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街道党组织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启示_天津和平区论文

天津市街道党组织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启示_天津和平区论文

同频共振 政通人和——天津区、街党组织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通人和论文,天津论文,党组织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天津市和平区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其特有的魅力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人们自然要问:这里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什么能够这样持久、健康地发展?为什么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表现出那么旺盛、高涨的热情?经过深入调查,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关键在党,基础在民。正是因为党组织和群众齐心协力,“同频共振”,才最终形成了一个政通人和的好局面。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们党长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结果。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强劲生命力的源泉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繁荣经济的同时,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这种现实,使许多人对广大群众中蕴藏着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麻木不仁,熟视无睹,甚至怀疑否定。有的认为现在的群众只讲实惠,政治上冷漠,追求的只是物质利益,一切向钱看,缺少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有的还认为“九十年代是各人顾各人”,自扫门前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等等。然而,天津市和平、河西区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广大人民群众不但深切呼唤着而且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他们当中蕴藏着极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有着很实际的内在的要求,蕴藏着极大的建设性能量,一经点燃,即成燎原之势。和平区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从兴起到普及已经持续了八个年头,参与者日渐其众,由开始的13位居民骨干发展到5万多人。广大群众何以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有这样几例普通志愿者的事迹不乏深刻的启示。居住在和平区南营门街的一位74岁叫金仰山的退休干部,他曾主动为居民义务打扫楼道,每天早早起床,从楼门口扫到楼道内,从顶层五楼扫到一楼,又用拖布从一楼擦到五楼,把楼梯和护拦都擦抹得干干净净。每次干完活,都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腿疼。邻居劝他说:“您这么大年纪了,别累坏了身子。”他说:“我辛苦一些,让全楼居民下班后有个整洁的环境,上班心情舒畅多干工作,也算我为四化出点力。”日复一日的行动终于感动了众邻里。有个邻居流着泪站出来对大家说:“房子是大家住的,不能光让金大爷一个为我们打扫,我们也得一起干!”不少邻居都表示:“金大爷,我们跟您一块干!”金大爷看到时机成熟了,就把全楼17户的代表召到一块儿,说了共创文明楼院的想法,大家都积极响应。一场“楼道革命”使往日不起眼的楼道旧貌换新颜,人们走进楼道,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文明向上的气息。美好的东西人人都喜欢,可是一花独放不是春。他又和邻居携手共同美化本街其它四个楼门,使南营门街“五朵金花”竞相开放。新兴街特困户马金兰,丈夫早亡,本人下岗,膝下有两个成年的傻儿子,由于广大志愿者包户重点服务,也带动了周围群众关心她、扶助她,使她摆脱了以泪洗面,整日为生存而忧愁的困境。新兴地段医院为她家里人看病只收材料费,鹏达实业公司经理每月给她救济60元。她儿子抽疯摔破头,新兴药厂职工蹬着三轮车辗转三个医院送其就医。身患严重肺病的志愿者简章德不顾自己安危,一次次陪送去换药。逢年过节,许多素不相识的群众给她家送现金、鲜鱼、大米和水果,让她过好年。不幸的马金兰沐浴着爱的阳光,苦日子变甜了,她经常热泪涟涟地说:“现在的日子比老伴活着时还强,社会主义好,志愿者胜过亲人!”在和平、河西以及天津的其它地方,类似这样的志愿者行动,举不胜举。它充分说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有着很实际的内在要求和愿望,蕴藏着极大的建设性能量,只要发掘并组织就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们在相互感染中追求着真善美,实践着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用一位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学生的话说:“当我们看到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时,我感受到了为人民服务的乐趣,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群众正是从这些活动中感受到了实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自己切身利益的体现。广大群众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自觉地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不断创造出精神文明成果,这种创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强劲生命力的深厚源泉。

