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高中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高中物理相比较,初中物理在知识的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其知识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都要强得多,要求学生有更强的思维能力和更科学的思维方法。高一年级的新生受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普遍感觉初、高中物理学科的跨度大、梯度高,很不适应。当然,这种所谓的跨度有内容上的原因,也有心理上的因素。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就高一现行新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结合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思维发展规律,对如何降低高一物理教学难度,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工作,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作一些探讨。
一、研究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的必要性
笔者曾参加主持了浦江三中物理组开展的《普通高中物理新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与研究(高一)》的课题研究,在总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成绩已经出现较大分化,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成绩在50分以下。下表是2003级高一(1)班整个学年四次考试成绩统计表:
2003级高一(1)班学生成绩统计
上学期期中 上学期期末 下学期期中 下学期期末
90-100分
4
4
2
1
80-89分4
6
6 11
70-79分8 10
6
8
60-69分
13 12
7
9
50-59分
14
9
8 10
40-49分
10 10
6
7
30-39分3
6 12
5
3分以下2
1 11
7
平均分 62.463.354.7 59.8
从表中可以看出,进入高中学习后,学生成绩分化明显,50分以下的占相当一部分比例。这说明学生对高一物理教材、高中物理教学方法都不太适应。从表中还可以看出,第一次考试最重要,以后几次考试成绩变化相对第一次来说比较小。所以,从教材内容上和学生学习心理上帮助学生较快适应高一阶段的物理学习,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提高物理教学成绩是高一物理课初始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工作的意义
1.吃透教材精神,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能帮助学生打消物理难学的思想观念,让学生从低起点起跳,考好前几次测验,体验成功的喜悦,觉得物理是容易学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思维方法,基本的方法有: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比较与分类的方法、抽象与概括的方法、科学推理的方法等。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能对学好物理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初中过渡到高中学习的方法与措施
(一)注意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同化
在教学中做好新旧知识的同化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困难。为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细致琢磨高中教材所研究的问题跟初中教材曾研究的问题,在言语、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找出存在的差别和内在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确定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与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新知识来同化旧知识。如讲弹力,在初中阶段只提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也讲了压力的大小,但都没有涉及产生弹力的原因。而高中教材讲弹力,不仅要分析产生的原因,而且要讨论弹力的大小以及它的方向。这就比初中学习的知识抽象,难度也大。那么如何促使知识的同化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在课堂上再现弹簧伸长与压缩的形式,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然后演示其他物体产生形变从而产生弹力的现象。目的是利用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最后做微小的形变的实验,最终得出物体之间产生弹力的条件。这样的教学方法及过程既跟初中教学衔接起来,又满足了高中教学的要求。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的情景。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因此到高中学习时思维方法跟不上。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提高动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性和辐射性思维能力,如教师讲完弹力的概念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列举一些产生弹力的现象。或者,由教师列举一些现象,让学生分析哪些现象是由弹力产生的。教师在讲解例题时,也可以一题多解。如讲解力的分解时,可以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平衡法、三角形法等方法求解,然后要求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简捷。布置作业时,同样要求一题多解。
(三)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器材拓宽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降低教学难度。如几何画板和Powerpoint两种软件的应用,在模拟物理动画场景锻炼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减小了学生的心理跨度。例如高一物理当中的追赶问题、力的合成与分解当中的分力与合力的相互关系问题、自由落体运动的模拟试验、同一运动在不同的参考系当中的描述是否一样(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上抛下的箱子)、弹簧振子等等,甚至于万有引力当中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轨迹、其他天体的运动轨迹等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由原先静止的说教转化为形象、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
(四)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降低难度,合理衔接
1.采用阶梯式教学法
每一章节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阶梯式教学法就是把每一堂物理课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分解成高低不同的几个层次,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实施这一模式,一要抓住“新知识”,讲清该节课中新概念的本质内涵和全部外延,以及区别于旧知识的结构特征,要着眼于讲概念、讲结构、讲思想、讲方法、讲过程等。二要注重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实现转化,让学生“自己悟出来”。三要通过系列题组,进行强化训练。“系列题组”是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的一套分层次、成序列的训练题目。
2.采用阶梯式训练法
此即系列题组的延伸。这种方法就是把让学生做的题目,按照知识内容的深浅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分成A、B、C、D等几个级别,针对不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智力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让他们从不同级别的题目做起,直到做完最高级。从而实现物理内容的自然过渡,减小物理知识之间的跨度。设计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低起点。第一组题要按该堂课教学目标的最低层次来设计,一般直接应用定理、公式或模仿例题,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起步。
(2)密台阶。从第二组题开始,不论在能级上、难度上还是模式上,都要按目标要求提高、有深化。要一组一个“台阶”,使学生每完成一组题后,都能有所提高。
(3)小坡度。台阶要有,但必须要小。难度要有,但必须要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上得去。