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地理试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国论文,地理试题论文,卷文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地理试题结构基本保持不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但和2005年、2006年相比主观题结构略有变动,原来的第36题通过增设问题情境变为第36题和第37题,打破了原来36题命题的固有模式,使考查变得开阔和富有变化。“36题(36分)”现象不再明显。试卷秉承了往年试题的优点,在整体构思上有所突破。由于地理增加了第37题,第40题成为政、史、地三个学科综合题目,探究同一背景下的学科的交叉点,体现了学科思想的融合!
分析、比较2006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2007年的地理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人文考查比重在提升
以往高考更关注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考查,今年略显不同,人文地理比重略有提升,使得全套试卷难度略有降低。和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相比,人文地理更容易得分,难度不大,比较强调知识的掌握。如第一组题目城市化内容的考查,只要抓住我国城市化水平低,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就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第四组题的9~10题是教材知识的迁移,体现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解题时要抓住“高寒”的气候特点。主观题中第36题、40题侧重区位分析能力的考查,包括工业区位分析、城市区位分析和交通位置分析。通过调运头脑中的分析模式,再结合题目就能全面分析,减少遗漏。总之,人文地理考查比重的上升,使试卷整体难度有所降低。
二、区域识别能力考查有弱化的趋势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地理学习的重要能力,也是地理学科的特色能力。和前几年高考相比,试题越来越由“微观”走向“宏观”,逐渐放弃在“区域识别”上设置障碍,对空间定位能力的考查有弱化的趋势,特别是今年文综地理试题,一道是澳大利亚、新西兰位置图,另一道是燕京位置分布图,都不存在定位问题,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做答,能力考查的着眼点放在地理问题判断、分析能力的考查。如第40题侧重分析燕京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三、注重图像图表数值特征的分析
地理图像图表的数值特征是通过统计图呈现出来,通过解读题图获取图像图表中的数据,然后就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判断,能够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分析,以考查地理思维能力。今年的文综卷中涉及这方面的能力考查较多,如第一组题需要从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入手进行四条曲线的区分(进入90年代我国城市人口比重约为30%)。第5小题图像显示①地降水稀少,温差较大(终年炎热干燥的典型气候特征),属于定性描述。第37题是最能体现对图表数据分析的。如比较各地降水量的大小、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比例大小、夏季降水量的大小。
四、更钟情于对气候知识的考查
气候知识是地理学科最具特色的主干知识,要准确把握学习主线“气候成因——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气候分布——气候影响”。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影响气候的因素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特别关注对气候、气温、降水的考查第4、5题是对气候的直接考查;第37题19分的题目完全从降水这一要素出发,通过给定六个城市的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考查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差异,并进行成因探讨,实质上在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
五、光照图考查间接化
现在,高考对光照图的直接考查很少,从去年到今年命题趋势更为关注对光照图理解的考查。较为注重图文转换、图形转换和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考查过程将光照图和地球运动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地理时间(地方时换算)和空间(地理经纬度位置)的定位。这类问题往往在全套试卷中会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由于理解不到位,很容易出错失分。比如第6~8题所给题图信息是一个简单的示意图,然后需要我们将该图转换为太阳光照图中的侧视图,其中“M点为晨昏线与某一纬线圈相切的最低纬度;M点的地方时只能是0时或12时”成为解答题目的切入点。
六、打破通常观念
长时期的题型训练,不自觉地形成试题印象,这些单纯的知识性内容很容易将考生引入思维定势,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忽视条件已经变化,还是通常观念,不能有效及时地突破思维定势,因而造成失分。如第11小题要注意题目条件中的时间段限制“近几十年来”;第36题的第(1)小问,一些考生做惯了“不合理”表述其理由的题目,不敢写,畏首畏尾;第37题的第(1)问一看所给分值为4分,定位为不定选两个答案,于是选了B、D。忽视了B答案中的“极不均匀”,陷入思维定势。
七、在考查内容上力求整体和谐
今年的试卷打破了“36题现象”,就考查的学科内容来说,仍然保持了整体上的稳定。全套试卷涉及的学科主干知识有:城市化及中、美两国城市化特点比较;洋流分布;地中海式气候在澳大利亚的分布;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典型特征;昼夜长短和季节的判断;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农业限制因素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水利工程对河流泥沙的影响;工业区布局的合理性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比较、成因分析;城市区位分析;城市交通位置分析,都是地理学科特色主干知识,即使是同一知识点,也从不同侧面进行命题。如同样考查气候,第4~5题侧重气候类型的分布、判断的整体考查;第37题侧重气候的要素——降水的差异比较和成因分析。全套试卷在考查内容上力求整合和谐。
八、分析、表述问题体现主次、层次和全面性
地理主观题侧重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就某一地理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其成因、表述其过程、描述其特征、探寻解决措施等。分析问题要立足题图信息,回归区域,综合各地理要素进行科学规范表述。答题要体现主次(重要的写在前面)、层次(分出要素点)、全面(没有遗漏,不丢要点)。
如36题的第(2)问要注意20世纪80年代前后西部工业区对新老城市的影响;第37题的后三问都体现了主次性,要求表述一步到位,力求精确;第40题的第(3)问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不能仅表述为“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其中对气候的表述更注重形成原因过程的分析,要从地形出发就气温和降水分别进行成因分析,燕京位于燕山以南,地处平原,以西、北是高大山脉,阻止冬季风进入,减弱侵袭(相对提升冬季气温);夏季处于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形成地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