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国际化与我国流通业的发展_物流产业论文

流通国际化与中国流通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化与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交易效率和经济利益双轮驱动形成流通国际化

流通国际化的本质是交换空间的扩大,而交换空间的扩大是交易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随着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带来的交易效率提高,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的方向不断推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国际经济分工、交换的广度扩展及深度深化的过程。“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54-255)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利益,需要通过商品的国际交换和流通来实现,不管这种交换和流通的理论基础是比较成本学说还是要素禀赋学说。即使两国资源禀赋相同,两国的贸易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根据Dixit-Stiglitz(1977)模型,在一个人口众多而消费多样化的经济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和消费多样化的两难冲突。取得规模经济,必然会减少消费品(非生活必需品)的品种;获取多样化消费又使得每个品种的生产量减少,从而丧失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国际贸易在两国生产、资源条件相同时也有好处,这种以规模经济为基础而不需要外生比较利益的贸易的好处是后天获得的比较利益,它能够解释技术资源条件相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差别很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要大的多的现象。同时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当交换空间的发展使得市场的人口规模上升时,生产率也会上升,产品种类数上升,每种产品的价格下降,每人获得的效用上升。

然而,带有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并没有解释专业化和分工水平,因而并没有说明贸易发生的全部。随着交换空间的发展,由国内贸易走向国际贸易,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新兴古典经济学贸易理论认为,生产率由分工水平决定,而分工水平由交易效率决定。当交易效率很低时,即便人口规模很大,但众多人口会分割成互不往来的地方市场,因而分工水平低,生产率低。交易效率的提高,使得众多人口可以被利用来实现很高的分工水平,分割的地方市场会整合成统一的市场,交换和流通由国内走向国际。

进入21世纪以来,流通已经跨越了国界,几乎所有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如果说过去流通受技术与经济以及政治条件的限制,不能实现真正的国际化,那么,当代流通采用高科技、高智能和现代化的手段,正在冲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阻隔,把几乎所有国家的分工和交易都纳入国际化大流通的轨道。随着生产社会化的深入,需求与消费的社会化、服务的社会化、资本的社会化和信息的社会化等相继形成,进入流通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载体,无不以社会化的形式出现。生产的社会化又进一步促使流通国际化的形成,以通过国际分工获得比较利益。在现代社会中,不仅商品流通实现了国际化,货币、资本、劳动力以及产权等各种要素也都已经或正在实现国际化。特别是由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发展而成的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更引起了流通从量变到质变,加速了流通国际化的进程,将流通的国际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说过去的流通国际化还局限于各国之间的商品流通,那么,社会化的大流通则囊括了世界范围内的全部流通物,世界经济在这个意义上越来越呈现出整体化、融合化的特征。

国际化条件下外资流通企业进入的经济效应

在国际化条件下,一部分外资可以进入一国的流通业,从而影响到国内流通企业的发展。一般说来,从理论上分析,流通领域具有投资门槛低、投资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竞争相对充分等特点。这就使得外资很容易进入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并不断对外扩张,其结果是国内流通业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小,市场地位发生动摇。随着外资的进入,国内的零售企业不得不直接面对外商的竞争,在一段时间内将出现销售额减少、利润下降、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的局面,一些弱小的企业则可能因亏损而倒闭。然而,外资企业的进入可以使得一国的流通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技术知识的成本下降,通过模仿和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形成与外资流通企业势均力敌的局面。这里,我们根据Venables(1996)和Salvador.et.al(2005)的思想,构建一个理论模型来证实上述观点。

假定某城市中消费者是同质的,并且拥有全部的资本,通过购买商品而获得效用。假设是同质的农产品,假定流通企业是异质的,并且每一个流通企业经销一种品牌的商品,我们可以认为流通企业中的商品组合成了一种品牌,某个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0<u<1,f,g>0。由成本函数可以看出,产品的销售具有内部规模经济。

假定外资企业进入流通业,并且条件是:当,进入;否则,不进入。其中,e为资本国际化的流通费用,为其本国资本的回报率。这是因为当其在东道国的资本回报大于其母国的回报时,外资流通资本由于追逐利润的本性必然会进入。假定每一个外资企业拥有的资本额为φ,并且外资企业进入的数量记为F,成本函数与内资企业相同。假定φ>a/af(1-u),这意味着每一个外资企业的资本额足够大。

假设外资的进入使得单位知识的学习费用下降,并且进一步地假设其与自身的知识水平γ成反比,与外资企业的数量也成反比,即满足如下关系:

