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学习的误区与对策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语文综合学习的误区与对策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对策论文,综合性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引导师生认识到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误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学习的专题呈现出自然、人文、社会等语文课程资源的新概念,它改变了以往那种单一的知识观,改变了以往师授生受的被动式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了直接经验学习与间接经验学习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误区,现与大家探讨。

一、有主题少指导

每次语文综合性活动虽说有了活动的主题、大方案,但大多没有细致的条分缕析的过程计划。我们在组织时,活动的主题一般容易确定。例如,人教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的一套教材中,每册都有六次的综合性活动的主题编排,有些老师信手拈来就用,有些也由学生自己选定,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问题是,有了主题后,学生的综合性活动需要老师的指导。我们知道,中学生尤其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求知的阶段,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在大量的信息中,很难筛选出有价值的材料,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于是常出现“入于枫林,却没有带出一片满意的枫叶”的现象。如果此时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单纯地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育学生探索精神,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如“我从生活中学语文”,这本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搜集资料,结果学生搜集的资料五花八门,吃、穿、住、行样样都有。如果没有指导学生去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区分掌握材料中哪些是体现语文学习中有语言价值的,哪些是语言垃圾,将会失去活动的意义。活动的主题要有,但在操作上更要适当引导,例如在总题下来个限制,提示学生“看店名的启示”“漫谈广告”等等,否则易造成大而空的架势,课上热热闹闹,下课稀里糊涂。教师指导作用的削弱和缺失,反映了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没能准确地把握对学生“主导地位”的理解。即一味地强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而淡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二、没有保证整体参与的效果

我们的教学应是大众教学,而不是精英教学。综合性活动提倡学生参与,让不同的个体能在综合性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既展示自己的特长,又在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自己的学识、胆识。我们在综合性活动中一般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事先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兴趣、合作、责任心等),然后让每小组尽量由不同个性和不同层次的同学组成,以便在展开活动时发挥各自的特长。但是综合性活动不像临场应试,有监考人员监督始终,它是一个灵活、开放的活动。许多同学在缺少老师的督促下,常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有的甚至袖手旁观。如我校组织的一次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走进路桥”,分组活动后,有些同学忙于走访、摄影、做笔记,有些同学什么事也不干,等有事找他时,已不见人影。这样无疑打击和影响了一些同学的积极性,以致活动常半途而废,即使完成了,也难以保证开展活动的质量。

三、有形式而少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不久,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门方兴未艾的课程。各个年级学习活动形式多样,主题琳琅满目,然而也不乏只讲形式忽视质量的形式主义倾向。每次定了一个主题,师生表面上忙忙碌碌,轰轰烈烈地去图书馆、阅览室找资料,回来把这些资料一剪一贴(如墙报展出)就算了事。有些干脆从网上下载,剪贴一下就算是自己的活动成绩。汇报起来洋洋洒洒,殊不知这些都是“舶来品”。有些综合活动需走出课堂、学校,大家却嫌携带物资、联络的麻烦,索性在家闭门造车,只求能应付表面的检查,实质上忽略了活动过程的意义。如,把课文改成课本剧,事先是老师捉笔写剧本,再由几个同学排戏,展示会上,三五个演员同学上台亮相,其余的同学围坐一起鼓鼓掌,就算是一次综合性活动。如果从语文综合性考虑,起码让学生懂点剧本最基本的常识,重点应是同学写剧本的商议和演戏的过程。缺少了过程的体验,那就降低了活动的质量。

四、轻基础,摆花样

俗话说“艺高胆大”,语文综合性活动引导学生走出了“象牙塔”,融进社会生活洪流中。此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知识、能力结构的特点,仅仅一味地追求综合活动,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支撑,也不可能使学生有真正的收获。因为语文素养不是悬浮空洞的概念,一旦离开了语文基础和语文技能的支撑,语文素养岂不成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吗?有些老师为了标新立异,在一些需要细读精品的阅读课上来点噱头表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如果让一学生扮演鲁达、让另一学生扮演镇关西挨揍,这不行,那么就搬一个橡皮人好了。准备是充分,但细想又有何必要呢?难道我们要弘扬和体会的是暴力发泄后的快感吗?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充其量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游戏。所以,一味地注重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将学生的能力虚化,不利于语文能力的总体提高,也就谈不上学生素质的养成。

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走出误区呢?

