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原因论文,增长速度论文,我国经济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1999)05-008504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传统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粗放经营型经济增长方式受到了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资金、劳动力投入不足的制约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的约束。我们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 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自1978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据统计,1978—1997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了5.63倍,年平均增长率为9.8%。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 全年经济增长率为7.8%,今年这一数字可能还会低一些。我国持续20 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大量增加资金、劳动力投入,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取得的,而科技进步带来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资金、劳动力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多数年份达到70%以上,而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30%,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处于极度粗放经营状态,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数量化特征。
表一 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单位:年平均%)
1953-1978 1979-1990 1991-1995
总产出增长率 6.0 8.6
12.0
资本投入的增长9.3 8.1
17.1
资本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4.2 3.36.8
贡献率
69.6 37.7 57.0
劳动投入增长 2.6 2.93.4
劳动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1.4
1.72.1
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0.4 3.63.1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贡献率
6.7 42.1
26.0
在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30%,劳动、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之比为0.7∶0.3时,如果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要保持在 9%以上,那么,我国每年用于经济建设的劳动力、资金投入的增长率一定要保持在2.5%以上。否则,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回落。
(资料来源:根据郭克莎《中国经济增长:“八五”轨迹及“九五”去向》有关测算进行整理)
1.高储蓄不能转化为高投资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实际经济增长率等于储蓄率除以资本与产量的比率(G=S/C)。但是, 高储蓄率能否带来高经济增长率取决于社会实际进行的投资率是否等于居民提供的储蓄率,如果人们愿意提供的储蓄大于厂商愿意进行的投资,社会居民的过度储蓄将导致该社会在长时期内处于就业不足的慢性经济萧条。高储蓄和高投资是推动我国经济20年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在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在居民储蓄持续上升的情况下,目前我国出现投资动力不足的迹象:(1)由于投资渠道不畅, 居民的大部分金融资产只能表现为储蓄存款的形式,不能转化为直接投资。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表明,1978年至今,我国居民储蓄率几乎总是保持在34%以上的水平。1979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不足300 亿元,到1992年,增加到10000亿元。中央银行1997年开始先后6次下调利率,1997年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加到45800亿元,到1998年, 这一数字已经达到54470亿元。(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成为投资的主体。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没有到位,企业经营机制没有真正转换,许多国有企业负债累累,银行已难以再对其进行贷款,企业投资难以实现,影响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3 )由于所有制关系的差别,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已不愿对一些亏损国有企业增加贷款,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也不敢对非国有企业发放大量贷款。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中又缺乏民间的金融机构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非国有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最近政府虽然一再强调应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非国有中小企业所获得的贷款并没有多大的增加。在国有企业投资下降的同时,非国有中小企业的新增投资几乎为零。从1980年到199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41602亿元,资本存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在15%以上的水平,近两年来,我国全社会的资本存量的增长大幅度下降,社会资金大量闲置在银行里,投资增长的放慢必然引起国民经济增长回落。
2.下岗职工人数增多,就业下降,劳动力大量过剩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城乡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这些企业起步初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它们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出来,劳动力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据有关部门统计,1980~1990年间,国有经济单位就业增长率为2.6%,乡镇企业、 城乡个体私营经济单位的就业增长率为11.9%和20.5%。1991—1995年间,国有经济单位就业增长率为2.1%,乡镇企业就业增长率为5.9%,而城乡个体私营经济单位就业增长率高达41.7%。城乡个体私营经济单位较高的就业增长率带动了我国全社会就业的迅速增长,迅速增加的就业是推动我国经济20年持续快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受体制性和政策性因素的约束,我国劳动力要素市场没有形成。(1)许多国有企业因亏损停产、倒闭, 下岗待岗职工人数增多,1997、1998年这两年我国共有下岗职工1000万~1500万人,另外还有1000万人将陆续下岗。下岗职工大多数文化水平比较低,又没有掌握熟练的生产技术,一时很难重新就业,大多数下岗职工靠领取失业救济维持生计,1988年全国用于失业救济的开支达400 亿元。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不但没有成为发展经济的优势,反而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严重负担。( 2)我国20年来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主要成就,就是发展起了一个生机勃勃的非国有经济部门。现今,我国每年工业增加值中的70%,新增就业的95%是靠它提供的。而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国有银行很难商业化,至今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非国有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平、竞争、开放的金融市场,非国有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或从资本市场获得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和流通资金。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非国有中小企业很难发展壮大。又由于受意识形态的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太解放,许多领域,特别是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长期经营不好,却又不允许放开,让非国有经济部门去经营,人为地阻碍了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发展,非国有经济部门不能象过去那样大量增加就业,劳动力大量闲置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3)我国现行劳动用工制度、 户籍制度、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限制了劳动力自由流动。一方面国有企业大量下岗职工不愿意或不能到非国有经济部门工作,另一方面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进一步发展又急需各种合适的劳动力,劳动力要素市场没有形成,劳动力要素配置没有市场化,造成了我国劳动力大量失业。劳动力没有从事创造社会财富的物质生产,劳动力成为纯粹的消费者,必然会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做为财富之母”,我国的土地资源因交通建设、工业及城市化发展被大量占用,变得越来越稀缺。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这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可供采伐的森林面积越来越少。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地危胁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我国70%左右的城市和工矿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缺水问题。石油、天燃气、铁、铜等其它矿产资源日益紧张,其生产量逐年下降。今后,我国不可能再靠大量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加之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太注意环境保护,不考虑生态平衡。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繁。滥牧、滥猎、滥捕使许多动植物濒临灭绝。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未经任何处理排放到生态系统中,大气、水、土壤被严重污染,城乡居民的健康受到很大威胁,环境与经济不能协调发展。
