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能对等原则与汉语广告英译

论功能对等原则与汉语广告英译

沈继诚[1]2000年在《论功能对等原则与汉语广告英译》文中指出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今世界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商品生产极其繁荣,同类商品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因此,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各国生产商兗相借助广告打开销路。树立形象,创立品牌。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产品欲销售,广告必先行。为了帮助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英译质量,本文深入地探讨了汉语广告英译的原则,并将其付诸实践。 本文首先对中外重要翻译理论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国内方面,主要论述了严复的“信、达、雅”标准,傅雷的“神似”说和钱钟书的“化境”说;国外方面,主要探讨了卡特福德的“等值翻译”论和奈达的“等效翻译”原则。通过分析、探讨,本文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非常切合广告翻译。 翻译中的“对等”概念,不仅是二千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根本问题,同时,也是现代翻译的根本问题。西方有不少翻译理论对翻译中的“对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中颇有影响的当属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同其他“对等”原则一样,“功能对等”原则把翻译的重点从历来注重信息形式,转移到重视信息内容与读者反应上来。也就是说,该原则强调译文与原文在交际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应。“读者反应”论和“内容优于形式”论,是奈达“功能对等”原则的二项核心内容。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任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一致。虽然在广告交际中,广告人和目标受众没有机会讨论或交换信息,这并等于广告翻译不需要考虑读者反应。相反,广告译者必须时时心系读者,弄清他们的受教育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消费行为等。如果广告译者无视目标受众的具体情况,而是一味追求广告译文与原文形式的对应,或译文语言的高雅,就无法实现功能对等。 奈达“内容优于形式”论是实现其“功能对等”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克服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必用手段。奈达认为,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各种语言表达信息的形式各异,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任意性和可变性。因此,为了保全原文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对原文结构做必要的调整。广告翻译也必须坚持“内容优于形式”的观点。首先,因为广告是文化产品,所以,汉英两种不同文化传统的广告相互转换时,必然会碰到尖锐的文化冲突。一般来说,特定文化信息往往是难以直译的。其次,有些汉语广告虽然可以直译,但直译往往不能收到“功能对等翻译”带来的同等效果。因为,直译常使广告译文显得结构拉杂、行文呆板且重点不突出。第三,为了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广告常借助创新或修辞手段,而它们也常常是难以直译的。 为了实现广告翻译的“功能对等”,本文认为,译文应尽量达到“自然”、“准确”。和‘“简洁”。所谓‘’自然”,就是指译又应尽量荷合英语广告文体,避兔翻译腔和结构主硬等现象。广告译又的“准确性”,指译又应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和功能。为了保证广告快速有效地传递和节省开支,广吉译文应尽量使用简洁的措辞和简单的结构,这就是广告译文的“简洁性”。 奈达“内容优于形式”的原则,主要是针对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提出来的。由于中西又化泅异,汉语广告英译时,必须考虑文化差异问题,佞广告译文尽可能符合西方国家的文化特点。本文探讨了汉英广告的主要文化差异现象,并从翻译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性的处理措施。 本文认为,用奈达“功能对等”的原则来探讨汉语广告的英译问题,意义如下: 第一,“功能对等”原则为解抉我国目前广告英译无章可循的局面,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r 第二,“功能对等”是解决我国目前广告英译中,存在的“死译”、“乱译”和盲目“直译”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三,“功能对等”是解诀汉语广告英译文化差异问题的有效途径。

杨博元[2]2013年在《简论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企业外宣资料英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外宣资料的翻译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并创造可观的利润。因此,提高企业外宣资料的翻译质量刻不容缓。为了让目的语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理解中国企业外宣资料的语言和文化,企业外宣资料的翻译应该更加关注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及文化。在这样的要求下,将读者反应放在首位的功能对等理论是最好的理论指导。本文章运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企业外宣资料英译,首先介绍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奈达对于语言与文化的观点,然后对中外企业外宣资料语言和文化特征进行了对比。最后,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海尔集团企业外宣资料的几个英译技巧。

艾莉娅[3]2014年在《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汉英会议口译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尤金·奈达首先提出的。他以语言学的视角,从语用学和语义学的理论概念和术语出发,以翻译的性质为前提,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功能对能理论。奈达将翻译目标解释为坚持实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最流畅和贴切的对等,从而更好地还原原文的蕴含意义。功能对等可以分为四种层次:词汇、句法、篇章和文体对等。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完全对应的等效翻译是不存在的。为了达到完全的形式对等而一味地在目标语中找出与源语相对应的信息,最后很可能会破坏整个译文,导致目标语接受者误解或根本不了解源语的真实含义。本文选取了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中的37个例子,结合功能对等理论中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对等,浅析了汉语英译会议口译的翻译策略。首先,词汇层面主要分析了关键词、词组和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方法。词是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虽然小却不容易译好,因为它既有指称意义,又有内涵意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词语的内涵意义常常带有浓厚的修辞色彩,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汉语的谚语、俗语、成语和歇后语中。译者在翻译以上词语时不应该只满足于对源语指称意义的传达,更要展现出源语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风俗原貌。其次,句法层面侧重于句子的主语、并列句和复合解码器的英译方法。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语有时可以省略主语,而英语首先要确定主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句子结构的转换、语序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奈达认为,有时大胆地对原文的句子结构进行重组是合乎逻辑的。如果译者能够清楚、准确地实现词汇对等,那么适当调整句式结构可以更好地实现句法对等。在汉英会议口译过程中,要想真正实现意义上的功能对等,译员还可以遵循功能对等理论的四个翻译原则,即准确易懂、传达原文精神风格、自然流畅和产生共鸣。

