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意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_忧患意识论文

苦难意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_忧患意识论文

忧患意识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忧患意识论文,建设中国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忧患意识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否定性、批判性思维的一种理性认识和外部情感表现,是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感受和预知能力,它带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体现出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忧国忧民的精神。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率领各族人民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满着深沉而活跃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观念,不但是仁人志士之共识,而且深植于百姓头脑中。近代以来,外寇入侵,生灵涂炭,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的忧患意识曾经激励一代又一代人艰辛探索,浴血奋斗。历史车轮驶入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忧患意识不仅成为开拓进取的动力,而且被赋予全新的时代风貌。

审视历史,总结经验,增强历史责任感,是新时期忧患意识的显著特色。

1976年10月,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人们大都沉醉于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中,还未来得及对“文革”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一个时期仍然坚持“左”的方针。能否科学地认识建国以来党的工作,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从十年动乱的阴影中走出来,这是开创新局面的当务之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总是冷静地分析形势,多次同忽视危机、盲目乐观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斗争。如果说作为被压迫者的代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认识社会的危机、黑暗还比较容易的话,那么和平时期看清自身的过失,进行自我解剖和批判,就需要一定的胆识和魄力。尤其是当时对毛泽东神化的气氛,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方针的情况,就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艰巨性。

从思想解放入手,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新时期忧患意识的最初体现。邓小平同志在重新恢复工作后,立即提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命题,批判了“四人帮”歪曲、割裂毛泽东思想的各种劣行,指出“‘四人帮’在那里危害党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干部、党员和人民,都是十分担心,忧心忡忡”。①笔者认为,“文革”中人们对动乱的焦灼不深化到对毛泽东“左”倾错误的认识,就不会真正实行拨乱反正。接着,邓小平等支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主持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路线的转变。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后的历史作出结论,特别是尖锐地指出了工作中的失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党和人民在历史反思中,抓住失误的根本: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经济建设。“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②我国国民经济遭受难以估价的损失,是一沉痛的教训。反面的经验使我们下决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除非发生大规模战争,否则不能受任何干扰。

理智地反思历史,把握好忧患的分寸,是忧患意识的自身要求,也是时代对它的要求。忧患意识不能不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文革及以前的运动,伤害了许多人,对它的清算很容易走极端:否定一切。但是,忧患意识中的爱与憎最终是以对国家、民族利益的关心为基础的,摒弃个人的恩怨是其应有之义;对新中国历史的总结主要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其忧患不应以阶级仇、民族恨的形式表现出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之正确总结的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肯定了毛泽东的伟大功绩。这一明智之举,涉及党和国家全局,成为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的政治条件。

认清社会发展阶段,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升华。学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了中国基本国情,把对历史现象的说明抽象到理论的高度。初级阶段理论与以往认识的最大区别是,它增加了对不利因素的认识,即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是不完善、不够格的,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早在1979年春,邓小平就提醒人们注意底子薄和人口多这两个特点,强调它对现代化事业的不良影响。它打破了“一张白纸没有负担”、“人多热情高、干劲大”这样一种片面、盲目的认识,是思想观念上的飞跃。按照初级阶段的国情,把发展生产力,特别是科技的发展摆在战略地位,树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观念;把发展战略建立在切实可靠基础上,不要忽视生产力水平低这一客观现实。据此,我们一方面咬住经济建设不动摇,另一方面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任重道远,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也没有任何模式可以照搬。邓小平指出:“搞改革、搞四化可不简单。我们从来没有自我陶醉,没有认为会一帆风顺。”③江泽民等最近明确强调,应当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切不可盲目乐观。

着眼现实,面向未来,具备务实精神和发展观念,是新时期忧患意识的另一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已经明确,并不等于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切实贯彻,需解决一系列具体问题。实践证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会引发种种社会和经济问题。试以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些问题来说明忧患意识对于把握现实,开拓未来的意义。

惩治腐败。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制度缝隙,新旧规范均无力对社会政治生活起制衡作用,难免产生各种腐败现象。早在1979年春,邓小平就尖锐地指出,不搞好党风,就可能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乱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他多次提醒人们注意其危险性。针对经济犯罪活动,他指出:“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歪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④“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⑤在北京“两乱”发生后,他再一次指出:“这次出这样的乱子,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腐败现象的滋生,使一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了信心。”⑥针对腐败现象,邓小平提出改善党的领导的命题,提出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法制的原则,并且把反腐倡廉,特别是打击经济犯罪活动当作与现代化建设共始终的长期任务。

