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体育文化与全民健身方式的宏观研究_全民健身论文

中西体育文化与全民健身方式的宏观研究_全民健身论文

中西体育文化与全民健身运动方式的宏观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论文,文化与论文,全民论文,健身运动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问题的提出

为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效果,必须着力解决健身手段和方法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研究现代及未来社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找出这种时代的健康需求的特征。针对这些特征,在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中去寻求正确答案。笔者力求从宏观上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2.分析讨论

1)工业社会的健康危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在物质财富日趋丰富的同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将发生深刻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我们着重注意到了以下几个重要趋势:

①局部负担过重的同时整体性体力支付不足 工业社会中,机器的使用是人类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条件。但在这种劳动过程中,人无法随意地按健康要求自由地运用肢体,正常的生理机能遭到割裂、压抑和扭曲,在导致肢体和神经系统局部负担过重的同时又出现整体性意义上的体力支付不足。长期从事这种生产,不仅对负担过重的局部的健康不利,而且,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由于整体性的体力支付不足,也会对人的整个机体的健康不利。加之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将大大地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致使日常生活中体力支付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因而,在没有良好的补充调节措施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将会使人类生活逐步罩上“运动不足”的阴影。

②新的营养失衡 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带来的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与人们缺乏科学的营养知识,或受到饮食习惯的影响,极易导致某些营养物质摄入量明显大于需要量。尤其是物质财富的日渐丰富与整体性体力支付的不足并行发展的趋势,极易导致这些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过量积累,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③社会竞争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压力 工业化社会的另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社会性,使任何个人与其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使人们对社会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以往任何时代。于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工作过程都会逐步发展到尽力追求高效性,以免被社会淘汰和否定。激烈的团体之间、个人之间的竞争和快节奏、高频率的生活给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甚而给尚未成年的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生存,即使物质生活相当丰富和优越,如果缺乏必要的调整和足够的承受能力,就会对人造成身心伤害。世界卫生组织近年发表的专题报告指出:在工业化国家中,过度疲劳和紧张的人口占工作人口的30%—50%。

2)中西体育文化的特征分析

①西方体育的特征 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倡导并赞许个人自由、个人竞争,支持、鼓励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潜能和智慧。而西方的哲学思想又大大强化了西方民族的竞争意识,鼓励着代代西方人不仅目光向外、注视他人、注视环境、主动参与竞争和对抗,而且蔑视一切脱离社会、畏惧和逃避竞争的懦弱行为。在这种倡导竞争的社会中,为维持社会的有序发展,使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公平性,需要并也确实产生了一些对公众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条文和公众契约。因而可以说,强调法制和竞争是西方社会较为明显的特征。

西方传统文化、民族心态、社会运行方式所孕育的西方体育,虽然内容也十分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主要特色依然如西方社会一样,是在一定规则制约之下的竞争。我们习惯于把这种体育称为“竞技体育”。在这种竞技体育中,“竞争”是其灵魂。这种“竞争”是人的力量、速度、速度、耐力、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和专门的运动技术及心理因素在极度发挥状态下的激烈对抗与冲突,参与者都竭尽全力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其体育精神被视为是对怯懦和自卑的挑战,任何退让和妥协都被视为是对体育道德的亵渎。只要符合公平竞争的规则,竞争对抗越激烈,生命潜能发挥越大,人的精神追求也越是满足。这种体育并不把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最后的落脚点和最终的追求目标,而是人类自身的机体能力、意志品质、荣誉感、勇气、斗志的一种证明过程,是一种以追求个体人格精神展现为目的的活动。显而易见,这种体育特别能满足经济停滞、文化落后而急需振兴、崛起的社会重塑民族精神的需要。这就是在近100来年的中西文化的强烈碰撞中,西方竞技体育之所以能一旦撞开封闭已久的中国大门便得以很快植根并蓬勃发展、占尽风流,甚而至今全国体育职能部门的经费支出、精力投放也绝大部份向竞技体育倾斜的重要原因。

从人们的心态来看,竞技体育特别适合于生命力旺盛、活泼好动、富于拼搏进取精神的青春年少的人群。他们会在这种体育或适当改变了规则要求、适当降低了竞争难度、并以健身娱乐为最终目的而从事这种体育的诸多项目中,通过体能的充分解释而满足他们作为自然存在的生物冲动的需求,通过情感的宣泄而满足他们作为社会存在的拼搏精神的需求。

②中国传统体育的特征 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个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方式逐渐使一个民族在企盼风调雨顺的同时,培养起勤勉、刻苦、富于耐性、做事坚韧不拔、讲和谐、喜安定的民族性格。中国古老的哲学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和一”,而且强调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协调统一,还要求个人内外协调统一,强调个人阴阳平衡。

这种生产生存方式、哲学思想、民族性格共同构成的社会大环境,为维护社会的有序演进和存在,特别强调个人如何调整自己,摆正自己与自然、与社会公众、与家庭成员间的平衡和谐关系。虽然维持社会的稳定,都得有道德规范和法规制度,但从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来看,尤其是从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来看,两点相比,道德约束的特征更为明显,而法规制度则主要表现为统治者的个人意志。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作用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一方面涵养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一定程度地教化人们脱离愚昧和野蛮,对社会、家庭的稳定,对促进人们的友好相处发生了一定的良好作用,但也一定程度地压抑了人们的个性,打击了充分展示个人能力、积极发挥个人潜在能力的竞争意识。于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在使我们这个民族具有许多优点的同时,也使人们的个性难以充分发展,竞争意识淡薄,参与竞争的主动性不够。