王莲生, 徐惠良[4]2013年在《论功能对等与传神留韵——以英译余秋雨散文《白发苏州》为例》文中提出风格是散文的灵魂,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风格是散文翻译的关键。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引,探讨如何从语言风格、修辞风格、写作风格三个方面实现散文翻译的传神留韵。

程志华[5]2007年在《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与汉英广告翻译》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也飞速发展,广告作为商品和服务的信息承载工具的重要作用在国际商业交流中也日益凸现。因为世界各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广告翻译就成了必需。然而在我国,广告翻译还没有得到比较充分发展。作为翻译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广告翻译本身有其内在特点和规律,这就有必要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在广告翻译领域,指导汉英翻译实践的传统翻译方法大多来自于文学翻译领域,其中以语言学为基础的“对等理论”为代表。但在指导广告翻译方面,这些理论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原因有二:其一,英汉分属于东西两个相差甚远的语言体系,很难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对等;其二,商业广告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宣传工具,倘若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盲目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对等,就会丧失广告文本的交际功能。随着翻译学的发展及细分,广告这种特殊文本的翻译就需要有相应的翻译理论与之相匹配。广告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的翻译方法的特殊性。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为指导汉英广告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有益视角。该理论强调了翻译及目标文本在其文化中的功能。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活动要根据翻译目的使目标文本与源文本之间保持一定联系,使交流越过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得以通畅进行。为了达到某种翻译目的,在翻译实践中不妨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仿译、删译、改译等。这些尤其适合商业广告这种有明确目的性的文体的翻译。广告翻译不是一种将原文信息忠实地转换到目的语中的纯模仿性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具创造性的诠释过程。广告翻译中译者应着重实现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文做文化和语言上的调整以适应目的语文化与目的语读者。根据功能派翻译理论,本文作者认为广告翻译中应赋予译者充分的自由以发挥其创造性。在中国译界,功能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有了一些突破性的发展。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曹明伦教授在大量汉英翻译实践以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一些不足提出了批评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译学界首次提出了文本目的、非文本目的以及文本行为、非文本行为这两对概念,创造性的发展了功能主义理论,大大促进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进步。在前期对功能主义理论以及汉英广告语言特征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作者意图通过分析汉英翻译实例,论证功能主义理论对汉英广告翻译的特殊指导意义并希望能以此为译学研究做出自己的一点点贡献。

庄智象[6]2007年在《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也逐步引起学界关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新兴的翻译本科专业建设进行研究有助于推进翻译学科发展,但遗憾的是,此类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内省法等对我国翻译研究现状、翻译专业建设现状等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翻译学科定位、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以及本科翻译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测试与评估、师资培养、翻译大纲制定等问题,并针对所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翻译教学研究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发现,我国虽然引介了部分翻译原著,但在对引介成果的转化和使用、翻译测试与评估、译员培训等方面尚有很大发展空间。翻译教学研究中思辨性成果较多,实证研究相对不足。学术交流方面虽然有几家翻译学术刊物,但在栏目设置、文章质量等方面都应有所提升;在学术研讨、翻译大赛等方面应该进一步发展。本研究借助语言学、语言教学等理论,对翻译、翻译学、翻译专业、翻译能力等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指出翻译既为两种语言之间信息转换的交际活动,也指译者或翻译产品。翻译学同时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可以大体分为普通翻译学、应用翻译学、翻译教育三部分。我国的翻译专业需要发展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其中本科阶段培养一般性翻译通才,研究生阶段培养高层次翻译通才。翻译能力至少涵盖母语和目的语两个层面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为互动关系,翻译活动本身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此外,本科翻译专业和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在培养目标、学时、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评估等方面有所不同。本研究建议我国翻译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立足社会和个人需求,围绕培养目标,综合地域、学校特色和师资、办学条件等实际状况,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使所设置课程体现翻译的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在翻译教材编写、出版、评估和改写过程中,要有先进的编写理念,使其内容丰富,体例有所创新,保持教材引进与自编、学术性和普及性、市场需求和学习者需求之间的平衡。在翻译教学方面,坚持突出学科特点、以学习者为本、互动合作、问题探究、开放发展等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形式、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创设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鼓励翻译理论反思和实践技能训练。在教学评估方面,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手段,使社会评估与课堂教学评估,测试性评估和非测试性评估,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教学与测试相结合,提升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在翻译师资建设方面,坚持终身教育理念,除了传统的学历学位教育、学术会议等方式外,倡导校本培训模式,促进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的合作,建构教研梯队、提高教师的整体教研能力。在翻译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明确翻译的学科独立地位,遵循广泛性、实证性原则,确保其系统科学性。本研究尝试借用社会语言学、语言教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念,援引大量最新资料,运用图表等形式阐明翻译专业建设中不同流程(如翻译、教材编写过程、翻译人才培养等)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翻译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将翻译与教育相结合,将互动主义、合作主义、人本主义等理念引入翻译教学,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翻译教学的语言学限制,对于具体教学研究有一定启示和参考意义。