图1 n与F的关系

图1反映了国内流通企业的数量与外资企业的进入数量存在U型关系。由此可见,当外资企业刚进入时,其强大的竞争力导致了一部分国内流通企业退出市场,然而,随着外资企业进入数量的增加,国内流通企业的学习费用下降,从而数量也不断增长。由模型的分析,可以推论,如果一个国家的流通企业技术水平很低、知识存量很小、固定成本很高,那么在一开始外资企业进入的时候,其数量将急剧下降。另外,如果一个国家鼓励创新、制度规范,使得学习效率提高,从而随着外资企业进入数量的增加,其本国的流通企业数量也将迅速地增加。

国际化条件下我国流通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加入WTO以来,中国的流通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体现在流通主体、流通客体、流通手段、流通方式、流通观念、流通政策等方面逐渐国际化。然而,转型经济的背景使得我国流通业的国际化发展需要长时间的调整适应和探索完善。在国际化的条件下,我国流通业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

1.流通企业的业态结构尚待完善

在经营方式上,国外零售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百货店之后,产生了各种新的业态,以其崭新的经营方式,取得竞争的优势,并取代了百货店的市场主导地位。其中一个最具挑战性的优势,就是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低价格。这些业态包括大型超市、超级中心、仓储店、价格俱乐部等。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零售商业领域的对外封闭,割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零售业态的交流,因而在国外零售业态朝着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大型购物中心迈进的时候,我国还停留在以百货公司为主的早期阶段。最近几年,随着国外大型的购物中心、仓储式超市、超级市场的进入,我国也逐渐发展了一些自己的连锁超市,并且日益取代了百货店的主导地位,但其规模、连锁化程度等方面都无法与国际大型企业竞争。例如,2003年美国的沃尔玛公司的全球销售总额为2780.8亿美元,而2003年作为中国最大商业集团企业的上海百联集团公司的销售总额仅为485.2亿元人民币,沃尔玛公司是上海百联集团公司销售额的476倍。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商业网点的连锁化程度平均为5%,连锁业最发达的上海也只有10%,而发达国家的连锁化程度超过20%,日本的比重为40%,美国更高达60%。由此可见,我国流通企业的业态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

2.流通企业的经营观念依然滞后

在经营观念上,国内企业与外商也有极大的差距。计划经济时期所遗留下来的“官商”烙印,以及前一时期商场“闭着眼睛也能赚大钱”所造成的错觉,使得我国零售商业存在经营观念陈旧、经营思路狭窄的问题。虽然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者也都了解一些现代经营理念,也强调顾客至上,但在实践中总是有意无意地与之相悖,如降价销售中的欺骗行为、打假过程中的包庇行为、经营中的不正当行为等。对于企业的发展缺乏战略眼光,只是跟着感觉走,盲目地模仿、攀比,没有明确的定位和个性。相比较而言,国外企业为了形成竞争优势,通过服务、包装、奖品、商品的保管增加产品的差异程度;在销售过程中通过价格优惠、展卖活动、商品展示增加产品差异度;在销售地点的选择上,通过市中区、居民区、特殊需求区、集散区域等多方位选择增加产品差异度;在广告宣传上,通过高密度的开发、新颖的宣传方式增加差异度。由此可见,国外企业的经营是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为顾客利益着想,处处体现了注重实效、着眼于长远的现代经营观念。

3.流通业的技术水平较低

以物流业为例,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技术还相当落后,主要表现在:在仓储技术方面,以手工作业为主,效率低下;在物流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进展缓慢;在物流的国际化标准建设方面,发展滞后;在交通运输设施方面,现代化程度低等等。在批发业中,流通中商品的配送、采购能力差,导致批发业发展缓慢。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来看,流通中信息化程度低,导致流通成本上升,流通效率低下。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日美等发达国家中,广泛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流通业中,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扩展流通范围,促使流通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而在我国,由于流通业的信息化程度低下,导致我国的流通业目前仍然是一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例如,根据相关资料(注:中国零售企业信息化的困惑.http://www.centurymart.net/newsdetail,asp?id=783,2006-07-29),仅有6.84%的企业基本实现了电子商务,流通企业信息化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不到2%,与国外大企业8%-10%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信息化水平低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资金周转速度和利润率的提高,比如,2003年我国企业500强中的商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周转速度仅为2.4次/年,而发达国家商业企业资金周转率最高的每年达到20多次。沃尔玛公司2002年利润率达到3%,而我国企业500强中的商业企业收入利润率平均仅为1.06%。