五、自主与引导相结合

综合性活动主旨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学习的活力。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开始选题时,就应体现学生自主的特点。但教师的引导、验证也必不可少,选题的内容既要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也应是可行的,有益的。如我校开展的综合性活动,一学生提出“语文与音乐”的话题时,引起了同学热烈的反响,大家兴致高涨,搜集不同流派,不同歌词演唱、分类、评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当然有些话题,开始设想很好,但由于是具体的操作计划,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难免遇到困难,知识不足,合作不畅,活动只有开头三分钟的热度也不少见,常常虎头蛇尾。这时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当出现困难时,教师要主动找小组同学商量并调整学习计划,关注并尽可能地参加具体的实践,既要让“能”者多干,也要发挥其他人的力量,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干,有事能干,在整个过程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

六、丰富多彩的形式与质量相结合

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又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报纸、杂志、广告招牌、通知告示、使用说明、竞聘演讲、日常会话、自然科学、社会政治都与语文息息相关。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二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三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四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我们认为不管是哪一种主题的综合性活动,它必然应是语文学习,其目标仍落实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次才是综合性学习。我们设计了专题“语文与生活——走进路桥”(当地的变化)后,不管我们以何种形式的活动,如采访、拍摄,都应围绕语文进行,采访,应先把编拟采访提纲作为重点,拍摄后,给画面配上简洁、生动的解说词是重点。通过活动既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更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培养其探究能力。所以我们进行语文综合化教学时,既要从生活、社会中选取丰富多彩的专题,设计形式活泼的学习模式,也要注意一切的形式都必须为内容(最终目的)服务,即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以免华而不实。

七、先“立”后“跑”

语文综合性学习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离不开学生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这就如一个人想跑须先学会站立一样。现在语文课堂里老师不敢或无暇强调双基,惟恐被人戴上一顶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的帽子。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连起码的语文基础知识都没弄清楚,又怎能兼顾其他相关交叉领域?我认为我校的一次综合性课开得就很好,初一语文学习了新闻知识,我们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新闻素材,给广播电台写报道。学生们把在课本中学到的文体知识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但综合运用了语文知识,发展了能力,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他们会更加关注家乡,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不同层面的语文知识,亲近那些美的语言,拒绝丑的语言。中学生还比较单纯,他们正处于与自然、与人、与社会等各方面建立心灵联络阶段,这个阶段培养很重要,我们不能轻视课堂上对学生的语言的影响,而简单地把语言的养成过重地寄希望于综合性学习活动。

八、建立合理的评价体制

语文综合性活动的重点在于整体语文修养的提高。人的整体的发展,与一般的科学研究有着质的区别。它不能只看活动结果的展示、汇报(终极价值),而忽视学生参与所获得的亲历性、自主性和方法性的过程价值。语文综合性活动是一门课程,而课程就是建构自我,建构主体性生活经验的过程。作为过程,就意味着它不是事先把所有内容都预设好的一套要实施的设计,不是作为客观的学习内容摆在学习者面前,由学生去“内化”的外在的东西,不是静态的等学生去掌握的书面文字,而一个活动过程,是学生获得体验的历程。这种体验应以学生自身为参照物,学生的合作、探索与人际交往的勇气,情感的体验,这些都是检验成果的方面。这些成果中有些是显性的,是能通过量化考核评定出来,如答辩、墙报、刊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而有些是隐性的,只有学生自我感受到:如眼界的开拓、情感的体验等,有些可能当时也不一定自我意识到,在以后的发展中才体会到这些活动对他的影响和意义。所以成果形式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评价的体制多样性。我们可以采取自评、互评、师生共同评议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行为,评价他人,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调整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从而建立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

标签:;  

语文综合学习的误区与对策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