活,并顺着他们的思路深入下去,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机智。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互动中生成的学习材料,当学生编的题出乎教师的意料时,要急中生智,随机应变,从而生成教学的创意点,它是“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学观的体现。

三、课后反思——形成“元教学”

由于课堂教学的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落差,所以每当一堂课结束之后,常常会感到有某些美中不足之处或意外闪光的心得体会。如果及时把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并经过整理、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就能逐渐形成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理性认识——元教学。课后反思可从以下几个“点”上入手:

1.反思“成功点”。

一堂课上下来,总会有些地方上得比较顺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引起了教学共鸣。课后及时把这些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取得成功?它体现了哪些新理念?具体可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思考:①教学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②如何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的?③因为采取了什么手段而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④哪几个教学环节效率最高?为什么?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⑥在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2.反思“失误点”。

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力求准确完善,但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难以真正全面把握好每一堂课,因此教学过程难免有疏漏之处。当教学出现失误时,课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反思:①学习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基础?②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妥当?③教学重难点为什么不突出?④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⑤学生为什么会缺乏兴趣或启而不发?⑥实际教学是否死扣教案,缺乏灵活性?……对以上问题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采取对策。

3.反思“创意点”。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行为和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的深入交流,教师有时会灵机一动,突破原先教学预案的框框,产生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激励、启发下,产生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想法。对这些师生之间的智慧闪光点,课后要及时地把它们捕捉下来,汇集成“创新火花集”,他们都是教学研究的鲜活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刻反思,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获得规律性认识,那就是一篇极好的教学案例文章。

4.反思“后续点”。

大量实践证明,成功的教案不在课前,而在课后。教师教完一堂课,对教学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反思,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然后根据这些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寻找到了实际教学与备课设想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对原先教学设计进一步进行修改完善,为以后再教该内容提供了实践上的保障。同时,也为后续课时教学预案的设计提供了借鉴。经过这样多次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后续教学的失误之处会越来越少,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会逐渐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由于采取了以上教学策略,我们的教学实践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不断增强。随着反思的深入,教师们的反思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反思”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起到了“加速剂”的作用。

标签:;  ;  

第183号计划;第183号计划;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