4.流通组织化程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流通企业规模过小、组织化程度过低、流通业内部发展不平衡、零售企业的单体扩张、批发业的衰落等等因素限制了流通产业规模的发展,从而使得流通产业难以获得规模效应。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通产业的集中度较低,说明流通产业分布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同时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进一步制约了流通企业规模的扩张,使我国流通业形成了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经营组织规模普遍较小的格局,造成了我国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专业化流通企业严重缺乏。以零售业为例,根据相关研究,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CR4从1990年的0.40%提高到2003年的2.60%,平均每年上升15.48%。尽管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不断上升,但总体上仍然很低。例如,美国零售业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其零售业市场集中度CR4的平均水平约在16%以上,远远超过我国零售业近几年的市场集中度。另外,2003年美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CB4和CR8分别为10.70%和14.60%,分别是同期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4.12倍和3.75倍。由此可见,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处于较低的水平。

5.流通业的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流通业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流通国际化和流通现代化政策的支持,离不开保证流通业国际化发展规范有序的政策体系。然而在我国,这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度还很不完善,比如我国许多地区还存在着保护当地流通企业的区域政策,在对流通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相应政策法规方面还很不成熟等等。当前我国流通产业的政策存在理论上有分歧、政策导向力弱、政策体系性欠缺等问题,因此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地加以完善。

国际化条件下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对策

1.发展连锁化经营以提高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与发达国家流通业相比,我国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从而导致渠道规模效益差。解决问题的出路有两条:一是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二是大力发展连锁商业。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商业企业,以连锁企业为中心来组织和整合渠道网络是优化渠道的一个重要方向。连锁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也唯有在信息化条件下,连锁扩张才成为可能。连锁经营的管理系统包括:系统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仓库管理、销售管理、质检管理、连锁配送、决策查询、数据传输、数据备份、门店POS。要在自己的商圈内对消费者树立起“超级产品”、“超级服务”的形象,尽可能多地吸收顾客。这样,除适合同质市场外,还更适合大生产、大批量、大规模、大众化的销售需要。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开展连锁化经营可以提高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2.实施供应链管理,促进流通企业的大型化和专业化发展

一方面,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流通产业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建立大型的、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流通企业集团,适应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实现大流通和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流通业国际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随着国外流通企业的进入,国内的一些中小流通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大型流通企业发展中留下的市场空间和份额,采用差别化和个性化的经营方式,走专业化的道路。促进流通产业大型化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实施全行业的产业供应链管理。建立产业供应链就是要在整个行业中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使多个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行(注:张弘.技术创新与中国流通产业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290-291)。实施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把行业中的利益和业务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通过信息技术使相关企业形成密切相连的网络,把各企业的分散计划进行整合,形成行业计划,并且适时地利用反馈的动态信息修正计划,通过供应链以整体的方式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这样,既能实现供应链上企业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又能使消费市场或供应市场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减少了信息的滞后,使流通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大大加强。

3.利用物流和信息技术推动零售业技术结构的全面升级

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应成为本土零售企业首先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零售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规模化,而合适的物流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信息系统,正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最有力保证,这已经被国外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头的成长经历所验证。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环境不同,本土零售企业应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构建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环境相符的信息化物流体系,发展具有自身特点的物流技术。

技术的复杂性使得物流技术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零售企业有其自身特点,它们作为商品价值实现的中间环节,上下游必须面对供应商和消费者两个不同的环节,由此带来了零售技术之间的强复合相关性,即零售技术包括很多环节和方面,而这些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如沃尔玛的整个物流系统是通过信息技术引导整个采购、存储及配送系统,这涉及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个技术环节的实现,只有这些环节都能较好发挥作用,才可能实现其低成本的目标。因此,只有实现了零售业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多位一体综合发展,才能推动我国零售企业的自动化和现代化,从而推动我国零售业技术结构的全面升级。

4.顺应流通国际化的发展,完善流通领域的相关政策

在我国由于受行政体制的影响,地区、部门分割,流通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长期以来政府只注重工业的发展,忽视了对流通业必要的技术、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所以,要应对流通业的国际化发展,中国应该在WTO框架下就国内流通产业和制造业的后续发展,做出某些独立自主的政策安排(宋则,2003)。对流通业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①政府应当采取对流通业的适当的政策扶持和倾斜,加大对流通业的资金、技术的投入。②针对长期以来造成各地条块分割、行业垄断的保护主义政策,制定相应的反垄断政策,使流通市场中形成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机制。③以相关的法律政策为主体,制定与流通企业国际化发展相关的政策体系,规范流通业的发展。④在制定政策大力促进新型零售业态发展的同时,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零售店铺的分布进行合理规划,并适时地采取对大型店铺的规制政策,由于大型店发展过快会对城市的交通、环境、就业等方面造成巨大的压力,日本就制定了相关的《大店法》,对大型零售店铺进行了规制。⑤在国际化的条件下,必须做到以完整严谨的政策法规体系引导、规范和管理流通领域的外资利用政策。

标签:;  ;  ;  ;  

流通国际化与我国流通业的发展_物流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