发展教育事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是薄弱的。有一则《中国教育备忘录》⑦表明,我国各级教育入学率、文盲比例、大学生比例等指标均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的甚至落后于非洲国家水平。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⑧邓小平多次谈到,我国教育状况不容乐观。1985年他指出,如果现在不提出抓教育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⑨1988年他指出:“从长远看,要注重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⑩1989年他又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11)目前的状况亦无大改变,教师流失严重,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按“三个面向”的要求,还应考虑国际竞争的压力。现在许多国家面对二十一世纪,提出智力开发、教育改革的战略对策,这值得我们深思。

保持政局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十分注重保持政局的安定。邓小平反复强调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他提出了著名的四项基本原则,并同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980年初,他就向全党打招呼:“现在还有不安定因素。”(12)1989年风波前后,他更深刻地提出,中国不允许乱,稳定压倒一切,要求全党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考虑一下未来。笔者认为这种提醒是有见地的,目前我国仍存在一些不安定的隐患,社会治安状况有待改善,人民内部上访、闹事问题需要解决,一定程度的贫富差别、物价上涨、腐败现象造成的群众不满情绪以及一些“民运”分子的存在、国际反动势力利用人权、军控、贸易、香港等问题对我国施加的压力等等,理应使我们警钟长鸣。

加强宏观经济控制。我国经济基本上处于稳定、健康发展状态中,但也时常发生一些失误,特别是当前有一些失控现象。自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三年以13%左右的高速增长,这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费,而不是全靠技术进步的增长速度,很难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也造成了通货膨胀和结构失调。1979年初,邓小平纠正急躁冒进的倾向,指出经济建设的摊子铺得大了,强调既要快速发展,又要不重犯1958年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新八字方针,从1989年起又进行了三年的治理整顿。党中央强调,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要鼓实劲不要鼓虚劲。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强调快速发展,同时告诫说:“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而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13)在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集权的计划经济演变为地方、部门控制的“分权经济”,经济实体在分散行政权力支配下进入市场,出现无序现象,这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中国不能脱离世界而单独存在。从全球大环境出发考虑我们的处境,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从他国经验教训中得到启迪,是开拓中国特色建设道路的重要视角。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带有全球意识,是新时期忧患意识的又一特色。

邓小平经过对国际局势的分析,得出结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国际形势中不可测的因素很多,矛盾仍很突出,也比两霸争夺世界的时候复杂得多。在国际环境中制定我们的战略,仍充满着强烈的忧患观。

冲破苏联建设模式,是我们最早以全球意识对本国建设的反思。建国初,我国把苏联经验当作模式来效仿,深受其害。五十年代起就引起我们怀疑,并试图冲破,可惜在中途夭折。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明确:“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许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14)怎么解决?他提出从指导思想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15)从具体工作上按自己情况进行改革,如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大力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五十年代基础上,真正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保持经济结构的和谐等等。

认清差距,找准位置,迎接挑战,是全方位的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感到这种压力。就现实看,“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16)从趋势看,“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17)我们要充分参与国际发展总潮流,充分地对外开放;要有紧迫感,加快改革和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鲁迅曾担忧“倘不警醒,中国人将要从世界人中挤出。”(18)这是关乎国家、民族存亡的危机。中国共产党人从科技、经济竞争中感受到了这种危机,并以迎战姿态制定和实施了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基本国策。

防止“和平演变”,是新时期忧患意识的重大政治课题。国际反动势力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攻势,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又一威胁。“美国现在有一种提法:打一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我们要警惕。”(19)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始终保持着这种警惕。中国人民一方面依靠自己力量,艰苦奋斗搞建设,不屈服于外来压力,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尊严;另一方面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际和平,保持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良好环境及其政治方向。

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人民方向明确,信心十足。越是这样,越要谨慎。古人说:“祸患常积于忽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潜在的、处于萌芽状态的危机熟视无睹,就会由小变大,酿成大害。防微杜渐,保证清醒的头脑,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现实的需要。

注释:

①④⑧(12)(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7页、403页、68页、252页、132页。

②③⑤⑥⑨⑩(11)(13)(14)(15)(17)(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14页、199页、154页、300页、121页、274~275页、290页、375页、261页、3页、291页、326页。

⑦见《北京青年》1994年第11期。

(18)鲁迅《热风·随感录》。

标签:;  ;  ;  ;  ;  ;  ;  ;  ;  

苦难意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_忧患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