人民群众中表现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非无源之水,空穴来风,也不是孤立和偶然间出现的,它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必然结果。和平区“五好家庭”代表、社区服务志愿者、天津音乐学院女中音歌唱家陈蓉蓉感慨地说:“我做这些事从来是自然而然的,从没有刻意去当英雄,因为我觉得做人就该做雷锋那样的心灵高尚的人。”河西区恩德东里居委会主任孔繁珍带领群众骨干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做起,不找区街要一分钱,发动群众集资把一个设施比较落后的居民区建成了一个环境优美、风气良好、服务优质的市级文明小区。当地老百姓感激她为群众创建了好环境,市区有关部门要宣传她,她都执意不肯,她说:“我为大家做事,觉得有意义,不是为了图名。”这种不图名、不图利,只图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朴素思想,在许多居民老大娘身上都有生动的体现。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和党的教育,尤其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中产生了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党一直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一直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一直努力用一个个先进典型来影响一代代人,使得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天津市这两个区的实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几年,和平区坚持开展旨在对市民进行全面教育的社区教育,他们率先成立了区街两级社区教育中心,组织协调社区承担的各项教育任务,收效明显。和平区新兴街以争做文明市民为重点,丰富争做文明市民活动的内容,融入志愿奉献的内涵,着重培养一批有社会责任感,有为他人、为社会自觉奉献精神的新型市民。和平区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家庭”、“文明市民”、“文明楼院”活动,营造微型文明小区等等,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各类群众自治组织如雨后春笋,把社区教育和社区文化建设搞得红红火火。河西区自1994年以来,坚持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万千百十工程”,每年评选万名文明市民、千户文明家庭、百个文明单位、十个文明小区。越秀路街围绕提高居民家庭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开展以夫妻恩爱情、父母养育情、兄弟手足情、婆媳体贴情、邻里互助情为主要内容的争当“文明家庭”活动,围绕改善邻里关系在居民区推广以楼栋为单位,邻里之间代订一瓶奶、代买一篮菜、代收一份报、照看一门户等“四个一”邻里互助活动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虽然显得琐碎,但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激发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人民群众中表现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关心人民群众利益的一种真情回报,从本质上看,是对实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自觉追求。和平区坚持八年之久的50万人民群众评选表彰“十佳公仆”活动,就是生动的写照。评选“十佳公仆”活动始于1989年2月,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区委、区政府每年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实际需要,集中力量为全区人民办12件实事,从1983年到1989年已办各类群众受益的实事近百件,群众生活中不少难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比如,多年来连续对自来水低压片进行改造,解决了600多户居民的“吃水难”问题。在区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在南市地区建立泵站,改造下水管网,使10万群众雨季免遭淹泡之苦。1988年秋末冬初,当大白菜、冬煤供应紧张时,广大干部首先想到的是群众,大家提出:“群众家里无菜,我们不买菜,群众家中无煤,我们不买煤。”为了满足群众生活的需要,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率领500名机关干部白天在街道售菜,晚上给居民家中送煤,没有一个干部往自家捎一棵菜一块煤。广大干部们的无私奉献,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温暖。居民群众深受感动地说:“有这样的干部,我们心甘情愿与党和政府风雨同舟,共渡难关。”出于对党和政府以及广大干部工作的认同,他们主动提出要表彰为民办实事的好公仆。和平区连续8年评选“十佳公仆”活动,既是广大干部长期为民办实事,密切联系群众的必然结果,又是广大群众对党的干部发自内心的拥戴,是一种对崇高精神的回报。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在实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而人民群众对人民公仆的精神奖赏,实际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呼唤与追求。天津的实践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只要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以深厚的感情态度去对待群众,一心一意为民办实事,那么,很多事,领导没想到的,群众会帮着想到;领导没办到的,群众会协助办到。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深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象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保持着勃勃生机。

领导干部在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使这里的党组织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坚强有力的领导

10多年来,天津市和平、河西等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为什么对抓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情有独钟”?为什么能始终保持着火一样的热情和坚强有力的领导?根本的原因在于各级领导干部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这些年来,两个区的党政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可贵的是,他们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上,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还要建一方文明,树一方新风,保一方平安,努力把街道建设成为经济上富裕、社会风气纯正、人际关系和谐、生活环境优雅的温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为此,他们一直在精心地构思、自觉地顺应、科学地引导着区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抓区街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认真建立健全区、街、居委会三级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全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抓,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及时加以支持、扶持和领导;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逐步把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引入规范化的轨道;注意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近几年来,和平区仅设立“群众文化奖励资金”、完善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就投资达2200多万元。领导干部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得力到位,使得和平、河西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始终处于一种有领导、有规划、有组织、有步骤的良好运行状态。

