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与信息研究所_科学论文

信息科学与信息研究所_科学论文

情报科学与情报学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97(2000)03-0002-04

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科学技术自身和外部的各种交流。四个世纪以前,近代科技在欧洲兴起,各种学会组织和学术刊物应运而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各个学科和学派的建立,相应的学会组织和学术刊物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895年,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情报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组织“国际目录学会”(即现在的国际文献与情报工作联合会“FID”)诞生,标志着作为科技交流手段之一的情报工作的开始, 这也说明情报工作自身的规律性需要专门组织进行研究和探讨。我国近代维新开明人士梁启超先生曾说:“西人为之学也,有一学即有一会。”不仅如此,这种“学”与“会”互为因果的关系还会发展到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学科与学会的创建和不断创新,二者都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

19世纪末,随着科技发展和以文献为交流手段的正式渠道,以及以会议、展览等其他手段进行交流的非正式渠道的日益扩展,以收集、加工、传递有用信息的初期情报工作开始出现。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对这种给人们带来方便的专门工作越来越重视,而且,对这种专门工作的特有规律性的认识也越来越关注,这就为情报实践与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FID的诞生既说明情报科学开始走上科学的殿堂, 也说明情报学术团体开始走上国际舞台。

西方发达国家的情报工作多从文献开始,固1924年英国成立了“专门图书馆与情报学会”。接着,1937年美国成立了“文献学会”。1941年德国也成立了“文献学会”。这些工业发达国家在图书馆与文献的基础上,有组织地研究情报工作的特有规律,出版和发表了很多专著与学术论文。

二战后,科技发展更加迅速,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情报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创造了良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论的引入,使情报理论研究既不断深化,更不断创新,终于使情报科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可以说,情报科学是情报工作与情报技术的总结和概括,是实践上升为理论的产物。

在情报科学学科地位确立后,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纷纷建立了服务于社会经济及科技的专门情报工作机构,同时也都成立了适应情报科学发展的专门情报研究部门、学术团体和专门教育培训院校,形成了情报工作、情报研究、情报教育的完整体系。1950年日本成立了“国际十进分类法协会”(后根据需要改称“科技情报协会”)。1968年美国将“文献学会”改称“情报科学学会”,还在同年成立了“美国标引工作者学会”。英国不仅在1958年成立“情报科学家协会”,还于1983年在原“专门图书馆与情报机构协会”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情报管理协会”。前苏联的情报工作开始也很早,但对情报科学的研究采取的是另一种体制,即全苏情报所(1952年建立),它不仅从事情报工作,而且承担情报科学学术研究、学术刊物和国际联系。20世纪70~80年代,其他一些国家(如欧洲各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亚洲部分国家)也都在情报科学与情报学会建设上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情报科学学科建设和学科体系的创新上,各国情报学术团体发挥了独特作用,这是因为它们联络了众多的情报科学家,而且跨部门、跨地区、跨国家,这些科学家思维都比较超前,学科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综观各国情报学会(或协会)的发展,其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1)联谊型。即联络广大情报科学家、 情报工程师及情报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交流。

(2)事业型。即从事情报专业性工作,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职能, 联络众多情报机构与情报人员。

(3)综合、多功能型。即既有学术与技术的交流功能, 又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职能;既联络众多情报机构,又联络广大情报工作者。

各国情报学会(或协会)的任务虽不尽相同,但中心任务都包括有:从事情报科学和情报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教育培训;开展情报收集、加工、贮存、传播的学术交流活动;进行调查研究、业务与技术评价;协调标准化和文献资源共享工作;组织召开国内跨地区、跨部门以及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展览会等。

我国科技情报学会创建于1964年。1956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建立了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不久该所成立了情报理论方法研究室,并建立科技情报大学(后并入中国科技大学成立情报系)。此外,还成立了情报刊物编译出版协调委员会,它可被看作是情报学会的前身。从情报工作实践、情报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到情报科学的教育与培训,其系列化的程度并不亚于同一年代的发达国家。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的成立是情报事业与情报科学发展的需要,大大促进了我国情报科学的学科建设和情报工作知识的普及。由情报学会主办的《中国信息导报》(其前身为《科技情报工作》)在创刊词中指出:情报科学“虽然作为一门科学还在胚胎时期,但这个发展方向是可以肯定的”;“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很多情报界老前辈对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情报科学研究和情报学会活动的蒸蒸日上局面都还记忆犹新。不幸的是,这种大好局面因“文革”曾一度中断。1978年情报学会恢复活动,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对广大情报工作者的凝聚力。1978年以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成立了情报学会,中央各部委也成立了相应的情报分会;同时,情报学会还建立了多个专业委员会。情报学会在短短几年内吸收了几十个团体会员及二万多名个人会员。1980年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以国家会员身份加入了FID。20年来, 情报学会始终坚持团结、组织广大情报工作者,大力促进情报事业的繁荣和情报科学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统计,平均每年举办的大中型学术研讨会都在10次以上,每年举办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和展览会为2~3次,每年组织的出国团组有2~3个,每年举办的情报科普讲座和培训班有3~5次;此外,还承担了不少情报研究项目与情报咨询课题等(以上不包括地方学会的数据)。由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主办的《情报学报》、《中国信息导报》与《大众软件》,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和科普作品。1993年,经中国科协批准,成立了“海峡两岸科技信息交流委员会”,实现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科技资讯交流委员会”的对口交流。