二 为了扭转经济增长回落的趋势,实现我国经济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我们必须采取如下对策:
1.尽快实现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资源配置是最基本的经济问题,在当今的社会化大生产中,有两种典型的资源配置方式,一种是以行政控制为基础的中央集中计划,又称为计划经济;另一种是以价格为基础的个人分权计划,又称为市场经济。只有以价格为基础的个人分权计划是属于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原因是,资源配置决策必须依赖有关的信息和知识,而这些信息和知识是分散在千百万人们手中,中央计划当局是不可能拥有或收集到全面的信息的,因而难以作出计划,对资源进行正确的配置。有效配置资源的信息只有经过个人的交换去获取,即通过市场过程进行交换和传递。个人分权决策的市场过程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每个人都只考虑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追求个人的利益,结果却使信息在市场中扩散,培育了市场秩序,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发挥价格在组织经济活动中所具有的传递信息、“刺激效应”和分配收入的作用。首先,价格的自由变动,可以反映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供求状况,并把各种商品的供求变动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和生产者。其次,价格变动所传递的信息,刺激人们按最有效的方法进行生产,即按成本——收益原则,把可得到的资源用于能带来最大收益的方面。由此,效率成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最后,对于一个通过市场获得收入的人来说,他的收入取决于他出售货物和劳务的所得,同他在生产这些货物和劳务时所花费的成本之间的差额。而他出售货物和劳务的所得,又取决于市场为使用这些资源确定的价格。由此,价格具有分配收入的作用。只有价格的三种作用在自愿互利交易的基础上同时发挥出来,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行政控制和计划分配资源,价格不影响人们的收入分配,生产者、消费者不会关心价格的变动,不会利用价格传递的信息合理地配置资源,组织社会生产。尽快实现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不看市场,盲目重复建设的现象。可以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不重视技术进步、设备更新、产品质量差的现状,可以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凭借行政垄断不重视市场竞争、经济效益而导致“大而全,小而全”和产业结构失衡现象。
2.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
结构调整优化就是按价值规律的要求在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合理地重新分配、使用资源。首先,引进竞争,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目前,应该抓住我国多数产品处于卖方市场的有利时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让那些不看市场需求、从事供过于求产品生产,且出现严重经营亏损的企业破产或转产,只有形成有生有死、优胜劣汰的企业竞争机制,产业结构才可能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才可能真正提高。其次,调整增量。根据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通过改变投资结构可以逐步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目前,应该集中有限资金,抓紧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对调整产业结构具有显著作用的重点项目和新兴产业,特别是要抓紧搞好大型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再次,调整存量。通过深化产权改革,建立和规范产权市场,消除资产跨地区、跨部门流动的行政性障碍,大力推进企业间的兼并与联合,使资产逐渐转向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走集约化和规模经济发展的路子。最后,正确地引导居民消费,调整消费结构。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主要看消费者的意愿。消费结构合理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尽快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发挥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我国经济增长要想不受资金、资源限制进入到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时期,必须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果我们将目前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30%的水平提高到60%,那么,我们在大大减少劳动力、资金、资源投入的同时,可以取得与过去20年一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且可以大大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为此,我国必须要走科教兴国的道路,使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劳动力、资金、资源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首先,我国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具有进行技术改造的动力和压力。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必须成为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为了在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机制下生存发展,企业会不断地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为了实现利润极大化的经营目标,企业会走节约原材料、节约成本的集约化经营之路,不断提高企业的积累能力。其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一步改变过去形成的科学研究的重点在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局面,把重点转移到作为国民经济战场的企业上来,从根本上克服科学研究与企业生产脱节的现象,有效地发挥科学研究在企业技术改造中的作用。再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要努力搞好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为此,我们必须要以企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当代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部门,提高我国生产的技术水平。
4.重建公共财政,搞好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经济快速增长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社会政治环境,公共财政是最能体现政府意志的经济力量,建立公共财政不仅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工作,是一项关系到政令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安全战略。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逐步成熟,具有某种外部性因素而需要政府介入的事务相应增加,国家只有掌握必要的物力和财力,才能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目前,建立公共财政的最迫切任务就是消除对国家政权产生严重威胁的财权分散、财力分散、财政收支秩序混乱等现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支出等财政收支秩序混乱现象,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巨大流失和浪费,冲击和干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扰乱了分配秩序,危害着财政体制健康运行。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通过创新财政制度和重建分配秩序,提高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其次,推动“两个转变”,搞活国有经济。重建公共财政离不开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把重建公共财政与积极推动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与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结合起来。财政收入的增加离不开企业经济活动效益的提高,否则,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次,重建公共财政,必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与行政体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有行政才有财政,有财政政府才能行“政”。行政机构和人员的精简,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的改革,金融体制的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宏观调控组织体系的改革,以及财政状况的有效改观等,都维系行政体制改革有实质性进展。最后,强化财政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职能,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公共财政的建立,财政实力的增强,国家可以增加对科技、教育、国防等的投入,国家可以提高对社会保障、抗洪救灾、扶贫开发等转移支付,国家可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增长。
收稿日期:1999—05—11
标签: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