区街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人民群众是主体,要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必须把党自身建设好,具体说,就是必须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这是天津市和平、河西区委抓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多年来,和平、河西区委始终把发挥“三个作用”作为撬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杠杆。在抓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他们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抓健全组织,夯实基础。和平区委从1990年开始,先后组织了几个比较强的班子,深入到全区100多个单位调查研究,把问题集中起来,召开分析会、研讨会,举办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十多个方面的意见和办法,做到了党务工作者队伍不乱,机构不撤、人心不散、经费到位,党组织各项活动正常开展。这两个区还十分注意抓居民区党支部建设,基本做到了“一居一支”,党支部建在居委会上。二是抓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这两个区的基层党组织普遍建立健全了多项制度,不论社会上刮什么风,党内生活都能正常、严格、有序地进行。河西区委连续6年在基层党支部中开展了以目标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达标升级活动,连续10年在全区街道系统开展了“政治工作优、社区建设优、城市管理优、集体经济优”的“四优”评比竞赛活动,每年都评选出一些成绩优异的街道典型,有力地推动了全区街道两个文明建设。

在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中,这两个区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目的,以解决好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平区委从1991年开始在全区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主题教育活动,每年一个主题。河西区委1990年向全区各级领导干部提出“学习焦裕禄,弯腰当公仆,埋头办实事,为人民造福”的要求,连续7年开展了“学习焦裕禄,做人民好干部”活动。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深受群众拥戴的好党员、好干部。1988年带头倡导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宋元仆、董光义二位同志,都是共产党员。和平区新兴街642名共产党员中,除丧失活动能力的,都参加了志愿者协会。原区委书记刘福生同志在任副区长时,就以志愿者的身份,定期给孤寡老人理发,一直坚持到今,和平区区级领导同志都以志愿者身份积极参加志愿者奉献活动。和平区评选八届“十佳公仆”,共计80人次,有45人当选,其中,共产党员44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5名。河西区评选四届“人民好干部”,共计80人次,有56人当选,全都是共产党员,70%是处级领导干部。现在,这两个区都已形成了一个不同系统、类型、层次的优秀干部和优秀党员的先进典型群体。实践证明,物质文明建设关键在党,精神文明建设关键也在党,只有把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好,使党的肌体更加健壮,才能站在群众前列,成为带动区街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榜样。

在区街精神文明建设中,和平、河西区委、区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办实事作为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都成为一件件受群众欢迎的实事。河西区谦德庄地区原是天津市面积最大、房屋最破旧、人口密度最高的危陋房屋片之一。老百姓强烈企盼能够尽快改造。而改造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回报率很低,许多外商到现场考察后都不愿意干,甚至有一家大公司单方撕毁了签好的合同,宁愿背上背信弃义的骂名。能不能实现老百姓的愿望,完成谦德庄地区的改造,这是对河西区委、区政府的一个严峻考验。不改造谦德庄,理由可以有许多条,但有一条过不去,就是尽人民公仆的职责。为了让老百姓永远告别低矮破旧的房屋,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经过十几次的专题研究,最后做出决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实施改造。区五套班子领导带队,组织千余名干部深入到群众家中,体察民情,帮助搬迁。在短短的37天中搬迁4460多户。这一举措,实现了天津市危陋平房改造的重大突破。老百姓深受教育和鼓舞,他们说,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津市区街党组织是这样做的,许多领导干部也是这样做的。在天津,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甘为人民做奉献的好干部、好事迹层出不穷。和平区“十佳公仆”之一,区委常委、公安分局局长马树昆同志,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用手中的权力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他不仅带出了一支忠诚、公正、文明、善战的公安队伍,而且还亲自为老百姓办了许多扶危解困的实事。去年夏天,马树昆收到一个国内特快专递邮件,里面装着总计数万元的银行存单,还附了一封信。写信的是一名中年妇女,说她因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想一死了之,恳求马局长帮他分配这批遗产。马局长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按信封上的地址寻找写信人,并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发了寻人启事。由于措施及时,最终在上海找到了那名中年妇女,把她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河西区工商局大营门工商所党支部书记、所长景志刚,是国家人事部、工商总局命名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有一次,一位老太太到所里打电话,景志刚从电话中了解到这位老太太名叫马家浦,是一个88岁高龄的孤寡老人,平时无人照顾,生活困难。景志刚毅然把这位老人作为包保对象,他和同志们坚持长期上门为马老太太安装烟筒、炉子,买煤、劈柴,掖门窗、洗衣服,修电冰箱等等。正是由于这一桩桩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既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又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更加自觉地投身到两个文明建设之中,在党的领导下共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保证了物质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迎来了整个城市社区文明祥和的新气象