情报学会作为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对情报科学的学科建设负有特殊的责任。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计划编纂出版第一部综合性的大型百科全书。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组织了全国数十名知名专家,历经8 年完成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情报科学部分,为我国情报科学学科基础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另外,在教育部设置情报科学本科生课程,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情报科学硕士点、博士点,在国家制定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国家标准等工作中,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992年“情报”改称“信息”的浪潮中,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及其主办的会刊《情报学报》采取理性的认识和决策,科学地分析其利弊,仍用“情报”名,从而起到了维护情报科学性质与地位的积极作用。

回顾历史,我国情报科学和情报学会经历了40多年的建设,正走向成熟。在迈进新世纪的时候,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大胆创新,赋予情报科学与情报学会新的生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光荣使命。

(二)

在新世纪里,我们面对的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的生产、传播、利用将以空前的规模发展,并成为人类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缩微、光盘等高新信息技术群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情报工作将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与此同时,情报科学的研究领域也必将面临新的开拓,其学科体系也必将面临进一步创新。

情报界很多专家认为,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都将对情报事业、情报科学、情报学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何将海量无序信息转变为有序信息,如何将静态信息转变为动态信息,如何将有用信息数字化在网上广泛传播,又如何迅速将科技的重要载体——信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并创造效益,这正是人们对新世纪情报工作与情报科学的新期待。因此,情报工作、情报事业、情报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更加突出,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网络技术与网络环境,原有的情报学理论框架和情报工作实践经验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和大胆创新。

当前,情报科学专家都在探讨以下一些重要问题:一是信息技术革命促进情报科学体系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二是信息技术导致情报科学变革和转型问题;三是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信息管理学科群的整合问题;四是知识经济社会情报价值和效益以及信息经济地位问题,等等。与此同时,情报科学专家还就情报科学新的学科生长点进行探讨。比如:传统的情报业务方法如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网络信息的开发利用问题、安全问题、共享问题及法律问题;数据存贮、压缩、转换及全文检索问题;电子出版物、网上出版物与传统印刷出版物的关系问题;电子出版物与网上出版物的著录、标引问题;知识信息仓库的建设与知识信息的采掘问题;网络环境下用户心理行为和服务方式创新问题;情报机构发展模式问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宏观管理、微观管理问题,等等。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不仅对情报科学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而且相应地也对情报学会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国内外学术团体的发展出现一些新趋势,主要有:多学科综合发展趋势;开发性专业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发挥横向优势和扩大国际交往的趋势;把提高学术活动质量与提高学会活动效益相结合的趋势;学会组织自立趋势;学会活动多样化的趋势,等等。作为情报科学学术交流的主渠道,各级情报学会必须注意其他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动向,动员和组织情报专家、广大情报工作者及时吸收各有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丰富和发展情报科学体系。同时,还要加强情报与经济的结合,加强应用开发性研究,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作为普及情报知识的主力军,各级情报学会要着力提高人们的信息素质,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作为民间国际情报学术交流的主要代表,各级情报学会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组织更多的情报学会会员出访,邀请更多的国外专家来访,召开更多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展览会。作为情报工作者之家,各级情报学会必须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情报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情报工作者的意愿和建议向上反映,把党和政府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方方面面的信息传达给广大情报工作者。同时,各级情报学会还要动员和组织情报工作者承揽一些情报咨询课题,以有偿服务方式为企业服务,为农业开发服务,以改善学会工作的条件,提高工作人员待遇。此外,各级情报学会还应广泛吸收企业团体会员,加强同国内外信息公司以及各类基金会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赞助,以扩大情报学会活动的范围和影响。

在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中,各级情报学会要主动争取政府部门下放职能,并靠自己严谨的工作和优质的服务,获取政府部门和广大用户的信任。学会虽不是行政部门,但它可以起到为决策服务的参谋作用。学会虽不是研究机构,但它拥人才和信息的优势,有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可以完成研究机构委托的科研任务。学会虽不是企业,但它与企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有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可以起到咨询、评价、论证、推广的作用。

当前,情报学会尤其要围绕情报科学和信息服务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学术活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给情报科学研究和信息服务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情报学会要动员和组织广大会员及广大情报工作者转变观念,开展“大情报观”研究。在宏观层次上,要以广阔的视野,面向国家整体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在情报工作实践中,要深化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保持学术活动的生命力,才能检验情报科学建设中的新理论、新成果和新技术。最近,中央有关部门正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组织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定于2004年完成30卷。其中情报学部分又委托给中国科技情报学会,这将是情报科学学科建设的机遇。情报学会应当以其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专业的特殊地位,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就情报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术研究,提出创新方案与创新措施,促进情报科学在新的世纪里进一步发展。

收稿日期:2000-04-18

标签:;  ;  

信息科学与信息研究所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