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养育了中国众多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中也不乏带有竞争对抗性的项目。但正如中国数千年的传统社会缺乏法制一样,这些体育项目也缺乏详细成熟、可以自成一体的公平规则,因而在竞争性上发育也不成熟,并非中国传统体育的主色调。所以,建立于中国哲学和传统中医学基础上,并受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强烈影响而逐步定型的包括吐纳、引导、打坐等气功,和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太极拳等武术为代表的东方养生文化才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体育。

这种传统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截然不同。它一般是在不存杂念、身心放松状态下的特殊锻炼方式,或是自主运动,最多假设对手或偶有默契配合的对手存在的自主运动。它以追求高效的机体功能、追求人体健康、追求心灵慰藉与宁静、追求人的身体和心灵与天地自然地和谐统一为目的。因而强调性命双修、神形兼备、身心并育。这里没有西方竞技体育的激烈对抗与拼搏,没有对“更高、更快、更强”的全力追求,因而一般没有机体上的剧烈运动与疲劳、损伤,也没有了心理上的激动、亢奋和七情的大幅度起落。显然,中西体育的差别是巨大的。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就象温柔、慈祥、宁静的月亮,象淡淡的清茶,沁人心脾,导人进入恬静和谐的梦乡,使人平心静气,恬淡适意,笑对人生的成败得失,支撑着人们宽厚、仁慈、博大的胸怀,使人感受到一种脱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进入田园牧歌式的生存景态,使人心态宁静与安祥。在这种淡泊名利、抛弃人间恩怨、“物我皆忘”的状态下,“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逐渐达到身心健康。

③民众健身需求对体育手段和方法的呼唤 若干事实充分证明,对于“现代文明病”和竞争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等工业社会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健康危机,在诸多对应手段和方式中,最值得提倡的首选方式为体育,因而从60年代起逐步刮起了席卷全球的民众健身运动的热潮。

为满足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有效地通过体育途径提高健康水平,提供选择的体育手段和方法应当具备以下两个特征:其一,因为社会是由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组成,因而为满足全民健身需求,体育手段和方法必须具有多样性。其二,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无病态性异常即习惯所称的“无病”,而且要求对客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要强,并在社会交往中充满信心、坦诚、豁达、积极。即: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因而健身手段不仅要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机体健康水平,而且要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真正如中国传统养生学提出的“神形统一、身心并育”。

鉴于以上原则,从宏观上看,全民健身运动解决体育手段和方法问题时应做到:

——改造和利用西方竞技体育,适当放宽其规则要求、降低其难度、弱化其功利主义色彩,变胜负和锦标的争夺为以提高参与者的健康水平和丰富生活为目的。不仅有效地回避这类竞技体育对人体健康较易发生的伤害,反而使人们在参与不过份剧烈的身体活动中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培养进取精神。青少年更适合于利用这种不刻意追求胜负的变了形的竞技体育项目来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不同的社区,应当根据自己的特征,自己的客观条件,符合实际地、有选择地倡导和普及这种变形的竞技体育项目。应组织一定的科研力量,专门研究改造、利用这类体育项目,使之为民众的身心健康服务。

——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十分强调人的身心并育,十分重视心理状态、七情变化对机体健康水平的影响,将调心、调息、调身作为重要的健身手段与方法,以致后来许多的练功方法都以这“三调”为重要原则和基础。这一养生文化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特征有两点:一是多数项目和练习方法中,体育活动的量一般都不大,绝大部份正常人都可以从事。即使量稍大的项目如武术等,其最大的特征也是练习者“量力而行”。只要练习者是以健身为目的,主动控制强度与难度,则自然表现出武术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固有特征,能较好地、安全地满足不同体质的人们的健身需求,成为民众健身运动的良好手段与方法。所以,传统的中国养生术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大的共性特征,决定了它在民众健身热潮中具有十分广泛的适应性和安全性。其二,中国传统的养生学理论认为,为了人体的健康与长寿,必须强调人对七情的调节,并在千百年的实践中创造了人们如何有效调节自己的心态、情绪,如何有效排开一切成败得失及外界刺激而使自己情绪稳定的诸多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具有东方传奇色彩的健身方式,对调节人的神经和心态具有十分良好的作用。这一特色极为重要,它是防治现代社会的强竞争、快节奏对人身心造成伤害的有效途径。依凭这点即可预测,社会的工业化水平越高,竞争越激烈,人的精神压力越大,人们越需要这种东方的健身文化。可以断言,不仅在中国、在东方这种养生文化会越来越受到推崇和鼓励,而且在中西文化的全面对撞中,中国传统养生术必然加快走向西方社会的步伐,服务于全人类。

——发展人类传统的健康身心的活动。无论是东方西方,无论是中国外国,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陶冶情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垂钓、养鸟、郊游、散步、健身舞等。这类活动完全可以列入全民健身计划的手段和方法的范围,加以发展。

3.结论

1)为适应工业化社会中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提供选择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必须具有多样性特征,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除必须具备有利于锻炼者体格健康的项目外,还必须具备有利于锻炼者有效地调整心理状态、放松神经的项目。

2)某些易于普及推广的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在改变其规则、降低其难度、弱化其竞争性的条件下,可用作健身运动的手段和方法。

3)中国传统体育,尤其是其代表——中国养身文化,由于其以健身为目的,运动量和强度的可变性、适应性高,易于普及,因而是全民健身运动的良好手段与方法。应组织人力及时挖掘、整理、推广,使其对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4)重视和提倡各民族乐于从事的有益于陶冶情操和提高人体健康水平的传统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其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良好作用。

标签:;  ;  ;  

中西体育文化与全民健身方式的宏观研究_全民健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