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精神文明搞好了,就能够极大地保证物质文明建设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能给物质文明以极大的支持。天津市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这些年来,和平、河西两个区的领导班子从抓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首先就是要保证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得到实际利益,“不让一户一人过不去”。这个体会进一步坚定了他们领导广大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保持了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提高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在经济建设上,他们坚持不刮风,不浮躁,注意从政治上看待和处理经济问题,有效地防止了经济发展上的大起大落,保证了物质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他们始终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的指导思想,致力于积极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他们十分注意防止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出现的贫富悬殊,分配不公现象,正确处理好先富和共富的关系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下岗职工增多,部分职工群众生活出现困难的问题,他们积极推行“不让一户一人过不去”的做法。河西区大力实施下岗女工再就业工程,安置下岗女职工再就业5000人次,仅去年上半年就安置下岗女工1146人次,始终让她们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该区的越秀路街对辖区内下岗人员进行有组织的安置,办了六个“职工微利市场”,使1800多个下岗职工基本上实现了再就业。和平区还动员社会力量开展“一助一”助残活动,有效地解决了全区130户困难残疾人的生活问题。全区12个街道发动社会力量,建立了“扶贫解困基金”,以解决特困群体的生活困难。该区解放桥街开展“一帮一”解困活动,全街辖区内32户生活困难户每月都得到了固定资助。河西区19个街道成立了扶贫基金会,救助各类困难居民386人次。经济政策上的这些举措和倾斜,都是为了首先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得到切实保证,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无论是一个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社区或一个地方,都需要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平区滨江商厦从建商场的那一天起,就始终注意培育有自己特色的企业精神,他们以商厦“十姐妹”事迹为契机,树立起“青青献商厦,奉献在本岗”的企业精神,正是靠这种精神凝聚和振兴了企业,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完成销售额24亿元,实现利润1.47亿元,仅用3年时间就赚回了一个商场,使该企业成了全区第一家大型企业,一举跨入全国百强商场的前列。新兴街是全国第一个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的诞生地,街道党组织紧紧抓住社区志愿者服务这一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与街道经济工作有机结合,借助社区的信息优势、人才优势、网络优势,使之转化为发展经济的优势,有力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推动了经济工作高起步,上台阶。从1993年至1995年,新兴街的主要经济指标均以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健康增长。近年来,和平区的经济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推动下,速度明显加快,“七五”期间,区属企业经济收入和利润的年递增率分别是12.38%和4.38%,而“八五”期间则达到21.36%和24.85%,经济发展后劲逐步增强。与1980年相比,经济总量翻了三番,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多年来在市内6区名列前茅。河西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样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丰硕成果的有力支持下实现的。1995年经委、校办、劳服、民政四大系统所创利润分别为市区第一,去年几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区、街经济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同步发展,推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和平、河西区广大群众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鼓舞人心的变化,呈现出政通人和的新气象。这些年,这里的群众普遍感到“气顺”。和平区连续几年定期组织群众开展问卷调查,对一度群众反映较大的房管、城建、煤、水、电、气等部门的服务情况进行评议,群众的满意率保持在85%以上。过去的“电老虎”、“气老虎”、“威虎厅”的帽子都被群众给摘掉了,群众授予自己的公仆“光明天使”、“顺心之神”、“排水先锋”、“送水观音”等美誉。称谓的变化,折射出党风的变化,反映出民心的变化,测量出党群、干群关系的好坏。河西区马场街的干部以自身的廉洁自律得到群众赞誉,问卷调查显示,96%的群众对这里的干部作风表示满意。居民群众经常说:“嘛叫形势好,共产党有这样的干部就是形势好!”和平区每年评选“十佳公仆”发出选票由初期的1.5万张到现在的2.4万张,选票回收率达95%以上,有时因为选票不够,群众还自制选票,参与热情十分高涨。曾有领导同志感慨地说:“中国的老百姓如果都象新兴街的老百姓,中国的事情就好办了”。在这里,真正形成了党和政府一呼百应的好局面。

标签:;  ;  ;  ;  ;  ;  ;  ;  

天津市街道党组织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启示_天津和平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