司显柱, 陶阳[7]2014年在《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2004年至今我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相关文献的搜集与梳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其组成部分——纯理功能理论、语境理论、评价分析及语法隐喻理论等五个不同方面切入,探讨了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报告了我国在该领域探索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展望了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李红凤[8]2012年在《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商业广告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商业社会广告无处不在,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作为促销产品的重要形式与有效手段,广告在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对商业广告的翻译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告翻译在翻译领域一直是一个热点,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如中西文化差异,关联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模因论,功能翻译理论等,对广告翻译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采用定性描述和举例分析的方法,运用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来研究商业广告的英译。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和译语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成功的翻译是译者成功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结果。作者从电视,报纸,网络,海报,广告牌等多处选取收集了多则有英文翻译的汉语广告,从翻译适应选择论出发,对其译文在翻译策略和方法方面的选择进行比较分析。在对译文进行比较分析中,作者围绕着两个研究问题来展开:1)在商业广告汉译英过程中,译者要适应怎么样的翻译生态环境?2)在商业广告汉译英过程中,译者是如何对译文的翻译做出选择的?在研究过程中,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本文主要从交际,文化和语言三个方面分析了商业广告汉译英过程中需要适应的翻译生态环境,其中交际维度包括商业广告翻译的目的和译语读者的心理需求两个方面;语言维度主要是源语与译语的语言特点;文化维度包括译语文化及源语与译语文化的差异。在回答第二个问题的过程中,作者主要分析了译者从对译语读者群的定位选择,译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行研究。作者得到的结论是,根据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不同的语篇类型的“三维”转换的优先排列顺序应该不同。由于商业广告属于祈使类语篇,其汉译英就要重在交际,交际效果是其要考虑的首要目标,所以译者们在商业广告汉译英过程中必须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在不同的适应和选择中,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求译文交际效果的最大化。总的来说,成功的译者在翻译中采取的策略方法具有共同的特点:在语言维度的适应中,译者们将修辞华丽的汉语表达形式代之以平实,准确的英语表达,以求最大限度地使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理解并接受原文信息。最后,论文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并针对后续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包海峰[9]2011年在《政治术语蒙译之探讨》文中提出政治术语是党和政府在处理内政外交的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政治性词汇。在政论文中术语可以说是灵魂,必不可少的一个构成。与所有的术语翻译一样,政治术语翻译在政论文翻译中重要、而又有难度的一个问题。政论文翻译中术语翻译的好坏,准确与否常常会影响到整个翻译质量的好坏。如果术语翻译的不准确或译错了,就可能造成读者的误解。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汉蒙政治术语翻译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政治术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除了导论以外共四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原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一章主要回顾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分别介绍了赖斯的文本类型学、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费米尔的翻译目的论和诺德的忠诚论,同时说明了功能翻译理论对政治术语翻译的适用性;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政治术语的特征、政治术语翻译的重要性和翻译原则;第三章使用大量的翻译实例探讨了政治术语蒙译策略;第四章针对汉蒙政治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和具体的解决方法。

伍燕杰[10]2019年在《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些年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越来越多的景点受到了外国游客的喜爱,随之我们国家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于旅游文本翻译的方式,也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只有选择合理的旅游文本汉英翻译策略,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为我们国家经济及文化的更好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本文先对旅游文本类型及功能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影响旅游翻译的因素及需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仅供相关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

[1]. 论功能对等原则与汉语广告英译[D]. 沈继诚. 广西师范大学. 2000

[2]. 简论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企业外宣资料英译[D]. 杨博元.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3].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汉英会议口译的研究[D]. 艾莉娅. 内蒙古大学. 2014

[4]. 论功能对等与传神留韵——以英译余秋雨散文《白发苏州》为例[J]. 王莲生, 徐惠良.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3

[5]. 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与汉英广告翻译[D]. 程志华. 河北大学. 2007

[6]. 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D]. 庄智象.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7]. 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J]. 司显柱, 陶阳. 中国外语. 2014

[8]. 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商业广告英译研究[D]. 李红凤.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9]. 政治术语蒙译之探讨[D]. 包海峰. 西北民族大学. 2011

[10].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J]. 伍燕杰. 风景名胜. 2019

标签:;  ;  ;  ;  ;  ;  ;  ;  

论功能对等原则与汉语广告英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